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4-8-15 11:18 编辑
(3) 《那美丽的护城河》 2014-03-19 现在我常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觉之间就老了! ——无限感慨、无限留恋、无限回想、无限憧憬! ——现在人老了,坚定一个信念:要为1942逝去的先人们立块儿碑,碑不在大小,但是这块儿碑我们河南人我们许昌人的心中要有。
从那以后每逢我爸骑自行车去城河边的菜市场买菜就会带上我 一起去,跟我爸去赶集能混上一顿水煎包,胡辣汤之类的好吃东西。因为那时我爸是一家之主,掌握经济大权的。 跟我妈去赶集就比较辛苦了,你得步行着走到城河边上,还得步 行回来。我妈每次都会买一点吽杂碎,当时不让我们吃,等走到五交化仓库后院墙的一个斜坡处,那里是我们的一个休息点,到了这里才给我和我姐(我哥不跟着)每人捏上一疙瘩吽杂碎。所以这个休息的地方是我盼着来的地方,是我记忆深刻的地方。 有一次中午厂里下班,大路上走的全是下班回家的工人。我爸 骑着自行车要去城河边赶集,不想带我,就把车子骑得飞快,我就在后边拼命地追,追上去后我一跃而起却一屁股坐到自行车的尾灯上,惹的路上的人们哈哈大笑。 城河的集市从灯塔往东100米左右就到头了,再往东的高岗上是土产公司的地盘,再往东有一个许昌最大的废品收购站(都占住城墙的根基了)。通到这里的是一条小土路,土路南侧既是城河。那时我和小伙伴们弄到点废铜烂铁就会来到这里换钱花。 有一次,我们渴了,就用“锤包剪”的方式确定一个人游到河 中心,用我们穿的雨鞋去舀水喝。 上世纪60年代末,城河“翻坑”了,满河里都是漂浮的奄奄一息张着嘴喘气的鱼,满河里都是抓鱼的人。 我也加入了抓鱼的行列,地点在军分区后墙外城河的拐弯处。 我的任务是往岸边运输大孩子抓到的小鱼…… (4) 《那美丽的护城河》 2014-03-19 这次城河“翻坑”我们加入的比较晚了,大鱼几乎都被人抓走了,这时抓的尽是一些小白条鱼,我接过大孩子抓的小白条,一只手举着鱼,一只手划着水游到北岸边,放下后,再下水,再运。 这期间我发现了一条大鱼在我面前奄奄一息地喘着气,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扔掉手中的小鱼,专心去抓大鱼。结果,小鱼没了,大鱼也没抓着。 这样往复了几次,最后终于把大鱼抓住了!这条大鱼有个十来斤重,是当时那一片水域里抓住的最大的一条鱼,招来了很多围观的人,我也很是骄傲了一番。这条鱼是独眼,估计在鱼的生命中曾经受过创伤。 一路去抓鱼的大孩子甜甜蜜蜜地对我说:“晚上都到我家吃鱼去!”于是他把鱼全都拿回家去了。等到晚上我们几个参与抓鱼的小伙伴去吃鱼时,大孩子却说: “我也没吃上,都送到亲戚家了!” 从那以后我悟出来“三国归晋”这个成语的意思了。 那时候城河的水是腐而不败,一到夏天,电影院前面城河的拐弯处就成了许昌人的天然游泳池。每当我们去“电影院”游泳,没到地方就闻到了河水的腥气,这时城河里的水是泛着绿藻的一湾水。 这一带的河边全是合抱粗的老柳树,河岸立陡立陡的,人一下水就没影了,立陡的河岸几乎看不见土的存在,全是盘根错节的柳树根,特别是那千丝万缕的柳树根绒絮,就像老太太的头发,随着河水的波动在不停地摇曳着。你即使在岸边抓住了树根,但是用脚也登不住河岸的泥土,因为这里的水被人搅合的已经把河岸淘成凹型了。 河边有许多歪脖子老柳树,粗大的树枝在不同的高度延伸到河里面,于是这就成了最好的跳水台了。你想跳高台就爬得高些,你想跳低台就爬得低一些。 每逢夏天,电影院门前的这一湾河水就没有平静过。老柳树上常常爬满了人,河水里像下饺子一样“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那个时代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娇贵,那个时代尽管有一些自然界的风险,但是其他方面人为的风险还是小的。
【链接】 A、如果在某个酒席上,上了一盘凉拌藕片,老许昌就会说:“许昌城河里的藕是13个眼儿,不信你查查!”(其他地方的藕一般是9个眼、12个眼儿。) B、因为城河里洗澡的人太多,河水比较混,洗完澡,身体干了以后,用手指甲刮一下就会显示一条白道道,这是家长检查我们是否下河洗澡的一个验方。所以,往往洗完澡后,我们还得使劲跑,让浑身都出汗,因为汗里有盐分就划不出白道道了。 【未完待续】 现在我常喃喃自语: ——王老汉哪王老汉!58年得开悟,36年磨一剑!
现在我常扪心自问:
——1942的儿孙们都去哪儿了? 敬请看《四季歌文学社区》我的【日志】: ——【我的梦-让更多的河南人看《1942》】 ——【我的梦-为1942三百万亡灵建园、立碑、过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