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上枝头变蝴蝶 于 2013-6-18 15:26 编辑
乡下的集市,不同于都市的杂货市场,天天开放,它总是要在每个相对固定的日子里来进行的。要么或阴历初一,或初五,总是中间相差那么固定几天一次。
赶集的日子,是乡下女人与孩子们最好的节日。
邻家二婶,头裹围巾,胳膊下夹着提篮,走在不算宽阔,但却还算平坦的乡间公路上,脚步匆匆的。迎面看见了他家孩子的三叔,步也不停,嘴也不闲:“他三父(叔),不赶集去?”“不去了,你家孩他三婶去咧,快走吧,她刚出门没多大会,说不定你就能撵上她咾… …”听此,二婶的脚步更快了,看看前面就要撵上了三婶的脚踏三轮车。三轮车上,是三婶的孙子小柱子。小柱子的爸妈都在城里打工,独独留下了小柱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家。小柱子看见二奶奶快撵上来了。对奶奶大声喊:“快蹬,快蹬,俺二奶奶撵上来了”。“小羔子,慢点儿吧,咱和你二奶奶一块去多好!”“不行,不行,快蹬,晚了集上可没‘好么’了。”小柱子都急哭出了声,三婶只好加快了蹬车的频次。见离得二婶越来越远,小柱子站在三轮车斗里叫嚷:“看看俺二奶奶吧,想得美,还想撵上三轮车呢,做梦去吧!”气得三婶忍不住叫骂:“你这龟孙子,还猴在车斗里怪恣呢,可把你奶奶累死啦!”“哎哟,奶奶,要不您下来,我蹬车驮着您吧?”“行啦行啦,有孙子这份心,奶奶就高兴啦,真要让你蹬车,那可不成,累得你不长个了,等大了谁家闺女乐意跟俺孙子啊?”
如三婶般,骑车而去赶集的,毕竟是少数。看吧,走在路上的,多是步行的女人与孩子。
春天,乡下时有夹着泥土的西北风来,为了避风,女人最大的共同,是每位头上都裹着头巾。都是一样的带有毛毛边,四四方方的,自中间折叠了,裹在头上。惟有的不同,只是或红或蓝或紫的颜色差异。
再者,女人们的夹带,就是胳膊下的提篮。一样的材质,使用塑料带子编织而成的提篮。起先呈长方状儿,不停地紧紧夹在腋下,时间久了,提篮早就没了原先的形状儿,却成了憋憋的袋子。一样的被胳膊夹紧,一样的憋憋,一样的脏了吧唧。
女人屁股后面的附带,是孩子。有的还不止一个,是两个或更多。如二婶般不带孩子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乡下的集市不是村村有,又要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好不容易今儿个摊上了星期天,孩子们自然要全体出动啦。看看吧,或是手牵,或是跟随在屁股后,要么胆子大点的,就在前面跑,反倒是孩子们成了赶聚集市的主角儿。要问孩子们去集市干什么,自然是要去买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好么”了。
春天的乡下, 是不是的风就大了点,可孩子们自然不会在乎这些,更不会像大娘婶子般裹上块围巾,就是帽子也少戴。
依就两条小河的交汇处,集市就歪歪斜斜地铺摆在了那儿。也有成排的件件衣裳,也有双双的鞋子,也有各色水果,也有种种菜蔬,也有或肥或瘦的猪肉,也有红红的牛肉,也有待宰杀的鸡鸭,也有乱跳的活鱼,当然更有叫孩子们欢喜异常的“好么”——玩具儿。
也许叫城里的人见了,就觉得心里堵的慌,也许会发出“这也会叫做集市?”的疑问。可一切要有的东西都有了,谁还会在乎集会的地方是在什么地方,谁又会在乎它的大小呢。
集市上,是谈价论价的吵闹声,是挑拣筛选的大比对,是谁家牵着大人手的孩子丢了手儿,在急急地呼喊奶奶、爷爷或爸妈,而更多是孩子挑了如意的“好么”儿发出的欢笑声,是女人挑拣了称心的花衣裳脸上堆满的笑,是古稀老者见面后那句“你还没死啊?”换来的“你也还没爬烟筒啊?”的对答语… …河水潺潺,集市旁的免费车棚下,摆满了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或是摩托车… …也许看见了,你会说:“哎哟,这要是在城里,一集得收多少看车费呀?瞧瞧,瞧瞧,乡下人真没头脑,这样的好生意白白瞎了,真可惜!”
眼看太阳升在了头顶,“奶奶,我喜欢吃油饼,快给我买一块钱的去。”“别介,一块钱的可不够,那就来两块吧。”“哎哟,妈,这油条还真挺香唻,要不您也来点?”“成,来点就来点,反正我兜里钱够,可就是你爸没来… …”
眼前这场景,一切都在嘈杂声里幕幕登场,是那么地亲切,那么地叫人回味。
由此看来,乡下的集市,也不再单单是购买东西的过场了。
不信?有机会你去赶个乡下集,亲自体验体验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