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二天门即到“月华街”。粉墙黛瓦、骑墙错落的徽式山房,比邻接踵,连片成街。数以百户正一派的道人方士聚集生活在这条“天上的街市”中。道教正一派可婚娶育嗣。八百年来,尤其是明末清初,“月华街”的道士渐众,终成道教正一派集群生活在山上的村落独特奇观。在烟火嘈杂处,驻足其间,但见居家门额或题观标道号,或直书道人姓名。流连于此,似可洞悉道教“求今生”的生活真谛。“月华街”诚可谓“中国道教处士集聚山居博物馆”。“月华街”是道教建置中有重大价值的一份遗产,一个灵动的道教遗存。“月华街”一带还有“榔梅庵”、“碧霄庵”。街东上有乾隆年间建的“玉清宫”,供“元始天尊”,今已毁废。
向南而上即到了“太素宫”,所供乃道教奉为祖神的李耳(老子)。唐高宗乾封六年(公元666)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太素宫”原建于宋代,前殿曾四度毁于火灾。明嘉靖重建时,增造钟鼓两楼,两进三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又在周边造设“雷坛”、“太液池”。武当山之玉虚、紫霄,齐云山一应有之。及康熙年间,齐云山又造“静乐宫”、“三清殿”,比武当山还多供了“上清”、“太清”两神。武当山造金顶,供玄帝铜神像,齐云山香炉峰上则造三千斤铁亭,描金饰龙,紫云关而南的道观中,还塑铸铁神像。以“太素宫”为中心的齐云山道教建置,仿承武当山,成为了东南道教活动中心。“太素宫”下有“东岳观”供“东岳大帝”。《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云:“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生死,百鬼之至神也。”观中供“东岳大帝”像,地狱官、鬼,塑雕刑具,造像面目狰狞,充满阴森恐怖气氛。观左有明代所建“长生楼”,其侧厢乃清末增设,是为“诵经楼”,现已辟为旅馆。
右侧有窟门似葫芦,洞顶额有“一线泉”流入洞中,洞如壶,奉神仙“壶公”,此洞名“小壶天”。“小壶天”因地而置,融情入景,出神入化,是齐云山上道教建置在布局构造上的一个杰作和设计精品。
再向南而上便是“玉虚阙”,供“原始天尊”,今仅存几条石柱。阙下原有一百多尊石雕群像,排演叙述“原始天尊”得道修真的故事,造型生动,鑴雕逼真,是不可多得的徽州石雕群力作,惜已被破坏,荡然无存。“玉虚阙”下有明代唐寅所撰《紫霄宫玄帝碑铭》,洋洋洒洒近千字,写下了齐云山道教开山奠基的史证,成为镇山之宝。
紫云关外南而向西,明中叶曾造有观殿两处,并铸有铁神像,这些铁像,1958年被“大炼”成了钢铁。
山西有“楼外楼”,是公元1528年依上下两石窟而建。“楼外楼”照壁崖上有“白云道人”题刻“第士楼”。此为齐云山道教的“教经楼”,惜早已废毁。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从“阿谀苟合之神仙家” ⑥,吸纳诸子百家而源起。齐云山的道教,在徽州宗祠基础上附会融合理学,凭借朝廷势力,依托徽商资本支撑而发展。曾经享尽免税之利,一度达到兴盛。千年流变中,又几经沉浮、惨淡经营至于今。
齐云山,枕黄山而朝白际山脉,犹如徽州盆地上一叶“方舟”,张扬着如丹似霞的“九帆”,沉浮于皖南大地上。道教之于此“舟航”上,究竟将羽向何种新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使齐云山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大放异 ,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 唐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② 《太函集》卷五十二。 ③ 《休宁县志》。 ④ 《唐元典》。 ⑤ 《明史·礼志四》。 ⑥ 《史记·封禅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