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进过电影啦,在屈原投江纪念日的前一天,我们小仨口去看了这部《摔跤吧,爸爸》。
故事不复杂,一个退役的前印度全国摔跤冠军,壮志未酬,觉得自己未能实现职业理想——在世界赛场上为国家争得荣誉,这种强大使命感的驱使,让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典型的东方式思维),可在连生了四个女儿后彻底放弃啦!未成想无心插柳,一次校园冲突中两个女儿的出色表现让他重新燃起希望。
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全村人的嘲笑和经济上的拮据,这个身材已经开始发福的老爸,强迫自己的两个女儿走上了摔跤运动员的道路,付出了所有的时间,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在一年的魔鬼般训练之后,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成绩。接下来的一切顺理成章,初尝胜果之后的他和两个女儿,历经质疑、动摇、波折、磨难,在超越自身极限以及崇高使命感的召唤下,最终获得了成功。大女儿吉塔如愿为印度获得了国际比赛的金牌,严厉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终于微笑着,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坚持不懈,不畏挫折,追求梦想,突破所有现实的、精神的、体力的极限,最终赢得比赛。看似说的是体育,实则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所有跟体育有关的电影都跳不出这个主题,可是这部电影却在网上获得了如潮的好评,看完以后,也着实让我感动了一把。
电影如同一切工业产品一样,是来自于流水线的成果。所以,一部优秀电影的背后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团队,编、导、演、服、化、道,甚至音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编剧,有了一个好的故事,其它一切都是锦上添花。由于有真实原型作为支撑,整个电影虽然两个多小时,但情节紧凑、故事曲折却合理,仅就这一点而言,已经将大多数中国电影甩出几条街去。
这部在中国市场收获超10亿票房的印度电影,仅就故事框架而言,没有任何吸引眼球的地方,摔跤这么小众的项目,估计没多少人真正关心过,甚至能把规则搞明白的人都没几个。父亲把女儿培养成冠军,这也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无非就是付出艰辛、坚持不懈,这些都是别人的故事,凭何让我们感同身受呢?而且,它没有大IP,没有小鲜肉,没有大场面,没有高科技。如此干瘪、毫无吸引力的故事骨架,如何成就一部有血有肉的电影呢?靠的还是人物形象的丰满,情感的充沛,细节的精妙合理,处处能够找到感情的共通和共鸣。
同样作为一个父亲,观影中这样的共鸣点俯拾即是。
在父亲严厉重压之下的女儿,顺从是她们唯一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渐渐地长大,同时小有成绩之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因为孩子不是摔跤的机器。初尝胜利喜悦的吉塔在不堪重负想要放弃时,偷偷地去参加了一个婚礼,成功逃避了一天的训练,纵情歌舞。那场戏犹如印度歌舞片一般,直至音乐戛然而止,父亲挤进舞池,愤怒地扇了一个耳光后,转身离开。
但婚礼这个桥段并不是无心之举,否则编剧不如安排一场酒吧狂欢、青春派对更有冲击力。紧接着,吉塔和新娘有一段对话。
吉塔委屈地说:爸爸简直太过严厉,不让自己过轻松的生活,只因逃掉一次训练就大发雷霆,根本不想要这样的父亲。
身着传统婚礼服,但却表情哀怨的新娘说出了如下这段话: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一满14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于是,峰回路转,吉塔体谅了父亲的苦心和付出,消释了怨恨和抵触的情绪,第二天凌晨5点钟,当爸爸来叫她起床训练的时候,发现她已经跑步去了。或许那一刻,她已经能够体会,自己苦练摔跤,不仅是在延续父亲的理想,更是在为自己搏一个未来。
上述的情节,如果结合印度的现实国情,你就会觉得父亲的严厉和强迫具有更加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以下引用自百度:
童婚是印度的传统,根据印度政府统计2005的统计,22.6%的女性16岁以前结婚,44.5%的女性16-17岁间结婚,2.6%的女性不到13岁结婚。即未成年女性的结婚比例高达70%,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女孩被父母用来换取聘金,印度政府1929年通过禁止童婚法,1978年印度政府又将男女婚龄提高到21和18岁,均未能彻底改变。
另有一段,电影中母亲问:“女儿们这样训练,以后没有男人愿意娶她们怎么办?”父亲乐呵呵地回答:“等她们变得强壮了,好男儿随她们挑。”
事实证明,父亲说得对。
因此,阿米尔汗扮演的父亲作为家庭的主宰者,付出巨大的艰辛,承受无法想象的压力,只是为了女儿的成功。对他而言,这一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金牌和冠军,更在于彻底改变她们的命运,并激励所有未成年女性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情感上的共鸣之外,整个电影可圈可点的方面还有很多。
音乐的烘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中间婚礼那一段具有鲜明的印度歌舞片的风范,华丽的服装,精致的布景,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吉塔进入国家队备战英联邦运动会,父亲暗中相助,对抗无能教练,直到夺得冠军,期间有很多音乐的部分都让人印象深刻,营造气氛、烘托主题带来了很好的效果。
对摔跤这项运动的细致描摹,让我们对这项运动本身有了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说实话,之前只有在奥运会的直播时,才会关注到这个项目,因为它是中国的传统强项,夺金大户,其实也只是关注下结果,总觉得它没什么技术含量。通过这部电影,对这项运动中蕴含的力量与技巧、智慧与战术,多少算是有了了解,同时对规则、得分、场地等也同时扫了盲。尤其是在电影的后四分之一,大段的现场比赛的过程展现,配合慢动作,配合音乐效果的烘托,配合吉塔和观众席上父亲的互动(决赛时是赛场和爸爸被关在仓库两个场景频繁切换),说实话,前所未有的觉得,这项运动竟如此地扣人心弦,紧张激烈。彻底的颠覆了之前的印象。
这样的爸爸,应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究竟有哪些点是应该学习的?——这是我从电影院出来,一直在想的问题。
上网看了下豆瓣,随着《摔跤吧,爸爸》的大热,围绕这部电影的讨论就一直非常热烈,核心的一点,这样的爸爸究竟是严父还是魔鬼?这样的教育方式究竟是慈爱还是荼毒?双方各执一词,观点泾渭分明,势不两立。
的确,孩子应该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己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但是,很多时候,的的确确孩子是无法做出选择的,尤其是在人生的前半段,父母只能通过强迫和强压的方式,来替孩子做出选择,因为等到孩子自己拥有主动选择意识的时候,或许已经已经晚了。这大概就是印度、包括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之下,盛产虎爸虎妈的根本原因。
东方的家庭传统和教育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们理解和接受电影里父亲的所作所为毫无难度。然而在当下,我们中的一部分,也在逐渐接受西方的尊重个性、崇尚自由的教育理念。但是究竟孰优孰劣,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我想大部分的Daddy或许跟我一样,教育的方式是中西合璧、半土半洋的,有些事情上选择尊重孩子,但是涉及根本,触及底线的问题,无论接不接受,必须照做。于是,问题的关键就来了,二者的边界在哪里?
大部分情况下是有的。但是也存在模糊的时候,基本凭心情,靠感觉,摸着石头过河。 在如今的中国,其实中国也存在印度一样的问题,大城市和偏远乡村,人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仅就城市平均文明程度而言,要想抄袭电影中那个爸爸,都是很困难的,要是女儿还好说,如果养个男娃,长期的强迫式教育更难奏效。当然,这件事情和父亲的经历有关,运动员和军人这两项职业的父亲,或许更倾向于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都是在军事化的管理下生活。
这样的爸爸其实也面临极大风险的,替孩子决定人生的道路,成功了固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失败了呢?人生的道路本就无法设计。
孩子为何而来?他们不是为了完成我们愿望和梦想而来,也不是为了陪伴我们一生而来,他们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烦恼、艰辛、责任、担心、喜悦、牵挂、感动、悔恨……我们自己的人生因此而变得丰富和有意义。他们不可能陪伴我们终生,他们会有自己的愿望和梦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帮他们去寻找、确立,并鼓励他们勇敢追逐。然后,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或许就是,大部分父亲所能做的一切。
语录时间
虽然岁月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可内心住着的还是那个小孩。——六一节迟到的祝福
本周大事
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顺丰菜鸟互撕,大数据时代的利益之争。
原创文章推荐: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公众号:grassroot_in_gov (草根公务员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