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论语随笔:孔子论十哲漫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5 天前
  • 签到天数: 251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06:4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读论语随笔:孔子论十哲》
      

    先进篇第十一
      第3章
      [原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白话]
      孔子从特长方面评论他的弟子说,德行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子贡。精通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精通文化典籍的有子游、子夏。


      [笔谈]
      关于孔子到底有多少弟子(学生),最早有书上说法的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又在《史记.仲尼弟子传》中说,通六艺者七十七人。后王肃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说有七十二人,但是他列出的名单是七十六人。现在通行说法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门十哲”。本章是说了“孔门十哲”的各自特长。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命 为十二位先贤(哲):闵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随父亲定居福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孝宗初,曾任文职高官。晚年退居福建讲学。他是宋代的儒家理学大师。所著《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又著有《楚辞集注》等名著。他在哲学上提出了“理”为世界的本原。又强调天理至善,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朱熹死后的五百多年后,清大帝乾隆对他很欣赏,以皇帝的权力,把朱熹提升为孔门“十二哲”之一。现在不管其合理不合理,说明乾隆对孔子及孔子的弟子有研究和爱好。乾隆是尊孔的,他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理念,以权力和儒学结合,把儒学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创立了“康乾盛世”的历史佳话。清乾隆认定的“十二哲”中,被他去掉了颜渊(颜回),增加了有若(有子若)、颛孙师(子张)两位孔子的弟子,增加了朱熹这位宋代大儒。乾隆帝虽然是满族的中国皇帝,但他对孔子及儒家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在全国的推行和倡导,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要算是第一人。他比汉武帝还强,汉武帝奠定了儒学为国学,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乾隆帝开创了儒学为国政,这是在国学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大清王朝为什么在历史上热闹了三百年之久,其治国理念支点就是倡导儒家文化及其儒家思想。

      司马迁是一个认真的历史学家,他说三十五位孔子弟子是他在文献中找到的,还有四十二位孔子弟子是他从传说中整理出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司马迁的史学智慧,对于传说中的四十二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司马迁不会胡编乱造,他写《史记》化了他一生的心血智慧,他说的一定是有的根据。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本来也是历史传说,但到我们对其怀疑吗?搞历史就是这样,一是从文献中去挖掘,二是从传说中去整理。传说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历史现象。抢救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的重要责任。司马迁抢救出传说中四十二位孔子弟子,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要搞大量的调查研究,化的功夫比文献上的不知要化多少倍时间和精力。有道的人,喜欢抢救历史的。无道的人,喜欢抹杀历史的真实。有道的人,会尽力恢复历史的真实。无道的人,会无耻抹杀历史的真实。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性和人生。尊重历史真实应该是一个人的美德。一个不尊重历史真实的人,即使他是一个有名的学者或者是有名的高官,在历史上是不值钱的,要说他值钱只能是一个反历史主义分子。历史的本质是真实,不是巧言令色。孔子的三千弟子为什么留下的名字和足迹不多,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社会动乱,许多历史资料就在动乱中消失;二是科学不发达,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和笔,什么事情都刻竹简、木简上的,很难保存和传播;三是秦始皇、项羽烧书、毁城,把许多历史资料、文献化成灰尽。在那个动乱和暴政的时代,谁去保存历史文献资料,人命都难保,还管那些文献资料吗?先秦之前的历史文献资料留下来的不多,但虽然不多,足以后人能学习研究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关于孔子和儒家的大量文献资料很有可能还在秦始皇的坟墓中。秦始皇十三岁登位之后就开始造陵墓,至秦始皇死时已经造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中,内墓造好一个就封存一个,封存的墓中有无数的国宝,其中必有文献类藏室。先秦之前无数文献可能就在陵墓中,那是原始资料,如果不腐烂的话,现在还“活着”。如果有一天打开秦始皇陵,也许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资料、文献重见天日。秦始皇搞“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许多文献资料包括六国史料早已埋入地下封存。(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不会因“焚书坑儒”把墓穴中的文献重新起封焚烧。我们可以断定,“焚书”是焚掉地上的文献资料,地下的墓陵中文献资料没有焚掉。不过上述说法这是我个人推测,没有什么文献可以证明。我曾经说过,地上的古中国的宝藏该发现的基本上已发现了,地下的古中国的宝藏还有许许多多没有挖掘和发现。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多少宝藏,只有等打开后才真相大白,许多先秦历史之谜才可以彻底解开。《论语》在秦始皇陵中会不会有?我相信是会有的。孔子弟子的不少资料在陵墓中我相信也会有的。秦始皇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于一身的一代帝王,他的地下有这些东西。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在孔子的弟子中,德行好的有四个人。“德行'”是指实行孝悌、忠恕、仁义等道德高尚的意思。看人,德行第一位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这是不能颠覆的真理。德行好的人,不仅能管好自己,而且对他人和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家父母教育子女,总是说要向好人学习。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总是要向品德高尚的同学学习。在单位领导教育职工,总是要说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在社会上,人们都喜欢谈论道德楷模人物,感人事迹。“德行”教育总是向上的,看好的,学正气的。在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应该说德行都是通得过的,但相比较他们四位特别优秀,排行前四名,其中颜渊第一,颜渊不仅是三千弟子中道德楷模,而且也是学习和学识楷模。在《论语》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影响了中国二千五百多年历史,至今还在影响着,我相信一定还要影响下去,直到永远。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不管百年千年还是万年万万年,只要人类的神经没有错乱,我想道德总是放在第一位的。人类德行向上是社会向上健康发展的保证。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超三代”,为什么呢?首先是德行垮了。“穷不超过三代”,为什么呢?首先是德行上去了。纵观历史,一个不讲德行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面对现实,一个不讲德行的团队是没有力量团队。关注人事,一个不讲德行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德行是一切学问中的精髓,是做人处事的根本。
      颜渊,他比孔子小三十岁,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当时孔子三十岁。据说还有同他同年出生的有冉雍、冉求、商瞿、梁鳣。这一年为什么出生了那么多贤人,只有天知道。颜渊是个苦孩子,又是一个苦学生,他的生活艰苦而学业优秀感动了孔子。要知道,当时感动孔子,就是感动上帝,就是感动中国,就是感动华夏民族,孔子那么多弟子,唯有颜渊他是最受感动的,这是颜渊了不起的成就。从孔子的个性上看,他可能是一个不善于感动而善于激动的人。《论语》开头就说了孔子十分激动的两件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激动。还有他听到了好的音乐,激动得三个月不知肉味。感动是情,激动是义。孔子是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顾里顾外,走东奔西,确实使他感动的事情不多。孔子对颜渊的感动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学生崇拜老师不是新闻,而老师崇拜学生倒是新闻。颜渊最受孔子感动的地方,他吃的是一碗粗饭,喝的是一瓢清水,居住在陋巷破屋,但他没有改变学习的志向和兴趣。像颜渊这样苦学生,今天还有不少。前几年曾经报道过南方一所大学中,有一个女学生因家庭贫困,在校中“偷”吃食堂中倒掉的剩饭剩菜。这一报道感动天地,惊呆了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大学还有比颜渊更苦的学子呢?后校方解决了她的生活问题。颜回不幸早死,孔子十分悲伤。


      闵子骞(一说,公元前536-前487年),死于孔子之前。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孝悌和颜渊并称。孔子赞扬他是一个孝子。他孝顺父母,友爱弟妹没有怨言,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非议的闲话。后母对他很恶,他不记仇,别人也不知道。在《二十四孝》中有他的故事。他自身自爱,自尊自重,不出任名声不好的权臣作家臣,不为他们卖命 ,不沾污自身的清白。他坚决拒绝季孙氏的邀请,不肯出任费宰,不接受名声坏的国君的俸禄。他政治上讲正气,道德上讲孝气,生活上讲爱气,他不被物质和名利受害,是一个有个性的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骨头很硬,有非凡的政治气质,有独立的政治思考能力。他生活并不富裕,在乱世中有这种政治气质是难得可贵的。他说如果大夫季氏的使者再召我的话,我只好渡河出国去了。他不是不想当官,但实在是不想在季氏门下当官,季氏名声很坏,他不愿沾污自己的名声和清白。当时天下有三乱;一乱是大国争霸;二乱是朝庭诸侯王族内部争权夺位;三是各国大夫权臣利用手中权力扩大势力范围,招纳天下人才为他们敛财当帮手。孔子很佩服他,佩服他的孝悌和正气。司马迁也佩服他,佩服他的硬骨头精神。天下大乱,作为有道知识分子,不是权臣选他们,而应该是他们选权臣。知识和才能应该是无价的,而权臣的权利权益应该是有价的。看权臣的什么卖买,有道的知识分子是否可以参与进去?社会不应该是权臣的社会,而应该是知识和人才的社会。闵子骞做到了这一点,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中的一个骄傲的榜样。

      冉伯牛(冉耕)。一说,生于公元前544年。一说生于公元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死于什么时候没有人说过。有一个资料上说他小孔子七岁。他一生在德行上很有名望。在《论语.雍也》第十章“伯年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伯牛生病快要死了,孔子去看望他,从窗口伸手握住伯牛之手。孔子说:“病很严重,但到这是命吗?这样好的人竞生这样的病,这样好的人竟生这样的病”。冉伯牛生的可能是一种严重传染病,孔子不能进屋看望慰问他。孔子不是怕死,也不是对冉伯牛没有感情,他是尊重科学,他虽然说“亡之,命矣夫”有的天命观思想,但说的本意是觉得像冉伯牛这样的好学生得这样的病太可惜了,老天爷不该让他走。他是在惋惜冉伯牛,对冉伯牛表达了深厚师生感叹。冉伯牛在七十二贤人中排行第三,是重量级弟子。但不知什么原因,关于冉伯牛的情况,没有一点故事的记载,只说他是德行著名。他德行著名应该有事迹的,说明他在三千弟子中和在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的。七十二贤人说法,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七十二贤人名单,不是孔子当时开出的名单,而是后人根据传说列出的名单。据说当时孔子给鲁定公推荐的弟子有七十二人,孔子的意思是要鲁定公起用这批人才,让他们为鲁国效力,重振鲁国的雄风。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冉伯牛排在第三名是不简单的,孔子定的第三名,是天下人才中的第三名,是杰出人才群中的骄骄者。可惜的是,《论语》上和其他文献上一点儿没有他的故事和他本人的片言只语。孔子向鲁定公推荐七十二弟子,按这个时间推算,鲁定公死于公元前495年,执政15年,这时孔子57岁。如果冉伯牛小孔子7岁,生于公元前544年,鲁定公死时冉伯牛49岁。如果冉伯牛生于公元前536年,鲁定公死后五年内冉伯牛病死,冉伯牛病死时间约在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90年内。从时间上推算,冉伯牛也是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弟子之一。


      仲弓(冉雍)。生于公元前522年,小孔子29岁。死于什么时候尚不清。春秋末鲁国人。仲弓与冉求、冉耕同族,他出身低贱,家世门风不好。司马迁说他的父亲是个身份卑贱的人。仲弓之父可能是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也可能是个偷鸡摸狗的人,也可能是地痞流氓为非作歹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借债赖账的人。仲弓的父亲可能属于流氓无产者,道德品质不好在乡间里出了名的。但是仲弓的德行又特别好,在乡间也出了名的。父子俩一个地、一个天,其德行品质相差甚远。孔子评论他为“犂牛之子”,又说他有君主大臣之德才,雍也可使南面。仲弓曾随孔子周游列国,一路上增长了不少见识,回鲁国后任季氏宰,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势。任职期间,“赦小过”,“举贤才”,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德行好的四位弟子中颜渊、闵子骞、冉伯牛没有做过官,只有仲弓做了官,而且做了一个好官,仲弓的“赦小过”已经超越了孔子的理念。孔子是严师,他教人做大事和小事,敬大礼和小礼,行大节和小节都要求很严,也比较刻板,不允许一点儿马虎,不允许做人在“小过”上原谅自己,也不允许原谅他人,发生了“小过”也要认真的忏悔和改过。仲弓似乎比孔子现实一点,大千世界人有长短,十个手指也不一般,对人要求过严过苛,反而会埋没有用的人才,反而会影响招贤纳士。


      言语:宰我、子贡。
      “言语”是指善于辞令,口才好,能说会道,铁嘴铜牙,能言善辩,思路清晰,口语伶俐,有雄论又有哲理。“言语”又是指一个人的特长,也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科目”。有外交口才的人善于办理外交,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和磨擦,也能协调各国家之间关系,也能为本国处理国际上的危机事件。言语是口才。口才好,也是个大才。言语的力量,能打动对方的心,改变对方的意志,甚至能改变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言语的力量,有时能瓦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瓦解一个民族的精神,能瓦解一个集团军的战斗力。言语的力量,甚至可以瓦解和毁灭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存在。言语就是力量。言语就是輿论。言语就是国政。言语就是民心。言语就是人才。言语就是孔门学府的一门特色的文化产品。言语就是在你我他中我想赢。言语始终想做大哥,不想做小弟。言语始终想当主人,不想当奴隶。言语是人话,但有时也不太像人话。言语是一所大学,没有围墙和文凭的大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7#
    发表于 2016-8-22 17:10:5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博大精深,需要反复细读,方能领会其中的精髓。欣赏佳作,问好,支持精华。

    点评

    谢!  发表于 2016-8-22 18: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
    发表于 2016-8-22 16:30:5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的前半部细读了,有些见解很有启迪。后半部略读。支持精华。

    点评

    谢!  发表于 2016-8-22 1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
    发表于 2016-8-22 12:27:02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一方 于 2016-8-22 12:29 编辑 [/i]

    读先生大作,获益匪浅。“关注和培养杰出人才是《论语》妙门之一。”人才的确太难求了,南师就《论语》说“知人论事”,历史上“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都好的,实在少见”……能常常在先生的带领下,读《论语》,是一件快乐又有收获的事。建议精华。

    点评

    谢!你读过南师的论语别裁不简单,多读会受益终身!我写些论语随笔是受南师的影响!走自己的读书之路!写自己的读书之笔!  发表于 2016-8-22 14: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1:59
  • 签到天数: 36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地板
    发表于 2016-8-22 08:52:25 | 只看该作者
    补历史纪录的空白,现在有新研究这些的不多了,朋友研究这些这是个好事情,为你点赞!

    点评

    谢!  发表于 2016-8-22 1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3-3 08:5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发表于 2016-8-22 07:44:24 | 只看该作者
    [b]化[b][color=Red][/color][/b][/b](花)的功夫比文献上的不知要化多少倍时间和精力。

    点评

    谢!  发表于 2016-8-22 1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天前
  • 签到天数: 251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06:48:24 | 只看该作者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生于公元前522年。小孔子二十九岁。死于公元前458年。孔子死后宰我还活了二十多年,终年约六十四岁。宰我鲁国人,他擅长言语、辞令著名。曾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田常反对齐简的政治斗争,事败全家遇害,他自己可能逃脱隐居起来了。孔子认为他很不值得。鲁定公死时(公元前494年),宰我二十六岁左右。这时的宰我是孔子眼中的红人,孔子在向鲁定公推荐七十二弟子时,宰我名列第五位,子贡名列第六位,比子贡高一位。子贡(公元前520--前456年)子贡比宰我大二岁。为什么孔子把宰我排在子贡前面,后人感到有的费解,无论从才能和功劳来看,子贡要高出宰我许多。有一个可能,孔子在向鲁定公推荐七十二弟子时,子贡的才能和功劳还没有体现出来,而宰我的口才、辞令倒被孔子更看好。还有一种可能子贡职业是经商,经商在古代是看不起职业,因而排列在宰我之后。七十二弟子排列不是绝对的,排列后每个人还有很大变化。宰我这个人,有时与孔子嗑嗑碰碰,他向孔子提出父母过世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么?他认为守孝一年也就够了。孔子批评他不仁,孩子生下来父母怀抱三年,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守孝也要三年。宰我在大白天睡觉。孔子知道后,批评他如腐朽的木头,粪土之墙,派不了什么大用场的人。在《论语》记述中,孔子严厉批评过三个人,宰我是其中之一。宰我这个弟子可能是一个“怪儒”,具有反向思维的怪脾气。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前456年)。春秋末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善于辞令,会经商贸易,家富至千金,善于与王候贵族之间游说。曾任鲁国卫国相。相传曾劝阻齐国田常不要侵犯鲁国获得成功。在孔子的支持下,他在吴国、越国、晋国诸国之间游 说,使之互相牵制。子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外交家。据《论语》记述,子贡在孔门诸 弟子中,以他与孔子的答问为最多。子贡思路敏捷,理解能力强,追随孔子一心一意,十分忠心,经得起孔子的批评和表扬,终身佩服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肯掏腰包,肯出钱,支助游历活动。在弟子中为人大方,不计回报,同学向他借钱借物,他不计利息,也肯无私支助穷困的弟子。子贡在孔门学府和在社会上名声很好,他不以爆发户自居,在生活中也不摆阔气,为人随和。孔子不反对子贡的经商剥削做生意,教育子贡取财要有道,买卖剥削也要讲信义,不能搞坑蒙拐骗和不涉手段。子贡经商一世,家累千金,没有不好的名声。子贡是中国第一代第一个儒商。子贡是孔子的杰出弟子,后期他的名声大起,几乎与孔子齐名。有人说,子贡已经越过了孔子。子贡反驳说,仲尼如日月也,他没法与夫子比。子贡有钱但不买卖自己的名气,在孔门的弟子中,他是第一个站出来推崇和捍卫孔子,鼓吹孔夫子主义的弟子。孔子死后他守墓六年,其它弟子三年。据说墓地也由子贡掏钱建造。孔子与子贡有的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孔子是“无产阶级”身份,而子贡是“资产阶级”身份。“一无一资”他们俩个人生前结合得相当默契。子贡是有钱人,但他相当讲道德和信义,对孔子忠诚不二。人才难得。像子贡富豪人才确实千金难得。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子,有子。生于公元前522年,不知道死在什么时间。春秋末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平民出生,政事著名于世。冉有曾任季孙氏的家臣,又曾任鲁国大夫一级官吏。冉求一生最光 的一事,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挂帅出征,打败了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国计划,他是一个军事帅才。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跟孔子学习的。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孔子由此结束了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季康子因剥削老百姓过分,名气不大好。孔子对季康子政事很反感。两个人关系不好的,但是季康子似乎有一点政治眼光,他比鲁哀公强,把孔子迎回鲁国,而且用自己的钱向孔子送礼,表示对孔子友好。但是孔子没有接受,他知道拿了人家的会手短嘴软,在政治关系上不好处理。孔子对季康子的税务问题上有所警惕。孔子对冉有有表扬的一面,又有批评的一面,表扬他当一个千户之城的官员没有问题,批评他为季康子敛财不应该。孔子还说冉有的仁德他吃不准。冉有对孔子的批评没有忌恨,没有因孔子的严厉训斥而断绝师生关系。相反,他把自己在鲁国的军事功劳归于孔子的教导。在一部《论语》记述中,孔子严厉批评过三个人,冉有是其中之一。冉有最大功劳促使孔子归鲁,为孔子平安的过渡晚年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危难之间见真情。这句话用在冉有身上,恰如其分。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公元前542年--前480年)。春秋末鲁国人,小孔子九岁。出生平民,为人性情正直好勇。有军事才能,是个帅才。季路曾为鲁国季氏宰,协助孔子“堕三都”。他一生敬重孔子,又敢于对孔子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但偏执不善于变通。季路的晚年出任卫国邑宰。不久,季路在卫国的政变中不幸被害,孔子听后很伤心。季路比孔子早死一年。司马迁说子路(季路)原来是一个“土匪”出生,曾欺瘧过孔子。孔子看到他有逞勇斗力,气性刚猛直率的一面,动心用礼乐感化他。后来受到感化,拜孔子为师。季路追随孔子一生,志矢不变。孔子说,自从有了季路护卫,恶人恶语再也没有听见了。孔子对季路的评价是很好的,曾向季康子推荐说季路可以到诸侯大国掌理军政大权。孔子还表扬季路穿破衣服,站在穿富贵衣服的人一起,而不觉得寒酸难为情,还说在他的弟子中只有季路能做到这一点。季路是从大老粗改造成知识分子的,但他又不失大老粗的作风,没有虚荣性,敢于面对现实。季路很有趣,他经常与孔子磕磕碰碰,有时发火批评孔子,别人不敢当面说的,他敢当面说,孔子也不计较他,有的事情给他解释,有的事情干脆不理睬他。季路是唯一的一个向孔子挑刺的弟子,而且不讲方法和场合,粗野性子到死都没有改。季路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也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七十二弟子中,他排列在子贡之后,排名老八。
      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是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本文说的“文学”是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典籍,不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概念。现代文学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现代文学又称语言艺术。据说,文学带有阶级性,但欣赏文学作品没有什么阶级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夸越时代性和阶级性,只有社会认同性,而且具有一代又一代的继承性,赞叹性和欣赏性。本文的“文学”一词,是在中国文化中最早的用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更早的。这也许是孔子的哪一个弟子的首创,也许是孔子的一次口语,被有心的弟子记录下来了,作为孔门四科之一。自从本文出现“文学”一词之后,在宋之前没有引起社会注意,宋代有人把“文学”作为三科之一,另外两科是玄学、史学。汉代,魏晋唐代把“文学”作为官名,称文学或文学史。近代意义上“文学”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大众文学”和“文学期刊”出现。本章说的“文学”是指子游、子夏有“文学”的爱好和特长,他们很有可能对《诗经》、《乐》有特别的专长。在春秋文学中的诗歌和音乐是搭配在一起的。无诗没有乐,无乐没有诗。孔门学府起家于诗歌,成就于礼仪。诗歌是文化,文学。礼仪是制度、政治。文学是文化修养,礼仪是政治的修养。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506年,不知什么时候去世。春秋末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与子夏,子张同为孔子晚年的著名弟子。二十多岁出任鲁国武城宰,实行礼乐教化。其后讲学授徒,门下有不少弟子。据史子游晚年讲学授徒向长江以南发展。
      子游出生地,经后人从大量史料考证,他生于江苏常熟。他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一位南方学子。常熟虞山现有“言子(子游)墓,石牌坊上写着“南方大夫”,“道启东南”。常熟有“子游”菱,“文学”桥名,相传至今。常熟历史博物馆有关言子的陈列中,有“言子游学传道往还示意图。”图上明确标着言子年轻时从家乡常熟出发,直抵鲁国曲阜,拜在孔子门下,后又周游楚、卫、晋等国,晚年在他六十岁时,即公元前446年偕孙儿言丰重返越国传道的路线。
      “奉贤县”因子游而得名。上海奉贤县(现改为奉贤区),是子游传道讲学的最后一站。奉贤,古亦称海隅。子游在著述中盛赞“海隅虽斥卤(煮盐、晒盐)之地,然敦本重学,世及莫及。”由此奉贤人敬贤尚文之风而名播江南。时代车轮滚到了1724年(清雍正二年),江南因财赋重地,“松江府华亭分县曰奉贤。”1726年首任奉贤知县上任。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在《重修文庙碑记》中指出:“邑以奉贤名,崇文敬也,先贤言子实启之。”1878年(清光绪四年),在《重修奉贤志序》中指出:“奉贤县相传以言子得名,谓言子尝至其地,邑人相与奉之也”。上述史料证明,奉贤县因子游来奉贤讲学布道而得名。子游是南方第一才子。孔子辞世时子游只有二十七岁左右,终身拜孔子门下十年左右。有人估计,子游大约六十一岁左右去世。从这一时间上推算子游收徒授教三十余年,他的门生应该是不少的,大江南北都有他的门生。从地域上看,他传播孔子学问最广阔。海隅(奉贤)当时处在未开化蛮夷之地,子游敢于向蛮夷地区传道,这是要有政治文化眼光的和勇气的。同时可能他也发现海隅盐业很发达,相对经济较富裕,传道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也许可能是海隅盐贩子到常熟向他介绍过海隅人文地理,使他发生了传道兴趣,近六十岁的子游,不远百里到海隅在民间讲学布道。海隅盐业人民对子游百般殷中,以宽大胸怀迎待贵人子游。从此海隅得贤而闻江南,后奉贤而由此而得名。奉贤就是逢贤人到来的意思。子游到奉贤传道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站,他只这一站没有白来,奉贤人民祖祖辈辈传颂着他。尊贤是奉贤人民的优良传统。2006年奉贤政府还组织子游考古团,专程到常熟考察了解,向子游墓、碑举鞠躬礼。情念古人,不忘先师教诲。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公元前507--前400)。小孔子四十四岁。子夏活了107岁,后人对此有怀疑,逝世时间是否在公元前400年?但可以肯定子夏是一位长寿者。春秋末晋国温县人(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曾任莒父(今山东高密东南)宰。以文学著称。子夏才思敏捷,悟性很好,研究学问有独到见解。据说,对《诗》作序,传《易》,传授《春秋》等。孔子死后,至魏国讲学,历史上有名的田子方、吴起等受业于子夏门上。后曾任魏文侯之师,影响极大,而且很好。后汉书上说《诗》、《书》、《礼》、《乐》定自于孔子,而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一说,卜商是卫国人。卫人以子夏为圣人。子夏与孔子谈论诗歌,子夏认为人的忠信是美质,而礼文是修饰。孔子说,像你这样能以推理联想的人可以与你一起来讨论诗歌了。孔子对子贡说,子夏缺点是有的拘谨,作为人才来说有的不够完美。孔子看出了子夏还有什么不足,对子夏说,要立志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孔子死的时候子夏只有二十八岁。子夏没有做小人儒,他对孔子的文化发扬光大,是个大儒,一生正气。论文才,在七十二弟子中子夏可以名列前茅,对《诗》、《易》、《春秋》的解读,有的章句不亚于孔子。孔子晚年时,对子夏并不十分看好,也许子夏太年轻,对他要求严格了一点。子夏在孔子眼中,在七十二弟子中属于“三等生”。孔子没有料到这个“三等生”做出了比一等生还要光大的文化业绩。要是没有子夏,孔子删定文化典籍在历史上可能要大大缩水。子夏是个孔门中大才子,后起之秀。


      孔子生前确定了“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定位“十二哲”: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冉伯牛、宰我、冉求(冉有)、子游、有若、子张、朱熹。在“十二哲”中没有颜渊,颜渊应与孔子齐名,把他提升到圣贤齐位。同是又认定了三位:有若、子张、朱熹。其中有若、子张是七十二弟子之列,朱熹是南宋大儒。
      从现代观点来看,可以定“二十哲”。除了《论语》上“十哲”以外,可以增加:有若、子张、曾参、谵台灭明、高柴、宓不齐、公西赤、原宪、商瞿、漆雕开。

      有若,鲁国人,字子迟,小孔子四十六岁,好古道。据说《论语》是他执笔。
      子张,陈国人,姓名颛孙师,字子张,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厚,言行立于仁义,受到其他弟子的尊敬。
      曾参,鲁国南武城人,字子輿,小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齐国聘他为卿,他因父母年老,借口不应聘。据说《孝经》出自他手。
      谵台灭明,鲁国武城人,字子羽,小孔子四十九岁。曾出任为鲁大夫。其为人公正无私。
      高柴,齐国人,字子羔,小孔子四十岁。为人笃孝而有法正。
      宓不齐,鲁国人,字子贱,小孔子四十九岁。仕为单父宰。仁爱百姓。
      公西赤,鲁国人,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特长是礼仪大司。出仕于齐国,束带立朝。
      原宪,鲁国人,字子思,小孔子三十六岁。贫于乐道,孔门学府的大管家。
      商瞿,鲁国人,字子木,小孔子二十九岁。特好《易经》,孔子传之。孔门弟子中的《易经》专家。
      漆雕开,蔡国人,字子若,小孔子十一岁。喜习《尚书》,不愿出仕。


      除了“二十哲”以外,在七十二弟子中还有几位不错的弟子。如樊须(樊迟),他喜欢问孔子各种各样问题,有的时候还不理解,反复多问。有一次,他问孔子你会种菜吗?孔子回答我不如一个老菜农,把孔子问倒了。樊须有军事才能,善于上阵打仗。于公元前484年,齐伐鲁战争中为鲁国不幸牺牲,死时只有32岁。如,公冶长,为人能忍耻,吃了几年冤枉官司,孔子以女儿嫁给他。公冶长有一个特长,能识别鸟语,能与鸟对话,可能是一个鸟类专家,也会口技。如,子容(一说南宫括,一说南宫韬)孔子评价他是一个真君子,崇尚德行。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给了他。如,公析哀,孔子说他天下大乱别人
      设法做官,他不出来求仕。孔子特叹贵之。还有两个孔子的大年龄弟子,一个是颜由(颜回的父亲)他比孔子小六岁,据说他是第一个拜孔子门下学道的弟子。另一个是秦商,他是将门之子,小孔子四岁,他是七十二弟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要算是老大哥,但学业资历可能没有颜由老。还有两个孔子的“小秘书”,一个叫叔仲会(子期),七十二弟子之一。另一个叫孔琁年,非七十二弟子之一。他们两人小孔子五十岁左右,常伴孔子左右,执笔记事。孔子的一言一行,一问一答,他们随时记下。当时没有笔和纸,他们是用刀刻在竹筒上的。


      还有一个孔子最小的弟子叫公子小宠(一说公孙龙),他小孔子五十三岁,可能是孔子归鲁后收的关门弟子,他也是七十二弟子之一。孔子死后时候他只有二十岁,二十岁成为七十二弟子之一,是非常不容易的。还有一个大财主,叫公良儒的,他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他常以家车五乘(辆)而随之。孔子定七十二弟子的“七十二”来自于《易经》,八九七十二。八是八卦。九足奇数,最高位数,九位之尊。“十”表示十足,十分十成,是一个吉利园满数字。十位弟子是七十二弟子中的骄骄者。本章,讲到的十位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没有当官,其他七位弟子都当过官,但时间不长,没有一个人终身为官的。在当官的七位弟子,最小的是县官(知县,县长)最大的是卿大夫一级,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助理。“宰”一般解读是县一级的最高官员。实际上当时“宰”有县级的地市级的,还有中央直瞎的,有三级层次。具体要考证,又是一篇很大的学术论文,这里不必多说。我的结语:关注和培养杰出人才是《论语》妙门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9 04:49 , Processed in 0.38407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