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与题材融合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新方向 施政明 当今书法到底还能不能发展?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总是向前发展,中国书法也不例外。那么,中国书法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在旁类艺术中,比如音乐,它是严格按照题材来创作,音乐的节奏、旋律、基调等等都是与题材的主题相融合。绘画、舞蹈艺术也是一样。唯独书法没有按照题材来创作,其笔画形象蕴义与所书写的题材意义各唱各的调,至今已经唱了两千多年。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虽然不是严格按照题材来创作,但已经为我们树立了笔画与题材融合的典范。但是,这样的融合只是芸花一现,书法至今还是没有按照题材来创作,笔画蕴义与题材意义没有融合起来。随着笔画、书体、书风的基本形成,笔画形象、思想、情感的认知提升,社会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笔画与题材融合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笔画与题材融合势在必行,它将给中国书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和艺术提升。 一是加强了书法的思想表现。书法创作者通过笔画的粗细、浓淡、厚薄、按顿、流畅、滞涩,字体结构的端正、欹斜、参差,书体风格的豪放、秀美、遒劲等等表现思想。但是,历代书家对书法思想的表述不是很鲜明,书法思想之说都是零碎的、点滴的、断断续续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笔画与题材融合,就是笔画的思想和题材的思想相融合。赏书法、看内容在同一思想内进行,笔画增强了题材的思想,题材增强书法的思想。书法思想重新回到书法艺术中来,突破书法思想在书法艺术中难以认知,难以深入的尴尬,书法思想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二是增强了书法的情感共鸣。书法的情感是人们在书法认知和创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但是,人们在书法创作时,往往是即兴而为,造成观众在欣赏书法时,对书法审美似乎是云里雾里,很难获得书法家赋予书法情感的共鸣。即使在书法界内,人们对书法的情感也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书法与题材融合,创作者围绕题材创作,主题明确,思想鲜明,观众很容易从题材内容认知书法的情感,获得书法家赋予书法情感的共鸣。书法增强了题材的情感,题材增强书法的情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提高了书法的审美价值。随着人们对书法艺术认知的提高,其审美要求同时上升。人们越来越注重书法的形象性、思想性和情感性,也开始认识到了书法与题材在形象、思想和情感上由于没有融合统一而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背离。比如用清新柔美的笔画写挽联,用厚重犀利的笔墨写鸟语花香,用飘逸活泼的草书写经文等,笔画与书写的主题思想相背离、相矛盾。书法在被背离的主题思想下无艺术可言,呈现的是尴尬和冲突。笔画与题材融合,两者审美情感相辅相成、双璧争辉,笔画增强了题材的美感,题材增强了笔画的美感。其主题思想更突出,表现力更强,审美价值也更高。 四是提升了书法的艺术品位。在书法的发展初期,书法与文字是齐头并进的,书法更多的表现为规范笔画、创新字体、形成风格。这一阶段,书法只是侧重文字记录、语言交流、名称标识等作用,鲜有装饰观赏或收藏之为。虽然人们已开始认识书法的形象、思想和情感,但未达成共识,这一重要的思想艺术性没有得到正确充分的表现。书法与题材融合,书法的形象、思想和情感将进一步凸现出来,并上升到一个高度,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更强,它通过笔画形象提升题材的内涵,又反过来通过题材的内涵增强笔画的形象,书法艺术发挥趋向极致,书法更具生命力,书法艺术品位更高。 五是推动了书法的队伍提升。目前书法的评价一般考量的是作者的地位、作品的价值、笔墨的技巧作等。由于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评价的主观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特别是作者的地位,在书法的评价中分量很重。在当前某些人学习书法一二年就成书法家并担任书法协会要员,这样的事还真不少,造成了书法队伍层次低下。书法与题材融合,一方面,作为书法主体的创作者在具备书法技巧同时,还要具备书法知识、文学知识,甚至还需要其他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熏陶迁移。如果书法作者仅仅学会了书写本领,其他尚不具备,即使字写得再好,也很难做到笔画与题材的融合,写出好的作品来。另一方面,书法的形象、思想和情感围绕主题表现,即作者需紧扣主题发挥书法技巧表现思想情感,这就需要创作者真才实学,艺术要求更高,避免信手拈来。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恐怕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沉淀是不行的。因此,书法与题材融合,将极大地推动书法创作队伍层次的提升。 书法与题材融合是一个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的发展新方向。
[url] http://www.138293.com | | ∽ | ∽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