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文】【原创】篇我记忆中的端午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21:4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独享独行 于 2015-6-21 21:58 编辑 [/i]
  r: K0 B. ?7 W; R7 k2 M4 g" p$ u
5 Z6 u6 u2 o- k" E5 J[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5][b]我记忆中的端午节[/b][/size][/font][/align][align=center][b][font=黑体][size=5]刘毓民[/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我童年生活在关中渭北白水的大雷公村。我的许多记忆,也是始于那个村落的。生活于此,做梦于此,成长于此,习俗于此,印记于此。那里是我的启蒙学校,也是许许多多传统文化的庠序之所。[/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我对端午节的记忆,一直模糊不清。只是记得家乡芒种前后,麦子发黄时节,村子流行看“麦梢黄”。麦梢黄,女看娘,嫂子侄子能吃糖。我家三代无女,也就自然没有看娘之事了。[/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村子婚嫁的女子,一般会在麦子成熟之前,征得公婆允诺,携家带口回娘家看看。她们根据家里的经济状况,置办些干果蔬菜之类东西。七箩箩,八筛筛,疙疙瘩瘩,拎小包,背大包,很是隆重,格外讲究。没钱的,则会蒸点花馍、包子,带些自产的鸡蛋及蔬菜回家。[/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家里殷实的,会在女儿回家前割点肉,买点菜。没钱的,则会用豆子换点豆腐,称些粉条。目的是来了改善改善生活。她们除过看望父母,还得了解娘家的年成情况。女儿帮母亲干家务,下厨房,拉家常。女婿则会帮岳丈修理农具,启刀磨镰,帮助备好收麦时的事情。新女婿回家,丈母娘则会提前准备手套、草帽、垫肩等劳动所需的防护品,送给女婿使用。[/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麦子收打完毕,粮食颗粒归仓了,夏收夏种夏管基本到位了,农村便进入了一个相对清闲的时段。时间一般指农历六月份。这个空隙,母看女,女见母,甥看舅,侄看姑,互相走动,畅谈丰年,故将此称作“看忙罢”。[/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忙罢节,起源很早。有的说始于先秦,有的说始于西汉,究竟是什么时候,我没有考证过。在关中农村,在八百里秦川,的确很有市场,大行其风也就不足为怪了。它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特殊标签,也是农耕文明的一个符号。[/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起初看忙罢,一般是母亲看出嫁的女儿。其实也是对女儿看“麦稍黄”的回访。女儿出嫁了,就顺理成章成了别族家人。女儿有公公和公婆,有家人。这种回访,既是对亲家的礼仪性拜会,也是对女儿家境收成的了解。还能借此探寻女儿在公婆家表现。后来,忙罢的内容得到了延伸扩大:外甥看舅舅,侄子看姑妈,朋友看朋友,亲戚看亲戚,晚辈看长辈,健者看病者,使忙罢更具普适性和大众性,使之成了仅次于春节和中秋的一大节日。[/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母亲看女儿前,也得忙乎一阵子。得给女婿制作汗衫,做些夏装;得给外孙赶制“裹肚”。裹肚是夏季系在腰间,挂在脖子,遮盖肚脐棉织物件。一般是鸡心型,红色,上面再用蚕丝绣些醒目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得给女儿织些粗布单子,掸点抹布,带些小饰品。[/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忙罢也有唱大戏,上庙会,荡秋千,逛集市的传统。我所记得的是,每到忙罢,收成好的生产队会支起油锅,炸油条,捏油糕。社员每人一斤油条,三五个油糕。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村民领回油糕油条,舍不得享用,总会调剂一些,送给至亲至朋,以示欢庆。[/size][/font][/b][/align][align=left][font=黑体][size=5][b]    记得1966年的忙罢,高家槐支了油锅。一个高姓女子用黄麻纸包着油糕,要送我村的一户人家。一进洞子门,我就闻到了,跟在她屁股后,嗡嗡嘤嘤,伸手索要。她奉家长之命,没有自主权赐我。当初,我不过六七[/b][b]晬,是个淘气包子。[/b][b]小小的我,看她没有给的意思,就伸手抓抢,把人家纸包的油糕捏烂了,糖汁外溢。女子哭了,折返捉我打我。[/b][/size][/font][/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我不敢回家,径直往北跑到后邦地去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我当时侥幸脱逃了。隔了几日,我被女孩的义父捉住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手提我个腿,脱下鞋子从屁股很近抽打,打得我喊爹叫娘,其狼狈窘迫之状,至今印记深刻。[/size][/font][/b][/align][align=left][font=黑体][size=5][b]    1981[/b][b]年的端午,我从老家收麦返校,一进校门,就碰见了同班同学急急呼呼的样子。询问,才知我们班不少同学到沋河水库游泳了。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一定出大事了。说话间,学校的丰田面包车来了,我们二话没说上了车。[/b][/size][/font][/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到了中心医院,在西半部平房外,还站着班里的六七位同学。他们一个个催头丧气,对视无言。我随老师进了急救室,一看,床上躺着的,是我们班的洛鸿端同学。洛鸿端,是当年高考潼关县唯一高考录取的考生。[/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我走近床,触摸他的手臂。我不相信他已经走了。我把他的左手放置他的胸前,他的手就会自动下坠至床上。连续三次,都是这样。细看,他鼻腔往外溢泡沫,口腔也是。擦拭,停会儿,又会冒泡泡。我使劲摇晃,泡泡冒的更多。怎么拨弄,他始终没任何反应。[/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他是一只高飞鸿雁,是1980年一个县高考唯一考上的学子。应该说,他是这个县的精英,也是这个县的骄傲。他在端午节那天,降落到沋河水库了。是不是第二个屈原,不得而知。后来,连他的父亲,也疑惑他的名字,是不是起得有些问题。他的陨落,使我们班,陷入雾霾沉沉的痛楚之中。当夜,同学们掉着泪,给鸿端同学做了很多花圈。[/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后来,他的尸体,放置在一辆解放牌汽车上。除了那口棺椁,车上还有送他一程的六七位同学。汽车开到高桥北营村,村子已经打好了墓窑。很多村民早早在那里静候下葬。他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亲朋好友多人,看着掩埋了他。他是英雄,也是气短的。他阖然长眠于风陵渡附近的山峁上,畅游他的“汨罗江”。他英年早逝,在这个世界上,只度过了十八九个春春秋秋。[/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端午节,是从曹国柱老先生哪里知道的。他给我讲过端午节的来历。讲过屈原遭受谗言被贬怒投沅湘一代的汨罗江之事。那时我小,听说楚王昏聩无能,保护不了忠臣,就对帝王没有好感。后来,也听父亲说过,是纪念伍子胥的。父亲的记忆,来自于戏曲。剜眼悬挂城楼看吴国被越国所灭的故事,令我惊怵不已。[/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记忆里,端午节吃粽子,只是极少数人家的事情。我第一次吃粽子,就是小伙伴背着父母偷偷给的。当时觉得粽子粘粘的,甜甜的,很是好吃。后来大了,书读多了,知道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对端午节的认识,就不再是单单吃粽子那么简单,渐渐地理解了端午节所隐含的文化内涵。[/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成家后,每逢端午,邻家春萍会郊野割些艾叶,别在防盗门的栅栏上。她说艾草不仅辟邪,还能驱除蚊蝇。后来,妻认识了一个老干部。他是妻主管病区的一名病患者,姓柳,回族,在供电所当过书记。[/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认识时,他已退休多年了。是个非常正直非常热心的老者。记得1987年的端午节前,他到我们家,给我和妻手把手教编粽子的技能绝活。我们学会了,就连邻居也跟着学会了这个本领。自此后,每每端午,我们会自制粽子,水煮一锅,既送亲朋邻居,也送常见的孩子。[/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在老家,每逢端午节,互送粽子的习俗没有改变。老婶婶人老嬷嬷制作香包的习俗,也一直保留下来。香包有大有小,形状各异,有猫有虎,但做成有褶皱心状的,一直居多。[/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端午节前,女儿常常会收到朋友送来的香包。尤其是两三岁时。女儿穿个白色的裙子,脖子上挂个红绳绳,白色的裙子,红色的系带,红色的香包,黄色的缀丝,再加上粉粉的稚嫩容颜,映衬出绝美的色 图案。[/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以前,我把“看麦梢黄”“端午”“忙罢”三个隐义不同的节日,混为一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积淀,文化水平的提升,慢慢才逐一弄了个明白。也渐渐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弄清了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故此倍感幸甚。[/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当端午节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端午节就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为伍了。端午节的地位上升,使端午节文化内涵风靡世界,影响深远了。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需。端午节所承载的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包习俗,将弥久出中华文化的璀璨与永恒来。[/size][/font][/b][/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5]    2015-6-21[/size][/font][/b][/align]& J% S1 V+ {% r3 ^4 K- F  d" 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板凳
    发表于 2015-6-22 08:24: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问好江山一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5-6-21 21:57:03 | 只看该作者
    [size=4]详尽写出了我们关中人过端午节的风俗。[/size]
    ; v" A+ D3 n4 H( h0 T" y7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2 06:07 , Processed in 0.07389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