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节里思父亲(审定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23:0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江山一统 于 2013-7-10 22:29 编辑

父亲节里思父亲(审定稿)
刘毓民
  小时候,总会在清明节的前几天,跟随父亲和兄长,三五成群去祖坟扫墓。
  每次上坟,父亲总要端一个盘子,上面放着酒壶、烧纸、凉面、火柴。遇到好年成,还有糕点和“贡”(我们渭北将一种有造型的大白馍称作“贡”)。酒壶里的,并非是酒,而是水;烧纸是提前用铳打过的,每张烧纸铳上钱币的痕迹,算作是钱币。但烧纸是烧纸,并非钱币。凉面是母亲手工制作的。把擀好的面条下锅,煮熟,捞出,用凉水冷却,再用植物油均匀搅拌。这些就是祭奠祖宗最好的祭品。
  那时的我,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毛孩子,跟在大人后边,总喜欢在路边采摘黄色的蒲公英。撷取时,总是用右手。因为左手还举着一个旗帜般的幡幡。
  幡幡是母亲用剪刀剪纸而制作的,旗杆是一根扫帚棍棍。微风吹来,确有旌旗飘扬的美感。遇到好的光景,幡幡的色 就斑斓多姿了。有黄的,粉的,绿的,但主色调依旧是白色的。


  到了坟地,父亲会围绕隆起的坟墓转一圈,然后用携带的铁锹,铲除野生的杂草。有鼠洞的地方,铲上几锨黄土填充,再用锨把尾部夯实空虚之处。雨水冲蚀严重的地方,会多培上几锨黄土,然后用脚踏实,使墓冢饱满,保持原有的形状。
  清明时,是青黄两不接的季节。吃不饱肚子的,往往就是这个时候。上坟结束,我们会争相分食剩余的贡品。哪怕是一小口,也感觉分外的惬意,心里的快感,不亚于咥大餐。其实,那时自己乐意上坟,其主要目的不是祭祀先祖,而是分食供奉他们的祭品。
  喜欢上坟,对自己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每次扫墓结束,跟随弟兄们在麦地里挖野生的小蒜。这个季节,小蒜生长很快。我们在田间,地头,在埝下,甚或坟墓周围,找寻个儿大的,生长壮实的。下锨时,会远离根部,小心翼翼努力保持小蒜的完整。一会功夫,就会挖很多很多小蒜。满载而归时,收获的成就感,就不必言语了。
  回家后,爆炒,调在面里,夹在馍中,吃起来特别的香美,其味之悠长,的确让人难以忘怀。即使是今天,自己仍喜欢吃。自从到了城里,没了这个福分,以致想起来口水直流,甚至一次一次地把唾液咽下肚子。
  有钱人家的祖坟,占地规模很大。不仅有青石制作的大供桌摆放,还有成十颗粗壮阴翳的柏树环拱。我家世代贫穷,坟里连块砖头也找不到。每次上坟,父亲总是就地取材,铲黄土,然后用锨拾掇一个小土台子,这个土台子,就是我们心中的青石大供桌。
  等一切就绪了,父亲会第一个跪下,很虔诚地点燃烧纸。纸,一边燃烧,父,一边“诵经”。嘴一张一翕,究竟翕嘟些什么,我们是一点也听不明白。
  等烧纸彻底焚烧化作灰烬时,父亲用酒壶在灰烬的外围,浇出一个圈来,直到壶中的酒水空干。然后抄上一大筷子凉面,置于灰烬的中央;还会把糕点或者“供馍”掰一小块块,放置在土台子上;甚至会在坟墓的供桌方向,挖个小坑,埋几颗水果或糖果的。
  烧纸一结束,磕头!每每磕头,父亲密布皱纹的额部,总是贴着黄土地,且会停留片刻。他的憨厚虔诚,和他的面容一样协调。反复几次,他才肯起身,两手一合,从头部移到膝部,深深地鞠一个躬。打躬作揖完了,会再次围绕墓冢转一圈,生怕那里有鼠洞未填埋的。
  父亲74岁那年,腿脚已经不是很灵便了。到距家4里开外的祖坟,的确是很累的事。他和往年一样,依旧精神矍铄,带着我们前往。跪下烧纸的时候,他居然留下了泪水。泪珠顺着脸颊滑落,又会悬在鼻角,最后掉落在拨弄烧纸的手上……
  父亲是很刚强的人,自小很少看到他的眼泪。看见他泪流满面,我们弟兄几个,什么也不敢说了,一个个很有眼色的装出一幅痛悼的模样来。父亲的表现,使我感到疑惑、惊讶。
  父亲虽没文化,但记忆力却出奇的惊人。八百年前的事情,他能道出个张道李胡子来。特别是讲解渭北地下党闹革命的故事,讲得感天地,泣鬼神。
  上世纪70年代,那些闹革命成为国家大干部的,还专门看望过父亲。因为这,使我常常埋怨起他来。他当初为什么不参加革命呢?他若参加革命,我不就能吃饱,不挨饿嘛。再说,有个商品粮户口,地位那就不一般了。
  许多历史戏曲,他能将整出整出的戏词背诵下来。高兴的时候,甚至会放开嗓门吼上两声。他经常给我们说戏,讲解戏曲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天地君亲师,忠孝仁义信;上阵离不了父子兵,打虎少不了亲弟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些经典名句,就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父亲没进过私塾,没学过数学,但他心算的速度,是我们弟兄几个望尘莫及的。每次赶集,要购买数十种物品。售货员还没有算出,他就如数付款了。不打算盘,怕出差错,若打算盘,则让人白等好长时间,弄得售货员哭笑不得。
  一年夏收,生产队粮食入库。父亲体格健壮,蛮劲大,因此大多是抬秤的差事。过了142口袋,结束时,他报出了过秤的总数来,使会计大惑不知其解。
  父亲为人忠厚,他乐于助人,善施舍。为此,经常遭到家人围攻。因为我的家,贫穷到了缺吃少穿的地步,日子紧巴巴的,哪有救助别人的能力。父亲受到言语的责难,一般是一语不发。你说你的,他做他的。你有你的理由,他有他的主意。过激了,父亲会狠狠地瞪一眼,然后扬长而去。反正谁也没有能够改变他的做法。
  一日上午,是上学的时间。邻村一个小女孩哭着走着,两个羊角小辫一高一低,整个脸上被泪水擦拭得五抹六道,父亲凑过去,问孩子为什么哭泣。孩子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最后说出了没钱上学。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寻到了她的父母。
  原来,孩子的家人,实在是拿不出五毛钱的报名费。孩子的父母执意要她辍学,还说女孩子上那么多学有什么用处?父亲急了,痛骂了这对夫妻,给了孩子五毛钱,先让孩子报名去了。
  母亲身体不好,几次重病差点没命了。老中医开的方子,经常是跑许多药铺也抓不全的。在外工作的长兄知道后,回家时总会千方百计买些名贵药材。父亲获知这些信息,就会在别人生病时,拿去救人。以致母亲患病时,总是喝抓不全的汤剂。
  上世纪70年代初,天大旱,粮歉收,吃饭成了头等大事。从学校回家,看见母亲一个人坐在炉前哭泣,一问,才知是家里没有升颗之粮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家八九口,午饭仅仅是一块粉坨。这块粉坨,是母亲积攒了多日浸泡洋芋丝的淀粉做成的。别说七八个人吃,就是我一个人也不够的。除了粉坨,就是一锅滚烫翻腾的等待下锅的开水!
  看到如此家境,看到陷入窘境的母亲,自己感到极度绝望。扭头就跑,边跑边哭,边哭边跑。到了学校,一个人趴在课桌上号啕起来。好在老师及时发现,同学热心帮助,使自己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父出门几天未归。听母亲说,是借粮去了。第二天,父亲从三四十里之外的朋友家,背回了四五十斤高粱,又困又乏的父亲,一头倒在炕上睡着了。
  父亲所带回来的,不是粮食,而是我们得以延续的生命呀。母亲立马磨面,蒸馍,刚出锅,父亲就用手巾包了几个,送给挨饿的五保户饲养员了。
  饲养员孑然一身,没父没母,没儿没女,没兄没弟,没依没靠,孤苦伶仃,如同鲁迅笔下的闰土。每遇春节,父亲总会把他请到家里一起吃饭,临走时,还会加上几个馒头。
  1992年清明,我们弟兄几个回家,准备一起去上坟。此时的父亲,已经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全白了,原本肥胖的身体,显得消瘦了许多。腿脚行动也没有以前灵便了。腰佝偻弯曲,背已驼峰,显出老态龙钟的样子。不知为什么,他破例不去坟地,嘱咐我们上坟时,一定要多烧些纸钱,多放些贡品。我们遵照父命,去祖坟扫了墓。
  第二年的清明,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铭记于心的,是祖坟里新添了父亲的坟头。以前上坟,没有一点悲怆的感觉。因为供奉的祖先里,除对奶奶尚有印记外,其他的都是在自己出生几十年前世去的,没有印记,一点伤感也就自然没有了。
  为了扫墓,长兄从千里之外赶回来了。其他弟兄,也请了假。这次扫墓,人数之多,队伍之浩荡,是从来没有过的。长兄如父,我们几个小的,跟随在他的身后,一路上,没了往年的轻快,也没有说话的声音。
  长兄看见坟头,眼睛就潮湿了,泪衔在眼眶,盈盈欲滴。还没有烧纸钱,兄弟七个就情不自禁泪如泉涌了,这种悲伤,是难以控制的。
  三兄眼是最硬的,可到了这种氛围,鼻子照样发酸,照样动情,甚至捶胸顿足。人常说,不伤心不落泪。这次扫墓,与往年的形式没有两样,可凝聚的浓厚悲伤气氛,实在令人愁肠百结。几个孙子辈的啼哭,让人倍感撕肝裂肺,使这种悲伤的氛围更加浓重了。
  扫墓结束,伫立坟头,谁也不肯离去。
   站在那里,我一直在责备自己。那时,自己成家不久,有了孩子,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再加上相对年轻,只知道在同学朋友那里疯来疯去,从来没有想过与父亲多沟通多交流呀。
  自己始终认为,父亲身体很好,以后有时间孝敬的。父亲喜欢吃肉喝酒饮茶。村里人都说父亲有福气,牙齿好。牙上三十六,顿顿能吃肉,这是我们那里的俗语。说来也怪,父亲的牙齿数量,恰巧是三十六颗,但没有顿顿吃上大肉。直到父亲七十五岁去世时,牙齿一个也没脱落。
  种种迹象表明,父亲一定能长寿百岁的。这些假象,正好是自己没能重视行孝的主因。认为再缓几年,等经济条件好了,好好孝敬孝敬。
  谁知,记忆里,从未生病的父亲,居然一病不起!
   当诊断报告出来时,我错愕不已。不相信豁达的父亲,会患上不治之症。我们怕县医院误诊,为稳妥期间,我们把老父拉到省城大医院继续检查。

  西安大医院的专家会诊,竟对父亲下了在世不会超过两个月的结论。理由是颚下腋下淋巴结肿大,癌细胞扩散。在我们无助无奈又无为的时刻,一遍一遍的近似哀求口气,也没动摇专家打发我们回家的决心。这让我们弟兄一伙,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无法接受!
  父亲回到了老家,住在渭北唯一的二甲医院。住在这里,有很多方便。三嫂和爱人在这家医院工作,我家就住在医院的母子楼里。三哥驻地离这儿三五百米距离。上至院长,下至住院大夫,以及护理人员,没有一个不熟悉的。医院专门给父亲腾出单间。
   除大哥二哥工作地很远外,附近的我们弟兄五人,轮流侍奉父亲。三嫂和爱人,主要操心治疗和后勤保障。三哥还不死心,还在想方设法觅寻治疗的偏方。他从报纸上看到能治疗癌症的信息,
   就专门跑到生成购买一个疗程的中药。为挽救父亲,我们已经在所不惜了!
   父亲幼年丧父,是奶奶守寡抓大成人的。8岁到县城当学徒,做相公,备受冷眼与欺凌。后来学成出师,成了方圆很有名气的笼匠。父亲就是凭借这个手艺,走村串户,挣得几个零花钱,供养我们弟兄七人读书的。
   父亲卧床的日子里,总是不愿母亲远离。他头脑清楚,一而再再而三给母亲叮咛:他一生一世,最对不起的,是他的老母!老母跟他,遭了太多的罪,受了太多的苦。他走后,正好遇到最艰难的时候,埋葬时,家里连锅也揭不开。父亲遗愿,一定要给他的老母追远。
   父亲身体,每况愈下,身体消瘦,越来越厉害。从省城回来当初,想给父亲照几张照片的,可父亲精神不好,身体虚弱,到后来,越来越差,以致面部变形了。
   看着一日一日消瘦的父亲,我的心似刀在割。后来,父亲腹部慢慢鼓胀了,有了腹水。大夫说各种器官慢慢衰竭了,嘱咐我们要提前做好后事。看到父亲再也起不来了,不知是悔恨还是自责,一个人独居一隅,背着父亲,背着兄长,背着家人,号啕大哭一了场。尽管如此,也没能哭好父亲的病症。
  1992年10月14日,父亲带着依恋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离世,犹如大厦梁柱的顷刻坍塌!家庭的温馨,家庭的安逸,似乎瞬间不再。人常说,父爱如山。父亲撒手人寰,使我的精神支柱倾颓,有种天昏地暗,山川摧圮的感觉。这种依恋之情,的确是难以割舍的。因为在我心里,父亲不仅仅是父亲,他早已成为我精神的寄托,成为我生命的化身!
  出殡那天,全村人前来送行。家族的所有男女,按辈分和年龄,依次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跟在灵柩的后面。
   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父亲了,再也不能躺在父亲的怀里听父亲讲故事了,一种欲生不能,欲死不得凄恻,瞬间占据了整个身心。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挪前不去。
   中途停顿的时间,自己跪下来,对着父亲的灵柩,狠劲的磕起响头来,额部与地面的剧烈碰撞,几乎使自己失去知觉。随行的一些人,看见自己猛烈撞地,几个小伙子不由分说,把自己撑了起来。几位五六十岁的老人,一个劲说宽心话,这时,自己感觉头更痛了,额部肿胀起来了,搀扶的几个人,也泪流满面。从此,路上就没有自己再下跪的机会了。
  凄怆的悲凉,笼罩了整个村庄。空气中弥漫的,是接连不断的哀乐和哭声。四邻八舍的乡亲们,都为父亲的离世痛悼。十里八里邻近村庄的男男女女,赶来给父亲送葬。
  父亲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夫。他的去世,能引来这么多痛悼的人,不是他的辈分,也不是他的年龄,而是他和善为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现在,兄弟几个日子好过了,经济条件好了。可父亲不能分享我们的幸福,不能分享我们的快乐。已临近知命之年的自己,顿时明白了许多。
  自己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工作了,生活相对充裕,此时此刻,想起未能尽心尽力赡养在世的老父亲,的确感到内疚。清明时分,看见别人去上坟,不免顿生惜惶。自责的念头袭来,动辄使自己泪流满面。
   昨天,我们为人子,今天,我们为人父。岁月的侵蚀,给自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痕。那些今为人子者,请你们珍惜父爱,珍惜母爱,借年富力强,多看看父母,多行行孝心。
  抓住今天,你才拥有今天,失去今天,你的精神世界也许会空虚很多。赡养父母,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才不至于失魂落魄,才不至于内疚怅惘。我是永远会自责下去,希望你们不要!   
   2013年6月16日修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3-7-4 00:18:39 | 只看该作者
你的父亲勤劳敦厚孝顺,他把这些优良传统传承给了你们,有你这样的儿子,父亲一定含笑九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23 07:19
  • 签到天数: 330 天

    [LV.8]以坛为家I

    板凳
    发表于 2013-7-4 05:17:39 | 只看该作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存,虽是俗话,然一字一血,每诵之而怆然涕下。
    欣赏美文,问好江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3-26 06:03
  • 签到天数: 329 天

    [LV.8]以坛为家I

    地板
    发表于 2013-7-4 06:13:43 | 只看该作者
    父爱如山。追思父亲的沉重,字字铿锵,句句含泪。“子欲养而亲不存”,让读者都有了这种欲尽孝而人已走的后悔与追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9-27 08:59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发表于 2013-7-4 16:02:52 | 只看该作者
    刘老师,您好!

    一、蝴蝶疑问“审定稿”

    二、叫刘老师亲切,叫您江山一统老师,别扭着。

    三、品读您的文章。
      子孝亲慈,缅怀已故的长者!
      您的孝,是晚辈的表率。代代传承!

    祝开心!
    :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23:39:33 | 只看该作者
    飞上枝头变蝴蝶 发表于 2013-7-4 16:02
    刘老师,您好!

    一、蝴蝶疑问“审定稿”

    呵呵呵,就叫刘老师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26 14:32 , Processed in 0.1078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