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的声音 于 2021-1-24 17:52 编辑
商声凄音 ——读古诗十九首札记之三 古诗十九首中写到了三种声音。 一种是音乐声,出现在三首诗中: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今日良宴会)。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西北有高楼)。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东城高且长)。 后面两首诗中没出现乐器的名字,但从“弦歌”、“弦急”“柱”等词语中可以推测,这里面的乐器也应该是筝瑟一类的弦乐器,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乐器古琴类。(汉代没有外面传入的乐器吗?这个我不清楚。) 音乐无疑是美的,但诗中的音乐却也是凄伤的。古代音乐宫商角微羽五音,商音的特点就是忧伤凄悲。“清商随风发”、“当户理清曲”,指的应该都是清商之曲。诗中用了“妙入神”等词语和“杞良妻”的典故来表现音乐的特点。听者会被音乐中凄伤的感情深深打动,生出“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感慨。这是人生孤独无侣的经典之叹。无论是双飞燕还是双鸿鹄,都是人以鸟自譬,可见渴望之浓烈。人类注定孤独的宿命,决定了对知音的寻寻觅觅,但这种愿望有几人能够实现? 诗中两次用到“音响一何悲”这句话。悲这个词也是突出了音乐感染力,我们常说乐极生悲,在这里也含有这个意思吧。 良宴会上奏乐相娱,自然是欢乐的,但这欢乐如此短暂,转眼间就会盛筵难再,梓泽丘墟。“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在新曲妙入神的欢乐之中,听者心里泛起的是人生如寄的不确定感。这种美极生悲的感觉,来自人生无常,孤独无依的感慨,正如王勃说“兴尽悲来”,这是人类对自我命运的认识。 这感觉一直追随着人类到了现在,而且这也是人类无法摆脱也不能改变的现实。“人生忽如寄”,“年命若朝露”的感叹声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涌。并且引出另一个话题,生命如此短暂,应该怎样度过?随波逐流还是勤勉奋斗? 诗中写到的另一种声音是鸟儿和秋虫的鸣叫声。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墙。”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蟋蟀等昆虫在秋天开始鸣叫,暗示着天气转凉,一年将终。秋天在传统的意象中,也意味着肃杀和衰败。年光晚,日暮途穷,人生苦短的感慨也就油然生出。蟋蟀鸣叫的象征意义从《诗经》就开始了,也是我国诗歌传统中经典的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秋虫的叫声与北风,秋草,落日等意象一起渲染孤独无常,思念远人的凄伤之感,是在自然与人类感情的共鸣。晨风据说也是一种叫声凄凉的鸟。 诗中唯一一次出现的蝉前面加个定语秋字,可见也是时节已晚,来日无多的象征。 第三种声音写到的是风声。风是抽象看不见的,诗中用了多种手法。“回风动地起”,写回旋吹过的风,具有明显的视觉效果;“凉风率已厉”、“北风何惨厉”,“厉”突出风的势力和温度,写出“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触觉。 另一种写风吹动草树的声响来表现 “寿无金石固”的凄凉感。“白杨何萧萧”、“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一词形象地表现出风穿过杨树叶子,树叶相摩擦的萧瑟之声。现在人也常说萧萧风雨愁煞人,当这些声音传荡在气氛阴森的墓地之上,更让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人生如此短暂,宇宙如此恒久! 这里写到的秋冬季节的风,没有写春风,体现了古诗十九首叹逝的情感色彩的一致性。 总之,古诗十九首写到天然的声音和人的音乐之声,都带有人类的惆怅抑郁的色彩,体现了岁暮年尾,光阴逝去,青春不再的悲伤情绪。这应该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思考也是勇敢面对,所以不能用消极还是积极来评价,毕竟这是人生的真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