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小孩看病
一天,我在值班时进来一个七八岁可爱的俄罗斯小男孩,他礼貌地同我打招呼后平静地撩起他的T恤衫,背部一条长约15毫米正在流血的伤口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急忙令其俯卧在治疗床上,一边处理伤口,一边联系小孩的父母,结果未找到孩子的父母,只找来了领队和翻译。我向他们说明伤口需要缝合,但因伤口小,不需要打麻药,会有点疼。征得他们同意后,我开始处理伤口,当我狠着心将消毒棉球擦向伤口时,小孩咬着牙没吭一声,缝合过程既没动也没叫一声,缝合完毕我扶他起来时,只是看到他眼眶内有泪花,但没有滚落下来。他用双手同我握手并向我点点头致谢后同陪人走了,此后的几天也是独自来换药。 见惯了身边太多小孩的种种娇态、依赖性,也见惯了太多父母娇惯、溺爱、呵护孩子,不能不令我惊服俄罗斯小孩的自立、坚强和勇敢,也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一个七八岁小孩在异国他乡遇到意外,能在偌大一个陌生酒店中独自找到医务室来看病,父母不在身边,能忍受没有麻醉缝合的疼痛,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切的。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父母从小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练分不开的。就像接种过卡介苗后才会对结核菌产生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后才会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力一样。
现代社会的父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都非常重视给孩子打预防针,也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然而心理上、思想上的预防针也同样至关重要。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启发他们去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探索性,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克服困难精神,只有这样,将来踏入社会后才能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才能经受得起人生旅程中各种风雨的考验,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澳大利亚人就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
国际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2000年4月6日在南京有关《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曾谈到“中国留学生普遍兴趣比较窄,胆子比较小,这与中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000-05-22写于珠江花园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