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影m 于 2015-5-20 14:05 编辑
看到伟大圣人择婿的记载片段,出于好奇,多想了想;借这个题目,把孔子请下神坛一会儿,看看一个做父亲的孔子,是不是也值得玩味。愿与跟我一样对孔子有好奇的人共享。以上是写作此文的原由。至于看了我的文章后读者诸君对孔子作何感想,见仁见智吧。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两处写到孔子择婿事。 其一:“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其二:“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谈起学生公冶长,认为他值得女孩子托付终身。公冶长当时正身陷牢狱,孔子认为这不是他本人的过错造成的,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还有个学生南容,他说南容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之时,一定可以做官,发挥个人才能,处乱世之时,他能够全身,免于刑罚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欣赏的学生有很多。如子路,忠勇刚直,侍奉孔子最久。孔子曾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念头,在如此窘境之下,谁可相随相伴?孔子想到的唯一人选是子路:“从我者,其由与!”对孔老师而言,子路确实是个最靠谱的学生。他的“好勇”与实际能力非常切合“乘桴浮于海”那种荒野无着的生活状态需要,他也是个最忠实的追随者、保卫者,虽然只比孔子小九岁。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路上处处有他的身影,很多问题都由子路代为解决。孔子在精神、生活等诸方面对子路某种程度上的依赖,很有些类似唐僧至于孙行者。但子路的不足也是非常鲜明的。他近乎天真的直率为孔子所诟病。《侍坐》章里应老师之邀说志,子路“率尔而对”,引来“夫子哂之”,子路甚至对老师的观点直言不讳地进行批驳。由是,子路的“好勇”在孔子那里也带上了草率的色 因而连带整个人遭到老师的否决:“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老师赞赏最厉害最多的学生是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二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好学仁德,为人严谨,脾气极好,安贫乐道,最能理解并遵从孔老师的学说,在老师眼里他甚至看起来有些愚讷。他清贫自守,看起来有些生活无着,令人心酸。后来竟早早夭亡,只活了三十九岁。他的严谨与内敛可能使他过于自制而缺乏生存的机智。套用迅先生的话说:人必先活着,XX才有所附丽。 再来看孔子择婿。他老人家给自己的女儿选的是公冶长。公冶长明明身陷囹圄,孔子还觉得他可以托付终身,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是为何?孔子只说了“非其罪也”四个字,虽然不知道孔子评价公冶长的时候为什么这么俭省,但这四个字仍可以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公冶长的品德没有问题。大概这也正是孔子要强调的。查阅公冶长的资料,只找到现代人的一些词句:“其为人谦和忍让”,“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身治学而不仕”,却并无可以佐证的事例。仅有的两个故事是通鸟语和因通鸟语而获罪,都属传说性质,不可信。 南容这个人倒确有些长处。第一,德才兼备。南容在治世能为官,不唯有治世之才,也且德行超拔。第二,善于机变。春秋之时,已是小国林立,诸侯纷争,暗潮涌动,动荡不安。一个男人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安身立命,必有过人的才智,善周旋,不迂阔。这样的男人无疑是家族的福祉。既能养家,又能使自己和家族免于祸患与不幸,实乃上上人选。“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孔子认为,于生存而言,比起美貌,才能无可替代,不可或缺。 孔子择婿于公冶长和南容,可以小结如下: 孔子首先推重的是人品。仁德是孔子最看重的品德。其次在性格才智。他崇尚中正谦和,机智明达,过于伉直和拘谨都是弊病。比如在物质上,孔子既主张节俭,又不排斥享受,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者也。在做人方面,他提出“居处恭,执事勤,与人忠”,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却并不拘泥。有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却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谓父亲隐瞒。”作为教育家,孔子更注重人的实际能力。“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为政,处事,做人,养家活口,皆游刃有余才是好的。孔子在给侄女儿择婿时思虑更加完善。所以我疑心孔子择公冶长在先,南容在后,后来的选择更加慎重、成熟。
来源: 孔子择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