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荆棘鸟 于 2021-7-30 20:05 编辑
父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普通工人,人很正直。从我懂事起,就一直教育我,做人,就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人要敢于挑重担,才会有出息。父亲这句话,让我刻骨铭心。 父亲是从小给地主扛大活出身的农民,解放后才有机会走进工厂做工人。1952年冬,父亲带着母亲从哈尔滨来到敦化3305厂。那时,我们这个军工企业生产条件十分艰苦,车间厂房原本是日本一家造纸厂,老、旧、破,更没有什么像样的生产线和设备。运输主要是肩扛、手搬、马车拉;土设备生产是手搬、脚蹬、肚子顶,锤子敲体力操作。车间里弹药生产,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从战场缴获和回撤的各种型号弹药,运到工厂里集中进行修复或报废处理。当时,厂里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很多工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庄稼汉,大字不识几个,更别说军工生产常识了,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摸索中生产,各种生产事故时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依旧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苦干加实干,让他加入了党组织。入党后的父亲更加努力工作,多次被工厂评为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父亲言行就是我的榜样,上中小学时,我就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学校各项活动,我总是走在前头并且入了团。去农村插队,我被村里选为村团支部书记。1979年父亲退休了,完成了老一代军工人的使命。这一年,我20岁成了第二代军工人。也是这一年,中越还击战爆发了,从战场回撤的弹药包装箱上,看到前线战士用粉笔写下的誓言:誓死保卫祖国,中国军人必胜!你们生产的弹药打的太好了。读着这些感人的文字,让我热血沸腾,有一种说不出来自豪感。同时,也更加鼓舞我奋发向上。我当时的工种是车工,业余时间,我就去新华书店买来大量的机械加工书籍,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不懂地方就去请教师傅和技术人员。 由于我的努力工作,被选为车间团支部书记。经过十多年在车间的锻炼,我的成长很快得到车间党支部的重视和培养,很快让我加入了党组织。 入党后,我在车间生产上挑起了大梁,成为生产技术骨干。 记得, 1990年夏季,车间接到一项加工难度很大一批工件。直径在一米左右,壁厚在10毫米、长度800毫米、内外径公差只有0.015--0.05毫米、同轴度要求很高,是大吨位液压机上的锡青铜轴套。 车间主任召集技术人员、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师傅,研究过图纸后,有人选择不担风险,毕竟每件产品近万元钱。而我接过图纸认真的看了一会儿,说,我虽然没有加工过这样的工件,但以我们车间设备能力可以加工出来。车间主任听我说,可以加工出来很是惊愕。然后,在我肩膀上拍了拍,说,你有把握吗?车间主任担心我这个三十才出头年轻工人经验不足,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在当时,一些老师傅们都不愿意接这种活的情况下,我挺身而出。 这种工件,原来在其它城市一家机械加工厂加工,加工10件需要2个多月时间,影响企业生产不说,有时还出现次品。 我接到工件加工后,每天工作十小时左右,10件产品,我用了12天就完工了。得到了客户和车间领导的好评,后来,我被客户点名给他们加工产品。此后,连年被工厂评为生产能手称号。 2000年,我从企业管理部门调到机关生产部门,负责各车间生产。我工作时很少在办公室里,每天一上班,就到一线帮助各车间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生产繁忙时,我放弃节假日,跟车间工人们摸爬滚打在生产线上,保证了军工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此,我连年被工厂评为优秀共产员的称号,直到2014年底,我退居二线。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我见证了我们军工企业快速发展,从无到有,林林总总的厂房,车间里机械化和人工智能化生产线,数字机床排列在宽敞明亮的工房里,从弹药修理生产走向中国制造。 退休后,我心里很是安慰,在职四十年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更没有辜负父亲这个老共产党员对我的初心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