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论探索] (转载)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13: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转载)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连串的比喻无不是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荷塘与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胧、幽静的物态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来。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

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

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牛刀小试]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3.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听觉“钟声”与感觉“很重”“很轻柔”相通。

4.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声音”(听觉)与月光、晨雾(视觉)相通;“月光”“晨雾”(视觉)与“温柔”(感觉)相通;“蜜(味觉)语(听觉)与”芳醇“(嗅觉)相通。

5.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这是把视觉与触觉沟通起来,用触觉写视觉,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

二、指出下列各句各属于什么修辞手法。

(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2)“这里除了光 ,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

(3)“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朱自清《绿》)

(4)“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5)“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6)“……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

参考答案:(1)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 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2)通感。“梦幻一般”,属于内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与“梦幻”的迷蒙轻灵相似,互为沟通。(3)比喻。“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4)通感。巧用听觉器官的感觉沟通了皮肉剧痛的触觉。(5)比喻。“沙丁鱼”是喻体,本体是“车”。

(6)通感。听觉移到非听觉——味觉器官。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注:①梅花,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

A.这首唐代诗人的“边塞诗”通过哪些事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感觉器官是怎样互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A.通过“白雪”、“明月”、“羌笛”、“戍楼”等景物;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B.通感;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飘洒似的笛声的听觉之美引出梅花的视觉之美。读者眼前似乎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


荷塘月色, 接受美学, 朱自清, 钱钟书, 修辞手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6 02:11 , Processed in 0.1326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