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2|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韵曲] 中华诗歌变迁【待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19:4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老孙天天快乐 于 2020-3-10 19:49 编辑

中华诗歌变迁
                作者:孙根超【乐仙】

一  语言的变迁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  贺新郎 读史】

  人是由古猿变来的,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了。古猿毕竟是动物,它们语言很简单,可想而知,在人类早期,语言也是极为简单的。
  语言演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本身的进化现象,又是一种社会交流现象,总之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是由人自身进化的内因和外界环境及社会形态进化的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的进化过程是漫长的,最初不过是呀呀学语,有笑的声音,哭的声音,愤怒的声音,忧伤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由早期原始人的语言,也是早期人类本能的语言,也是一种动物性的语言。(例如:鸡的语言就有十种之多。)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原始的肢体语言,比如手势和眼神等。
  人和动物最早的分离是人学会了劳动,并且能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人与动物实质的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此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
  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有情感交流,这迫使他们把声音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他们之间交流的需要。
  根据汉语的特点可知,最初的语音是以单音为主。逐渐发展为双音及多音语句。当人类意识脱离动物简单本能的时期,也正是人类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大约在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时期。
  中华地域博大,原始人种群多样,各地的原始人发出的声音并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据王力先生考证,现代的客家人还保留着古中原人的口音。
  今天人类已经步入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汉语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且融合了许多外来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北京话为主制定了汉语普通话方案,并在全国推广。时至今日,青年人几乎全部使用普通话。


二  文字的变迁

  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这是必然的规律。
  文字的起源还是与劳动分不开的,自从人类能劳动之后,就产生的劳动成果的分配和记录的需求。开始是对数字的记录,渐渐发展成对行为的记录。
  原始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他们的数字和行为呢?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1 结绳、2 刻木、3 筹码、4 扎标、5 刻画。不难看出,现代文字是由刻木和刻画发展来的。我国古代以竹简代书,与刻木有必然的联系。最终聪明的原始人选择了刻字,就是把实物简单地画下来。于是岩画文字产生了。中国的半坡人就把各种图画符号刻在陶器上。这些图画符号应该视为象形文字。据考古发现并经专家认定: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类文字)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这些符号中就有我们现在能认识“目”字和“日”字。它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学界有一种说法:“书画同源”。
  中国古代传说中,说是仓颉造根据鸟迹而发明汉字的,实际上是老百姓创造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中国古代甲骨文有可能是他收集整理再创造的。所以在黄帝时期,中国的古汉字应该相当的成熟了。不过这时期的文字目前没有实证, 有实证的古汉字系统,是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甲骨文。甲骨文共有4000多字,已经被识别的有1500多字。是目前被世界所承认的一种文字系统。所以古汉字系统最早成熟于商代
  感谢先祖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这么好的文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集形,声,意于一体,无论你走到中国的哪个地方,尽管方言不同,如果用笔谈,都能顺畅地交流。外国人说汉字难学,那是他们笨。【曾经有个聪明的外国人说,他看到某一个汉字,他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中国是最早使用文字的国家之一。
  汉字的发展脉络为 刻画符--甲骨文--金文--篆--隶--楷--简【行,草是速写体,不列入】
  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字的发展方向是由繁到简。文字是什么,我认为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当然是以简单,易记为最好。我特别支持简体字,我认为汉字还要再简化一次。【有一个时期,有学者提出用拼音来代替汉字,这种废典忘祖的做法本人极不赞成。】
  至于汉字书法,那是书法家的事。中国能有几个书法家。何况简体字同样能艺术地书法。
  近年来,诗坛上许多诗友以写繁体字为乐。好象会繁体字就证明他有学问。我不知道那些诗友在手写时是否真写繁体字。我自认为自己认得繁体字很多,但是对那些诗友诗中的繁体字还是认不胜认。从推广诗词的角度考虑,我建议诗友们发诗帖时,都用简体字。
  一些重大改革必须由政府部门大力坚持与推广,第一套简体字如果没有毛泽东,可能也是难以推行的。历来改革都要受到各方面的阻力。所谓“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是也。
  再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华国锋政权也搞了汉字第二次简化,但由于推广不力,加上保守派的竭力反对,最终还是流产了。
  这里顺便说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臭名昭著。在文化层面上讲,那是倒退。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秦始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的儒家死抱着周礼不放,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不采用非常手段是不能推动改革的。书同文,车同轨。这是秦始皇的功绩。我想按照当时的儒家观点,还要使用周的文字呢!而且全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文字,就象今天的大陆和台湾。一笑。真的,如果大陆和台湾一百年不统一,两岸的文字和语言的差距肯定还会拉大。

三  声的变迁
  声调是伴随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者认为上古没有声调,是完全错误的。只是上古时代由于文化落后,没有人专门研究声调,可以这样说,在上古时代没有声调理论。
  客观存在的声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地方言来总结,尽管现代汉语有标准的理论声调,但各地方言是不遵守这些理论声调的。方言口语中的声调不外乎:轻-重-长-短-缓-急。其实这就是最原始的声调。
  声调理论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究了,一般认为有文字记载的声调理论始于南齐沈约所著的《四声谱》,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已经开始给汉字注音了,例如:材  音才。这是利用简单易认的汉字给复杂难认的字注音。这种注音虽然不注声调,但是采用同声调的字来注音,可见许慎已经研究了古代汉语的声调。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一书中写道:“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高音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各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短而促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我们一律称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沈约在继承和发展了上古声调理论,写出了《四声谱》,至此汉语就有了完整的四声理论,即:平,上,去,入四声。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iān)子(zǐ)圣(shèng)哲(zhé)”;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才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于是有了现代的新四声。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原始人的声调应该偏向短,重,促。而现代人声调偏于长,轻,缓。

四  韵的变迁
  韵一般是指句尾押韵(即韵脚),而句尾压韵有压平声韵和仄声韵。可见这里的“韵”特指字音的尾音,也就是韵母。韵与诗歌和韵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韵也随着语言的变迁而变迁。不要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基本上押的是当时的口语韵,也没有平仄声之说。因为先秦到两汉,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韵书。据记载,在三国时期,魏人李登曾编著《声类》一书,可能就是最早的韵书,可惜已经亡佚。据说在敦煌发现了《声类》的残篇。
  我国最早以“韵”名书的是晋代音韵学家吕静编的《韵集》,六朝时期开始出现韵书,今见《隋书·经籍志》载有韵书多种,如南朝梁代王该所撰《文章音韵》、夏侯咏《四声韵略》及北齐阳休之《韵略》等,但都已不传。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之后不断有增补本出现,或增加新字,或补充释义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中宗时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现在通常简称王韵),和开元天宝时人孙偭的《唐韵》,以及唐末李舟的《切韵》。唐人写诗可能参照这些韵书。
   在我国古代韵书史上,宋代的《广韵》(公元1011年)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另一本《集韵》(公元1067年)也算得上是重要的韵书。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此书也已经失传,因《古今韵会举要》沿用了它的韵目而流传的。)时将《广韵》中相近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至于平水韵是不是刘渊编的?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自平水韵形成之后,诗人写诗基本用平水韵。但是刘渊在合韵时把一些不能合并的两个韵部合并了,(我猜测他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当地的口音还合并的)  导致平水韵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平水韵把《广韵》灰韵和(hai此字为口旁加台字)韵合并及十三元的混乱等等。    其实在平水韵之后,韵书又有发展,元代有《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中《中原音韵》就把入声字归到平、上去三韵之中。谓之“入派三声”。元人填典时就采用《中原音韵》
  明代有韵书《洪武正韵》,《韵略易通》。
  到了清代又有《音韵阐徵》,《词林正韵》。
  解放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诗韵新编》,一直到《中华新韵》。
  上面提到的韵书,很不全面,但是可以说明一点,韵书是一直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现在还要抱着平水韵不放呢?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韵必大行于诗词界。可喜的是,现代网络中已经有一大批诗人坚持用新韵创作诗词了。建议诗友们用《中华新韵》来写诗。
    赞新韵
  行舟平水已临冬,万物长眠待复兴。
  谁染诗园芳草绿,试看新韵作东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19:48: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孙天天快乐 于 2020-3-11 09:57 编辑

那么,【诗经】是怎样成书而被系统地流传下来的呢?相传周朝初期,王宫里面专门派官员出去到民间去搜集流行歌曲,拿到王宫里,由专门的人诵读、吟唱。叫“采诗”,于是有了专门“采诗”官员,这种采诗官一直保留到汉代。这些采诗的官员基本上没有留下姓名,这不奇怪,因为他们自己可能不写诗,不可能把采来的诗的创作权加到自己头上。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官员是有文字记载的,那就是尹吉甫(前852--前775)是周宣王时期的尹国的国君。据说【诗经】他编撰的,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中华诗祖”。其实他自己写不写诗还是个疑问,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他写过一首诗。倒是【尚书】里记载了《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这样说来,周公旦确是有文字记载且具实证的最早的诗人。现在流传的【诗经】应该是是孔子编撰的。春秋时期的诗,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305篇。司马迁为后世留下了一桩公案,支持的人说孔子删除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诗,反对的人说孔子没有删诗,只是对诗的句式音韵做了一些整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经】通过孔子的整理编辑顺利地流传下来了。在汉以前没有诗经这个书名,孔子编撰成的诗书就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之名是在汉代才出现的。【诗经】里的诗大多是民歌民谣。是【诗经】未出之前就存在的诗歌。文字是落后于语言的,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就有诗歌了,所以我说最早的诗歌谁也搞不清。当语言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就有诗歌,而这些诗歌只能靠先民们一代代的口授相传,我小时候,我的外婆就教我唱许多儿歌,这些儿歌在书本上是查不到的,这和先民们流传下来的诗歌是一个道理。那么【诗经】是不是最早记录的诗歌呢?这要看人们怎么理解了。我认为有文字史以前的岩画就包涵诗歌的。因为那时没有文字,如果记事只能画一个场面,这幅画就有着许多意思,难道其中就没有诗歌的意思吗?故岩画就是史诗。
在诗歌发展史上,先秦的诗歌除了【诗经】以外,就是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的【离骚】最为重要了。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并且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确为我国诗史之骄傲。【诗经】在上面已经讲过了,是来自民间,既然来自民间,那就是以口语写成的了,而【离骚】呢,这是由屈原一人写成的啊,那是文人写的文学作品,好难懂哦。其实不然,【离骚】也是口语写成的。只不过是那时的口语。屈原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当时的人听,大家都能懂,只是现代人看不懂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的意思现代人还看得懂。所谓不懂,是因为语言的变迁而造成的。
  屈原的诗中出现“山鬼”一词,“山鬼”就是野人。在我的诗中经常加进现代人的词汇,就有人不能接受,真是笑话。新社会应该有新意象。现代的物品,现代的词语应该进入诗内。这是诗词发展的必然结果。
  屈原写的诗叫楚辞,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屈原开创了一派“辞体诗”。那么,辞体诗是不是空穴来风呢?也不是,在诗经和楚辞之间肯定有过渡体的诗歌,这里试举一例:乌鸢歌
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号翩翩。

集洲渚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任厥性兮往还。

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谴天?

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

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

彼飞鸟兮鸢乌,已回翔兮翕苏。

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

徊复翔兮游飏,去复返兮于乎!

始事君兮去家,终我命兮君都。

终来遇兮何幸,离我国兮去吴。

妻衣褐兮为婢,夫去冕兮为奴。

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

肠千结兮服膺,于乎哀兮忘食。

愿我身兮如鸟,身翱翔兮矫翼。

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

此诗选自《宫闱文选》,据该书宫闱姓氏小录载:越王勾践为吴所败,去国事吴。身为臣,夫人为妾。及渡浙江,夫人见乌鹊啄食江渚之虾,飞去复来,因据船恸哭,而作歌,后卒灭吴。

这首也可以称为辞体诗吧,显然要比屈原的早。由于勾践夫人没有屈原的名气大,她的这首诗不是流传很广,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另外《孟子离娄·》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孔子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后言:“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可见在那段历史中连小孩子已经唱出了辞体句式的歌,可以推断普通老百姓所唱的民歌大概也和辞体诗相近了。屈原只是把这种民间歌体文学化并将其推上先秦诗歌的高峰。屈原的《离骚》和《远游》是游仙诗的开山鼻祖。所以说屈原开启了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06:54:47 | 只看该作者
隋朝只有几十年,且处于动荡年代,诗人寥寥无几。但是昏君隋炀帝杨广却留下一首好诗:
         《春江花月夜二首》
        年代: 隋 作者: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能受到此诗的启示。
  隋朝存诗最多的要算诗人江总,他写了九首《释奠诗应令》,这里首次中用了词牌中的“令”字。
         《释奠诗应令》
        年代: 隋 作者: 江总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蒙。尊儒启滞。
    若括资羽。如金待砺。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九首都是固定句式,但是韵还是不统一。另外有佚名作者一首小诗更接近词。现录于下:
       《舞曲歌辞·柘枝词》
      年代: 隋 作者:
    将军奉命即须行,塞外领强兵。
    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
  这题中首次出现了“词”字。故学者们认为:词起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这两首从比较角度看与萧衍的《江南弄》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说词应该起于南北朝。
初唐诗人王勃(649—676)有《相和歌辞 江南弄》、《杂曲歌辞 秋夜长》;
         卢照邻(632—695)有《明月引 洞庭波兮鸿雁翔》《横吹曲辞》;
         宋之问(656—712)有《相和杂辞 江南曲》;......
  这些诗也不是真正的词,但都接近于词。从有文字记载且署名的词作来看,真正的词最早出现在盛唐时期的诗仙的诗集中。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有人说是后人伪托】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忆秦娥
作者:李白 (唐代)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到底是不是李白写了第一首真正的词呢?这已经是个谜了,因为那时还有许多诗人写的诗词没有流传下来,而词是“诗余”,当时专业诗人写得少,那些怀才不遇,无钱出集的底层诗人兴许比李杜更早写出词来。
可喜的是在二十世纪,敦煌石窟被世人发现,这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在诗词方面也收获了宝藏——敦煌曲子词。其中记录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曲子词,里面就有定格的和当今词谱里一模一样的词牌。如:《菩萨蛮》、《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等,不过有些词体与后来定格的词略有不同。例如: 鱼歌子 【敦煌曲子词】
      睹颜多。思梦误。花枝一见恨无路。声哽噎。泪如雨。见便不能移步。
      五陵儿。恋娇态女。莫阻两情从过与。畅平生。两风醋。若得丘山不负。
  还有敦煌曲子词《浣溪沙》词体,就是后来的《摊破浣溪沙》。
  敦煌石窟建于前秦,是为南北朝时期,这里的作品肯定包括那时期民间词人所写的词,故此我认为词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我在浏览魏晋南北朝及初唐诗人大量作品中,发现有一类被称作“辞”的诗,“辞”从楚辞而来,但这些辞与楚辞又有区别,词可能就是由这个时期的词辞演化而来的,“辞”体诗可能是曲和词之间的过渡的诗歌体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19:48:01 | 只看该作者
五  诗歌的变迁
  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诗歌。
  诗起源于歌,歌源大致有以下三支:

1. 源于劳动号子。例如: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
        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
        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这首就带有劳动号子的痕迹。  

2. 源于人的喜怒哀乐。例如:
        国风·周南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首就带有哭歌的痕迹。

  3. 占卜祷告辞。例如:
        周颂·臣工之什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这首就带有祷告的痕迹。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是【诗经】,最早的一首诗是哪首呢。谁也搞不清,专家们从诗经里找出一首来。就是【关睢】,我在百度中搜出一首据说是更早的诗叫《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也有人认为最早的诗歌目前发现的是《击壤歌》。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通过比较《弹歌》应早于《击壤歌》。因为前者语言简单。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诗可应该是殷商甲骨文中的“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这与前面所说的不矛盾,因为前两首诗歌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与禹有关的诗,这首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文中杜撰的,现在无人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2 05:4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发表于 2020-3-12 09:34:3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共欣赏!

    点评

    谢谢先生,敬茶,祝你天天快乐!  发表于 2020-3-12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0:34:36 | 只看该作者
    汉乐府诗歌的诞生,标明文人创作诗歌已经普及了。不过还是以民歌民谣为基础。刘勰在《文心雕龙》写道:“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这说明在当时,诗官还到民间去收集民歌民谣来加工创作,使其变成文字作品。以至于许多汉乐府诗现在读来还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例如: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除了田田一词外,就是现代口语了。《汉乐府》确立了两汉及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它与后来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这些诗歌在当时是能流行于民间的。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两汉时期,推崇赋文,诗人是不受重视的,南朝萧统从两汉传世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他的《文选》,作者全为佚名。因此两汉时期的有名字的诗人寥寥可数,诗人的作品也少。诗基本上还停留在歌的水平。直到后汉三国时期,出了个著名的诗人,那就是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曹操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写的诗水平有多高,而在于他是歌向诗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推手。他带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团队,建安七子。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可见曹植在当时的名气有多大。
          《谣俗词》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曹操的这首诗及《善哉行 其二》《善哉行 其三》就是后来古绝,也是五绝的雏形。他的两个儿子受其影响,都成为这个时期
      的重要诗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的《七步诗》五言四句,另一版本五言六句,《情诗》《野田黄雀行》五言十句,《杂诗》五言八句。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的《杂诗》五言十句,《钓竿行》五言六句,《燕歌行》基本上是最早的七言诗且不含兮字。这首《燕歌行》开七古之先河。后来的七律继承了此诗的七言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14:28:34 | 只看该作者
    受曹操影响的建安七子,他们的贡献是把诗的格式固定下来形成了体,徐干(170年-217年),王粲(177--217),阮瑀(约165-212年),应玚(177-217)和刘桢(186年―217年)都写过同样格式的诗,即五言八句,其中刘桢写得最多。梁钟嵘诗品上 魏文学刘桢:“魏文学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让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很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现举刘桢的五言八句诗一首;
                  《赠从弟》
                年代: 魏晋 作者: 刘桢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这种格式的诗被称为刘公干【即刘桢】体。
                 学刘公干体
                朝代:南北朝
                作者:鲍照(约415年~466年)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鲍照的这首诗证明了当时的诗界把这种五言八句体式的诗称为刘公干体,也是永明体的前身。


    到了晋朝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两位著名的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谢灵运(385年-433年),他们继承了建安诗风并发扬光大。在诗史上的贡献是开创了诗的两个流派,即:田园诗派和山水派。现各举一例:
               《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另外郭璞(pú)(276年—324年)将游仙诗发展成一个流派。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6-7 09:24
  • 签到天数: 15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7#
    发表于 2020-3-14 06:33: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追本溯源,好文,欣赏问好!

    点评

    谢谢二位先生支持。  发表于 2020-3-15 09:07
    复议,同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14 19: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2 05:4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8#
    发表于 2020-3-14 19:18:55 | 只看该作者
    下邳野老 发表于 2020-3-14 06:33
    追本溯源,好文,欣赏问好!

    复议,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9:06:30 | 只看该作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史上又迎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尤其是诗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声律韵已经初具规模。涌现出大量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除了前面所说的诗人以外,最具影响力的应该就是沈约(441-513年)了。他对诗的声韵作了大量研究,撰《四声谱》一书,另外他在阅读前人创作的诗中,发现了对偶句,例如:
                诗经《采薇》中有: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两汉乐府《白头吟》  中有
        皑如山上雪,  皎若云间月。

        今日斗酒会,  明旦沟水头。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这样的对偶句在前面所说的诗人作品中比比皆是。沈约把这些对偶句以及他的声音理论都集中的运用在刘公干体中,写出了最初的
      格律诗----五律,现举一例:
                 《登北固楼诗》
                作者:沈约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
        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
    可以说这相当于一首五律,当时称为永明体。永明体诗的声律是按沈约的平上去入四声来作,沈约曾经说:“前有浮声,后有切响。”  具体的应用规律现在不是很清楚了。诗以至此,诗的黄金时代已经呼之欲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9:15:52 | 只看该作者

    通过诗史,可以探明诗词发展的方向,比如用韵,都什么年代了,那些守旧派硬是死抱着平水韵不放,而且还在不断地毒害年轻人,我看过某大学的教学视频,那位教授大谈入声字,他们甚至反对普通话。真是诗词界的悲哀。
    还有,从现代诗坛上看,似乎中国古代只有诗词,论坛上除诗词以外的非格律诗少之又少,即使有,也难以得到很好的评价。实际上中国古代诗体是多样的。而现在连填曲的人已经很少了。把曲发在论坛上,大多数版主都不知如何来评。
    还有,某些人对格律过分苛求,一首好诗,只要有个别处出律,他们也不认可。

    点评

    好文章,大长我新韵志气与威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18 07: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2 05:4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1#
    发表于 2020-3-18 07:48:44 | 只看该作者
    老孙天天快乐 发表于 2020-3-15 09:15
    通过诗史,可以探明诗词发展的方向,比如用韵,都什么年代了,那些守旧派硬是死抱着平水韵不放,而且还在 ...

    好文章,大长我新韵志气与威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09:25: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黄金时代就是泱泱大唐,如果说在通向中华民族诗词高峰的历程中,魏晋南北朝诗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那么大唐诗歌就是这座高峰。大唐是诗的国度,文人写诗,官员写诗,皇帝也写诗。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能来首打油诗。乐天吟诗,老妪能解是史实。而乐人则以诗谱曲,竞相传唱。从实用角度讲,以诗言情,以诗言志,以诗进谏,以诗记事,以诗自荐,以诗代信。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这期间出现了,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诗豪 刘禹锡; 诗魔 白居易; 诗鬼 李贺; 诗佛 王维; 诗囚 孟郊; 七绝圣手 王昌龄。就这些诗冠就足以说明诗峰之高。
      如果细心地去读这些人的作品,你会发现,其语言还是易懂的。有的诗句读给现代的老百姓听也还能明白一二。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一批诗人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绮丽辞藻,婉约诗歌之花随之而绽。我说这不是诗歌的主流。
      唐初诗人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的永明体,唐人的把沈约的平上去入四声划为两个部分,称之为平仄,即平声仍为平,上去入三声都归为仄声。后来的学者将此称之为四声二元化。并按照平仄声交错变化确立了格律诗,当时称为近体或格律体。与永明体不同的是,它保留了永明体的五言八句,又将五言八句发展成七言八句,称之为五,七律。另外还产生了绝句。
      七言律诗一般认为是产生于初唐高宗武则天时代。这时期的诗人宋之问(约656 - 约712),沈佺期(约656 - 约715),杜审言(约645-约708),苏味道(648—705),崔融(653-706),李峤(644年-713年),韦元旦(生卒不详)等都写过七律。到底谁是第一人,不能确定。
      从诗作看,韦元旦存诗不多,但七言八句诗所占比例很大。而杜审言的诗,五言八句多。而且韦元旦多写的是应制诗。例如;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唐 · 韦元旦
        九重楼阁半山霞,四望韶阳春未赊。侍跸妍歌临灞涘,留觞艳舞出京华。
        危竿竞捧中街日,戏马争衔上苑花。景色欢娱长若此,承恩不醉不还家。
    不过一般认为,七律定型于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之中。如果这种说法是准确的,三人中杜审言年龄最大,也许第一首七律就是杜审言写的。因为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又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可这样说近体诗的确立是他们中间某几个人讨论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7:48:16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基本流派:
       1 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公元689年——公元740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为代表,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
         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2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岑参(约715-770年)、王昌龄(698年— 756年)、王之涣(688年—742年)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后来的豪放派就由此衍生】
       3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772年—846年)、元稹(779年-831年)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
       4 韩孟派
         以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孟郊(751年—815年)、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以上四派,花间婉约不在其列,但在晚唐悄然兴起,其代表人物有温庭筠)(约812 - 约866)、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和 杜牧(803年-852年)等。
      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701年-762年)和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06:3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孙天天快乐 于 2020-4-18 05:53 编辑

    诗在唐后于质量上没有新的突破,但是词却异军突起。
      词和诗一样来自民间,在诗经里有句式一致和句式不一致的两种诗体,这些句式不一致的诗就是后来词的鼻祖。
      词有四种别称  1.曲子,曲子词。 2.长短句。 3.诗余。 4.乐府。
      1.说明词就是歌词。  2.说明词的句式不一致。 3.说明词不是正道的诗【早期的看法】。4.说明词与汉乐府有关,也源于宫庭音乐。
      汉代有一首乐府民歌大家都熟悉。叫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            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如果有位音乐家把它谱曲,肯定能唱。如果文人按这里的平仄声韵来填一个歌,不也可以成为词吗?
      一般认为,词起于隋,成于唐,盛于宋。
    第一个把曲写得象词的人应该是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例:
            《上云乐 凤台曲》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衍
             小序题解古今乐录曰。上云乐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一曰凤台。二曰桐柏。三曰方丈。四曰方诸。五曰玉龟。六曰金丹。七曰金陵。
         凤台上。两悠悠。云之际。神光朝天极。华盖遏延州。羽衣昱耀。春吹去复留。
      如果说他的【上云乐】句式不固定而视为曲话,那么他写的七首【江南弄】就更接近词了。即:前三句是七言句,后四句是三言句,现录两首为例:
            《江南弄 采莲曲》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衍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江南弄 龙笛曲》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衍
        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
      精通声韵学的沈约写了四首六忆诗。现录如下:
            《六忆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忆来时。灼灼上阶墀。勤勤叙别离。慊慊道相思。相看常不足。相见乃忘饥。
        忆坐时,点点罗帐前。或歌四五曲,或弄两三弦。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
        忆食时,临盘动容色。欲坐复羞坐,欲食复羞食。含哺如不饥,擎瓯似无力。
        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
      按理六忆应该是六首,大概有两首丢失了吧!
      曲和词的区别是;1 散曲的句子长短更为不齐——是个发展的趋势
                    2 散曲可加衬字
                    3 用韵较自由【取“中原音韵”,平仄可通押】,用语不避俗,【重幽默诙谐】。
                    4 不避子句的重复和重韵
      所以说萧衍和沈约写的是带有曲味的词,不能算真正的词,但却为后来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2-29 21:37
  • 签到天数: 76 天

    [LV.6]常住居民II

    15#
    发表于 2020-4-17 23:11: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1:14
    晚上好!谢谢先生点评,天天快乐。  发表于 2020-4-19 2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2 05:4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6#
    发表于 2020-4-21 21:14:10 | 只看该作者

    共同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2 05:4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8#
    发表于 2020-5-2 09:01:58 | 只看该作者
    再赏佳作,受益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2 05:4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9#
    发表于 2020-5-14 19:33:33 | 只看该作者
    鉴于本作,理论与实践兼修,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特此推荐精华,请各位版友评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20-5-20 22:38: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并收藏。谢谢分享!

    点评

    谢谢先生光临,天天快乐。  发表于 2020-5-28 1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6 15:15 , Processed in 0.17459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