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滴水流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24 06:01
  • 签到天数: 100 天

    [LV.6]常住居民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9:1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曾经站在河边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时光的流失,我们经常也说:“流年逝水,逝水流年。”如今,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大寒已过。正是四九的天气,可午后的阳光却是明晃晃、暖洋洋的。古语有云:“该冷不冷,五谷不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节令恰好对着农时,人们几千年总结出的长久不变的种地的老歌子,看来已经远远地跟不上时代了。那种单靠土壤水分阳光的传统的原始农业,如今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早已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光电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更让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变得神出鬼没、异 纷呈。
      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概括,那我一定会说,就是一个“快”字;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飞快”;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只能是“非常快”或“快快快!”在这“快、飞快、非常快”的变奏中,我们似乎感觉到身边的一切都像电影或电视里的快进镜头一样,让人目不暇接,心脉为之嘭嘭直跳。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岁月匆匆,似水流年,可在这“哗哗”流淌的时光里,我不知不觉地已到了圣人所说的“知天命”的时候了。蓦然回首,豪情仍在,可很多时候,我却竟自怀想起那个“青葱”时代悠悠岁月里的宁静与安闲。
      那段难忘的时光啊,至今回想起来,我依然清晰可见,我该怎样去描述你呢?我又怎样能够概括得了你呢?思来想去,猛然间,一个词语从我的脑海深处跳了出来。“滴水”?对,就是“滴水”。既然说流年似水,那么我又怎能不可以用“滴水流年”来形容那段难忘的岁月呢?我一下子仿佛感到自己很聪明似的,竟然还奇迹般地发明创造了一个至少是我第一次听说的组合。“滴水流年”,仔细想想,无论是从自然还是人文的角度,这“滴水”二字,自我感觉,还确实能够体现那段给我印象最深的时光最显著的特征。
      想当年,在这个时候,应该正是银装素裹、滴水成冰的季节。地上冰雪覆盖,树背脊身披亮甲,孩子们缩着个脑袋,赤红着脸蛋,嘴里不时哈着热气,支蓬着手,穿着个破棉鞋头子,一崴一崴地走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北风带着哨音呼呼地一吹,从房顶上旋下一阵雪雾,飘飘洒洒地弥漫着。一个孩子猛地回头,看到了垂在屋檐下的又粗又长的冰挂。冰挂,我们都习惯地叫它“大琉璃”,因为它上粗下细,像个棒槌,又称“琉璃棒”。午后的阳光似乎还有些温度,“啪”的一声,一条长而尖的晶莹的大琉璃棒掉在了地上,顿时摔成了三截。他急忙跑过去,捡起雪地上的一节,在棉袄上轻轻一擦,含在嘴里,凉丁丁的。大自然造出的如此又粗又大的冰棍,真棒!真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屋檐下结出的冰挂有的足有两三尺之长,它真不是一会儿半会儿或一天两天“长”成的,它一般是在滴水成冰的天气了,太阳出来了,但气温不高,房顶上的冰雪化化冻冻、冻冻化化,所化的雪水还未流出冰挂却又被冻住了,这样反反复复,冰挂就会越积越粗、越积越长。有时遇到屋内有热气,屋檐受热冰雪先化或受其它外在因素的影响,冰挂接头松动,就会出现大琉璃棒跌落的现象。有些时候,小孩子用竹棍硬捣,因为上冻的原因,瓦片轻脆,容易毁坏屋檐。所以,通常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小孩子够琉璃棒的。如果违背了,常常会受到家长的教训。
      现在的孩子们是很少再有这种福气吃到那种冰棍了,甚至他们难以想象那冰清玉润的大琉璃棒是如何“结”出来的。不是亲眼见到,亲手够到,亲嘴吃到,只凭个人的主观想像,恐怕连我自己也不信。反正事情已经过去,信不信由你,可它作为千真万确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这琉璃棒,它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结”在屋檐上的“滴水”上。“滴水”是古老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是为防止雨水等室外水直接沿屋檐或窗台流下而侵蚀墙体、在屋檐或窗台的边缘设置的一种内凹而尖头型的构件,其上半部就是一片瓦,下半部斜着向下,呈等腰三角形。
      现在的大多建筑都改成楼房或平房了,房顶都是厚厚的平整的隔热层。如今的建筑材料的性能确实比从前好了,雨水也确实比从前少多了,人们视乎不再担心房顶的漏水。即便是偶尔下大雨屋顶有积水,而房顶的设计一般都有排水管或下水道之类的。记得从前,我国北方相当一个区域的乡下农村,几乎一律是起脊房。记忆中,那时的屋顶最先一般是由摔过的麦梃子修缮的,屋檐通常是呈斜面向外向前平伸着;后来有了“瓦传檐”,直至而后又发展成为“瓦房”,“滴水”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淋水的构件。当然,在我小的时候,一个村如果谁家有三间瓦房,无论大小,我们都习惯地称为“大瓦房”。在当时那个居住条件大都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那可是了不得,方圆好几里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那一垄垄青灰色的小瓦,想在想起来,真的很是好看。记得有一个成语叫做“鳞次栉比”,它的意思是说事物好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整齐而稠密。我想用它来形容这种房顶那一列列次序井然的瓦垄是再恰贴不过的了。就在这一排排整齐而有序的每列瓦垄的下端,都有用“勾檐”(和滴水相配套)支撑的一个个淋水的构件——滴水。虽然造化的风雨有春夏秋冬之分,单就雨水来说也有霜雪冰雹之别,但在四季轮回之中,屋顶的青瓦却一层不变的承受着这来自大自然的洗礼。每当细细的水丝儿点点滴滴汇聚成涓涓清流的时候,那“噗哒”“噗哒”的滴水声,便会通过屋檐的“滴水”一分一秒地丈量着悠悠时光。
      每逢下雨,尤其是夜间,滴水的“噗哒”声简直就是一首乐曲,节奏鲜明,有时前后相搭,高低相配,恰如交响,还能奏出和鸣。夏季,大雨来临,倾盆而下,那“高屋建瓴”的气势更会让你大开眼界。原本高崖坠石的表演,顿时会化作了一幅水帘奇观——雨瀑。仔细看,那荡起的薄薄的水帘里,似乎有由一个个“滴水”拉扯的根根银白色的经线。伴随的“滴答滴答”的慢节奏的乐曲也霎时变作了“嗡嗡作响”的众僧念经。可大雨不长,老天爷的雷霆之怒一过,那雨帘也就会慢慢地卷起,“经线”自然变成了一嘟噜一串。很快,那众僧诵经的场面,一下子也变成了老和尚静静地打坐,手里默默地数着佛珠的情形,给人一种悠然肃穆闲适旷远的遐想。
      大雨过后,房前屋后墙基的旁边,就会分别留下一绺大小相似的水碗碗。用不着去详细观察,凭想象便可推知,这一个个汪汪的水碗碗,上面一定会正好对着房檐上一个个饱胀的乳头似的“滴水”的尖端。为了防止滴水对屋基的过度侵蚀,记得当时,家家户户都在屋檐下埋些碎砖瓦。对着门口还经常平放着些整砖,一是避免过度地侵蚀,二是还能防滑避免摔跤的危险出现。但就算这样,也往往禁不住流年里那滴滴雨水的噬咬,留下岁月深深的印痕。如今在我的脑海中,还有乡下老家邻里间建房常常留出“滴水”的印象。
      记得有个成语叫做“滴水穿石”,据说出自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它的意思是说,水滴虽小,如果一直朝着同一目标坚持不断地往下滴,时间长了就会把石头滴穿。它常用来比喻学习或工作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准能获得成功。实话实说,滴水穿石我没有亲见,但游桂林的芦笛岩时,我真真切切地见到了一个奇覌。溶洞的崖壁之上,靠下的石笋和上面的石钟即将长在一起,只听讲解员说:“看那对情侣深情的一吻,多么的令人期待,可是这一吻,我们人类还要再等上百年千年。”
      在那个“滴水”流年里,其实那一滴滴的“水”浸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人李绅的这首《悯农》诗不正写出了田间劳作的人们的万千辛苦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脸上身上,滚落的一粒粒汗水,不正是从心头一点一点地汇集、然后通过一个叫做汗毛眼的地方“滴”出来的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劳动的过程就是“滴水”的过程。“汗马功劳”,难道仅仅是胯下的战马在流汗吗?我想哪些马背上的英雄们也一定会有“滴血”的时候,甚至是为了理想为了胜利“滴”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和平的年代里,很少再有人像当年一样驰骋疆场,流汗“滴血”了,但“滴水流年”里,另一种滴“水”我还印象深刻。在那个时候,父老乡亲们日子与现在比起来,过得可真的叫做“苦穷”。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够吃到“油水”。记得小时候下地剜野菜吃,野菜蒸好了,家里却没有油,抱着个空油瓶子翻来倒去。有时候看看瓶底淡淡的色 还在,便对着个菜盆,将油瓶口朝下底朝天地“空”(去声),“空”了好半天,才看见一个拖着长长的尾巴的小小的油滴在蠕动。
      等吧,等啊,急了就不时地把瓶子高高地举起,伸着头,闭上一只眼睛,像木匠吊线似的往瓶子里瞧瞧。脖子扭得酸痛,也看不到什么,似乎只是闻到了一点点的香气。油终于“滴”出来了,一滴,两滴,三滴。多急人呀,有时真的是耐不住了,便插根筷子使劲地搅搅,有时干脆灌些水于瓶子中,晃荡晃荡几下,连水带油一起倒出,青菜上才漂起几个黄黄的油花来。于是,人们就觉神清气爽,食欲大增,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一般地高兴。
      说到“滴水”,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但精神放光的年代里,很多人做事从来都是“丁是丁,卯是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滴水不羼”,显现出一种十分“纯正”的品格;有的人公私分明,干板直正,不属于自己的,“滴水不沾”,洁身自好,保持了一个人的高尚节操;有的人在生活的磨难中变得非常地精明,说话做事瞻前顾后,丝丝入扣,“滴水不漏”,这是日积月累,在多次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后表现出的特有的成熟;还有的人“滴水难消”,虽然是菲薄之物,也难以享用,真的是习惯于清贫,丝毫没有太多的物质上的追求。当然,在国人的心目中,看得最重的始终还是那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说来也怪,在那个难忘的“滴水”流年里,人们除了干活吃饭居住言谈在“滴水”里,即便是生病也离不开它。记得那个时候,如果谁有个头痛发热,蒙头睡上一觉或喝口醋什么的,发发汗也就好了;如果不好,那就“熬”吧!现在回头想想,当初“熬”的机会还真多。夏天天长,吃不饱,吃了上顿不到下顿就饿了,叫做“熬不过晌”;冬天里寒冷,没有棉衣穿,过冬常常叫“熬冬”。吃饭主食少,常常“熬粥”,无论稀稠,面中有水,到了肚里总占些地方。至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那就不用说了。归根结底,“熬”的是时间,“熬”的是这似水的流年。而一个“熬”字足以显现出“滴水”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平所说的量的积累过程。
      终于“熬”不住了,在亲朋的劝说下,在家人的支持下,只好住进了医院。住进医院,医生一检查准说输点水吧。既来之,则安之。医生商量的口气,可容不得你半点迟疑。很快药开了,那五百毫升的葡萄糖水就挂在了木制的十字架底座的立柱上。药棉一擦,静脉注射,这样只要瓶底一冒泡,“滴水”也就开始了。印象中,那时候的输液通常叫做“打吊针”,通俗的说法就叫做“滴水”。有时“吊针”挂上了,躺在床上还要问一声“滴几瓶水”呢?睡不着的时候,看着那白色塑料管里的“蒸馏水”一滴接一滴的往下滴,心里虽然想着那都是钱呀,可慢慢地就平静了下来,因为药一起作用,身体心理都好了许多。等到平静之后,你就会感叹这“滴水”的神奇。记得那时,好像无论是谁,也无论得了什么病,只要进了医院,都是要滴水的。这人世间的一切愁苦和烦恼,似乎一下子都化作了——“滴水”。时光就在这滴水里悄悄地流过。
      生活多像是一条大河,喜怒哀乐就是这大河里的浪花朵朵。仔细想想,哪一朵浪花能离开水滴,滴水终能成河。有一个俗语就叫做:“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它是说一滴水一滴水汇集起来就能汇成河流,一粒米一粒米聚积起来就能装满竹箩。比喻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最终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和成就。有收获没有收获我不敢说,有成就没有成就我也不敢说,我只能说,流年像滴水一样滴过,是水过地皮干,还是涵养滋润,只有“土质”知道。
      谈时光,说流年,岁月悠悠,我又怎能把记时的工具错过。从古老的更漏到钟声,滴水和滴沙,敲梆子和敲钟,只是形式的不同,无形的时间的流里步履匆匆。可那个“霜满天”“乌鹊叫”“月亮落”的夜晚,一个落第的举子面对堆堆的渔火又怎能酣然入眠呢?姑苏城外寒山寺中那夜半钟声已经响起,又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来到了这江南的枫桥边。那一夜,对于一个人和一段历史注定是悠长的,世俗之人会有谁听不出另一个世界的宁静与安闲。
      记得小时候上学,教室门前的梧桐树上的那顶钟声古朴而又浑厚,方圆好多里都能听得到。那悠长而宏亮的钟声不仅唤醒了读书的学子,也催起了早行的人们,当然也留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后来上了中学,父亲给我买了一只小闹钟,那“滴答滴答”的马蹄声已经让我感到紧张,黎明前的不住劲的“晃啷啷”的催促格外刺耳。再后来有了电子表,各种声音都没有了,可时光却在一明一暗一挤眼一挤眼中悄悄流失了。最近我又感觉到阴阳历的交替,阴历年过后,阳历新的一年已经又过一个多月了,我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日月如梭”了。
      我一方面感到时光飞快,一方面又怀想那“滴水”流年。你说,一个人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呢?可过去的永不再来,如今的还在悄然消失。快和慢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怎能说哪个好还是哪个不好呢?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gdp一路飙升。可人们回头一看,很多地方,环境资源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当沙尘暴弥漫之时,当人们用水如果像当年滴油一样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好则我们已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又快又好”还是改成了“又好又快”,“好”才是前提、是基础,这说明我们的观念在改变。快速发展的时代,有时也需要“滴水”流年的日子,这“滴水”就是要感知时光珍贵的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2-10 20:22
  • 签到天数: 167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发表于 2015-2-9 21:32:33 | 只看该作者
    滴水的感悟,实在又细腻,内涵可细品慢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24 06:01
  • 签到天数: 10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1:45:2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文友的留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5-2-11 21:02:49 | 只看该作者
    丰富的想象串起许多色 斑斓的小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25 07:47 , Processed in 0.10887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