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瞭墩,淹没云烟的丝路驿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5: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老党 于 2015-3-14 14:45 编辑

      迎着初冬的凌冽寒风,再一次踏入瞭墩,回望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久远记忆,一个破落的村庄、一座老旧的兵营、一墩记忆历史的烽燧呈现眼前,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迎候着夕阳沉思过往。
  据文献资料记载,清末以前,瞭墩作为丝绸之路上“穷八站”之一,屹立在噶顺戈壁的八百里风区,因一汪喷涌的泉水,让独居戈壁的这方土地有了草原、树木,滋生了生的希望,因此上曾经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亦兵亦民的作用,成为来往天山南北的贾商旅人、官员邮卒、贬谪达人长途跋涉后的休整之所、避风之港。
  详细勘察瞭墩遗迹,除了还能显见的烽燧、兵营以外,还有地宫、藏兵洞、庙堂、官店、民店等一应设施的痕迹,隐约读出当年人来人往的繁华。民国以后,瞭墩开始退出人们的记忆,1931年西北军阀马仲英与新疆省军在此有过惨烈的一战,记忆下了一场以200人战胜2000人的“瞭墩战役”,从此瞭墩再无兵家之事,卸却了自己扮演的兵站角色。
  在寂寞的岁月长河里,瞭墩走入了八十年代,内地来往新疆的车辆、人员增多,有些来自山东、河南的农人依据这里甘甜的泉水和草场,建起了自己的家园,迎风披沙,亦耕亦牧,放养生活。人口最多时瞭墩有十多户近百口人,在戈壁深处也算是有规模的大村庄了。想象当瞭墩炊烟漫起时,那些来新疆淘金的人们,一路奔波而来,在这里歇脚打尖,心中该会升腾出多少温暖啊。
  但好景不长,随着地下水的持续下沉,曾经的泉水不再溢水,大片大片的草场干枯,成垧成垧的耕地无作,仅剩几垛草地、几颗胡杨、一片杏林陪伴瞭墩塔聊度日月。
  没了生的依托,瞭墩的人们陆续迁往他处,有的直接返回故乡,这里只剩下一户来自山东的刘姓老人作为瞭墩的常驻居民,和老伴守着一口能为30公里之外的一个矿场提供饮用水的水井和泵房。
  刘姓老人对我的造访颇感意外,也流露出他久居荒原咋见路人的兴奋。闲聊时老人告诉我,他快七十岁了,有两个儿子,老大去了北京,老小在附近的一个煤矿上班。小儿子过几天送一些生活物资来,自己和老伴养了几十只鸡,十多只羊,感觉在这里过得倒很清静。
  我和老人行走在废弃的村庄里,突然有一种失去什么的伤感,但却说不出失去了什么。也许一切都曾发生,一切正在发生,一切都将发生,但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往,就像这瞭墩塔,曾经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驿站,可最终还是被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变得悄无声息。
  离开瞭墩时,夕阳已经落下,暮色漫起。我试图摆脱心中无法言说的沉重,但无果而终。回望身后,瞭墩塔显得是那样的孤独和寂寞,当看到远方闪烁的点点星火时,心情开始释然起来。
  心想:世间的事,总得往前走,因为希望总在前方。
  (2014年11月10日新疆哈密)


来源: 瞭墩,淹没云烟的丝路驿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8 20:05 , Processed in 0.0761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