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净化灵魂提升精神的渴求
【图说第五期】 读你 (一等奖)
静默足够 一千年蹉跎岁月留与今晨 寻找精神的最后遗址 像信徒受阻的匍匐之路 湮灭了所有的想像 唯独残存张狂的几缕线条肆意凌辱我的思绪 注定在云山细水中 找不到归途
躲过繁华
浮尘轻轻隐去昨日的刻骨疼痛 隐去守望 也隐去了黄色泥土的悲悯和恩泽 因为 这一刻 这一场虚拟的情节无法消除我内心的贫瘠 还有丝丝彷徨
七月 或许蓄意多时
或许在远山近水中修饰着古往今来的传奇 当山不再是山 水不足以是水 这一畈寄托生生不息的沧桑领地 绝裂神祗的护佑 忘记了粟子的色泽与味道 企图放纵过后 用妩媚来救赎我的良知 我的愚昧
这是中国现代诗人网【图说第五期】题图诗诗赛荣获一等奖的作品。图画很美,用作品倒数第二行的一个形容词来描述就是“妩媚”。标题“读你”就是读妩媚的图画。所以诗歌开头就说:“静默足够 一千年蹉跎岁月留与今晨”。前半句省略了诗歌叙说主体“我”,并且“读”的时间“今晨”后置兼用,合起来应该是“我今晨静默读你足够”!“读者”读到了什么呢?读到的是“一千年蹉跎岁月”,实际上是指华夏四千年文明史!诗歌把恒久的历史“岁月”和“今晨”一瞬进行时空并构,很见功力。一个“蹉跎”贬损,令人回味,当然就是下文的“精神贫瘠”。诗歌接着写道:“寻找精神的最后遗址/像信徒受阻的匍匐之路/湮灭了所有的想像”。徒劳,没有“找到”。诗歌用了一个再恰当妥帖不过的比方,形象逼真尖锐的说明了“妩媚”的物质丰饶的另一面就是人们的灵魂污浊和精神的失落的贫瘠。如图的“唯独残存张狂的几缕线条肆意凌辱我的思绪/注定在云山细水中/找不到归途”。精神的家园没有归宿!诗歌的语言是非日常语言非语法的创造性诗美语言,很难得。 人性是善和恶的统一体。灵魂的高地和精神的家园一旦失守和衰颓,势必恶性膨胀!人与人之间必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民族与民族之间必然攫掠杀伐战争频仍甚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以诗歌第二节写道:“躲过繁华/浮尘轻轻隐去昨日的刻骨疼痛/”!如鲁迅通过狂人的眼睛看到的,翻开历史,横竖都是人“吃人”。这样的民族就一定如诗歌接下去所写的,“隐去守望/也隐去了黄色泥土的悲悯和恩泽”,愧对了祖国的期望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恩典!回到画儿的妩媚,进行归因,“因为 这一刻/这一场虚拟的情节无法消除我内心的贫瘠/还有丝丝彷徨”。 在和平年代,人的恶性膨胀自私自利的贪欲,表现为对生态资源的掠夺,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地球的生命因此岌岌可危!所以诗歌的第三节第三至六句写道:“当山不再是山 水不足以是水/这一畈寄托生生不息的沧桑领地/绝裂神祗的护佑/忘记了粟子的色泽与味道”。在诗歌的第二节的后边一句,作者用“虚拟的情节”否定了今晨这一瞬或这一刻的真实性。在第三节的开头两句,诗歌联系“七月”的现实,别有意味的写道:“七月 或许蓄意多时/或许在远山近水中修饰着古往今来的传奇”,回应诗歌的开头,用结尾两句揭穿了图画“妩媚”的媚惑性:“企图放纵过后 用妩媚来救赎我的良知/我的愚昧”,表达着作者的欲提升人的工具主体为精神主体的思想愿望。这里的“我”实际是历史和现实中的我你他,是普泛主体的“人人”,是民族的自我反省和批判。 应该注意的是,现实的华夏民族正在复兴强盛,以至于有人批评有的中国人正在患着“民族自大症”,是因为我们强大的文明古国有着支撑自己的民族魂,譬如“大道精神”“龙马精神”等等(详见《闲云野鹤诗歌评论集》中的《大道与神器的探索和反思——读沈天鸿的诗<海的解释>》)。但在诗歌中像作者这样强调用人性的善去平抑人性的恶,强调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对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当然无可厚非。 诗歌在冷抒情的基础上,加强着情感内驱,一气呵成,汇同极强的语言节奏,读来起伏跌宕铿锵有力,激情奔涌。
[url] | | ケ | ケ注| : 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