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母 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8 09:5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学古 于 2013-7-8 10:04 编辑

学古

       在我印象中,母亲从来没闲着,在那个靠挣工分的年代,播种、插秧、中耕、收割……样样活儿都跑在别人的前头。我兄弟姐妹多,父亲长期在外,全家只有母亲一人干活挣工分。为了我们这一家子,为了多挣工分,我常常看她带病出工。尽管母亲没有缺过工,终因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一直都是“超支户”。“文革”期间,父亲挨斗被打得遍体鳞伤,母亲心如刀绞,彻夜难眠,但为了多挣工分,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下地劳动。
       白天干了一天活的母亲,收工后又上山砍一捆柴稍带回家。母亲背柴回来,湿透的上衣,口渴的样子,至今历历在目。天还没黑,母亲放下肩上的柴禾,拿起锄头,挑起尿桶,又到菜园种菜浇水去了。
       母亲闲着的时候,就是为我们做鞋的时候。雨雪天不能出工或者参加社员大会。她找来许多破衣服,撕成碎片;煮几个芋头,剥光后碾成芋泥做浆糊,然后用芋泥一层一层地粘贴布片;大约粘到半寸来厚,根据脚掌的大小剪成鞋底形状;再用干麻草搓成细绳,用锥子在鞋底上有规则地钻孔,穿上细绳并拉紧拽实,不一会儿鞋底就做成了。接着做鞋面,先粘贴两三层旧布片,再用一块新布粘在最上层,把鞋面剪成马鞍形,在马鞍形的边缘纳一条布边。最后,将鞋面边缘反折,用锥子沿着鞋面边缘和鞋底一起钻孔,再用更细的绳子穿过拉紧,一双崭新的布鞋便做成了。
        那时候,村里很少有人穿胶鞋,穿鞋都靠自己做。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穿的鞋都是母亲给我们做的。做一双布鞋,麻绳要一根一根地搓,鞋底要一块一块地粘,不知经过多少细致的工序,不知留下多少母亲的手温,穿上母亲做的布鞋,感觉特别舒服。抚摸着崭新的布鞋,我舍不得穿。后来,布鞋穿破了,鞋头已经露出脚趾,还舍不得扔掉。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过了我的童年,走过了我的少年。
       母亲做鞋大多在晚上。晚饭过后,一切都忙完了,灶面上点起了松树油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聊,母亲拿出装有剪刀、锥子、碎布片的小圆筐,开始她的做鞋活儿。大家都回屋睡觉了,母亲一个人仍在厨房继续做她的活儿,常常做到深更半夜。
我兄弟姐妹多,而且年幼不懂事,每餐吃饭,都抢着吃较好或新鲜的菜。母亲忙这忙那,往往是最后吃饭,等她忙完后吃饭时,菜盘早已经底朝天了。有时爷爷提醒我们留点菜出来,母亲总是说:“你们只管吃,不用留给我。”后来父亲想了个办法,买来几个小盘子,吃饭前把菜分到小盘子上,每人一盘,各人吃各人的菜。母亲最后吃饭时,看我们盘里的菜没了,又把她的菜分给我们,自己吃上一顿剩下的旧菜,或者不用菜喝两碗稀粥。
母亲一生,只知干活,不知享受。”改革开放后,生活改善了,说起怎样做菜才好吃,我说:“人要会(讲究)吃。”没想到母亲说:“要那么会吃干嘛?会不会做(干活)呢。”我反驳母亲:“都啥年代了,人不会吃,还做来干嘛?”母亲无言以对,只是笑。我的目的是让母亲吃好一点,不要因为节俭亏了自己。
       年近80的母亲,仍然不改劳动习惯。前几年仍然耕着几分田,由于我们兄弟姐妹的反对,母亲才忍痛让给别人耕种。“多好的田地不要了。”她明显舍不得。田没耕种了,蔬菜杂粮却种了不少,还养着两条猪,养了许多鸡。有时候我们回老家时,吃着母亲种的蔬菜,尝着母亲养的鸡,觉得比在菜市场里买的要好吃多了。
       父亲去世后的日子,母亲一直和小弟在老家生活。前几年小弟娶了媳妇,她嫌弟媳不会干活:“啥也不会,就是懒。”我们兄弟姐妹劝她:“不要总是拿自己做比较,如今有几个年青人像你那样?”去年小弟添了个儿子,母亲和小弟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虽然还是那样忙碌,那样辛劳,但我看得出来,她无论干啥都有滋有味,一种满足的笑意写在脸上。
       我们经常接母亲到县城来住,住了一宿,她就说猪草没割,菜园没浇,还有什么什么又没做,嚷着要回去。我劝她多住几天,家里的活别干那么多了,让小弟和弟媳去做。她回答我:“在城里啥都吃不香,回家啥都吃得香。”有人说母亲劳碌命,但我想,也许正是母亲一生辛劳,她才活得硬朗,活得有精气神,比起那些养尊处优、缺少锻炼的人,晚年落个病秧秧的,我反而自感安慰。
        “文革”前后,父亲曾几度担任大队支书,然而,在那“老公当队长,老婆讲话响”的年代,母亲从来不曾有过干部家属的优越感,跟其他社员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论什么活都比别人干得好,更没沾过一点公家的便宜,这就让父亲干部当得正派和响亮,直至后来,我们还常称父亲“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
       父亲两兄弟,自然担当养育弟弟的重任,送叔叔读到高小毕业,为叔叔娶了媳妇,母亲无一句怨言。那年我年幼,跟着母亲去捡栗子卖,卖完栗子,母亲对我说:“你阿公很辛苦,买双胶鞋给他。”卖栗子的钱,什么都没买,仅为我爷爷买了一双胶鞋。50年前,能穿胶鞋的人不多。奶奶已去世多年,爷爷除了带年幼的弟妹之外,三餐做饭、喂猪、喂鸡等家务活几乎全包了。村里一些叫叔公阿叔的生病住院,母亲常常告知我们别忘了去探望一下,我们很不理解,埋怨母亲多事。
       如今才理解,这就是我的母亲。没上过学,不认得字,不知道什么叫道德教育,然而,母亲那些普普通通的言行,不正 引着我们向善,不正是最好的道德教育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3-7-8 10:47:53 |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人的勤劳 淳朴优良传统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3-26 06:03
  • 签到天数: 329 天

    [LV.8]以坛为家I

    板凳
    发表于 2013-7-8 14:15:17 |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人勤劳的精神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现代人烧饭有电饭煲,洗衣有洗衣机,不用做鞋纳鞋底,不用砍柴起锅灶,生活舒适了,反而把“母亲”忘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00:23:16 | 只看该作者
    传统美德应该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6-11 21: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5#
    发表于 2013-7-9 18:11: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母亲与我母亲的经历极其相似,只可惜我母亲18年前就走了,没有享过福,我心里一直伤感着,今年才有些淡。看了你的文章,又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不知不觉眼眶已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00:25:44 | 只看该作者
    竹姿泉韵 发表于 2013-7-9 18:11
    楼主的母亲与我母亲的经历极其相似,只可惜我母亲18年前就走了,没有享过福,我心里一直伤感着,今年才有 ...

    好人有好报,安享天堂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5 15:42 , Processed in 0.0883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