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忆江湖 于 2015-10-3 11:06 编辑
乡愁十四章
一、小学一年级 考试门门五分整,老师家访赞机灵。 闻言祖母喜难胜,不枉拜师文曲星。
注:我小学一年级在故乡宁波镇海霞浦杨木村就读。故乡风俗,孩童入学启蒙前到文庙参拜文曲星,以期学业精进,这比现在高中生高考前才到庙里随便拜个菩萨应该高过一筹,呵呵。
二、小学堂 小学开张庙堂内,四班只有两乡师。 数文体美全都教,下课先行作晚炊。
注:故乡小学为初小,即只开设到四年级,且为复式班,即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教室内同时上课。我所在小学同学约五、六十人,只有两位外来乡村男老师,身兼校长、老师、校工,课余时间买菜做饭,还要家访,但收入菲薄,殊为不易。未料半个多世纪后中国的乡村教师依然那样艰辛、那样清贫。
三、入队 火炬星星久已闻,红旗一角倍堪珍。 转移队籍费周折,同学中成第一人。
注:故乡小学一年级即可加入少先队,二年级转校到上海时被告知须办队籍转移手续,以验明真伪,并被要求在全校二年级成立少先队组织时方可戴上红领巾。
四、秋水伊人 角辫梢梢脸鬓磨,课余嬉戏法儿多。 抟泥成器开家宴,爬树登高掏鸟窝。 泅泳双双浮水面,玩疲懒懒躺山坡。 壮年寻梦迢迢去,秋水伊人变外婆!
五、喊魂 上呕下泻热如烧,野泳贪凉体失调。 无药缺医寻妙策,碗蒸符水把魂招。
注:喝符水再加上大人喊魂几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故乡给生病儿童“治病”的唯一妙方。
六、春耕 烂漫山花入眼明,稻田如镜映云旌。 鞭牛犁地播希望,薅草耘秧种太平。 农妇煮炊蒸野菜,儿童箪食饷春耕。 一年最是晴光好,空谷遥传布谷声。
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故乡非常艰苦,很少有几个农家烧菜用得起食油,放些盐蒸菜是最常见的。宁波人吃腌制品的习惯是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养成的。
七、小夜曲 夏夜耳聆酬唱扬,粗听蟋蟀起高忼。 窗前细品金铃子,门外倾情纺织娘。 人类何须评点乱,昆虫径自鼓歌忙。 潜心微妙享天籁,童稚甜甜入梦乡。
八、纳凉 月光如水浸田畴,蒲扇轻摇汗渐收。 童稚半村围井圃,邻家老伯说西游。
九、割早稻 手舞镰刀汗如雨,面朝黑土背朝天。 五更割稻担回月,白饭咸齑享盛年。
注:故乡人称咸菜为“咸齑”,其发音如“咸鸡”,常为外人误解,穷而不改其乐。相比此后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当年白饭咸齑的生活应是丰盛年景了。
十、赶集 曙色熹微乡集早,兄担蔬菜赚零钞。 偷偷拈得钱三个,换取邻摊大肉包。
十一、乡亲 当年玩伴垂垂老,父辈居多已化尘。 奔走如风第三代,相看疑是烂柯人。
十二、拆迁 故园遗址独徘徊,满目荒芜心胆摧。 片片良田成废栈,间间祖屋付尘埃。 小桥流水无踪迹,甜井牛栏只梦回。 夜夜乡愁何处寄?秋风细雨不胜哀。
注:故乡的山川、良田、房屋全部被推平,用以堆放废钢渣,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到家乡父老乡亲的健康。
十三、祖屋 祖屋七间依水塘,竹园青翠野花香。 拆迁虽置楼三叠,未必新房胜旧房。
注:新建的安置房质量极差,不堪入目,且乡亲有被拔掉了根的感觉。
十四、乡愁 小河梦里水潺潺,老屋不存摧鬓斑。 平野炊烟无觅处,故乡只剩九峰山。
注:日前题友人水墨山水画云:“似曾相识小茅庐,碧树清江入画图。千里泛舟无处寄,家乡只剩一峰孤。”最后一句就是针对故乡而言的。故乡的九峰山区现已开发成旅游景点,或可聊以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