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3-9-16 10:43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浙江诗人冯金斌其人其诗阅读印象
文/龙小龙
一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平常而淡定的人。
读了浙江诗人冯金斌的作品后,我很早就有了写点其人其诗印象之类的想法。无奈事务繁忙(其实这应是我懒惰的托辞),加上自知学识浅薄,一时竟不敢下笔,生怕笔力不足甚至有损于初衷。真正认识冯金斌先生,是在网络诗歌论坛,尤其关东诗人论坛,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版主,整个论坛他是回帖量最大的一个。他的诗和他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外表看似平凡,但很有内质,单这一点便牢牢吸引了我。我对一些诗作产生好感后,习惯急于了解文字后面的那个人,倘若那个人华而不实,便会急速减弱我对他文字的喜爱。随着与他交流的增多,加上诗友的介绍,我对他的了解与日俱增。诗是生活的积累而使用具有诗意的文字呈现出来的美好感受,哪怕是疼痛的,哪怕是愤怒的,哪怕是悲伤的,都是艺术表达美的不同形式。我开始隐约感觉冯金斌先生的人生经历必定坎坷,便好奇地对他进行了一番“调查”。丰富的阅历赋予了他宝贵的创作资源,1987年开始在各地刊物上发表作品。80年代正是诗歌大潮澎湃的时代,祖国大地涌现了无数弄潮儿一般的诗人,有的几乎成了文学符号。冯金斌那么早便已开始发表作品,如果稍微“造作”一点,肯定能够站在潮流之端。事实上,他的成绩也是斐然的,2004年,冯金斌第一本诗集《眺望》出版,里面收集了他做船员时写的诗歌。2006年,他的第二本诗集《试探着迁徙》出版,书内收集了他在2004年离船上岸后所创作的诗歌,其中反映保安生活的诗歌占了大部分。“作为一名农民诗人,我想要用更多的心力,去描摹富有风情的江南农村生活。”冯金斌在反省。2010年,浙江平湖市举行第七轮实施“文艺精品”战略作品签约,冯金斌的歌词作品集《欢歌鼓舞——冯金斌歌词逊》成功签约,2011年正式面市出版。
但是,现代诗坛知道他的人不算很多,为什么这样的“前辈级”诗人没有名声大噪呢?“我是个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我只读了8年书,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帮助家里赚钱。那时生活比较枯燥,生产劳动之余我就看看书、听听广播,慢慢地开始尝试写诗。”他把自己定性为农民诗人,这种实在和质朴让人油然生敬意,对于诗歌的热爱,他像热爱土地和庄稼的农民一样,默默无闻地耕耘与收获。
之所以说他是平常而淡定的人,一是他为人的低调与谦卑,是真正摈弃了功利的纯粹写作。有个叫徐齐的记者对他的评价非常诗意,也非常贴切,说他是“乡村里,那个默默制造烟花的人”。对此我表示赞同,冯金斌本就生活在一个朴素的乡村世界,加上他对创作的默默坚持与追求,使他文与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具体作品的体现,留在后文进行分享)。
我常说,诗品如人品,去掉浮华和虚妄的人一定能写出真实感人、叩击心扉的作品。“在浙江平湖一个叫水家浜的村庄,冯金斌是那里一个地道的农民,白天靠驾驶货船支撑着一个家庭的生计;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地道的诗人,夜晚他用写诗潜入另外一种生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象,一双干了一天粗活沾满泥泞、老茧厚硬的大手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针一线地编织着精美的诗歌之梦。”(浙江日报记者徐齐《冯金斌印象》)
在当今浮躁与喧嚣甚上的时代,不少诗爱者表现得分外活跃,当然这不一定是坏事,这有力地推动着诗坛的活跃与繁荣,但是,我说的其中有一部分只是形式上的狂躁,他们的文字生涩,意象混乱,词语生硬搭配,语言背后不知所云,或以新鲜奇绝夺人眼球,或以下流粗鄙哗众取宠,或以各种作秀招揽人气,大批造作的伪诗人和虚浮现象,使得不少真正诗人陷入迷茫、困惑和担忧:诗,到底该如何走向?与之相比,冯金斌更是被淹没在低处,他没有声嘶力竭地呐喊,只是在用心写着自己的文字,在泥土中勤恳耕耘,尤其难能可贵。
二
其次,他是诗人合一,质朴、热爱、真实,具有最基本做人的原则和最深厚诗歌的灵魂元素。低调而谦卑的行者,用心见证生活,用情感悟生活,用笔抒写人生。
冯金斌的作品侧面反映了他的人生履历和精神轨迹,从早年的稚嫩逐渐变得成熟,从单纯的事物呈现,到注入生命的思考,诗与人生前行的脉络清晰而干净。
……
当一首诗留下,闪亮的星光
和火焰就在黑夜,像你的眼睛
为了熄灭春天不安的欲望
我从晨光中醒来,天空
在不息的河流上面。生活有感
美丽归于世界和未知的诗运
……
——《当一首诗留下》
他早期的诗作,明显是一种流淌在文字上面的美,以表现生活抒发熟悉的乡土气息为主,从字里行间投射出一股青年才俊的灵气,或许隐约还有一份不安和自卑情结,这可以理解,常年奔波于风里浪里,辗转辛苦的生活赐予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太多刻骨体验,而这宝贵的人生阅历更使他坚忍不拔,在孤独的僻壤,文化的边缘,执着地创作,在体验式的创作中走向成熟。
我非常赞同诗人高平所说,“诗的题材如一口扣在地上的大钟,诗人用感悟和想象把它悬吊起来,它才可能发出声音。敲钟的工具是语言,选择、创造、掌握这种工具是诗人的功力,用巴掌则无力,用铁棒则刺耳。其声悠远,其韵悠长,其音绕梁,其味无穷,谓之意境。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引发出读者的心音,是为共鸣。”来看下面这段文字:
……
行走于稻田,我的神情和梦境一样安详。
阳光,一茬茬,聚成炎夏。而我
得用多少消失的光阴,跨过深居的村庄
每一个阳光下的丽影,都胜过乡土上的
娇艳。我只是田农,始终栖息在乡村
世外的闲话,惊扰希望的那些节气
让我走过岁月。几季风雨,几世梦想
都清澈着我远去的脚步和爱情,宿命一样
留在物华里。我流下了多少汗水,
并灌溉多少庄稼?这个夏天,我一直想用
汗水妖娆,它们的风行,又风华的样子。
所有阳光的影子,会让我把自己陈述出来
静静在乡野,看着田园疯长的水稻
我,我的农历,和一点点绿透的天地
——《行走于稻田》
这是真实的农村生活写照,在稻田中行走,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浓妆艳抹,但通过诗意的描述,已然挥出一幅灿烂的秋景画面。安静的诗人,沐浴在一片安静旷阔的田野。但他诗意的语言,像精心过滤过的空气一样干净,没有杂质。我也是农民,但我自愧不能将乡土写得这样纯粹。“而我/得用多少消失的光阴,跨过深居的村庄/每一个阳光下的丽影,都胜过乡土上的/娇艳。”散文诗式的语言,精致小巧的美。显然诗人内心并不安静,诗中更多的在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感受,他是一个田农,已将自己永远地栖居在远离世俗的闲适环境中,“几季风雨,几世梦想/都清澈着我远去的脚步和爱情,宿命一样/留在物华里。” “我流下了多少汗水,并灌溉多少庄稼?这个夏天,我一直想用汗水妖娆,它们的风行,又风华的样子。”诗人这样喃喃自语,朴实而天真的想法。淡泊的生活造就了一种陶渊明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冯金斌没有一丝抱怨劳作的苦累,而是用诗意的眼光来描摹,用诗心去感悟、热爱这一切,在他眼里,汗水是妖娆的,我、我的农历、庄稼和大地自然融合一体。
“我转身于生动,真实得成了一支秋歌,让我投影于天地间的美丽和苍茫。且听风雨,就把自己站成了一株水稻。灌溉的稻田,纠结了我生命的朴素和纯淳。”(《秋歌、秋声、秋影》)这样的诗句就像稻子一样朴素,无可挑剔,淳朴的乡土气息,生态而自然,沁人心脾。
一个诗人总是在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否定中不断进步的。随着诗艺的日趋成熟,他的理性的思考也通过诗歌得到较好的体现。
……
高天孤鸿,比灵魂
梦出更多启迪的欢愉。听呼吸为天幕
遍及聚散的浮云。风动的事物沿途婉转。
我艰难地回到故乡,独自爱和生存
这以后,我暴露如岩石。向内,我约定
一个季节的佚事,产生足够的降水。
乡野,一点点飘着绿。灵魂在旷野
完整地唱着一片 霞,照彻温馨的村庄。
——《试探着迁徙》
“真情真爱是最好的技巧,老实朴素是最大的技巧。一直以来,我这样努力着:在心灵宁静地写作中,力求达到自然、人、诗歌三而合一的境界。”(著名诗人敕勒川语)
热爱诗歌的前提是热爱生活,这样才会产生正能量的东西,释放出具有艺术美的光芒,这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诗人随时在为自己构想温暖的场景,将自我缓缓释放在语言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命运有过抗争,“艰难地回到故乡,独自爱和生存/这以后,我暴露如岩石”。也有一丝妥协,但表现为理性的回归。“暴露如岩石”是很贴切的比喻,终日像岩石那样暴露于阳光之下,与其说这是一种生活的悲壮,不如说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充分肯定。诗人依然选择淡定,向内,想象自己约定一个季节,产生降水,滋润这片乡村大地。在最后的意象中,诗人再次营造出美好画面,乡村飘着绿,诗意的灵魂像一片 霞,照亮温馨的村庄,具有浪漫主义色 ,真实完整地表达出对迁徙出困顿生活的渴望,善良美好的精神世界。
我个人认为像这种诗人合一的作品,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符合中国诗歌艺术和审美标准的“美诗”,是诗坛主流和主创方向。
三
第三,他的诗言之有物,富含情感,语言出神入化,具有难得的向下写作姿态。
从前面的几首诗里便可以看出,他的诗作绝对是来源于生活的产品,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有一股泥土味儿,用现在流行词来说叫做接地气。冯金斌前期诗作主要是对乡土事物及所处生活的吟唱,他后期的诗,开始注重细节的把握,吟唱的调子慢慢地低下来,诗意的触觉已经在伸向生活的细部,内容在逐步走向宽泛,眼界也进一步打开了,诗境开阔,哪怕一首小诗,也有巨大的内在容量。
浮尘中的方向,用心听:众多的足音,
像禅音,在或远或近的花香里。
闲花照水,我宿醉东湖,像江南丝竹,
飘荡而送至郊外。其实我和着风,
在琴弦上,纷扬心情。我舍不得淡忘,
就写下了它们,像众多的生灵,
融入花香和月光。荡不去的倒影,
将尘世飘移,然后将我一个劲地摇晃
——《飘影》
冯金斌的《浅吟的诗篇》是一组关注生活的作品。《飘影》是其中一首,内在质感,语言狡黠透着思想的智慧。《飘影》在作者笔下,既是大自然生活中存在朦胧的美妙感觉,又是人于尘世迷离恍惚、若即若离的一种状态,描摹形象传神。诗人笔下的人之于尘世,美随时在身边,“我舍不得淡忘,就写下了它们,像众多的生灵,融入花香和月光尽管”,关键在于用一颗热爱的心去感受,尽管“荡不去的倒影,将尘世飘移,然后将我一个劲地摇晃”。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以为文字是低于生活的,生活在任何时候,都是远在文字之上。另外,世俗生活与内心生活是截然两个层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纠缠的,内外的冲突总是存在着,在紧张之中既互为疏离又互为依托。地方不一样但生活最终都会是一样的,一个时代对生活的影响远大于一个地方对生活的影响。”(《马叙访谈录》)我们来看下面这首:
更多的美好和爱,被无奈所包围,
都在层层掩盖的混沌中:
一个个中毒了,一个个患病了。
谁也闹不开菌类的飘浮和漫延。
我咳嗽,更多的咳嗽,
像体内的引擎,却惊不到
大地上的烟囱。可是更多的烟囱
还在行走,还在不断地奔向。
危险着我,危险着人类:
每一个渺渺的生息和声响。
未来开始恐惧着,又开始沦陷着。
越多的对峙,我要到哪里去透气?!
一切的痛正在抖动着,浑身都惊悸。
——《雾霾》
《雾霾》也是《浅吟的诗篇》组诗的一首。雾霾是举国关注的话题,不少人提到此不是谩骂便是愤怒,不是愤怒便是呻吟。而冯金斌用诗性的感觉,质感的文字将雾霾带给人们的影响表现得十分淋漓。“我咳嗽,更多的咳嗽,像体内的引擎,却惊不到大地上的烟囱”用引擎比喻心脏及组织器官经受的痛苦,震撼。为什么惊不到大地上的烟囱呢?继续阅读便知,“可是更多的烟囱,还在行走,还在不断地奔向。”一方面,指出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继续发展,一方面暗指或许人类还被警醒得不够。“未来开始恐惧着,又开始沦陷着。越多的对峙,我要到哪里去透气?!一切的痛正在抖动着,浑身都惊悸。”如何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矛盾关系,人类该在痛后深思了!再看下面的诗句:
……
——妈妈,你的家风是勤劳朴实,
以《悯农》含义,一直在田地里打滚。
而对于你融入农事的忙碌,我怀有敬意。
流水无情,落花无意,和着低处的尘土,
白发更苍了。妈妈:如今又出入打工,
日子瘦了,光影矮了,都是给我的疼痛
——《给妈妈的一首诗》
无论写土地、流水、庄稼,还是写亲情、友情,或写周边耳熟能详的事物,写畅想未来的美好,但凡情真意切的文字,总是具有莫大的感染力。
四
第四,他的诗沉静,笔触冷峻,诗意隽秀,内质强烈,形神兼具,像一杯优质的红酒需要慢慢品味,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现代诗歌优秀诗作的特征。
这么多年来,金斌笔耕不辍,已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表达能力。有人提倡写作辨识度,以期为作品或创作思想打上独立标签,但我觉得不能片面理解这个问题,诗歌应当是大众的,要面向广大读者群体,具有不同情趣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因而有诗意、审美的共性。相对而言,冯金斌的诗显得冷静,毫不张扬的个性往往容易被忽略,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你一定能在他的文字中读出与众不同来。
飘零的秋叶和那夕阳,
内敛,掩映成梦。
就是我喜欢你的押韵。
秋是我要过门的新娘。
端坐于果实之上,
这首诗渲染谁的乡村?
俗世风烟,难留真情,
面前,酒醉的目光,
叠加夜晚深处的迷离。
那些韵味还在逆袭中,
试图被野史撕扯。
满了的月,已凝成霜。——《秋念》
当今有人把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偏执地理解,以为将一些天马行空的物象进行搭配,把似是而非的修饰牵连在一起,就是所谓的陌生化了,其实不然,成熟的诗人善于把握诗意内联的特质,并不一定使用新奇的词语和意向。“飘零的秋叶和那夕阳”“掩映成梦”,“秋是我要过门的新娘。端坐于果实之上,这首诗渲染谁的乡村?”诗中运用巧妙的暗喻,朴实的语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耳熟能详的秋天被水墨似的呈现在眼前,文字背后的淡淡秋愁与生活的担当越咀嚼越浓郁。诗学跟武学一样,大凡功力深厚的武林高手,往往不会显山露水,善于将来势化为无影,将卓越的功力内敛于无形。而诗人对语言的娴熟驾驭,将陌生化效果运用自然熨帖,不故作,不突兀,便是功夫。
诗歌有生动优美的情趣,也有深刻隽永的理趣。冷峭的笔触往往是冷抒情的表现形式。
“穿过物语,燃烧着谁的农事?/我的文字已将墨香唤醒/穿过钟声,咬定着几多光阴?/我的记忆始终难隐浮沉。”(《烟火》)
“风与花,雪与月,都是原色,/像农历煮成的一串日子/守候土地:更多的注脚,/在芳踪中绽放成破土的图腾。” (《烟火》)
“我拿什么眼眸/拯救寂寞的灵魂?然后不惜从骨头里取火。/文字滑洗喜欢的韵味,一朵朵盛放,/阻挡不了壮阔的渲染和回旋。”(《荷塘花开》)
波澜不惊的文字营造语境,内藏巨大的能量震慑人心,即或像淡淡的幻影掠过,但用心感受,其中却有一道惊雷,与读者心扉撞击,产生强烈共振。将热情内敛于心,通过语言的张力来实现,心态上成熟,语言上智慧,思维冷静果断,可以说这也体现了冯金斌逐渐老练成熟的诗风和性格特质。
时间的流离,加重了我的暮色,
忧伤的人,突然已失所。
我如树木,归于园内,凝神喘气。
爱着夜晚,深处痉挛的诗歌,
就抱住月亮,风行在酒杯之上。
怀想秋色的故乡,会把自己接回家。
痴迷词儿,我听见激越的风声,
一次次丢下孤独,只有与梦游相伴,
稀疏的光,试图穿越脉流的声响。
许多往事亮了,影转的人静坐不语。
——《园内的人》
这是我刚刚读到的作品,从形式和语言手法上看,已有“冯氏”特点:结构具有致密性、向内抵达、语言温婉,让读者一旦进入诗境,很快“缴械投降”,被营造的诗意和投射的思想所征服。顺便说一点,他的诗显得紧凑,有的作品语言枝叶较多,尤其早期作品更有散文诗特征,这既是优点但又是缺点,因为在快节奏的今天,抛开诗歌边缘化的话题不说,读诗者的时间和耐性是有限的,紧致的诗作读多了难免会产生一种压迫感,散文化的语言冲淡诗的留白和跳跃性。相信在以后文字凝练方面,金斌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浙江的青瓷久负盛名,也盛产诗人作家,只不过冯金斌是众多诗人中的一员,他没有格外显赫的光环和荣耀,一直默默写作,不懈地追求进步与时俱进,总体来说,他的诗具有田园式的优雅,他的诗能够以小见大,将思想自然融于其间,内在中有一股直入人心的力量——他是一个“内功”深厚的诗人。他像青瓷上的一小点釉色,散发着属于自己更属于生活的光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文学诗坛更是泥沙俱下,冯金斌便是剩下来的金子或沙子中的一粒,他的诗歌是具有生命力的,正是这些纯粹的诗歌像小草一样缀绿了大地。
愿普天下冯金斌一样的诗人们一切安好,创作丰收。
冯金斌:本名冯勤华。1965年8月生。浙江省平湖市人。只读了八年书的农民。1987年开始发表。诗作散见于《诗刊》、《诗神》、《青春》、《诗歌月刊》、《北京文学》、《星星》诗刊、《诗潮》、《诗林》、《文学港》、《绿风诗刊》、《中国诗人》、《江南》、《诗江南》、《青海湖》、《岁月》、《北方作家》、《浙江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诗神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青春诗歌》“青年桂冠诗人”荣誉称号。全国首届“李叔同诗歌奖”入围奖等二十多次奖项。有诗作入选《2004中国年度诗歌》等多种重要选本。著有诗集《眺望》(2004重庆出版社)。《试探着迁徙》(2006中国文联出版社)。歌词作品集《欢歌鼓舞——冯金斌歌词选》(2011华夏文化出版社)。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兴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湖市作家协会理事。
龙小龙 写于2014年10月 内蒙古达茂旗
龙小龙:四川省南充市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品散见《人民文学》、《阳光》、《星星》、《绿风》、《散文诗》、《草原》、《鹿鸣》等。著有诗集《岁月有痕》、《诗意的行走》。现在内蒙古打工。
联系方式: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民生街8号 龙丽玲收
邮编:637100
电话:136996988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