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律 上文说到诗是人代神言,那么,诗就具有了神圣的高度,不可亵渎怠慢。作诗的人应该怎么去接触“神”呢?这就是学诗人的第一个台阶——敬畏 假如你一点敬畏心都没有产生过,那么,你连诗的第一层台阶都没见到过,想登堂入室,谈何容易!
敬畏之后要解决格律的问题。格律诗和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是国宝。格律诗是唐诗高度成熟后的产物,因而,格律诗同样具有“道”的规定性,同样是神赋予的。 只有中国文化才能产生格律诗,没有方块字,没有四声,就不可能产生格律诗。 格律不是古人一开始就硬性规定的,它是在诗的历史发展中慢慢地被人发现的,之后,大家约定俗成,觉得遵守此中平仄关系以及其它关系的诗,读起来顺畅、合理,才使格律成为一种规定。它很神,是道的产物。不信我举例给你看——开头“平平仄仄平”,第二第三句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第四句或第八句都会回到“平平仄仄平”来。七言也同样。所以,格律能演绎道家的“复”,周而复始。这绝不是古人硬性规定所能达到的高度。你不敬畏么!
守律,大家都守。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上,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特供,然后大家各显神通,唐代的诗人在格律的框框内完成中国文学艺术的超级登顶。因此可以说,格律诗和对联是非物质中国文化的极品,也是非物质世界文化的唯一。
格律是“道”的显现,诗的起伏、收放、节奏、韵角等都恰到好处地用平仄关系固定下来。人与神在此融会贯通。 格律虽是道的产物,但它浅显易通,一通百通,不需要神的帮助你就可以轻松掌握它。就似学数学的乘法口诀,简单之极。如果你连格律都不想遵守,可以比喻成学数学的不想背乘法口诀,可怜又可笑。那你就去写自由体诗好了。一个连格律都学不会的人,怎么可以写格律诗呢?就算他去写自由体诗也写不好,没有格律的诗就那么容易写吗?弄不好能把自己写成抑郁症、精神病。
精通格律是否就能写出好诗呢?不一定。格律不需要神助,但诗需要神助,诗是人代神言,没有神就没有诗。
学写格律诗如人所言,是带着镣铐跳舞。大家都带着镣铐跳舞,没偏没向,那就看谁跳得好了。大诗人在相同的字数里,在严格的平仄和韵部里,把20个、28个、40个、56个字经过自己的思考有机地连在一起,让他们呈现出不同的色 ,有高古的,有深沉的,有灵秀的,有飘逸的,有清旷的等等。格律不仅没有限制诗人的思想,反而让他们在格律的天地里大展奇才,充分发挥。同时也成就了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格律不仅不难,反而使中国诗之美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几乎被剥夺了对格律诗的审美需求,因为毛泽东说了,格律诗束缚太多,不适合青少年,所以,可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算,格律诗就被冷落下来了。但毛泽东喜欢格律诗词,全国只有他一个人享受着古人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报刊和其它媒体只发表他老人家的诗词,每发表一首,全国人民都敲锣打鼓去游行,欢呼毛泽东又发表了“最新最高指示”,偶尔可见陈毅和郭沫若与毛泽东的诗词来往,都是很少的。中国的高官们就是能写诗的人也都不写了或者不敢写了,如董必武、周恩来等。格律诗居然成为孤家寡人的宠物了,而且是专宠。老百姓只能私底下读读古诗,私底下学学格律诗,真是明珠投暗。世界珍宝、中国最最经典的格律诗就这样默默地生活在红色恐怖里。好在文化没有灭种,文明的太阳终于升起来啦。
当格律诗受到压抑而自由体诗人成为作家,享受着某种待遇之后,自由体诗就开始没落了。当格律诗重新回到人民心里的时候,本土的优势开始展现,原来的二八开倒过来了。格律诗的魅力就在于用格律达到的美学效果无法估量。
格律诗具有“道”的规定性,古往今来,没听说有人因为写格律诗而自杀、自残、精神分裂的。相反,写自由体诗的高手多见于杀人、自杀、精神分裂的。为什么?
格律诗在规定的框框里,因为字数平仄韵的规定而对思维有一定的束缚,看似坏事,实则好事,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而自由体诗无字数平仄甚至无韵的限制,思维可以无限放纵,看似好事,实则坏事。 在格律诗没有成熟之前的诗人,不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没有资料可供分析,所以,上述两自然段的观点是一家之言,没有医学基础,只是本人的感觉,或者是以偏概全的,不能作为科学依据。
以一家之言论,格律诗在“道”的规定性上体现在神秘的不可言说的修身修心上。至于此外还有什么更神秘的功能,本人还没有感受参悟出来,但肯定还有。
结论:学写格律诗可以修心养性,所谓诗教也。
[url] | | ━ | ━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