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憬悟 于 2013-7-14 20:36 编辑
绝顶聪明与难得糊涂
清清慈湖水
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的杨修,是曹营里公认的聪明人,是曹操的参谋长,但凡曹操若有所思,杨修就能所想,至少猜个八九不离十。在一次骑马同行解曹娥碑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含义时,杨修暂不答,曹操待走了三十里路后才知其词义。曹操自叹,承认杨修:“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
每当杨修自我感觉良好,摆显才高,自鸣得意之际,也正是曹操痛心疾首,咬牙切齿之时,曹操是个猜忌性极强的人,他最忌恨的就是怕别人能猜透自己的心思,“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杨修至死都不会猜想到的。就是因为自己的太聪明而送了自己卿卿生命 :
一日塞北送酥一盒,操在盒上写“一盒酥”三字,放在案桌上,杨修进内看了,取之与众分食了。操过问,杨修回答:“公主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心却恶之 。
刚修建好相国府公园富丽堂皇,曹操看了让随从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拍屁股走人。众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杨修走来命拆除重建。别人问为什么? 杨说,门中活字是阔,丞相嫌门太大了。待重新改造妥了操观之大喜,问之“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表面虽称赞美,“心甚恶之”
为了考察接班人,操命丕、植兄弟俩出外公干办事,事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考验其俩才干和应变能力。杨修从傍观察,料定曹操安排的意图,于是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行,你身为候爷,更有王命,可以杀了他们。结果曹丕没有出去,曹植出去了,表面上赢得了成功,却给操留下丕仁厚、植残忍的印象。当操无意中了解真相,就更加痛恶杨修。
一次曹操进军汉中要与刘备决战,谁知刘备据险不出死守,曹操攻守无策进退两难,部下请示丞相口令,操脱口说“鸡肋”杨修听了即命队伍收拾行装,自鸣得意的说“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明主公想打算回家了。”操得知大怒,遂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古往今来,谁也不希望别人窥透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既简单又不简单,人需要聪明,又不能太聪明了,聪明过了头就是个糊涂蛋,让我们来看看郑板桥的处世哲学“难得糊涂”。
郑板桥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同情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书画为生。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率真自然。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碑时写的,落款:“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还补写了“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与杨修的绝顶聪明相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又怎么理解呢?有人说是郑板桥为求心安理平,不与人争利以求心态平衡,“难得糊涂”就是聪明,不求福报就是大度;有人说郑板桥有才干,为政清廉,同情人民疾苦,被罢官后,以书画为生,揭露社会黑暗,提“难得糊涂”是抗议之声说;更有人说,郑板桥“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
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凡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难得糊涂”,才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激愤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难得糊涂”是与生俱来,是装饰企求,是懵懂处世?至少不会是聪明,而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扮良莠不分,把“聪明转入糊涂”。人们在实践生活中,需要有一种智慧,曲径通幽,不必事事称能,处处占上风,我们确实需要一些“难得糊涂”,郑老先生洞察世间,通晓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仅就为人处世而言,凡事不能太认真了,得糊涂时且糊涂。但也不能糊涂反被糊涂误,不能是非不辩,善恶不明,家国不分,失去做人的原则 和道德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