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诗文
[镜缘斋]·呼正林/抄录·编辑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少膂力过人,通阵法,尤善水战。早年从郑成功抗清,后以故得罪郑成功,郑氏诛其父大宣及弟显,施琅遂愤而投清。以军功授同安副将,寻迁总兵官。明永历十六年(1662),郑成功病逝,施琅擢升为水师提督,积极打击郑氏势力,叙功加右都督。力主在台设官置治,为圣祖所采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以水师提督身分兴师,由铜山出发,进兵台湾。击败刘国轩于澎湖,八月统兵入鹿耳门,郑克塽率其属而降。加授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康熙三十五年(1696)病卒后,赠太子少傅,谥襄壮。
历史对施琅的评价,而民间往往对施琅评价具有争议(以负面居多)。自官方出于对“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展开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在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
已故著名明清史专家傅衣凌先生曾指出:“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说,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施琅以武人出身,生平不以著作称能,仅见《靖海纪事》,但是,他曾撰述多篇奏疏,如〈陈海上情形剿抚机宜疏〉、〈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论开海禁疏〉等文,建议清廷攻台、留台以及治台策略,均极中肯可取。清代方志艺文志多收录其文,唯不见其诗。以下所见乃江日升《台湾外记》所录之诗作,不能确定是否为施琅所撰,姑且录之。另抄录《师泉井记》于后。
师泉井赞
海岛已无泉,三军几断烟。
贞诚虔拜祷,汲引任回旋。
(此诗收于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二十六)
师泉井记
作者:施琅
今上御极之二十一载,壬戌孟冬,予以奉命统率舟师,徂征台湾。貔虎之校,犀甲之士,简阅而从者,三万有余。众驻集平海之澳,俟长风,破巨浪,以靖扫鲛窟。爰际天时旸亢,泉流殚竭,军中取汲之道,遥遥难致。而平澳故迁徙之壤,介在海陬,昔之井廛,尽成湮废。始得一井于天妃庙之前,距海不盈数十武,渍卤浸润,厥味咸苦。其始未达深源,其流亦复易罄。询诸土人,咸称是井曩仅可供百家之需,至隆冬泽愆之涸,用益不赡。允若兹,是三军之士所藉以朝饔夕飨者果奚恃欤?
予乃殚抒诚愫,祈吁神聪。拜祷之余,不崇朝而泉流斯溢,昧转甘和。绠汲挹取之声,昼夜靡间,歕涌滋溉,略不显其亏盈之迹。凡三万之众,咸资饮沃,而无呼癸之虑焉。自非灵光幽赞,佐佑戎师,歼殄妖氛,翼卫王室,未有弘阐嘉祥,湛泽汪,若斯之渥者也。因镌石纪异,名曰“师泉”,昭神贶也。
在《易》,地中有水曰"师"。师之行于天下,犹水之行于地中。既著容民蓄众之义,必协行险而顺之德。是知师以众正,乃克副大君讨贰抚顺、怀柔万邦之命。而扬旌海外,发初涯涘,神异初彰,闿惠覃布,诞惟圣天子赫濯之威,以致百灵效顺,川海徵祥,亶其然乎!
昔贰师剑刺大宛之山,而流水溢出;耿恭拜祷疏勒之井,而清泉奔涌;并能拯军士于渴乏者,著万里之奇功。乃今井养不穷,三军获福。予之不敏,其曷以答兹鸿嘉之赐哉!是用勒之贞珉,以志不朽云。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