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憬悟 于 2013-7-13 10:06 编辑
福建行
去过厦门,我才知道那是白兰花的世界。
进厦门时真好雨过天晴,清醒的空气里香气弥漫,清洁的马路两边高大的白兰树冠上开满了白兰花,绿枝白花,香气沁人,恍如进入了姑娘的闺房。
同行的老潘一定先要去母校看一看。走到厦门大学门口,老潘还一定要先拉着我喝上一碗香气浓郁的鱼汤小吃,回味回味当年做学子的美好记忆。
花香,鱼香,进入厦门的第一印象尽如此的美好。
“闻浪如鼓”的鼓浪屿,孤悬厦门西海中,与厦门市隔海相望。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鸟语花香,无车马喧嚣。隔着鹭江摆渡上岛,感觉到浓荫的绿树丛中建筑风格各异的中外别墅,又是一种美的感受。
漫步海边浴场,走在细细软软的沙滩上,绿树银滩,蓝天白云,一片风光如画的好地方。花香、岛美、海浪、银滩,使人驻足之下,不忍离开。
随车队去福州,途经泉州,参拜道教鼻祖太上老君。这座刻于宋代的石雕老君造像,位于福建泉州清源山下。老君左手放在肚腹之上,右手依托案几,两眼平视,双耳垂户,长髯飘洒胸前,面露笑容,显得和蔼可亲,气度非凡。
道家的雕像不多,没有菩萨那样广泛。道教曾和外来的佛教有过很深的芥蒂。道家除了一些服食、炼丹等方术以外,在理论方面根本不是佛教的对手。以后道家的子弟称“老子入夷狄化胡”就是理论失败赖着面子不丢的最好写照。
不过在我的想象中,那个“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的老子绝不会是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这座刻于宋代的石雕老君造像可能还是受了佛教的“大肚能容”的影响,因为到了宋代,佛、道两家、左右逢源、早已互相吞吐了,再者,“佛”与“福”同音,因而塑造出来的老子也“双耳垂户”的佛之福像了。
从没见过土地庙,只是在安徽的黄梅戏里,见过身材特矮小的土地公公为董咏和七仙女牵的红媒。只见那“土地公公”从地下钻出来,又一阵青烟在原地消失,却从没见过土地公公有“家”。老潘告诉我这儿村村乡乡都有土地庙。
老潘指我看到了土地公公的“家”。
矮小的土地庙一米之高,十分的寒碜。土地公公肯定是个清官,家里一贫如洗,连门口的一只香炉都缺条腿少只耳朵,东倒西歪的残破像。土地庙门口的香火也不旺,只有谁家的亲人去世了要下葬,才会来烧上几张纸钱请土地公公行个方便。
“天下名山尽寺庙”。到福州老潘与我随车直奔鼓山,去“涌泉寺”拜佛。
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
宝殿供桌上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敬奉的纸币堆有一尺多高,港币,台币,人民币,僧人们都是用麻袋来装起香火钱堆放在仓房里。据说从大盗到蟊贼都从不光顾寺庙,看来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的佛语典籍是深入民心的,连贼也不想下辈子再为贼。老潘对我说:有学者研究,说:宗教消灭在国家、阶级的后面。
更有惊叹之处,是大殿内的一对活泼可爱、栩栩如生的铜(童)男、铜(童)女。是铜铸的,喻音童男童女。只要你虔诚地摸摸这对小童子,回去就能怀孕,要男有男,要女有女,回去就能生一个端貌有相、聪明智慧的小童子。
那一对童子实是可爱,从头到脚让人摸的精光锃亮,更有虔诚人士还给他们穿上了衣服,在衣服里还塞上了纸币。进庙的人不论是想求子还是疼爱子女,都十分认真地从头摸到脚,谁都想有一对称心好儿女。
鼓山的另一大特点是摩崖题刻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刻。名山都让道观寺庙占了,题刻都让皇上和名人占了。在大顶峰磐石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大字,即为朱熹所书。“涌泉寺”的匾题,是康熙皇帝手书。文人达官的题字更是不计其数。老潘和我兴致盎然,忙着留影拍照,沾沾先人的灵气。
匆匆忙忙的福建行,终于被汽车拉远了距离。只恨时间的匆忙,每一个景点逗留的时间实在有限,虽在匆忙之间,而留给我的映像非常美丽。带着美好的印象,带着美好的回味,我对老潘说:明年白兰花开时我们再去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