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5-3-25 09:51 编辑
1983年3月9日晚
谁知个中味,皆在书笺中。 一个时代、一群青年、一封书信、 一起求索、一个故事、一段情感。 不同感受、不同风格、不悔青春。 心的海叠起波千片,浪万层,而却无法从嘴角流溢而出,就借着我这柔软无力的腕,一支生涩晦疏的文笔,将这一时无法诉说的情感,流泻在这张洁白的纸上吧。 我是师范大学中文系80级的学生,从小就酷爱文学,曾自诩地对别人说: “文学就是我的生命——我生为文学而生,死为文学而死。” 所以从小学起就读了一部分文学作品。大概是由于我太罗曼蒂克了吧,我相信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都是千真万确的,并为我的心爱人物的毁灭而痛哭流涕,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忧郁怪癖的性格。从事教学的爸爸妈妈,他们虽然亲切和蔼,可是他们哪里能理解做女儿的苦心? 他们怕我读书越多,性格越孤僻,就想方设法地劝我考研究生,能从事研究工作。我一次次地拒绝,并艰苦地进行写作的训练。 不知怎地,我越来越感到有一种忧郁像大山似的,慢慢地向我的心灵逼压过来,我几乎难以再呼吸。写的诗词、散文都渗透了浓郁的悲伤,字里行间渍满了苦涩的眼泪。每当我写完一篇文章,好像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病一样,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我真是一个悲哀的叹美者! 我想:人,生来就是为痛苦而生的,甜蜜的种子,何啻于痛苦的源泉?在人类未出生之前,造物主已将甜蜜的花和痛苦的刺儿调得均均匀匀,撒布在人生的道路上;玫瑰花可真够妩媚了吧?可是在她娇嫩的脉络里,流着的是红的血和冷的泪呀! 我自诩为:负荷着万人的痛苦,带着心灵的嘱托,写出一篇篇好的作品去净化人们的灵魂,楷去人们脸上流着的泪,让春天的太阳照在每一张应该微笑着的脸上……可是,美好的愿望,却往往化不成我的行动,像蜗牛一样,一步步地爬着,回首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只是一条湿淋淋的痕迹——是泪么? 而我,一个仅有19岁的少女,心却像一个久经磨难的老人一般的悲凉呢?如何摆脱自我,将笔伸向生活的底蕴,描写相当一部分人喜怒哀乐呢? 我现在是徒有着善良美好的心愿,可是写出来的作品却跳不出个人感情的小圈子!我深深地知道这是我致命的弱点,也曾多次努力纠正,可是效果却不大。怎么办?怎么办呢? 尽管我发表了一些诗文,但是同学说我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调,特别浓厚。真的,我受19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太深了! 我的心绪像脱了缰的野马,在思维的高原上任意驰骋,放荡不羁——乱极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