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项羽本纪》印象: 一部全景式悲剧写作的文本典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1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王以树历史小说《项羽本纪》序言
                                                   

                 《项羽本纪》印象:  一部全景式悲剧写作的文本典范
                                           
                   (长篇历史小说 《项羽本纪》 已经交付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汪其飞   苗洪(执笔)
                                       

        而联系到后来的项羽乌江自刎,其选择死亡方式与虞姬同样,都是选择自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增添了两人爱情的浪漫主义色彩及悲壮色彩,当然,也有悲剧色彩的震撼。 ——题记。                                                                                                                                                                                                                                                                                 
                                           



           绪言:实际上,当我们中国文史出版社在最初接到《项羽本纪》这部文稿的时候,就已经明显感受到作者王以树不仅仅是只是以作家的名义,也是在用艺术家的名义去描绘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尤其是蕴含在文字间的那种水墨丹青的气息迎面而来。当然,我们之所以推荐并热情出版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主要因素还是由于我们首先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浓厚艺术气息及强烈的文学探索精神。与其说《项羽本纪》是文学盛宴,不如说是艺术盛宴。其次是这部小说的文字比较精炼并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层次分明的结构性文学语言,标志着王以树先生文字水平及能力的升华与提升。更加确切的说,这些正是当前我们规范化弘扬汉语文化及维护汉字规范化的现实需要及维系汉字纯洁的现实需要。

    《项羽本纪》的责任编辑认为,王以树先生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新时期十年以来比较突出的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标榜意义。而一部优秀的历史长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它储存信息量的不仅仅是细节描写,更加来自于它的心理描写。对于历史题材文学来说,细节有时候并不决定逻辑问题,而心理描绘,则决定着一部小说的逻辑完整。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西楚霸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是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实际上,项羽也是从古到今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因此,如何解封项羽这么一个传奇人物的历史档案及人生档案,其实就是一项艰难的探索与创作的工程。就目前的中国文学现状而言,尤其是近十年来,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探索,创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目前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明显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理性的阶段。我们不再简单的去定义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及某一写作特征的本质,文学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多元的的领域,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因为每个作家的写作都具有独立的知行意义。我们需要一种探索创新的精神去振兴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走向其实就是一个从所谓的人性革命开始的文学之路。其实对于核心文学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历史瞬间而已。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曾经一再以非常极端的语言去评价中国八十年代之后的文学状态及文学趋势,可惜的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几十年间,所谓的中国文学流派及文学现象,一波又一波的接踵而至。而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流派可以统治中国文学领域在十年以上,甚至两三年就结束了某一个文学流派的寿命。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因为任何其中的某一个流派,都存在着一个前期为流派造声势,而后期瓦解后又继续抬棺的现象。一波又一波的恶性循环,促使中国文学的虚夸时代一次又一次的降临,恍若隔世。而每一文学流派在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都要必然会发出中国文学已死,世界文学已死的哀叹。似乎是文学的末日一夜之间就会到来。

    所以我们在编辑这部历史文学作品的时候,牢牢把握的总体原则就是,不仅仅是为文学创作本身负责,也为中国的文学理论负责。如果没有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双向奔赴,那么文学的价值其实就是一个非理性的虚假框架而已。而除此之外,伴随着这部小说的创作,王以树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关于新时期文学创作及文学写作的现实问题及现实思考,及其二十一世纪关于人性的再思考,尤其关于历史文学题材写作的非理性讨论。

       

      《一》关于《项羽本纪》的现实主义意义。历史是文学写作的叙事根据。无论你是坚持了一种如何的文学创作立场来进行文学写作,那么最终目的其实都是在为历史进行着某种意义的记录及概括。历史信息是否能够通过现代写作来达到一定程度的客观再现,其实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评价历史的功能性问题。文学创作之下的历史写作到底是属于忠实写作还是虚构写作,抑或是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到底是属于正传还是野史的问题一直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争议。

       而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著名作家姚雪垠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时候,就被定义为是一部具有特别重要学术意义的文文学作品。小说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变强、从盛到衰的历程为主线,描写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激烈搏斗,以及明清之战与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展现了明未农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而揭示了封建王朝腐朽没落的必然性和李自成起义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姚雪垠的历史题材写作,其实就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历史题材的现代写作到底具有何种属性的问题。既然文学允许虚构,那么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到底是纪实属性,纪事属性最终还是娱乐工具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重要问题。所谓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上来说就是必须建立在记录历史,尊重历史,具有一定客观意义的写作。

         文学应该成为历史,现实及未来三者之间的衔接桥梁而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文学同样具有表述历史与启蒙未来的哲学意义。而文学在对待历史,现实及未来三者关系的时候,都同样需要客观的写作态度。而与此同时,河南作家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系列三部曲几乎是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小说创作推上了顶峰。但是王以树的历史小说《项羽本纪》实际上既不是姚雪垠的创作模式,也不是二月河的系列翻版。而《项羽本纪》其实是一部写作风格非常严谨的历史作品。主要结构基本忠实于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及班固《汉书·高帝纪》在作品中对项羽的刻划方针及描绘的基础性原则。而更加重要的是,就项羽,虞姬,刘邦等历史人物,除了借助文学媒介走向现代之外,也借助当今流行的网络游戏走向大众,更加重要的是,走进了当代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因此,这些来自现代领域的历史再现趋势,也为作家们如何描写项羽等历史人物的客观形象也增加了一定程度的难度。以人性的角度,以悲剧性的底色去深层挖掘项羽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是《项羽本纪》的一大特征及艺术特色,也是它的文学价值所在。但是,这部作品的最终价值还是需要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才能得到验证。

      在《项羽本纪》这部小说当中,项羽是作为仁、义、忠、勇集于一身的历史英雄化身而出现的一个具体人物。尤其是鸿沟和议突出展现了项羽面对权与利、爱与恨、情与仇、生与死等历史时刻表现出来的无私与伟大。歌颂项羽与虞姬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明的细节展现项羽诚信立人、诚信立家、诚信立国的伟大人格。作品深刻挖掘出了项羽身上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意义。在项羽一生的戎马生涯中,也失去了很多亲人。其祖父项燕因为为秦将王翦所破而自杀。抚养项羽长大的季父项梁,后来被秦将章邯打败而亡。项氏宗亲项冠因被汉将灌婴破于鲁下,其所部下五楼烦将五人等为灌婴军斩杀。项羽的亲族项婴,被常山王张耳所杀,首级被拿去投奔汉王刘邦。..


      当然,尽管项羽的一生跌宕起伏,四面楚歌,但王以树还是以浪漫主义的格调,给予项羽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祥和的诞生氛围:龙马湖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湖水晶莹剔透,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天空的云彩。湖边的马陵山,传说中是龙马精魂所化,山势蜿蜒,犹如巨龙盘旋。项羽的父母如今都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深信龙脉的力量。他们相信,项羽出生在龙马湖畔,接受着龙马精魂的滋养,未来必将成为一位盖世无双的英雄。于是,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为“项羽”,意为“巨龙的力量”。寥寥几笔就刻画与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龙土腾的崇拜与信仰,并且是祖先梦想与起飞的源泉及动力。

       父辈的希望是无穷的动力,项羽果然不负众望,项羽的武艺和兵法非常出色,他很快就成为道观里的佼佼者。从《项羽本纪》的描述中可以得知他的诗词和剑术也很出色,他常常在山间吟诗作赋,挥剑起舞。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项羽的父母突然去世,他失去了唯一的亲至。而纵观整部小说的主题风格,也鲜明透露出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文化信仰。在华夏大地上,人们仍然通过修炼灵气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他们通过灵气来感知自然的力量,体验生命的真谛。我们看到了中华昆仑的威武雄壮,以及秦王朝的霸气。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平静的,新的挑战和危机也在等待着他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打造一个强大的帝国。他派遣了大量的工程师和工匠,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道路、水利设施和城墙,以保护他的帝国免受外敌的侵袭。其中,一条连接中原和西部的道路成为他的首要任务。这条道路被称为“中华昆仑”,因为它穿越了昆仑山脉,连接了中原和西部地区。华夏族为汉族前身,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汉朝时期也以此为“汉族”。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传承脉络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汉朝以后该族又称为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虽然秦始皇是项羽的对立面,但是,在《项羽本纪》的叙事过程中,王以树都是i以极其客观的写作态度,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轻易批判,贬低任何一方。他们都在那遥远的远古时期,以自己的不同见解认识客观世界,以不同的观点看待客观存在,以不同主张认知权力的分配和主张,都在不同的领域推动了中国历史潮流的进程与发展。



      《二》 关于《项羽本纪》创作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来说,文学与解构主义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文学态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学不但只是为忠实记录历史,表达历史而服务,也为未来人类的发展进程提供参考性的,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功用。所谓解构主义者的主张就是,现实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历史休戚相关。即解构主义的哲学主张就是,你有什么样的历史,就决定着今天某种现实意义的形态。当然,解构主义强调必须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之下,才改变了原来基础性客观世界的基础属性及事物本质。因此文学的使命就被推上了前沿。因为工具书只孤立的归纳及解释现象,而文学却可以某种主观意识形态为支撑,抒发人类对历史事件情感及倾向性结论。而另一方面,王以树与项羽同为江苏省宿迁人,为项羽树碑立传,本身就有极其深厚的地域情感基础。项羽起兵反秦实际上是与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是相呼应的历史事件。而在刘邦已经攻破咸阳的情况之下,范增则建议项羽将其趁早杀掉。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麾下的张良关系不错,便对其泄露了准备进攻刘邦的事情,其本意是想让张良逃走,结果反被拉拢,开始劝说项羽放过刘邦。项羽这个人虽然残暴,但也是个爱惜英雄之人,所以在处理刘邦这件事上有些优柔寡断,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将其放走,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另外,项羽的人格充满着天然的叛逆成分,也有许多的悲剧性人格。其实是项羽自身的许多人格因素导致了他最终乌江自刎的悲剧。当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当时就直率的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妄言,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敬畏项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羽的悲剧性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性格悲剧的人生。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如果说项羽乌江自刎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悲剧,而对于项羽来说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才是他最大的悲剧及遗憾。刘邦虽于项羽多次达成义协议,但最后还是把项羽逼上绝路。 项羽不是帝王,却太史公被《史记》中写进本纪的人物。本纪释义为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一般为帝王的传记,因其备录一代史事概要,通常是全书的纲领。是根本纲纪,也是始末原委。例句为“凡立朝廷,问有本纪。项羽一生经历了70余战,几乎碾压汉高祖刘邦。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殊不知他是兵形势家的代表性人物,他虽然兵败垓下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却赢得了历史的认可,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高度评价。

         实际上,即便我们在所谓最真实的历史档案中,被文学修饰过的痕迹无处不在 。当然并不是说,文学具有修饰历史的作用,但是可以绝对决定修史者的取舍方针与修史方向 ,即让历史为什么人服务的方针 。而与此同时,阴谋文学应运而生。另外,还有关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艺术属性及审美框架的问题。这点非常重要。即便在黑格尔那里曾经提出过艺术解体的理论,但他的思想初衷其实就是希望否定文学的继续存在 。因为他首先是哲学家,文学与哲学的纠纷从来就没有终止过 。而黑格尔艺术解体论的目的就是,在否定了艺术存在之后的文学如何存在如何站得住脚的问题了 。因此,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最终是自相矛盾的理论。因为对于文学来说,艺术从来都是不会孤立存在的物质 。因此,无论哲学如何敌对文学创作,最终的结果其实就是在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达成了协议。尤其是哲学中的抽象思维及形象思维,后来都极其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之中。

      也就是说,艺术仅仅只是属于文学概念中极小的一个构成要件及构成部分 。而其他更加重要的是作家及诗人的文学态度因素。这种来自主观意识形态的文学情感,实际上本身就包含有美学元素,审美框架等。如果说文学不能以主体及个体的关系达成一致的协议,那么文学就不能表达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因此,当我们的现代作家在试图寻求当今文学的突破时,现代及写实派的叙事原则其实只是占据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基于现实生活的现代写实原则,仅仅只是对未来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而对已经形成固定历史形态的内部环境其实是没有多大的解构意义。因此,我们在编辑这部系列历史小说及文学作品时,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他本身的娱乐程度,对象层面等,我们最关心的还是,通过这次的编辑工作,传达及表达现代文学到底发生了那些流变及变异的信息。文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包揽一切需要重复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更新及断层概念来解释现代文学的存在意义。否则,我们就会随时随地做出文学已死的片面性定论及唯心主义的文学判断。


      《三》 关于《项羽本纪》的结构突破。而从理论上说,文学的所谓突破其实就是一个常规命题而已。因为它始终都是在叙述那些无数次被写作的题材及过去时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因此,每当我们怀着期待的态度去等候文学界的创新结晶时,我们迎来的不是惊喜,而与文学核心内部的裂变毫无关系。理论上来说,文学借助历史题材的创造使文学本身在写作方面变得更加趋于谨慎和理性。在文学领域,文学的历史题材写作尤其会使文学无形中得以趋于更加自由的趋势。文学既可以为历史营造声势,也可以为现实营造声势,甚至可以为未来营造声势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和效应 。也是文学功能的本质。而与此同时,我们编辑部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基本是采用了结构主义的分析模式对《项羽本纪》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原则上,结构主义来源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它是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用于文学理论研究,它的视野集中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规律,并不研究作家的创作活动,实际上没有结构主义文学作品的说法,只有用结构主义去对某部文学作品(基本是叙事文学)进行文学批评。

         那么对于历史文学写作而言,历史题材的写作应该到底是写到哪里为止呢?我们似乎是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个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定义到底何为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及写作的时候,往往就发生了一个非理性的困惑。原则上,大概是描述五四运动之前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历史题材文学。于是,这里就在无形之中诱导了我们一个关于历史文学理论及概念上的错位认知,那就是把历史题材的作品广义化了。无论是描述我国最古老事件的小说,还是乃至描述近代事件的文学作品,我们都统称为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

      其次是历史题材资源的共享性。历史题材资源无疑具有共享性。但是,其中的人物却可能没有任何典型性。这是历史题材文学本质所决定的一个重要属性及本质。我们曾经试图从理论上来解释文学创作的人物典型意义。但作为真实存在的某个人物,比如《项羽本纪》中的主人公项羽本人。项羽不仅一生戎马,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典故: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作壁上观,锦衣夜行,沐猴而冠等。实际上,项羽起兵反秦其实是一种早已在思想上形成的思维定势。巨鹿一战,项羽摧毁秦军主力。灭秦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同刘邦争天下,后被困于垓下,兵少粮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以为楚地已为刘邦占领,大势已去,起饮军帐中,对所宠虞姬慷慨悲歌。此歌后人称为《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后有虞姬的《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认为《和垓下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而联系到后来的项羽乌江自刎,其选择死亡方式与虞姬同样,都是选择自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增添了两人爱情的浪漫主义色彩及悲壮色彩,当然,也有悲剧色彩的震撼。

       关于历史题材文学本身的研究的确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但是对于研究历史本身是否具有学术意义还是个悬念。王以树先生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其实是具有着一定心理准备的过程。他认为,所谓的历史小说创作,首先就是要为历史事件去学术性而重文学性是原则立场。不然的话,人们可以去游览历史档案。因此,王以树在写作《项羽本纪》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与描写项羽人格发展变化的曲线。



          结束语:最后谈谈王以树的文学态度。当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被文学所解构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到就是除了作品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它所涉及到的诸多原则性的文学本身的问题。以小说的形式注解项羽的一生,说到底就是一个围绕国学领域概括项羽一生的过程。当然,既然是文学,就理所当然的的以某种程度的虚构成分来解构历史,解构项羽复杂的人生。当我们沉浸于小说阅读的时候,我们明确感受到作家王以树先生的创作热情极其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

      王以树先生本身具有过硬的艺术功底,尤以水墨艺术见长。更加巧合的是,水墨画家往往与文人画家相重合,相映成趣。而纵观项羽的一生,宛如一幅层次分明的水墨绘画。最后与江东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战死,自己不愿苟且偷生,并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将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引渡,然后率领28个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王见到自己的旧部下吕马童,说:不是我项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来了,那就让老朋友得万户侯(刘邦当时用重金购项羽首级),于是慷慨地自刎在乌江边,将头送给了吕马童。


       因此,在今天的文学概念,文学态度,文学形态中就出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学反思。但是,今天的文学创作不管如何流变,培养精英作家,打造精英作品,仍然是促进文学艺术的主要基础。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希望中国涌现出更多象王以树先生这样的精英作家。文学的本质最终还是关于人性的本质。与其说当今文学比以往更加注重对人性,对历史,对现实的客观性写作主张,不如说是文学正在以某种积极的态度去迎合去吻合现实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文学只具有记录,描述,解释,评价,怀念,提示历史客观存在的功用,却并不具备调动历史的功能。但是,相对来说,文学对未来的作用却非常强烈。因为现在的文学态度是为了未来提供人类的思想导向而存在于现实当中。因此,只要客观世界存在,人类存在,文学就没有被解体被瓦解的可能。因为不管世界将来的人类文化需求变成了如何的形态,文学永远都是人类自身寻找思想的基础性依托。因为未来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机制,既然不可能摆脱主观意识的存在,所以,基于此,文学在未来同样具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2-5 20:28 , Processed in 0.0791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