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4-8-25 11:04 编辑
(5) 《二攀西岳华山》 1983年9月4日 25日晚在“迎阳洞”住下了。 此“迎阳洞”是1453年修建的,因为每天早上阳光直射洞中,故称“迎阳洞”。洞南边的绝壁上盖了幢二层楼,此楼结构古朴、幽深、给人以静感。 小楼门朝北开。二楼的东山墙开个小窗户。从此窗可以远眺连绵的秦岭山脉。小楼的外墙就建在万仞峭壁之上。小楼的厕所就是两块伸出绝壁的木板,蹲在木板上大便,会把你吓得魂飞魄散,那下落的大便会飘舞几分钟直至看不见为止! 小楼地处偏僻,游人极少,我们一行8个人住在能接纳20人大通铺的二楼,晚上很冷,我们把二楼的所有被褥都用上了。 他们几个喝酒,我滴酒不敢沾,睡在门口挡着,唯恐这些大平原来的人半夜乱走乱窜,一失足就麻烦了!听说有失足的,救援的人绕到后山会走几天的路才能到达! 26日晨,他们都上华山东峰看日出去了。我和妞妞就扒着窗户,身上围着被子向东方望着,此时山风阵阵袭来,寒意甚浓。东天呈灰白色。叠在一起的群山像依稀可见的犬牙般的轮廓。 少许,东方渐渐变成了银色,越过群山,北部的一马平川,全被浓浓的晨雾盖着。当东天变成淡红色时,浓雾也被染上了淡红的色 。此时,平川较近处的块块方田隐隐可辨,细看时,这浓的雾仿佛变成了一堵朦胧的巨墙,平地而起,雾的墙竟蠢蠢向华山的东峰推移而来,但是未及山脚便又缓缓退却,这使人产生了错觉,好像背着脸乘坐一辆缓行的牛车的感觉。 这道雾的墙,反复了数次,便如同华山能发出一股反作用力一样将之推了回去,瞬间,雾墙被推到了黄河以东,就再也闯不过来了。 大雾墙这边的村镇、陇海铁路清晰可辨,而大雾墙那边什么也看不到了。 (6) 《二攀西岳华山》 1983年9月4日 太阳还未露脸。平时不观日出,总觉得它的出与落是个十分简单而容易的事,可在这里,它却羞涩地迟迟不肯露一面。北部的平川已经是黎明了,而南边的诸峰仍处在沉沉的夜幕之中。 突然,雾的墙像崩倒了一样,一下子漫延过来,田野、村庄、铁路、全部被乳色的雾埋没了。紧接着乳色雾被浅红色搅混了。厚厚的淡红雾霭仿佛一条丝被,被子下盖着初醒的幼儿,在蠕动着。黝黑的诸峰都带上了一顶透红的婴儿帽。 东天的边际,红霞染红了一个半圆的天,半圆的天在逐渐增大,红霞的背后刹那间射出了万道金光。 太阳出来了。我看到不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去描绘日出的壮丽画面,可是我,从未亲眼见到日出前这般迷人的景色。 我终于看到了。 真正的等太阳冉冉上升之时,万物苏醒,也就无甚奇特了。 东峰看日出的人群像山楂串儿一样地下来了。他们奔走一夜匆匆而至,又匆匆而下,其心不静,其场合不幽深,在人声嘈杂之中不知能否领略日出之美? 西岳华山《南天门》石碑上的这三个字是革命家、书法家、作家李尔重老前辈写的,我爸当年战争时期曾经是李尔重的警卫员,看到这三个字感到很亲切! (看到这里的‘文青’们,一定要上网看一下李尔重的简历啊,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哇!在他戎马倥偬的年代,一边不耽误打仗,一边还写了那么多的书,包括750万字的《新战争与和平》,毛主席还夸他了呢!) 26日上午我们走了长空栈道、上了西峰。晚7点下到了山口。 若干年以后,二上华山的人们聚到一起的时候,难免回忆一番。很多细节都让岁月淡忘了,然而让人们最难忘的却是万仞绝壁之上伸出两块板子的厕所! 那才真是西岳华山的神来之笔哇! 【完】 现在我常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觉之间就老了! ——无限感慨、无限留恋、无限回想、无限憧憬! ——现在人老了,坚定一个信念:要为1942逝去的先人们立块儿碑,碑不在大小,但是这块儿碑我们河南人我们许昌人的心中要有。
现在我常喃喃自语: ——王老汉哪王老汉!58年得开悟,36年磨一剑!
现在我常扪心自问:
——1942的儿孙们都去哪儿了? 敬请看本社区我的【日志】: ——【我的梦-让更多的河南人看《1942》】 ——【我的梦-为1942三百万亡灵建园、立碑、过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