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这首诗歌,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飘逸优美的意境对诗歌现实现象给予了深刻的阐述、驳斥、反省、劝慰、告诫。 作者以“饿死你们这帮遍地都是的诗人”,作为一首诗歌的起句。看似没头没脑,其实意涵深远,也淋漓尽致了一个社会存在的现实 是的,现在社会上,遍地都是“诗人”,有真正的诗人,也有妄名之辈,甚至是有些人将杂七杂八的文字分列成行,也在自称诗人。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太自信,还是太自恃。当然,至于他们怎么想,这与我们毫无关系。 “梧桐说,叶子黄了,冬天继续。”世上事物万千,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梧桐树作为一个物语,我们不妨可以了解一下梧桐树生长的过程。梧桐树,属于落叶乔木,春季发芽,夏盛如盖,秋末叶尽,赤身裸体面对冬季的寒冷。这不正如我们诗歌走过的过程吗?诗歌,从形成到鼎盛,而如今面对的这种没落,不就是进入了一个冬季。至于春天在哪里,还有多远。所处的尴尬亦如梧桐的冬季,让我们感觉到是漫漫无期。 “鸟儿找不到吃食,雪地里叽叽喳喳。飞上飞下,寻找,一粒米黍。文字有些得意,罗列出上下五千年的经书,诗,高高在上。神经错乱,人,病入膏肓,一些虚枉,一些伪劣,入骨三分。”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心情十分沉重,甚至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痛。诗歌已经一文不值,换不回一粒米、一两酒。就像雪地里的鸟儿,在饥寒交迫中苦苦寻找饱腹的食物,却眼前只不过是满目皑皑。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人为了这个虚妄的名声,努力地将自己贴上“诗人”的标签,处处标榜自己,炫耀自己。 “鲁人行走的足迹,烙印成诗的空空,树还是树,踮起了云的脚尖。”鲁人徙越,出至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的《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其意为: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穿它,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是为了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 。 作者用鲁人的故事来比喻,其实也是一种用心良苦的告诫。我们做人要理性,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所处的位置来适应这个环境和位置。如果在心理上浮躁,虚妄,不切实际,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也必将是自寻死路。 “简介,名头堆砌,城墙倒拐”,这是很典型的妄名现象,在现实中也大有存在。俗话说:脸有多厚,就像城墙道拐。有些人为了虚妄的名声,为了抬高自己,张扬自己,标榜自己,听不进别人的良言相劝,也不介意别人的鄙视讥讽,总是在自己的简介中堆砌浮夸的头衔和虚假的荣誉。,这些人的脸,不正就是“城墙道拐吗”! 读到尾声,对于这些社会现象,社会现实,我们不得不一声叹息。也只有用“你,骂骂咧咧,举起婴儿般的拳头。我,嘻笑顽皮,头顶钢盔。诗还是诗,人不是人,魑魅魍魉。日子走着跳着,岁月坟茔。”作者这段话来劝慰世人:平静做人,平静写作,无妄无躁,面对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