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申维希 于 2015-7-24 14:46 编辑
漫话书籍中的插图
最近闲来无事,偶从书架上取来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插图》一书,此书我于1987年购来的,翻看了无数遍,并没有多少感慨。但是这次重新去读它,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令我思索万分,无意中想到近年来出版的书籍中鲜有插图。我将1978年出版至现在的书藉作了个比较,1978年至1992年出版的书藉,平均每本至少有三到六幅很精美的插图,每幅插图以生动的形象和艺术魅力加深了读者对文字的感受。因此,很自然联想到“左图右史” 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文化传统,汉代的画像石刻,唐代的经券画刊,元明清的小说、戏曲、传记、诗词中的绘画插图,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了。 “五四” 新文学运动以后,倘若书籍无插图会令读书人心生疑窦。书籍和插图成了孪生子。鲁迅先生亲自为《朝花夕拾》操刀作插图,曾经精心编印《死魂灵百图》等刻有插图的书籍。张爱玲也亲自操刀为自己的《流言》绘制了生动优美的插图。 张光宇有《水浒人物》和《杜甫传》的插图。刘岘为《子夜》,力群为《王贵与李香香》,古元为《暴风骤雨》,彦涵为《新儿女英雄传》所作的插图为文学史上名著插图的成功典范;漫画家丁聪为《四世同堂》所作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 鲁迅创造了阿Q,就有了丰子恺、丁聪、叶浅予、蒋兆和、赵延年、范曾等画家精心刻画的自已心中的带有不同时代的阿Q形象。厚厚的嘴唇,透着质扑和愚味,斜睨的眼神透着一丝狡滑,一缕愤懑,稀疏的头发,一根竖立,倒背着手,破旧的短布挂衫用腰带束起,别一竿烟袋,辛辣讽刺的意味正符合原著的精神,一看就是从鲁迅先生小说中走出来的。 《红楼梦》,小说里的插图,连环画也罢,程十发、王叔晖、刘旦宅、戴敦邦、韩羽的插图更是风格各异,各有千秋。读了数个版本的《红楼梦》,看了各大画家的插图,小说中的人物就在自己脑海中活了起来。 巴尔扎克中文版全集共三十卷,每卷都有4至7幅,都是当时有名的画家、木刻作者的插图,真是赏心阅目,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1978至1992年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的中文版都有名家插图,这些插图版书籍一直是我的最爱,书中那些“文学和绘画的宁馨儿”, 常常让自已在读书之余,再过上一把赏画的艺术瘾。
“抄读”之趣 抄读,古人读书时的方法之一,“眼过千遍,不及手过一遍”。 抄读,历来是读书人的传统。 苏东坡《与程秀才书》信中说道:“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抄书之所以比成暴富,真是读书人的所幸,比叫化子要到了金银财宝还富贵,还要满足。 苏轼读《汉书》,手抄三遍,然后出囗成诵。宋代诗人李光“尽日抄书北窗下”, 乐此不疲。陆放翁至晚年,仍是“蝇头细字夜抄书”, 未曾倦怠。 抄读最下功夫者,莫过于明朝张溥。他读书,必边读边抄,抄后必将抄之笔记付之一炬。再默抄,再焚之。直至闭目成诵,烂熟于心,方才罢休。他不惮苦读,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七录斋”。 可见用心良苦,辛苦异常。读书经过反复咀嚼、吸收,已化作自身精髓,然后将所学反哺于众人,难能可贵。 古人抄书,因书籍难得,只得求借于他人,将所借之书,视为珍宝,恭敬地抄录,抄完后,拖了时光,说尽好话,方能完壁归赵。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如此艰辛,但见成效,所有的付出值了。 古人抄读,在于修身养性,温书怡情。晚唐诗人杜荀鹤《闲居书声》:“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书是文房四宝与自然的谐合。“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濂书如故友,晨昏相见,忧乐与共,达到了自然的境界。 我从识字时,就喜欢看有图画的书,我母亲在生活很困难的时候就给我订了《红领巾》画报(文革时改为《红小兵》画报),虽然对书里的内容不太懂,照猫画虎,抄,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对书中的文字有所理解。到了读初中的时候,内心就像块海绵,找到一本无头无尾的书,也会像吸水的海绵那样被我吸光。记得我从同学手中借得一册《从台湾来的渔船》,看了一遍不过隐,买来习字本开始抄,抄得昏天黑地,被我母亲发现,结果是我赔了同学钱了事。高中时,我偶然从一老者手中借得《古文观止》繁体线装6册,在封面上套上一层套封,写上语文两字,囫囵吞枣似的不管白天黑夜,真是饥不可食的抄,父母还以为我在用功呢。抄,不管理不理解,读不读得懂,好奇也罢,不认识的繁体字也行,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边抄又边大着胆子找自己的语文老师请教,还好,我的语文老师在我完成了自己的作业基础上,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指导。抄完以后,自己的字是越写越好,记忆也有所加强,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做作文也强多了,我的一篇作文作为范本在全班亮相了。 高中毕业,下乡后,在一老乡那里看到一册1958年出版的《普希金诗文集》,用尽心机,借到手,如获至宝,买来当时最好的笔记本,恭恭敬敬地在每天中午、晚上下工后吃完饭,用半年多时间把它抄完。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我仿佛同普希金正伫立在摇曳的烛光中朗诵他的诗篇,在美妙的幻想和深沉的激情中,得到安慰,获得短暂的宁静。因此我总想用诗歌讴歌自然,探索自已人生的路。 离开农村进厂后,利用自己剩下的工资去买已解禁的刚出版的书,并利用业余时间在车间休息室办了个黑板报,抄上书中的一些名言,并写下读后感,深得领导的好感,专职搞宣传了。 抄读,直到现在,有了电脑也没有放弃,还是以书本为主。边读书,边摘抄,边思考,边动笔,真的奇乐无穷。 当代人爱书,抄书,让我们与古人在抄读中,精神世界是相互接近的,穿行于字里行间,叩问先贤,曲径通幽,柳喑花明,所得甚丰,妙趣全在心领神会。 总之,不管是抄读或死背,只要能渗透到骨髓里,能活学活用,不死搬硬套,那才是硬功夫,才懂得抄读的妙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