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说]……不靠谱的“语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08:3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7-3-28 08:50 编辑

    【小说】

    不靠谱的“语境”


          




          通常“说话、讲故事、写文章”都应注意“语境”问题。什么是语境?所谓“语境”,类似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一般都要求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事说/论事。”吧。
          平素,看到或听到有人在强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事说/论事”的话语,尤其前半句“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旦入耳,多数人,尤其年轻人,一准特反感。仿佛这种教诲,就是教唆人们首鼠两端、委曲求全……完全就是一幅小市民油头滑脑的嘴脸。然而,若静下心来细想,尤其进一步把“就事论事”讲得明白之后,无论老少贤不肖,也就不难理解,或许还能认同那种不是别有用心而是解释生活常理的“说教”。
          我家附近街头上有一家农业银行。每逢月末或月初,凡正常上班时间内,若说这一家银行一准“高朋满座”“人满为患”,都应该不是“过头”的话。因为,在端坐排队或进进出出的形影之间,虽不乏青中年男女,但占大多数的还是耄耋老人;另外,此种时刻的这里,若必须经过柜台的人工业务,经常没有两三小时的静候,应属于极高效率了。上周六,七老八十岁的爸妈借口看一下近两个月的工资是否打上了,其实是想把登满流水的存折更换成新的,于是还专门叮嘱我,不要把工资取出来,等下个月有到期的钱,合在一起再存定期的。对于老人絮叨了三四遍的事情,提升到“孝顺”高度,只能是违命不如从命。于是乎,揣上电池充满的手机,我溜达着去了街头那家银行里面。
          进了格外宽阔明亮的银行大厅,瞥了一眼座无虚席的排排椅子,我径直走向自动取号机。见我进了业务大厅,站在不远处像是大堂经理的一个人,一边凑过来一边问道:“办什么业务啊?”我刚说出“给老人取工资……”的话头,人家即刻转过了身子。看到手中挨号小票上分明写着前面还有51个人等候,我没有一点气馁,挪步到排排座椅一旁,赶等有人起身,我赶紧抽空坐了下来。凭借以往经验,我估计真正等待着办业务的不会超过30人。逢周末进入银行的人,按说都是一些取千儿八百工资,或不过万儿八千输出输入的业务,再进一步猜测:即便数十万上亿元的银行大宗买卖,单凭现代人的经济头脑和人工智能网络能力……真的,让我一直弄不明白:有的人在银行柜台上,从一刻钟到半个多小时,无论是他还是她,为何都不挪动地方呢?!
          “xxx该垮台了!什么玩意儿!股票只跌不涨,房价只涨不跌。你说理财不是陷阱,吃亏的人还少吗?老百姓手里这点钱,也就放在银行还算踏实……你是这个银行的吗?你有这个功夫,再开个窗口多好……”突然,自动取号机边上,一个一米八零以上五大三粗的大叔,冲着他身边那个大堂经理模样的人,竟然大声吆喝起来。井然有序的银行大厅内,原本低头看手机的人们,齐刷刷地都抬起头来。而在明明有六个柜台窗口,却只开了两个的工作区内,那两个客户和玻璃幕内的工作人员,一下子全都停止了业务,甚至玻璃幕墙内的两个工作人员都站了起来,而在他们身后,至少又露出来另外一个工作人员的嘴脸。霎时间,银行内所有人的目光,格外一致地聚焦在距离大门不远处自动取号机旁的大个子身上。大堂经理模样的人,一声不吭,转身去了自动取款机区域。满脸怒气的大个子,扫了一眼视野内一个又一个茫然盯着他看的目光,他转身推开了银行厚重而透明的玻璃大门,出门后反手狠命地推了一把大门。但那玻璃大门着实太厚重了,依然有条不紊地静静地合上了,根本没有发出一丁点响声。
          眼瞧着如此健硕的一个人,愤然离开的背影。在我脑海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时常纠结的词汇:尴尬;也可说是:不尴不尬。但是,他为何做出如此令他自己和别人都很容易觉察出来的十分尴尬事情呢?难道他不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道理?难道他没有“就事论事”吗?答案:既有,也无!虽然,他貌似“就事论事”也说了大伙心里的话,但这种场合不对称啊!特别是这样一种态度和姿态,只能说是反映问题的形式之一罢了,而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康庄大道。
          上面语句和所讲故事,本想解释“语境”与话语内容的重要性。但回头一读,确乎连强调“办事说话应该注意场合”的价值意义都有些个“不靠谱”,甚至“跑偏”了。那么,下面补充说一个旨在强调“语境”重要性,但也即像特别实际,却又属于预判性的事例。
          古今中外凡讲故事的书本,开头翻译成中文者,经常会是这样一句话:“很久很久以前……”如果在讲这“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中,总是穿插着现代的服装、音乐和道具。如此艺术形式,过去叫演绎/演义,而今天则叫“穿越”,但我自己真正理解了这竟然还是当代一种格外时髦的艺术形式,则是通过所谓“无厘头”的港台影视镜头。但是,“无厘头”也好,“穿越”“演绎”也罢,如同某一类艺术,或言文学形式,若能让更多人从中明白一种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不仅是让观众大把掏钱之后,只不过图了哈哈一笑的乐子而已。那么,像这样一份对艺术作品的“崇高”性要求,尽管在今天都显得有点过分且不合实际,但未来或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必定通过艺术生命力的意义而非一时一地票房的价值,给予“盖棺定论”。
    丁酉年清明节前杜撰于《另一种存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1:2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7-3-30 11:38 编辑

    此处诸位贤德网友,一再尊称我“老师”,令我受宠若惊,甚或噤若寒蝉,禁不住浮想联翩起来:

    “老师”“老师”“老师”……此称呼,尤其用“济普话”(即:济南普通话。)念出声来,一下子让我忘却了身居何处!更仿佛徜徉在济南街头巷尾、柳岸河畔区间,而非滞留在“四季歌”社区。


    七十年代末,我第一次远离山东,随同父亲单位组织的旅游团,到河北参观首都、瞻仰伟大领袖遗容。当时,在北京路上问道,一般都是找寻戴红袖标或闲逛的老年人。因为,即便用家乡话或模仿普通话,只要喊一声“大爷”“大妈”,人家也乐意给你指路。不过,进了繁华商场或是特色饭店,尤其前面站着的是一位撇着京腔的中青年人,若张口便用那会儿国家时兴见面通常的称谓,即:直呼“同志”的话,人家脸色显然漏出一丝不屑的表情。然而,若直呼“师傅”的话,无论对面的北京人是否祖宗八辈都在“京都”过日子,起码从肢体语言上,不难判定他们即便不是一种享受,但确实没有了反感的姿色。对于此一种微妙的变化,尽管身旁的父辈们一如在家乡故土一样,一再大声喧哗,随随便便地问东道西。但我自己那会儿在北京一地,却是不敢再开口讲话了。
    正是因为有这第一次首都氛围的熏陶,我自己曾经暗下决心,一定要学说普通话,避免以后即便偶然外出,还可能再遇到因方言土语带来的怯懦和尴尬。


    中学时,有一位曾经自小学就在一个班的同学,有一年新学期伊始,人家一张口竟然变成了近似广播员的腔调。虽然其腔调中,仅是十分偶然地会带出来“济普”的味道。但这种转变,尤其一带而过的“济普”刺激,让我至今不敢开口学说普通话。


    不过,就是上面两件事情吧,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从那以后,当情窦初开,我开始睁眼寻觅自身生活的那一半时,便私下里定下了一个“钢需”式的硬性条件,即:我的那个她,必须是一个张口说普通话的人。


    近八十年代中期,历经高考落榜折磨后,我终于踏上了远离济南奔赴青岛求学的道路。刚到青岛不久,从学校内的宿舍门卫、锅炉房看管到校外的便利公交、随处商场,真格是无论老少男女,一般市民之间见面时最为亲切的称谓,一定莫过于那一声婉转而悠长的“师傅”了。于是乎,我联想到曾经在首都北京的切身感受,经不住由衷喟叹:青岛不愧为中国的大都市,更无愧于世界级名城啊!于是乎,我才不得不暗自琢磨起来:在济南市民中,像类似场合下的称谓具体又是什么呢?哦!那一声干净利落、音调低滑而又此起彼伏的“老师”“老师”“老师”……虽不中不洋,亦分不清东西南北,更不关乎学问大小高低,但从中透着人人都特有能耐的称谓,却原来是一个另类。


    为了解除能够读到此处网友、读者的疑问和好奇,最后充实一段家事,以解惑答疑……俺家媳妇至今翻旧账时,偶然还会用足以贯穿东南西北的特标准声音,字正腔圆地强调:xxx不就是说普通话吗,有啥了不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3-5-16 12:35
  • 签到天数: 239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
    发表于 2017-3-30 06:14: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克谐老师能与海云老师坦诚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很好,所谓百家争鸣嘛,有助于文艺的发展,我本人赞同海云老师对这篇文章的意见,既肯定成绩,又提出自己的建议,入情入理。克谐老师的真诚坦荡令人敬佩,望常来交流,不吝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7-3-29 14:16:2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好!克谐老师能以坦诚相见,实乃君子之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且文笔语法与我颇有相通之处。望老师不吝赐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1:06:30 | 只看该作者
    常海云 发表于 2017-3-28 15:03
    向克谐老师问好!这是一篇主题鲜明,立意健康的作品。文字练达而流畅,具有不错的文学功力。但作品的文 ...

    常海云先生称呼我老师,我实不敢当!直呼“老弟”即可;若视为同好、网友,已感荣幸之至!
    常海云先生对楼文所存短缺的评议,城言极是;其中的建议提醒,令我受益匪浅。先表谢意!

    此文事因在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中,原本是与网友交流文字时,力求避免彼此误解,故给予委婉释说之。现将其放置于此,尤其处于“小说”框架之下,则是自曝其丑、缺陷毕见。
    单就此文内容形式,若在十多年前,我一定不会有昨日转发前的犹豫再三,必定像当初满腹“杂咀稗说”情绪一样,冠上一个“闲说……”“浅谈……”或“扯淡……”的名头,权当“杂文”抛出去,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一幅碎嘴子“愤青”的嘴脸。近十余年来,历经网络书写的捶打磨练,尽管我之“杂咀稗说”品性难改,但在释放形式和内容上,则日趋朴素恬淡,尤其依然谨记文艺个性创作上,一旦“随波逐流”之后,通常会误人害己。所以,即便孤家寡人,一直难容于潮流,却唯求内心保持一份“冷暖自知”的自由自在吧。

    我周边的同学或朋友不止一个人直言问我:“你为何笔名克谐?这不明摆着要与和谐社会唱反调吗!”当然,也有的知道“克谐”出处者,通常在指出“克谐达功”或“八音克谐”之后,紧接着的一句问话,最常是:“你出书挣了多少钱?”
    其实,我“克谐”笔名,取自中学语文节选《资治通鉴》中一篇忘了名字课文下的注解,即“克谐:胜利,成功。”而我的乳名就叫“胜利”。所以,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大学向报刊投稿时,便用了这个笔名,而且当时还有诗歌为证。之所以近乎不厌其烦的解释“笔名”一事,目的在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这就是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旨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我自己时常遇到的这样一份尴尬,提醒更多急于追求“功成名就”者,务必重视“先入为主”的使用价值,或言“形式主义”极其可观的有效性。因为,无论任何形式抑或怎样内容上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毋庸讳言,都应该属于“创新”范畴无疑。至于,任何“急功近利”“名利双收”的捷径和成功,都可视为“捷足先登”,而本该大力推广;任何“贪生怕死”“喜褒恶贬”的苟且和残暴,都可视为“人性使然”,而本应熟视无睹。对此,即便没有经历过医学或师范类的心理学系统培训,人人都依然可以做到“心知肚明”。所以说,翻阅华夏大地千余载文化史,即便今天依然不觉得的荒唐滑稽,未来也将会被嗤之以鼻的,大概莫过于各等级舞台上,持续不断上演的“人性非善即恶之争”;而在传统经典文籍研究领域,未来“汉学”最大的耻辱,大概莫过于至今仍有圣贤德才,貌似深究内容,实质屈就形式,而且还特能彰显个人造诣非凡者,则是“古今经文真伪之辩”也。

    总之,借助此处此文,冒昧说点题外话。类似上文一样的东西,尽管在小说名目之下,颇多牵强,但我自己有一个想法和建议,这便是一旦遇到编审或审核之类的专业权势人物,尤其当组织类似报刊发表之务之际,若不是迫于经济和政治上压力,永远都应该尊重作者个人意见,除非有明显格式或内容上严重失实或差错谬误,能够做到“协议照样刊发而文责自负”……如此国内文艺战线,才会走向“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光明大道。

    再次感谢常海云先生不吝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7-3-28 15:0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海云 于 2017-3-28 15:14 编辑

        向克谐老师问好!这是一篇主题鲜明,立意健康的作品。文字练达而流畅,具有不错的文学功力。但作品的文法显然与小说不符,议论多于描写,叙述多于细节,是一篇相当不错的纪实体佳作。建议:如果能把前两小节和最后三节删去,直接从“我家……”开篇,中间和结尾铺陈一下场景和人物的心理及动态,就是一篇非常棒的小说了。以上浅见,望老师见谅。精自推敲,文贵以诚。望勤动笔,多交流。遥祝健安,期待佳作。

    点评

    常海云先生称呼我老师,我实不敢当!直呼“老弟”即可;若视为同好、网友,已感荣幸之至! 常海云先生对楼文所存短缺的评议,城言极是;其中的建议提醒,令我受益匪浅。先表谢意! 此文事因在西祠胡同《另一种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1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3 17:59 , Processed in 0.0820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