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下静走 于 2017-4-27 08:25 编辑
致王安石一封信
尊敬的王介甫大人:
中学时代,拜读君之大作《游褒禅山记》,当时年幼,理解不够透彻,而又路途遥远,不能亲临褒禅山。所以,大作在我的印象中已渐淡化。如今,交通便捷,几个外甥、侄女等数人正读中学,刚刚学习过此文。几天前特来电话,再三邀我陪同,去拜读碑文大作,体验大人当时游洞作文的真情实感。
昨日细读,方知《游褒禅山记》不愧为传世经典,大人也不愧为文坛大腕,亦不负“唐宋八大家”之美名。文中有景有议,叙议交融,游乐不忘励志,治学需“深思而慎取”。褒禅山华阳洞自古有之,远道知者甚少。而因大人来此一游,留此千古名篇,令华阳洞声名大振,远扬四海。如今,来游华阳洞者,脑海闪现的第一念便是王大人的《游褒禅山记》;提起《游褒禅山记》,令人第一想起的便是华阳洞。所以,在众人的心目中,华阳洞和《游褒禅山记》便合抱一体。 清晨,旭日东升,阳光明媚。我们九人迎着清新的春风,乘车赶往华阳洞。这一路如画般的宜人美景,使华阳洞及《游褒禅山记》碑文在我的脑海形成了多少猜想——一个怎样诱人的仙洞?怎样的碑文大作?孩子们激动地问华阳洞是否奇险,王安石的文章是否还在现场。我很坚定地说,“那是!” 可心底却颇有些疑虑,因为我从来也没有去过华阳洞。无论如何,这一定是个美不胜收、令人神往的境地。他们脸上堆满了孩子所特有天真烂漫的喜悦和激动。 忽然,一个标示着“褒禅山风景区”大标牌闪过头顶,汽车已驶入景区附近。道路两旁碧绿的香樟树接连不断地从车窗外一闪而过。远处的绿野朝露未干,显得更加清新如洗。绿野、农庄、酒馆,以及青山碧水尽在视野中旋转,迅疾向车尾处消失。景区临近地带,竟有如此美景,可以想象,真正的景点该是何等的境界!这在孩子们和我的心目中,长久以来,无疑是个顶级的圣地,令人充满无限遐思。 随着汽车的上坡,我们来到一个岔路口,一个很大的箭头向右标示“褒禅山华阳洞”。眼下是几乎可达45度的下坡,汽车往右转向, 缓缓前行,在下坡的半山腰处,经过一个行车岗亭拦门。车道两旁皆是如碗粗、高仅一米左右的枣树干,紧接其上便是细枝嫩叶。这种新奇造型显然是人类造化的结果。而来到了最低处是一块平地。平地四周已经停了不少各地牌照的轿车。中央是高出地面数米的圆形雕像台座,台座上是一尊难以名状的雕像。台座四周间隔摆放着“唐宋八大家”的乌墨色雕像。据说,华阳洞的景点在去年经过重整大修,这些雕像是刚刚从外地运来的。环绕雕像的外边是环形的小池,水如烈酒,清澈见底,里面间或可见刚出淤泥的盆栽莲叶,还有群群过往嬉戏的各色奇特金鱼。 孩子们四处张望,竟没有寻着《游褒禅山记》碑文。有些孩子急了,催着我一定要看到碑文。旁边是一个通往华阳洞的入口,我上前问询。售票员问我要几张票,我说九人。他说七百六十五。我的妈呀!这个数字可把我吓到了。我兜里哪有那么多的钱呢?一个月的收入够买几张门票?我顿时心灰意冷,又很尴尬。孩子们见此情景已很有些失望。其中最小的孩子见我无意买票,他仰着脸,两颗眼珠在充满泪水的眼眶中直盯着我。我琢磨着,要是单让几个孩子进去,钱可能还是够的。但是出洞口在山顶,还有较远的路程,却让我放心不下。终于,我们放弃了入洞。只能让这无限的遐思保留在各自的心底里吧,而我心底却更深深地烙上了对孩子们歉疚的印记。 《游褒禅山记》碑文在哪儿?无处可寻。默默地回味其文,华文美则美矣,沧桑千年,为教学经典名篇,而我辛酸难言之感油然而生。至此,恕我向大人建议几句。 文中所言深蕴哲理:“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可是,历经千年时间长河的洗礼,值此经济如此繁华的时代,惜乎!大作已不能与时俱进。不妨紧随其后,补上:虽有志力物,而银两不足,亦不能入也。欲极夫游之乐,志力物银,缺一不可矣。这样,既可让文章更能完整地贴近景点升级的时代,又能让游客有备而来,不枉此游。 大人作此文,本意是要借此胜景,弘扬远大理想、成就大业之励志精神。如今,诸如平民游客难以见此大作的真实碑文,若付高额银两拜读,有染大作高雅之嫌。倘若王老大人许可,建议将大作石碑移至景点围墙之外,既可兼顾百姓,又更能彰显天下。 鄙人区区拙见,仅供参考。望大人“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客:白贫寒 ××年×月×日
记于2014-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