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原骄鹿 于 2015-11-1 20:41 编辑
二十四节气系列随笔之二
雨 水
雨水节气来临的时候,大约元宵灯会就要开始了。 家家挂灯笼,户户踩高跷,这是我们老家的元宵风俗,那些天的红火热闹不亚于春节。年味儿尚未完全散去,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新衣服还没褪色,唯独个别爱淘气的孩子,可能沾点油渍,挂点泥土,但也会伸出小手,使劲儿地揉搓揉搓,然后高高地昂起头来,唱着调子跑得找不到边儿的歌,甚至于喊着号子,跟在高跷队伍的后边,满大街奔跑着,逗弄着。 那些初学高跷的姐,好害怕也好害羞的样子,歪歪扭扭地向前挪动。本来就跟不上鼓点,也跟不上队伍,让孩子们一逗,脚下就打开了摆子,几乎要倒地。孩子们事先有准备,赶紧冲上去,帮忙扶正了,然后煞有介事地嚷嚷着,表示自己帮了大忙,否则摔倒了,后果那可就难说了。踩高跷的姐便会笑迷迷地将手伸进衣袋里,摸出几粒糖来,远远地一抛,撒落到地上,让孩子们捡拾分享,以示感激,也为了将他们引开。其实她们小的时候也惯使这个“坏点子”,只是不点破,大家一起享受这节日的喜庆罢了。 正月十五通常年份是晴好的天气,丽日飞红,空气清冷。门楣上贴得楹联还很鲜艳,高跷所至,这户人家必会出门相迎,燃一两枚二踢响,或是放一挂鞭炮,献上他们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小钞。也有一些人家把年糕、粉坨子,猪肉之类的年货送给高跷队,一是让他们活动结束后集体起火食用,二来为显示这户人家年货置办丰厚,家底殷实。这样的人家一般是有个到了结婚年龄的大小子,需要有人给提亲了。之后,喜欢说媒的高手就要登门喝他们家的小酒了! 有的年份,元宵节会大雪纷飞,天空阴沉。这样的年份,高跷队没法子上街,只能延时到十六或十七天晴后,扫净了主要街巷,再做表演了。 雨水节气不下雨而下雪,给我们塞外增添了分外迷人的景观。这个节气的雪会下得很厚,但也潮湿了许多,树挂便出现了。看村前的树,屋后的枝,毛绒绒的,憨厚而慈祥。 地面厚厚的积雪就成了孩子们的创作素材了。他们会堆起结实的雪人,手艺好一点儿的,塑造的雪人手脚之型毋庸言表,就连嘴唇、鼻子、眼睛、眉毛、头发也一应俱全,更有一些雪人,神态都十分逼真。 如果雪人是“女”的,大家会把某个只顾入迷欣赏的且性格又比较腼腆的女孩子的围巾抽下来,绕到雪人的脖子上,急得那女孩哇哇叫,大家跟着起哄地笑起来,那女孩的脸会红到耳根后,如此反复,慢慢地女孩子的胆子也就练大了,以后才敢作敢为;如果雪人是“男”的,大家会趁某个矮个子的男孩子不注意,摘下他的棉帽来,扣到雪人的头上去,他便会着急地爬到雪人身上抢夺,这样一来,雪人就在瞬间溃塌了,大家不仅不会同情他,反而让他“赔”,矮个儿的孩子不情愿地嚷嚷着,无奈寡不敌众,只好一板一眼地重新去堆,一来二去,他的手艺也跟着见长,没准儿长大之后就真成匠人了。 街头上的雪人、雪狗、雪牛、雪马,到处都是,简直就是瑞雪的动物世界。 家家户户挂得灯笼都是用红纸裱到灯架上做成的。我小的时候,村里还没通电,灯笼的照明就采用煤油灯。找一只小瓶子,装满煤油,再插上用棉线搓成的灯捻,一根火柴划下,点燃吸饱煤油的灯捻,一豆油灯的火苗便释放出明亮的光焰。 灯笼通红,点亮了一年的希望。 但是纸做的灯笼如果划个小缝,开个小孔,让夜风一吹,容易熄灭。于是大家在制作,摆放,悬挂的时候,格外地小心翼翼。 我少年时爱看小人书,大概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有一年我“发明”了冰灯。其实也简单,就是用自家的铁皮水桶,装上多半桶水,然后找两根还没筷子粗的铁丝,弯成弓状(末端再折弯一小截),十字交叉插入水中,在临要睡晚觉的时候,将水桶置于院子中。经过大半夜的冷冻,第二天一早,再把水桶提到家里,吸了热以后,冰与桶壁分离,再在冰的中间敲开一个口子,把里面尚未结冰的水倒出来,一提铁丝,冰灯的“外罩”从水桶里诞生了。然后再稍事加工,将小煤油灯点燃,放入其中,一只漂亮的冰灯就此问世了。 我家把冰灯挂到高高的门楼,晶莹的灯光在夜风中自由地荡漾,周围光明而温馨,自然引来不少大人小孩围观。大人们惊奇之余,纷纷向我父母询问做法。得知是我自己发明的,村中的“有识之士 ”向我父亲表贺,说你家这孩子将来有大出息,好好培养。父亲的脸上浮现了少有的荣光,下定决心供我读书。无奈,这冰灯终归不是我“首创 ”,也就无怪于日后没有如他们之愿而有所“出息”。 可是,那伴着雨水节气而来的元宵节,以及与元宵节有关的愉快的少年生活情景,却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田。每有闲暇,或者在不顺心的时候,它们就跳将出来,在我的脑海里萦怀,萦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