印江千年雅趣(八百集) —郑瘦石史考研究撰文 一.印江古代城门之名 印江夏、商、周属荆、梁二州裔土,春秋时属楚,秦时为黔中郡地,汉代为武陵郡地,唐代属思州宁夷郡地,唐开元四年(716)年史置县治,宋为夔州路思州邛水县,元代属湖广行省思州安抚司思邛江长官司,明弘治六年(1493)年复设县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徐文伯(安徽铜陵县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任知县,为镇、防竿苗之乱)筑土城。明代时建有四个城门:东曰来仪门,南曰咸龄门,西曰金马门,北曰康阜门。 城东来仪门原位于城隍庙前东门桥头,江边元代建有枕江亭。(今东门桥糖厂处) 来仪门是明代印江县衙的礼仪之门,意出自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是进出县城坐轿、骑马的起止点。每遇皇帝皇后庆典、官员新任、上官察访和春节等重大节日,知县都要提前率领僚属吏员,身着朝服、朝冠,在县衙大堂练习礼仪,在仪门之上张灯结 举行庆典事宜。新知县到任先要祭来仪门,新知县按礼部的勘会通知,接印时先到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举行“护日月”(救护日食、月食的典礼)庆典仪式,来仪门内有金漆大鼓,而遇忌辰,皇帝和皇后、县官的父母丧日,县衙仪门外则也要供设忌辰牌位。印江来仪门是历代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 城南咸龄门(旧称南桥门),位于南门街关帝庙西偶,咸龄出自周朝的相关典籍,意为普天之下全都安宁 ,城南咸龄门是古县重要的集市之一,川盐从乌江-印江逆水运至“周家码头”(地址:现县政府对岸)入盐行(地址:长生街盐巷),明清商贾多居其地,灯火通明,南城门内有金桂古树,香溢满城,商农铺摊,虾鱼山珍,买物卖菜,窝丝麻饼,炒米糖开水幺喝鸣耳…,热闹纷呈,品香茗美食,好不惬意。 城西有 金马门 ,位于明 澄清阁西(今老经委处)意为古代学士待诏之处。 宋 欧阳修 《会老堂致语》诗:“ 金马 玉堂 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 明 方孝孺 《代董学士表》:“苍颜白髮,越万里而来归; 金马 玉堂 ,想十年之如昨。” 清 梅曾亮 《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而 苏文忠 直禁内,读书夜分,老兵皆倦卧,彼其视 金马 玉堂 之中,波涛尘堁之内,皆学舍也。” ,步出南门至龙津书院,文昌阁,印江学子人才辈出,有入瀚林和官爵大小而不等者也。 印江城北康阜门,位于北门坳(今武警中队处),取于《宋史·乐志》八“永尔康阜”句, 意在期企安康“安乐富庶”。
其所以命之为“安康”,是因为素有“安宁康泰”之义的“安康”二字,不仅是古郡县的北面,且有安定、舒服;逸乐、安逸;安全、稳定等许多寓意,以及康乐、康宁;丰盛、殷实等无尽的内涵。北门的太阳山麓建有玉皇阁、康阜门外建有社稷坛,古为出入四川重要的通道,唐宋元明清时期印江的高官多出于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