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皮维智谈绝句作法十四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1:3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皮维智:绝句十四法
    绝句作法之一——气韵
    历来诗评家论绝句,首推李白与王昌龄。李王的绝句胜在气上,气势充沛,气韵流畅,气象俨然。气势充沛好理解,气象俨然不好说,(犹如一个人的气质是说不出来的,只是一种感觉)作为绝句的作法而言,笔者更强调气韵流畅。而气韵流畅者,莫过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其实并非李白的原创,应源于郦道元的《三峡》:“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用诗翻译过来,显得更优美。这首诗在创作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气韵流畅,所谓“一气骀宕灵通”,读起来很“顺溜”,一点不觉得阻滞。起承转合非常到位,起得精 ,承得自然,转是衬托,合是照应,章法可式,却不见斧凿之痕,所以丝毫不觉得它是“二手货”。当然,这首诗还在于它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获赦,自是喜出望外,喜不自胜。“ 云”就是新生活的希望;“一日还”,就是在重忧之下终于舒了一口气;“猿啼”令人泪下,但不是“断肠”而“沾裳”的泪(郦道元《三峡》中引渔人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是喜悦的泪,是“初闻涕泪沾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泪。“轻舟”就是这种轻快愉悦心情的生动写照。我们今天读此诗,也未免喜形于色。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李沧溟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推王翰‘蒲桃美酒’为压卷,本朝王阮亭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沧溟、凤洲主气,阮亭主神,各自有见。”笔者也是主气派。文中所举各章,无不气胜,私下不妨读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1:34:57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二——对仗
    对于杜甫的绝句,无论古今,多有批评者。说他不善于作绝句,说他用写七律的方法来写七绝,“拘于对偶”,“不能兼善”。笔者倒有不同看法,杜甫并非不善于作绝句,而是想在王李之后另辟蹊径。这种想法,与清李重华不谋而合。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也有人指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就可和李王一比高下。杜甫的绝句,主要特点是喜欢对仗。前一章笔者讲过,绝句胜在气韵流畅。一用对仗必然伤气,特别是末二句对仗,更是要命。前述《江南逢李龟年》末二句未用对仗。其实用对仗也并非不好,正如李重华所说:“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让我们看一下杜甫绝句中的对仗,领略一下那种“诗人雅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之一)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青青。
    (绝句六首之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之一)
    四句两联,均用对仗,平行并立,完全突破了起承转合的樊篱,这不能不说是杜甫的创造,果是“别开异径”。这种形式,最适合写景,意浅词新,对仗工丽,俨然一幅幅图画,“诗中有画”,老杜也当得起。清叶燮《原诗》说:“杜七绝轮囷奇矫,不可名状。在杜集中,另是一格。”清宋荦《漫堂说诗》说:“少陵别是一体,殊不易学。”
    我们再看其他人的几首这种形式的绝句:
      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王  维)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散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客思家。(欧阳修)
    陆游有一首这种双联诗,倒是写得非常流畅,对仗非常自然,几乎看不出痕迹来:
        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前山雨过云无迹,别浦潮回岸有痕。(《秋思》)
    此诗的诀窍在于当句对和异质对。杜甫还有末二句用对仗的: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夔州歌十绝句之八)
    苏轼也有一首末二句用对仗的: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春宵)
    此诗首句议论,一反通常先描写后议论的常规,后两句对仗,构思选意灵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是“诗人雅趣”所致吧。
    再看几首末二句不用对仗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边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前二句用对仗,如船行江湾,稍事积蓄;后二句不用对仗,如突遇好风,急舟直下,一泻千里。这种形式似可收“兼善”之效。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3:10:59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九——风韵
    杜甫不善于绝句吗?非也!请看清黄子云《野鸿诗的》里的一段话:“绝句字无多,意纵佳,而读之易索,当从《三百篇》中化出,便有韵味。龙标、供奉擅场一时,美则美矣,微嫌有窠臼,其余亦互有甲乙。总之,未能脱调,往往至第三句意欲取新,作一势喝起,末或顺流泻下,或回波倒卷,初诵时殊觉醒目,三遍后便同嚼蜡。浣花深悉此弊,一扫而新,既不以句胜,并不以意胜,直以风韵动人。洋洋乎愈歌愈妙。如寻花也……实从《三百篇》来,高驾王李诸公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绝句因为字数很少,即使意思很好,但多读几遍就会乏味。王昌龄、李白都擅长绝句,虽然写得很美,但始终没有摆脱一种习惯的模式。什么模式呢?就是在第三句下功夫,即所谓的“转”,第四句辅之,即所谓的“合”,总之,就是“起承转合”的模式。而杜甫的绝句,正是打破了这种模式,开辟了自己的新路。它不以句胜,也不以意胜,而完全是以风韵动人,所以愈读愈觉得妙味无穷。这种风韵,是从诗经化出来的。所以说,杜甫的写绝句的水平,实际上远远超过了王和李。那么所谓的风韵倒底是什么呢?诗经的风韵是什么呢?这是个比较难得说清楚的问题。明胡应麟《诗薮》评说崔鲁、李白的诗,“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干”;“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说:“同咏玉环事,崔则意极精工,李则语由信笔,然不堪并论者,直是气象不同。”所云“气象”,大概就是“风韵”吧,好象又不尽然。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说杜甫绝句“最得诗人雅趣”,所云“雅趣”,大概就是“风韵”吧,好象也不尽然。那么,“诗经遗韵”又是什么呢?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那么杜甫的“风韵”,应该是“思无邪”吧?又从创作手法看,历来有“诗有六艺”之说,其中“比兴”二艺最为重要。那“风韵”莫不是“比兴”之法?真是说不清。还是看杜甫的作品吧:
    江畔独步寻花
    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 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细细品来,果真是丽而不淫,兴在其中,殊堪玩味,愈久弥深。这就是杜甫的“风韵”。我想,杜甫“风韵”应该是包括诗人的气质、修养,还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手法,特别是来自诗经的“兴”之一法。不知对否。所以,清叶燮《原诗》说:“杜七绝轮囷奇矫,不可名状。在杜集中,另是一格。”清宋荦《漫堂说诗》说:“少陵别是一体,殊不易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0:41:19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三——含蓄
    七言绝句首推王李,而王李各有千秋,太白俊爽,少伯含蓄。李沧溟(攀龙)推王的“秦时明月”为七绝压卷之作,王阮亭(士祯)则推“奉帚承明”,就是因为后者含蓄蕴藉之故。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
    这首诗以长信为题,是借汉时班姬(婕妤)失宠的故事为一般失宠宫人抒写怨情。“奉帚”,指班姬失宠。吴均《行路难》:“班姬失宠颜不开,奉帚供养长信台。”“团扇”,班姬怨歌团扇,以明弃捐之意,《怨歌行》:“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断绝。”“昭阳”,汉殿名,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所居,班姬失宠,为赵氏姐妹取代。“日影”,以比君恩。后两句犹言,我还不如寒鸦,尚能飞入昭阳殿,带回来一点点日影——皇帝的恩泽。这首诗写得意旨微茫,深情幽怨,优柔婉约,求响于弦指之处,即功在含蓄。诗贵含蓄。是中国诗的传统审美观。一个“贵”字,可见其地位。其主张是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下面再看陈陶的一首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
    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但却受到了王世贞的批评,《艺苑卮言》:“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就是因为前二句不含蓄。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却是一首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的好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此诗写当时临安即杭州歌舞升平、游人陶醉的景象,结句弦外有音,嘲讽南宋朝廷及达官贵人们,在醉生梦死中早已忘记了中原大片土地,包括北宋都城汴梁被金人占领,不思收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0:42:36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四——直白
    诗贵含蓄,并不意味直抒胸臆,口述直白就没有好诗,恰恰相反,这样的诗往往更容易使人接受,让人更喜欢,更容易流传。我们看下面两首诗:
          洲渚寒云薄暮天,萧萧灯火落帆边。严陵滩下孤舟远,一夜归心听雨眠。(宋毛平仲《泊钓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前者含蓄,知者甚少;后者直白,流传千古,而且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在那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读来觉得痛快淋漓。而前者写得文雅,未免带些酸腐气。再如: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邦”。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更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郭沫若《水调歌头》)
    有人认为这首词太白了,特别是结尾,是在喊口号。我倒以为不然。这首词表达了当时亿万中国人的心声,所以影响很大,如果换成一种含蓄的写法,一种文诌诌的写法,就不会产生那种效应的。也许有人会说,李白、郭沫若都是名人,所以诗以人传罢了。我们再看下面几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画松一似真松树,待我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唐僧景云)
    以上几首诗,都是一口直述下来,绝无含蓄转折,自然入妙。为什么会这样呢?须知,此等诗,着不得气力,不需要学问,要的是真性情、真感受,率直天真为好,返朴归真为好。好比男女交往,今人思想解放,率情任性,直接说“我爱你!”古人受礼教约束,往往忸怩作态,就不可爱了。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0:54:18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五——倒叙
    讲故事,写小说常用倒叙制造悬念,此法也可用于诗中。请看刘禹锡的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周啸风先生认它有三妙。一是含蓄之妙。
    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二是章法之妙。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三是剪裁之妙。白居易本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的《柳枝词》可能是将白诗略加修改后交乐妓演唱的。《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柳枝词》删去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构思精巧,用语精炼,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含蓄之妙,清施闰章《蠖斋诗话》有不同看法,将此诗列入“有一口直述,绝无含蓄转折,自然入妙”之例。笔者认为,施的见解是对的。含蓄应是针对整篇而言,此诗是口述直白的,它的妙处在于采用了倒叙手法,前二句造成了悬念效果,后二句解答,非常明白,并非“欲说还休”,无含蓄可言。倒叙悬念,应是此诗特点,也应是绝句一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0:55:13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六——借托
    上篇说到联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一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自是联想,而另有一法在,即为借托。借托者,借人托物假事用典以抒情也。前二句直抒思乡思亲之情,已够淋漓,故后二句借兄弟表达,而写兄弟则换了曲笔,并未明言兄弟之思,则又借插茱萸事表达,极尽含蓄之妙。短短四句,作法数变,可谓妙笔生花了。再看一例:
    春波如镜草萋萋,十里垂杨绿映堤。借取祝融峰上月,送君直下洞庭西。(清释敬安《送友人》)
    此为借物。托月送友,既想象奇特,富有诗意,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借物抒情,当合情合理。月挂高空,伴舟而行,自是合乎情理之事,如改成“借取祝融峰上树”,就悖于事理,令人喷饭了。再看一例:
    黄昏风雨阻江滨,翠绾群峰暮色匀。一夜子规啼到晓,孤舟愁杀未归人。(宋李季永《晚泊棹石滩下》)
    此为借声。子规就是杜鹃,其啼声凄戚,更有杜鹃啼血的传说。子规通宵啼叫,游子思乡不眠,其苦可想而知。这首诗前二句以“黄昏风雨”、“翠峰暮色”作铺垫烘托,而主要手法则是第三句的借声抒情。再看一例: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明袁凯《客中夜坐》)
    萧萧落叶,滔滔江水,茫茫归路;雁声,更声,雨声,所见所闻都成了诗人借托抒情的对象,可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7 18:55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7#
    发表于 2014-8-28 22:31:30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资料,受益匪浅。普普老师辛苦了~~虫给您奉茶!:)

    点评

    您怎么知道俺叫普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8 23:29
    超版好!谢谢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8 2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23:28:32 | 只看该作者
    虫儿 发表于 2014-8-28 22:31
    真是好资料,受益匪浅。普普老师辛苦了~~虫给您奉茶!

    超版好!谢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23:29:03 | 只看该作者
    虫儿 发表于 2014-8-28 22:31
    真是好资料,受益匪浅。普普老师辛苦了~~虫给您奉茶!

    您怎么知道俺叫普普?: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33:38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七——白描
    白描本是画法,即素描,就是不着色的线条画。其实白描法笔白意不白。作为文章法,就是不事渲染,而融情入景。温庭筠有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是一首很好的词,但末句受到了批评,是一句“多余的话”。因为前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已经够了,直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不作一字尽得风流。在前一讲最后举的两例也似有此病,如“孤舟愁杀未归人”,如“何处行人不断肠”。王维的名篇《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末句也受到指责,来这样一句,真是大煞风景。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尾却是非常精 ,依依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下面一首诗: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清姚范《山行》)
    这首诗写了飞泉、春风、野草、山田、秧针等众多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得绘声绘色、动静得宜,飞泉是动、是声,雨珠是静、是色;春风是动、是声,绿芜是静、是色;山田是静、秧针是动,皆有色而似含声;斜阳是静中有动,静中有色,鹧鸪是动中含静,声中有色。全诗皆为景语,没有情语。然而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正是如此,全诗写景,景物中却透露出诗人山行时赏心悦目的喜悦心情。这就是融情入景的写法。这种写法是很常见的。如前所举李白的《早发白帝》就是典范。当然,不是所有的诗都适合这种纯白描,有时还是需要点睛之笔的,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34:23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八——想象
    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它使诗飞得更远;想象是诗人的 笔,它使诗更绚丽;想象是诗人的音符,它使诗更美妙。在这一点上,李白堪称千古第一人。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
    这也许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首诗。一般诗歌写真事,抒真情,在真字上下功夫。此诗不仅如此,更别具风貌,想象奇特,令人读来遐思不已。“夜无烟”,洞庭湖的夜晚多么美好,月亮是那么圆,那么亮,万里长空一片空明,诗人开始遐思了,诗人在振翅飞翔了:传说中大海底不是有一条可以通天的路吗?这大海一样浩瀚的洞庭湖也有一条这样的路吧?且让我赊取洞庭湖今夜的一片月色,驾着船,带上酒到那白云边去遨游吧。诗意多美啊!全仗想象之功。以洞庭湖为题材的诗不少,如此以奇想见长者不多。奇想虽不能成为事实,但也并非胡思乱想。你看,湖波澄澈,月光浮荡于水面,碧空倒映于水中,云影漂游于船边,这不正像在空中飞行吗?诗人由此产生一连串的奇想,也当是十分自然而然的了。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7 18:55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2#
    发表于 2014-8-29 19:3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虫儿 于 2014-8-30 08:59 编辑

    最后行使此权利。:)紅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3:11:53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十——蕴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从军行》)
    对于此诗,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李于鳞是明“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字,王世贞与之齐名,同为七子之一。李攀龙认为这首诗应推为唐人绝句第一,王世贞认为“若落意解,当别所取”——清王士祯就认为:“昔李沧溟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压卷,余以为未允,必求压卷,则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几乎。”但王世贞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未免第一耳。”这句话听起来耳熟,有人说齐白石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问题有些不明白,什么是“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之间”。清沈德潜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繇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锋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沈倒是说了理由,但是从诗的内容上说的,如果真如他所说,这首诗也算不得压卷,正如王世贞的观点“若落意解,当别所取”。而这首诗之好,好在“无意有意,可解不可解之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王世贞也未说。其实这首诗,就好在一句上,就是第一句。——也有人认为不好,清王夫之认为,“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头重之病。”——这是另一个标准。那么,这一句倒底好在什么地方呢?回答是:好在说不出的好。如果非要说的话,这句诗,有一种文化蕴涵,它给人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凝重感,就是一种感觉,具体的好是说不出来的。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风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诗人底蕴的体现。由于有这种底蕴,所以来得轻松、自然,往往举重若轻,则表现为“有意无意之间”。
    随带说一句,防边筑城,起于秦汉,诗中云明月属秦关属汉,非也,乃互文之法也。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2-11 09:15
  • 签到天数: 19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5#
    发表于 2014-8-30 19:19:54 | 只看该作者
    慢慢学习来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09:47:29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十一——神韵
    有清一代之诗,当以龚自珍、王士祯最称合作。龚箫狂剑怨,以思力绝伦、茂郁情深胜;王则词清意远,以风神韵味胜。王主张神韵说,成为一代宗师,在清初独领风骚近百年。
    下面看王的一些: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再过露筋祠》之一)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寒叶雁声多。(《再过露筋祠》之二)
    玉窗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寄陈伯玑金陵》)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金陵道上》)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广元舟中闻棹歌)
    巴歌渝唱总纷纷,长庆新诗久不闻。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之一)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之二)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清流关》)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澎门。(《荆山口待渡》)
    以上所举例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二句就题直起,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皆烘托煊染作用,第三句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由实返虚,宕开一笔,“顾左右而言他”,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乃渔洋匠心所在,即其有神韵也。这就是王士祯的“神韵”之法,用笔清虚,意旨悠远。
    此法有源,如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如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即虚实相生之法也。又有人把它称之为末句起兴,大概是清吴乔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09:48:22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十二——谐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葡萄、一作蒲桃、蒲陶,一物异名尔,酒为胡地所产。夜光杯用《十洲记》:“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琵琶本马上乐,胡地所为。此诗前二句言其事。什么事?有不同解释。一种认为是军将临出发前之悲壮情事。一种认为是军中宴会欢乐情景。后二句言其情。什么情?也有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悲”,认为“语似放旷,意实悲凉矣。”而清施均父认为,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吾取施说。
    谐谑又称戏谑。诗人并非皆善于此,惟大诗人多能“嘻笑怒骂俱成文章”。李白有诗句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又有诗句曰:“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杜甫有诗句:“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白居易有诗句:“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李商隐有诗句:“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苏东坡有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郁达夫有诗句:“曾因酒醉鞭名马,只怕情多累美人。”鲁迅更有诗句:“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先碰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庄谐相济,谑而能雅,是谐谑的特点和要领,而最要把握分寸,不能失之鄙俗,也不能失之滑稽,否则就成打油了。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1:27:03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十三——櫽栝
    櫽栝本是古代修理曲木的工具,论诗者借用之,指脱胎或化用之法。在第一讲里,我们曾说,李白的《早发白帝》并非原创,而实际是脱胎于郦道元的《三峡》。这种櫽栝法,宋人写词用得较多,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用写成词。笔者有几句诗即是用的此法:
    界破青山一练悬,诗临此处涌如泉。杨公留韵清溪畔,亭午时鸣高树蝉。(《赓魏教授步杨沧白清水溪诗》)
    这句是化用唐徐凝的《庐山瀑布》:“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嘤嘤如鸟语,春晖草色深。人间情切切,室内意盈盈。朝日长河照,远芳古道侵。康乃馨一束,无限感恩心。(《观重大管理学院学生〈感恩父母〉诗朗诵即兴》)
    这是参加重庆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弘扬孝文化主题诗歌朗诵会时的一首即兴诗。其中“远芳”一句,简直就是录用白居易的诗句,但意思升华了。白诗原意只是写景,“古道”就是“路”。而笔者所云之“古道”则应指的是“道德”。
    万绿荫中拥一丛,惹人心醉淡烟红。最怜娇嫩自然美,不受拘束不假工。(《百花吟赏·樱花》)
    这首诗完全是用绝句的形式将周恩来的自由体诗翻译了过来。周诗原来是这样的:
    万绿丛中拥出一丛樱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雨后岚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1:28:27 | 只看该作者
    绝句作法之十四——警句
      
       
      
    陆机《文赋》有云:“立片言之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警句。诗亦然。有的诗,顿然生辉,就是俗话所说“一好遮百丑”吧,虽然此话过分了一点,也足见警句的作用。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此诗全赖警句之功。再如白居易有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要不是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全诗有什么好呢?
    警句又可以叫作佳句。宋杨万里《诚斋诗话》里说:唐人《铜雀台》云“人生富贵须回首,此地岂无歌舞来。”《寄边衣》云“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折杨柳》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皆佳句也。……然鲜有四句全好者。杜牧之云“清江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尽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唐人云:“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韩偓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蔷薇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四句皆好也。
    杨万里又说:“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看来,追求警句,是晚唐以来,到宋人的风格特点。而盛唐时诗“不以句胜,也不以意胜,而完全是以风韵动人”。这也应该是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所在。唐诗胜在“韵”,宋诗胜在“理”。凡“警句”,皆有“理”在。
    至于警句的好坏,前人是有许多不同看法的。明胡应麟《诗薮》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是疏语;“可怜无定河边骨”是词语,少时皆剧赏之,近始悟前之失。又说:“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则全是晚唐矣。此等最是误人。甚至说: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钱起“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青阴待我归”,面目尤觉可憎,宋人以为高作,何也?我们也要问一句,为什么呢?因为胡认为“绝句最贵含蓄”。这些虽是“警句”,或佳句,但都太“分晓”,就是说得太明白了。
    连“警句”“佳句”都遭到疵议,其他就更不消说了。正如王士祯所说,有最可笑者,如“人主人臣是亲家”,如“蜜蜂为主各磨牙”,如“若教过客都来吃,采尽商山枳壳花”,如“两人对坐无言语,尽日惟闻落子声”,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当日如何下笔,后世如何竞传,殆不可晓。(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7 18:55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20#
    发表于 2014-10-9 21:13:12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再来学习。

    点评

    虫菇凉好!假日去哪儿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0 1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2 04:41 , Processed in 0.15020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