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联、灯笼、元宵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5:2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yitiao 于 2022-2-10 15:23 编辑


      对联、灯笼、元宵节

       对联最初叫春联,来自于桃符 ,对联简史说:

       桃符原本是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下用来驱鬼压邪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桃符演变成春联,以后又用于不同场合被称为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不同于桃符,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它来自于民间,可是到了文人手里完全成了一门学问。对联简史说: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体现了国人的文化素质甚至是人品与爱好。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

       在上海几乎没有人贴对联,不但市区就是郊区农村家家户户也没有几家贴对联的.我现在住在上海市郊四团镇,我特意在镇区转悠,特地走访了附近的几个村庄,贴对联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而在北方的农村对联是家家户户必贴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出差宝鸡,曾访问了一个渭河边上的小村子。这村落基本上都是土房,在上海人的眼里当然是很破落的,然而家家户户大门两侧的对联内容是丰富多彩,字体是优美动人。尤其让我长见识的是白纸对联,内容看来与逝者有关.听说,当地风俗家中有人去世要贴白对联。

       我在新疆一个煤矿上生活了四十多年。矿区的职工来自祖国各地,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过年家家户户必定是要贴对联的,表达自己的心愿,企求来年的幸福生活。
        对联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写的。我们矿区每到过年就要组织班子给大家写对联。对联显示人的文化素养,不仅在内容上的对仗平仄,在形式上的美---隶楷行草也是相当要紧。而我们当今的学堂教育把这些传统文化都丢掉了。当今有些人英语说的比国语还要好,计算机玩的一楞一楞的,可是那几个汉字写得实在不敢恭维,更不用说什么对仗平仄了。.
       在强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我国诸多的传统文化就会逐渐淡化,从人民大众中日益淡出,成为少数人的沙龙.甚至可能成为化石

       灯笼是我国人民的独创,在整个黑暗的中世纪,包括欧美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度的人还在用火把在黑暗中摸索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用纸包着火来驱赶阴暗,让灯火给我们带来光亮。迎接我们美好的生活。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灯市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节逐渐变成了取悦自己的狂欢活动 ,它和灶火等活动连在了一起成为春节的一部分。
         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诸多活动将春节引向了顶峰。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祐,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原始社会墓葬中的龙图,已大体具备了今天的模样。 龙是神圣之物,是高不可拟的“九五之尊”的象征。可在民间龙似乎没有那么尊贵,顶多是神物和玩赏物的混合体,甚至纯粹是一种吉祥物。龙灯即是龙的这种民间属性的最好体现。“正月里来龙灯会”。新年耍龙灯在四川被视为盛事,有网友介绍了川南的盛会,然而这样的盛会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看不到的.在上海花车游行取代了耍灯笼,扭秧歌,踩高跷等诸多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自己的文化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仑,古印度,古希腊的文明早已不复存在。然而随着工业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城镇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就会越来越远离农业文明,传统文明就有被淡出的可能。怎么才能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保留,融会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呢,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现在有人搞私塾,读孔孟的书,要把孔夫子抬出来,我是很不以为然.这是历史的倒退。继承传统文化要把迷信与封建意识剔除出去。不过现在的教育没有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事实。语文课中不讲对联,不讲谜语;不重视书写,没有书法课。文体课里没有踩高跷扭秧歌,更别提耍龙灯、耍狮子了。不开设手工课,更不要说剪纸,扎灯笼,打中国结了。现在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为考试而学习,严重的摧残了孩子的心灵。由于没有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铺垫了一条崇洋媚外的路。且不说我国语言文字中铺天盖地的殖民化倾向,就在我们的学者文人中也不乏崇洋媚外者.不是有学者要取消中医吗!不是有教授以为龙的形象狰狞,联名要求更改吗!有一位自称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博客jianxin在一篇题为 《从数学的发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性缺陷》中竟说:"---这个例子说明外国人喜欢玩逻辑游戏,换句话说,外国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中国古人强.-----我们的祖先不懂严格的、唯一性的数理逻辑思维".竟说"即使祖冲之的结果完全正确,也只能称为祖冲之猜想,不能成为祖冲之定理"。按照现代数学观点,祖冲之的圆周率不是计算出来的,是猜出来的----上天啊,我只能说不肖子孙,亏对祖先啊!(请看我的三评J的"----遗传性缺陷")
        现在我国的社会中,我们一方面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淡化,另一方面看到的是宗教香火的兴旺,迷信的猖獗。什么易经算命,什么这个大师哪个大师的到处招摇撞骗。气功本来是一件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传统的体育活动,现在却被神化成了迷信活动的场所。这一切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河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07.3   于上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8 10:23
  •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以坛为家I

    地板
    发表于 2022-11-11 00:04:15 | 只看该作者
    重读佳作,再盼新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22-2-11 08:5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22-2-10 16:17:1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光临!赞同作者的观点,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5 08:48 , Processed in 0.0783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