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种距离在增加与缺失之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01:0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liguojian 于 2020-6-14 01:06 编辑 [/i]

       ----------评析独上西楼的《玻璃窗内外》

文/谷风

鉴赏一首诗的存在价值,是在于文本所出现的意义。如果一首诗在文本形式上只是诗歌本体;换句话说,也就是作为诗歌只取其艺术鉴赏本身,而忽略思想意识在文本中的显现,那是很孤寡的一种偏颇的审视角度。能够全面的从一首诗歌中获取更多有效的或给予读者的那种联系到实际生活现实,和文本外化到一定思考的领域;给读者带来诸多的思考性和外联到有些哲学味道的语境,那才是诗歌所能够值得鉴赏的文本。重点是诗歌成立之后的提醒效果,暗示力和某些隐射性、指代性等,如此这些都统统指向了一个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结合点,那就是为文学精神的实现的理念、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和对应到这个社会性的一切诸如此类的深度叩问。从具体文本中来说,是诗人通过寻找到要表达的事物存在和现象的存在性质,在有所环境制约的条件之下,找到那些可靠的个体生命或者物质个体为代价,作为一种载体传达相对应温和的心理动机,表现出个性。我说的这个“个性”,是文本表现的状态直接替代了诗人对观察事物存在和观点中的个性,也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中读取到的思考氛围。这更是一个诗人去解读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个人处境所带来的负压感,也是诗人通过这些现实试图走向美好理念的一个体验过程。
诗人与普通大众一样,都是消费生活大众体,有所不同的是诗人在及其普通的世俗观念的社会生活中有所发现才有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发声。诚然,诗人是最热爱生活的人,因为比常人更体验到热爱生活的感性体验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对生活百般挑剔,因为爱才挑剔,这也是一个好诗人才有那么多的情绪,有情绪才有发声。但是,我说的这个情绪并非是只是个人情绪的表演,那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大爱智慧。如果一个诗人只去发挥个人情绪,没有从整个社会环境和世界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高度公共意识,就不算一个真正的诗人。其实,我看到很多这样的伪诗人,因为他们,她们的文本只是发泄一种个人情绪和个人观念,只是去抱怨什么,只是博取某些同情,甚至表现出一种弱势而低低吟诵自己。如果诗只限于此,那么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鉴赏就失去了所有的魅力和引导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共鸣。好的诗人是从个体现象和体验到的现实中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并渗透到文本中起到一个警示和提醒、启发的作用,那是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取向的存在。
过去诗人是神的代言者,是执烛者,他因为照亮了黑暗带来了精神上的光。现代诗人依然如是,只不过在现代生活意识环境下,现代诗人不是替神代言,他是替代人民说话,是构建一个高度精神世界的“体验者”。是发现一切存在的不和谐对之进行批判、揭示,对美好存在的一种推崇。当然,这必须具有一定的文本艺术价值鉴赏,不能是说说而已,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不单单表现在形式上的感官效果,重要的是语言内部发生的理念,是诗人与文本之间达成的某些和解,不论是在文本主义本身还是在文本精神向度上都会一定带着作者的思想意志,这是不可忽略的线索和问题。那么,诗人独上西楼的《玻璃窗内外》就是这么一首能够在具体上发挥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置和外延的诗歌。他说:“一种有倾向性的隔离/隔成两个世界/关不住的不只是春天”。他说的是玻璃窗内外,就是在这么普通的视角当中,从一个理念存在个性上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其中“倾向”、“两个世界”、“不只是春天”这些关联词组却撇开实体的存在效应,在此基础上对应到心理上的认知,获得一个关乎试图矫正表象的理念,并且有所追问的潜在“精神危机”。而,这是面对一个事实的现象的发声,并非普通类别的实在物。在诗人眼中“玻璃窗内外”作为一个引导性的个体出现,它是引发现象导向精神的一个源体,这就带来了下面发现文本之外的一个思想的介入过程。他写到“玻璃窗本身是一种存在/如同窗内与窗外/一种距离在增加与缺失之间”。这一段中值得提醒读者的是“一种距离在增加与缺失之间”。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诗人淡化了实体玻璃窗的存在,直取理性存在的一面,他通过玻璃窗现象的存在引导一个理解和不可理解之间的问题所在,关键是所在的成分,那是一种渗透表象世界的理性触摸。是的,任何看见和看不见的都要去触摸,一个是感到和看到,一个是理解到和获取到的过程,关键是对一种存在现象的外延理性的触摸,这才是诗歌真正的目的,好就好在这种对存在感的深度思考。那么,从这一个小段中看出诗人通过透明的视觉性,感到了“内在”与“外在”的那种增加和缺失。他为什么如此说?这是诗人的事物的洞察力,更是对理解一个实在体的外化解读。他仿佛感到了透明的玻璃不仅仅是给予更多看得见的东西,他还仿佛看到了那些缺失的东西。那么到底缺失了什么?那是隐藏起来的,不被透明的看见的东西,那些是存在于精神上的一种精神的实体。关联到我们这个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中,就是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具有一定“黑暗”的东西,它藏在了背面或内部。那么因为有缺失,才有相对的完美,说到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哲学存在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感到独上西楼对事物存在的审视度是理智的,他试图建立一个独有自我的“乌托邦”,那只不过是一种愿景。可是,作为独上西楼在诗文本中的精神外延的确有种不同的理解和观念,因为他感到了一种矛盾体,虽然这种理念已经很不新鲜了,但是作为他在文本中植入这样的一个既定精神,在其他诗歌文本中还是不多见的。好的诗就是引导读者到达另一个地方客观的返回来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生活世界,对照就有不同的洞见。
最后他接着说“而,窗内的光/反射的部分/试着打醒一些场景/亦或某个人”。这是一种返回视镜的理解态度,因为诗人看到了窗内反射出来的光,那些反射的部分,是一种打醒一些场景和某些人,这些暗藏的动机也暗示了他的一种态度。从这个段落的文本中看出诗人一直是淡化主题的存在性,而从内部指向外射的精神的现象层面,这是一个理智的思考氛围,是指向外部世界存在的某些事件。关键是“事件”,这些具有不可说性的存在理由一直貌似和谐的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这就不得不让诗人重视和关切。问题是存在的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增加”和“缺失”对应到“一些场景”和“某些人”到底指代和投影的是什么?这也是他诗歌的立意方面给予的问题。那么,这些我称之为“事件”的存在一一被他抽离出来展示,可是诗人并没有去定性的给予答案,只是引发一系列的隐现,一种针对性指涉。那么,这些关乎的“事件”的增加与缺失,就是那些饱满的流俗观念和美好存在的观念,他给一并拿出来了。因为在透明的玻璃窗内外,这些部分的光中都给予映射到一个外部现象,引发读者深思。其实一首好的诗歌的存在价值就是试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当然提醒和启发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文本意义。
诗人独上西楼的这首《玻璃窗内外》,是从普遍存在的实体到理性的洞察,引发到一个事实存在的现象,他忽略实体的主题,引导读者到一个理性思考的客观指向上来,这也是这首诗歌主体精神。他这首诗的发散效果和立意层面起到一个文本的外延性上,这是非常优秀的。如果一首诗歌文本存在并没有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只是文本对主题存在的陈述和展示就没有任何鉴赏的价值,当然并非排除艺术本位的独立性。有一些诗歌几乎没有外延和指涉性,没有外化的动机,但它本身就是诗,这只是存在于艺术手法上对于语言的修辞效果。那么,真正好的诗歌一定要有外延的,要有思想植入的,一定要有一个高度精神视野和对存在事物的观念理解,拥有好的意志。这首诗歌几乎没有存在文本之内,他放到了一个外部去发展,那就是客观性的通过实在体延展到一个可理解层面的事实去投影。其实,现代主义诗歌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根据海德格尔说,诗人作诗时不要进行重复自己和别人的喋喋不休,主张诗人的语言要有智慧,以含蓄的方式给人以启发;诗人也用语言,但他和一般作者和说话者不同。这也是我看到独上西楼这首诗价值的一面。值得鉴赏的一首诗。

2020年6月13写于上海

附原作:

玻璃窗内外

文/独上西楼

一种有倾向性的隔离
隔成两个世界
关不住的不只是春天

玻璃窗本身是一种存在
如同窗内与窗外
一种距离在增加与缺失之间

而,窗内的光
反射的部分
试着打醒一些场景
亦或某个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20-6-19 16:24: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3 17:30 , Processed in 0.1111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