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aniforget9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新说(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1#
    发表于 2017-9-19 05:13: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受教。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17:41:27 | 只看该作者
    雅量三十四
           【雅量】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戴逵从会稽来建康,谢安就去看望他。谢安本来有点瞧不起戴逵,二人见面后,谢安只和戴逵谈论琴艺和书画。戴逵毫无不愉快的神情,和谢安畅谈自己对于艺术的爱好和理解。谢安这才深深地感受到戴逵的水平和气量。

           戴逵,字安道,东晋时期著名的隐士、音乐家、画家和雕塑家。戴逵原籍谯国(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亳州市辖区),父辈因避战乱迁居江南。戴逵小时候就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好,清谈的水平也不低。更难得的是,戴逵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他琴弹得好,更善于绘画。戴逵不愿出仕,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拒绝。成年后隐居在会稽郡剡县(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和嵊州市),以弹琴、书画自娱。难能可贵的是,戴逵日常起居都严格遵守儒家礼法,对于魏晋以来士大夫阶层流行的那种放浪形骸非常反感。
           东晋宗室、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琴弹得好,就派人找到戴逵,请他来王府做专职琴师。戴逵自视甚高,认为弹琴书画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不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所以把司马晞的邀请看成是对自己的侮辱,愤然把琴砸坏,说:“我戴安道绝不会做娱乐王公贵族的伶人!”戴逵拒绝司马晞是不是有政治上的眼光呢?不得而知。后来司马晞身边的人都被桓温收拾了,戴逵这次没有奉召,也算逃过一劫。
           戴逵的绘画影响了东晋另一位著名的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在自己所著的绘画评论《魏晋胜流画赞》里高度评价戴逵的作品“莫能及之”。可惜戴逵的画作流传至今的非常少。
    戴逵还有一项突出的技艺,就是雕塑。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像基本按照原印度人的相貌雕塑,不太合中国人的口味。戴逵修改了造像的技法,大量引入中国人的特征,经过他修改的佛像,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从一个侧面对于佛教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做出了贡献。
           戴逵在历史上也留下很多有名的小故事,除了上面的“不为王门伶人”,还有一个就是“王徽之雪夜访戴逵”,这个我们以后在“任诞”一章中会介绍。
           谢安只比戴逵大六岁,也是在会稽长大,二人应该从小就认识。但此时二人的身份天差地别,这则故事应该发生于东晋孝武帝时期,这时的谢安已经功成名就,官居高位。而戴逵只是一介布衣。
           除了身份上的差距,谢安看不起戴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谢安认为戴逵只喜欢弹琴、画画,这些在古时候属于“技”和“术”一类,匠人做的事,格调太low。《世说新语-方正》一章中就有谢安请王献之为新建成的皇宫题写匾额却遭到王献之拒绝这样的故事。
           当时士大夫们见面,通常都是谈论玄学,即清谈。而谢安却只和戴逵谈论艺术,这就是轻视戴逵的意思。而戴逵却毫无违和感,也不生气,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清谈谢安算是高手,但是要谈论艺术,在戴逵面前显然不是个儿,估计只有点头赞许的份儿,连话都插不上。所以事后才会既被戴逵在艺术上的造诣所折服,更敬佩戴逵超然世外的雅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3#
    发表于 2017-9-19 18:58: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6:28:22 | 只看该作者
    雅量三十五
           【原文】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正在和一位朋友下围棋,正在这时,谢玄派人送来了东晋军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的捷报。谢安看完战报,什么话都没有说,缓缓地把注意力又放到棋局上。客人就问前线战事的情况,谢安说:“孩子们已经击破敌军!”神态举止,和平常没什么两样。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也是关乎东晋生死存亡的一场战役。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前秦天王苻坚为了实现他“一混六合”,继而“封禅泰山、进位天子”的政治理想,不顾前秦国内大多数大臣以及弟弟、宠妾和儿子的反对,毅然下令倾全国之力,对东晋发动一场灭国之战。
    苻坚不但出动全部正规军,还下诏全国境内的适龄男子每十人中抽一人入伍,临时组织起一支大军。苻坚的战役目标是:先攻克淮河南岸东晋的重要据点——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并把东晋主力部队吸引到寿春城下,利用自己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以期一战全歼东晋主力。进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太元八年八月,苻坚任命自己的亲弟弟苻融为主将,率领前秦正规军主力二十五万(《晋书》如此记载,《资治通鉴》作三十万)为前锋,直接攻击寿春。苻坚自己则统帅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六十多万人,其中光骑兵就有二十七万,进驻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市、属周口)作为苻融的后援。这样一来苻坚出动的总兵力达到了百万之多!有史以来都不多见。
           而东晋方面派出的抵抗部队则要显得寒掺得多,《晋书》记载仅七万人,《资治通鉴》记载为八万。不管谁记载的对,兵力连苻坚的零头都不到。
    然而战役的最终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苻坚的百万大军竟然被东晋区区七、八万人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战后苻坚败退到洛阳时,收拢残兵只得到十多万人,战损率高达90%!
           淝水之战苻坚是惨败而回不假,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其过程非常复杂,远远不像表面上的这样简单,并且大家的误会也非常多。说个最基本的误会,苻坚是出动了百万大军,但真正和东晋主力交战的,仅仅是苻融统帅的前锋部队。苻坚带领的那六十多万人根本没有参加战斗,始终驻扎在项城充当围观的吃瓜群众,看看热闹并吓唬吓唬东晋罢了。并且淝水之战战败的消息传来,这六十多万乌合之众就自行溃散了,跑得连影子都没有。所以东晋军只是打败了最多三十万人的部队。不过这个数字也很可观,完全有资格吹吹牛。
           这里要提一下谢玄。
           谢玄,字幼度,东晋著名军事将领,谢安大哥谢奕的儿子。谢玄年轻时就给桓温做属官,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并且深受桓温器重。桓温死后,谢安主持东晋朝政,谢玄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兖州刺史,兼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相,镇守广陵。
           在广陵期间,谢玄招募北方流民,组成一支赫赫有名的军队——北府军。在谢玄的训练下,北府军迅速成为东晋的主力部队。并在太元四年的江北反击作战中,四战四胜,把一度打到了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几乎到了长江北岸的前秦军赶回了徐州,从而一战成名。
           谢玄的人生巅峰无疑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东晋的前线总指挥名义上是谢安的五弟谢石,但实际上临阵指挥的是谢玄。谢玄不但事先和苻坚派来劝降的前东晋襄阳太守朱序定下来决战打响后由朱序在前秦大军后方制造混乱的计策,更在决战打响的当天,用计让本来在淝水西岸列好阵势的前秦大军后撤,并在前秦军后撤过程中发生混乱的关键时刻,组织八千东晋精锐骑兵渡过淝水发起冲锋。运气好的是东晋骑兵在冲锋的过程中杀死了前秦的主将苻融(苻融在试图阻止前秦军后撤的时候落马,被快速杀来的东晋骑兵乱刀砍死),再加上朱序在前秦军阵后方瞎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造成了前秦大军的彻底溃散,从而一举被东晋军击败。
           不可否认的是,淝水之战的大胜有很大程度上的偶然成分,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谢玄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临阵指挥、应变的高超能力。
           淝水之战后,谢玄趁前秦国内陷入混乱之机北伐,成功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这又是他的一大功绩,并因功被封为康乐县公。
           这以后,随着谢安为了避免出现功高震主的局面主动向东晋皇室交权,谢玄也因病主动上疏解除兵权,来到大后方任会稽内史。淝水之战后仅过了五年,谢玄因病病逝于会稽,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东晋朝廷追赠谢玄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上谥号“献武”。
           苻坚南征的消息早已让建康城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东晋靠八万人抵抗苻坚百万之众,稍微有点数字概念的人都觉得这一次东晋恐怕是在劫难逃了,大家天天都对前线的任何消息翘首以待,可想东晋大胜的消息传来,人们正常的反应都会是大呼小叫,手舞足蹈。
           然而谢安却冷静得可怕!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强大的内心。看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非但什么表示都没有,居然还有心思下棋。
           这位朋友来找谢安下棋,很难说不是来打听前线战况的,看到仆人送来的战报,当然没有继续下棋的心思了,可想棋局草草收场。
           谢安所说的“小儿辈”,是因为东晋军主将是谢安的五弟谢石,副将则是谢安的侄子谢玄和谢安的长子谢琰,另一位是桓温的远亲桓伊。东晋的主要将领都是谢安的晚辈,另外此时谢安已经五十三岁了,官居高位,对于前线的将士来说,无疑是上级加长辈,故而完全有资格这么说。
           从这一则故事的描述来看,谢安的气量真是非常人能比。但是谢安的内心就真的一点触动都没有吗?怎么可能!《晋书-谢安传》里就在这则故事后面记载了一个细节,彻底暴露了谢安的内心。
           《晋书-谢安传》里是这么说的:谢安送走友人后,回到后院。在过门槛的时候,由于内心狂喜,以至于动作变形,抬腿过低,用力又太猛,所穿的木屐撞到了门槛上,把屐齿折断了!
           这一处描写,把谢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原来谢安也和我们一样,有正常人的心理波动啊!那他前面表现出来的平静祥和,完全是装出来的,这不是装逼是什么?
           以谢安这样的表现,堪称史上最能装逼的人,没有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5#
    发表于 2017-9-21 17:19: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受教。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20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06#
    发表于 2017-9-22 12:20: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精彩!这就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20:23:05 | 只看该作者
    雅量三十六
           【原文】王子猷、子敬曾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有一次王徽之、王献之兄弟二人共处一室。屋顶上突然失火了,王徽之急忙起身躲避,仓皇之中连鞋子都忘了穿。王献之则表情很平静,缓缓地叫来仆人,搀扶自己离开那所屋子,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那样。世人就以此来判断二人的气量高低。

           王徽之、王献之兄弟,分别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和第七子。二人一母同胞,兄弟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似乎超过了其他兄弟。
           先来说说王徽之。对我们现在人而言,王徽之远没有王献之名气大,但是在当时,二人的名声可是不相上下的。
           王徽之,字子猷,除了他那位大名鼎鼎的父亲,王徽之自己也是一位大名士。
           魏晋时期,名士的特征基本有两个,一个是学识渊博,善清谈;另一个就是狂放不羁,放浪形骸,沉湎酒色,不事公务。虽然有不少名士对于第二条有所排斥,但是在王徽之这里,则没有一点的违和感。
           如果说孙绰在《世说新语》里是负责搞笑的,那么王徽之绝对是负责搞怪的,而且他搞怪的水平相当得高。王徽之曾任桓温弟弟桓冲的参军。有一次陪同桓冲一同外出,桓冲作为领导坐在车里,王徽之作为属官骑马跟随。不巧天降大雨,王徽之为了躲雨,竟然下马钻进了桓冲的车里,还对桓冲说:“大人您怎么可以一个人独占一辆车呢?”(“公岂得独擅一车?”)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很多有关王徽之搞怪的故事,后面我们会一一介绍。
           于是,当时的人们都敬佩王徽之的才学,但要一说到他的行为,基本没有不摇头的。(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作为书圣的儿子,王徽之的书法也很出名,并有作品传世。
           由于王徽之对于做官没什么兴趣,所以官职不高,只先后给桓温、桓冲兄弟作过司马这样的属官,后任黄门侍郎,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中级侍从。不久,王徽之辞官回家。四十八岁时病逝。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书法造诣可以和王羲之比肩一位。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王羲之偷偷从身后企图拔他手中的笔,却没有拔动,于是高兴地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名声。”
           唐朝以前公认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要高于王羲之,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字,所以从此以后社会舆论才把这二人的地位颠倒了过来,并称王献之为“小圣”。
           王献之传世的书法作品名气最大的就是“三希”之一的《中秋贴》,可惜真迹已经失传,现在大家看到的公认是宋代米芾的摹本。
           和哥哥王徽之相比,王献之的行为要正常得多。谢安非常欣赏王献之。王献之年轻时,有一次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王徽之和王操之多谈论一些世俗的琐事,而王献之仅仅问候了谢安几句,就不再多言了。事后谢安就对手下人说:“小的那个好,有水平的人通常话都很少。”王献之出仕之后,谢安提拔他为自己的长史。有谢安的提携,王献之的仕途比较通畅。谢安死后,王献之官至中书令。四十三岁时病逝。
           王献之的感情生活也非常丰富。王献之原来娶的是自己的表姐郗道茂,但后来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儿新安公主看上了王献之,强逼王献之和郗道茂离婚并嫁给了他。王献之一直到死心里都对这件事感到愧疚。
           王献之还有花边故事传世,那就是“桃叶渡”的故事。桃叶渡就在今天南京城夫子庙的东侧。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怕的就是失火,往往一烧就是一大片。
           而名士就应该有名士的样子,都是自带气场的,有如电子游戏里的能量防护罩。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一切与自己无关。平时里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但是王献之这种举动现在不应该推崇。失火了就应该迅速撤离,哪里能够这样慢吞吞地拿性命开玩笑呢?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哦!
           有时候我猜想,这一次的火势应该不大。如果火势大到屋子都快塌了,王献之还能这么慢吞吞的吗?恐怕也像王徽之那样早就跑出去了。
           考虑到王徽之平日里的行为,我甚至猜测这一次的失火会不会是王徽之故意和王献之开玩笑呢?火势不大,就是吓唬吓唬王献之而已,想看看他出丑。而王徽之自己先跑了,只是假戏真做,烘托一下气氛罢了。
           当然不论情况到底如何,王献之的表现可以打满分,完全没有被吓到,仿佛从来不知道害怕一样。
           面对危险,我们需要的是沉着冷静,慌乱显然不可取。但是一旦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后,行动一定要迅速,不管如何,先脱离险境再说。“雅量”也要有个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8#
    发表于 2017-9-22 20:53:5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收获了·。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09:08:46 | 只看该作者
    雅量三十七
           【原文】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这一则故事只有短短二十一个字,但其后包含的历史背景,信息量非常得大,并且很多都足以颠覆今人对苻坚、对谢安、对“淝水之战”的理解。
           前秦大帝苻坚的大军逼近了东晋国境。谢安对他的长史王献之说:“我会安排有能力的人率军出战,把敌人就地消灭!”
           “游魂”是对前秦大军侮辱性的称呼,反映了汉族史官对于少数民族政权一贯以来的蔑视。这有其历史局限性。
           我们现在对于苻坚的认识,基本只有“投鞭断流”中的狂妄自大,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中的那个惨败而归,狼狈逃窜的失败者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对苻坚天大的误解。
           苻坚,字永固,小字坚头,氐族人,“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第三任君主。
           苻坚从小就仰慕儒家文化,八岁时要求他的爷爷蒲洪(后改姓苻)给他请老师教授儒家经典,这一特别的要求令蒲洪感到好笑,对他说:“你就是个戎狄异族,一辈子就只知道喝酒,今天却要学习文化知识了?”尽管如此,蒲洪还是答应了苻坚的要求。
           苻坚长大后,跟随伯父苻健进入关中,建立前秦政权。苻健死后,其次子苻生即位。但是苻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加暴君,成天想着法地残害宗室和朝中大臣。苻坚有政治理想,也为了活命,就联络自己的哥哥苻法和吕婆楼、梁平老等大臣发动政变,杀了苻生,自己继任为国君。
           即位后的苻坚去帝号,使用石勒发明的新名词“天王”作为头衔。这和苻坚童年所接受的儒家教育密不可分,他深深知道自己一个异族,在东晋这个正朔还存在的情况下,自称“皇帝”无异于自欺欺人。
           即位后的苻坚,重用名相、汉人王猛。在王猛有力辅佐之下,苻坚对内完善法令,打击氐族贵族欺凌汉人百姓,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让国家安定下来;同时苻坚积极发展生产,迅速恢复社会经济,提高前秦的国力;苻坚还大力兴办教育,让西晋末年北中国陷入战乱以来,日渐衰微的儒家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有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之后,苻坚整军备战、开疆辟土,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前后王猛、苻融两任名相鼎力辅佐,东灭鲜卑慕容氏的前燕,西灭汉族张氏的前凉,并派吕光征服西域诸国,南攻占东晋的益州(今四川省)、襄阳至徐州一线,北灭鲜卑拓跋氏的代国以及北方各匈奴小部落,建立起一个东至渤海、辽东,西达西域,南至汉江、淮河,北至大漠的庞大帝国!别说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没有一个政权可以和苻坚的前秦相比,就是纵观中国历史,国家幅员如此辽阔的,也没有几个!
           苻坚至死都没能称帝,头衔始终就是“天王”,但是看看他的文治武功,称他为“大帝”,实至名归。
           相比苻坚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苻坚的为人更是值得大书特书。苻坚为人“仁厚”,这足以令很多汉人君王自惭形秽!被他灭掉的各地方政权的统治阶层,没有一个被杀害,全部送到长安给予高官厚禄,好吃好喝地养了起来。就连苻坚即将南征东晋之时,还先安排工匠修建官邸,好安排那些被俘的东晋皇室和高官。有点搞笑的是,苻坚甚至派人送给东晋一道檄文,宣称灭东晋之际,封东晋皇帝司马曜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今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封谢安为礼部尚书,桓冲为侍中。苻坚这种做法绝不是装装样子,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苻坚死就死在他的“仁义”上面。被他俘虏的鲜卑族、羌族领袖,表面上俯首称臣,暗地里积攒力量,坐等苻坚犯错。终于给他们等到了苻坚“淝水之战”惨败而回的机会,这些人立刻在帝国的各处造反,苻坚所仰仗的氐族正规军在“淝水之战”中伤亡殆尽,从而无力反击。“淝水之战”两年后,前秦国内已经狼烟遍地,苻坚被逼逃出长安,后被羌族姚苌俘虏,遇害,死时年仅四十八岁!
           就连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持蔑视态度的汉人史官,都对苻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晋书-苻坚载记》里评价苻坚“雅量瑰姿”,赞扬他兴办学校,弘扬儒家,对于他的国家“跨三分之二”(指天下三分,苻坚有其二),“居九州之七”,并称赞他“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
           “当轴”,意思是如同能做像车轴或门轴这样重要部件的,能力突出的人才。谢安用人为贤而不避亲,这在当时的社会舆论来说有意见的不少。但是事实证明,谢安是正确的。
           从《世说新语》里各个有关“淝水之战”的故事,以及《晋书》、《资治通鉴》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谢安在“淝水之战”前后的表现,气量无人可比。前面就介绍过谢安在得知晋军全胜的消息后表现得异常平静,这一则故事则反映出苻坚南征的消息传来,谢安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内心里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击败敌军。
           虞世南在高度评价谢安这一时期的表现时就说,以当时前秦和东晋的国力而论,就如同鸿毛(指东晋)和泰山(指前秦)的区别。谢安却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并说谢安是“若论其度量,近古以来,未见其匹!”
           的确,看看谢安这话说的,“就地消灭”。谢安这样说话,他凭什么呢?
           当时前秦和东晋国力的对比,前秦领土是东晋的三、四倍,比当年西晋灭东吴的时候,领土面积还要大得多。再看看双方军力的对比,苻坚出动百万大军,兵力是东晋的十倍不止,哪怕是前锋交战的兵力对比,前秦也达到三倍以上。真不知道谢安这么说话,底气从何而来?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谢安也就是在打嘴炮呢!
           谢安名义上是东晋的总指挥官,但是看看他在这一时期所做的安排,除了任命自己的亲人谢石(弟弟)、谢玄(侄子)、谢琰(儿子)和将领桓伊率七、八万东晋主力出战之外,也就是派将领胡彬率五千水军先行出发,沿淮河而上救援寿春。(胡彬所部赶到寿春时,寿春已经陷落,胡彬被苻融包围在硖石,差点全军覆没。)
           然后呢?居然就没有然后了!
           在战前谢安没有对战役做过任何的部署,也没有准备一旦东晋战败(这在当时看来是个大概率事件),如何处理建康的防御,甚至可能迁都。就连荆州刺史桓冲派来三千精兵以加强建康的防守,还被谢安退了回去!
           谢玄出发之前都对此行心里没底,特地来找谢安问计。谢安只说了一句“已经另有安排”(“已别有旨”),就把谢玄给打发了。但是纵观这一时期的各种史籍,丝毫没看到谢安到底做了其他的什么安排,也就是说:谢安什么安排都没有!
           那么问题就来了,谢安到底凭什么知道东晋一定能取胜呢?八万对百万,谢安有没有数字概念呢?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知道谢安的底气从何而来,难道在谢安身上发生过“穿越”事件?他穿越到现代翻看过中学的历史教材?
           要不是后来苻坚在临阵指挥上犯了很多错误,谢玄在战前就制定好了作战计划(由朱序在前秦军阵后方制造混乱,里应外合),再加上老天爷的眷顾(苻融堕马被杀),才让东晋军大获全胜。如果不是这样,东晋一旦战败,亡国很可能随之而来,那样的话,我们可想谢安在战前的碌碌无为会被后世的史官骂成什么样子!
           如果要说谢安的功劳,就是作为主政者,用他的沉稳稳定了人心,给了谢玄等人以勇气。另外东晋上下没有一个人提出主动投降,而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大敌当前没有自乱阵脚,这和谢安的表现密不可分。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打赢了什么问题都会被掩盖,以至于今人对于这一段历史,会有多么深的误解啊!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5 14: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20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0#
    发表于 2017-9-24 14:12: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20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1#
    发表于 2017-9-24 14:13: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20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2#
    发表于 2017-9-24 14:16: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一直都是胜利者书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20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3#
    发表于 2017-9-24 14:16: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一直都是胜利者书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11:02:10 | 只看该作者
    雅量三十八
           【原文】王僧弥、谢车骑共王小奴许集。僧弥举酒劝谢云:“奉使君一觞。”谢曰:“可尔。”僧弥勃然起,作色曰:“汝故是吴兴溪中钓碣耳,何敢诪张!”谢徐抚掌而笑曰:“卫军,僧弥殊不肃省,乃侵陵上国也!”
           这是一个东晋士大夫之间打打嘴仗,玩弄文字游戏的精彩故事。
           王珉、谢玄一起到王荟的府邸聚会。王珉举起酒杯向谢玄敬酒道:“我敬使君一杯。”谢玄说:“行啊。”王珉勃然大怒,一脸怒色说道:“你不过就是吴兴郡山野小溪中一个只会钓鱼的顽石罢了,怎么敢如此嚣张!”谢玄缓缓地拍着手笑着说:“王荟,你看王珉有点昏头了啊,居然胆敢侵犯上国。”
           王珉,字季琰,小字僧弥,王导的孙子,王导三子王洽的儿子。王导的子孙,在东晋一朝乃至刘宋时期都很吃得开,尤其是王洽这一支。王珉天资聪颖,小时候就多才多艺。长大后仕途平顺,历任黄门侍郎、侍中,王献之因病辞去中书令一职后,就由王珉接任。所以人们称王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王珉三十八岁时病逝,死后被追赠太常。
           谢车骑,指的是谢玄。谢玄死后被追赠车骑将军,所以这么称呼他。
           王荟,字敬文,小字小奴,王导最小的儿子,前面已经介绍过,是王珉的叔叔。
           王珉称呼谢玄为“使君”,是因为谢玄官至兖州、徐州刺史,“使君”是对地方大员的尊称。所以王珉主动敬酒,言语也颇为恭敬,合乎礼仪。
           谢玄的回答似乎就不那么恭敬了。在当时如何恭敬地回答他人敬酒时所说的话,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谢玄说的“可尔”似乎是上级对待下级、长辈对待晚辈来敬酒时的回答。也正因为如此,才把王珉给惹毛了。
           谢玄为什么要这么说?可能原因有两点。
           第一,从王珉称呼谢玄为“使君”来看,此时的谢安已经主掌朝政,谢玄受重用,官至刺史。而王珉此时的官职似乎还只是个郎官,比谢玄差很多。
           第二,王珉作为王导的后人,此时王家在朝中的势力和声望已经被谢家盖过,谢家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二流士族了,已经跻身一流高门。这也让谢玄自己都高看自己一眼,所以才会对王珉有失恭敬。
           这则故事似乎发生在淝水之战之前。淝水之战后,谢玄俨然成了东晋的民族英雄,声望爆棚。就算言语不恭,王珉也不会发怒。
           王珉一生气,精彩的地方来了!
           谢安离开桓温幕府后,曾被朝廷短暂任命为吴兴太守,谢玄年少时一直跟随谢安生活,应该也去过吴兴。
           谢玄有一个爱好,就是钓鱼,而且还是个钓鱼高手。他在写给亲戚朋友的信里多次提到过自己钓鱼的事。鱼钓得太多,谢玄自己吃不完,还喜欢制成咸鱼送人。
           所以王珉的话里会有“吴兴”、“钓”这样的字眼。
           看似王珉的这句话也没什么,关键就在这个“碣”字。碣本意是大石头,在当时似乎和“羯”这个字通用,而“羯”恰恰是谢玄的小字。羯是当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曾经统一中国北方的后赵政权就是由羯族人石勒建立的。谢玄的父亲谢奕给谢玄起“羯”这个小字,类似于现在给孩子起小名为“阿猫”、“阿狗”一样,这个传统习惯很早就有了,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很多书籍在翻译王珉这句话时也把“钓碣”直译为“会钓鱼的羯奴”,也说得过去。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能看出王珉话里恶毒的含义了。其一是王珉直接称呼谢玄小字,这就一种不尊敬,此时谢玄已经成年,王珉和谢玄又是同辈,就不应该再称呼谢玄的小字。其二是王珉利用谢玄小字的现实含义,辱骂谢玄就是一个夷狄,对于看重出身门第的东晋士人来说,这么说就和现在骂人是“XX养的”没什么区别。
           谢玄称王荟为“卫军”,肯定不对。王荟生前的军号只是镇军将军,死后才被追赠为卫将军,所以王荟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被人称为“卫军”的,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失误,应该作“镇军”才对。《世说新语》毕竟不是严谨的正史,所以这样的小纰漏非常多。
           谢玄可能没有预料王珉的反应会那么大,被自己一句“可尔”惹急眼了。由于是自己失礼在先,所以听到王珉开口就骂也不好发火,但是嘴巴上可一点都不吃亏。
           谢家子弟一直都由隐居的谢安充当家庭教师,谢安的家教工作做得也非常棒。谢玄虽然身为名将,为官后多在军旅中打拼,但他本身的文化修养也很高。史籍中就记载谢玄本人“善清谈”,清谈需要深厚的知识水平,没有一点底子的人是谈不出什么东西来的。
           所以谢玄的反击也同样精彩。
           王珉直呼谢玄小字,谢玄当然也不客气,直接叫王珉为“僧弥”来反击。
           最高级的就是“侵陵上国”这一句。“上国”是春秋时期受到周王室分封的中原各诸侯国的统称。而那些没有被周王室正式册封过,由各地方部落联合成立的小国家,或者生活在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小国家,都被称为“夷狄”。有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之说。这些被称为“夷狄”的国家前来侵犯中原诸侯国,就被称为是“侵陵上国”。
           谢玄说王珉“侵陵上国”,就是说自己是“上国”,而王珉自然就成了“夷狄”了。这等于就是骂了回去,丝毫不落下风。
           看到了吧,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那可是相当的大。文人士大夫都是受过教育,是有身份、有教养的人,就算是骂人也骂得这么文雅。以至于你要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就会连对方话里的槽点在哪里都不知道!
           由此可见,谢玄还真是一位儒将。
           看看现在网络上的那些口水仗,污言秽语满天飞,不得不令人感慨国学不兴、传统不在了。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5 14: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15#
    发表于 2017-9-25 14:25:35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24 09:08
    雅量三十七
           【原文】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这一则故事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16#
    发表于 2017-9-25 14:26:04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25 11:02
    雅量三十八
           【原文】王僧弥、谢车骑共王小奴许集。僧弥举酒劝谢云:“奉使君一觞。”谢曰:“可尔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8:17:43 | 只看该作者
    雅量三十九
           【原文】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王珣做桓温的主簿。王珣凭借他的家族出身,早就有了美好的名声。桓温非常希望他的为人和家门,成为府中属官们的榜样。王珣刚到桓温府上的时候,拜见桓温和回答桓温问话都举止失当,不合礼仪。但是王珣却一点没有窘迫的神情,就像没事人一样。当时在座的宾客和其他官吏都嘲笑王珣,大有轻视他的意思。桓温事后却说:“不是那样的。我看他的神情相貌,一定不是一个普通人。我要找个机会试一试他。”某月初一,官场惯例这天桓温府中的所有属官都要聚集到官府大堂前的广场上,等桓温来一同议事。所有属官都到齐了,一同拜伏在地上,等候桓温。桓温突然骑着马从内府冲出,向伏在地上的属官们冲了过来。这一突然变故让属官们下了一跳,纷纷在地上翻滚躲避,非常狼狈。而王珣依然趴在原地一动不动。这一下让王珣的名声一下高涨起来,大家伙都说:“他的确具备三公、辅政大臣这样的素质啊。”

           王珣,字元琳,王导的孙子,上一篇中王珉的哥哥,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儿子。
           王珣是东晋中后期著名的大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三希”之一《伯远帖》的作者。《伯远帖》也是“三希”之中唯一传世的一幅真迹。
           王珣仕途的起点也是给权臣桓温做属官,先后做过主簿和参军,并深得桓温器重。王珣跟随桓温讨伐袁真、袁瑾叛乱,因功封东亭侯。所以这里称呼他为“王东亭”。
           桓温死后,谢安主政。王珣作为桓温的得力助手吃了瘪,和郗超一样受到谢安的排挤。更过分的是,王珣、王珉兄弟本来娶的都是谢家的女儿为妻,在谢安的主持下,谢家和王氏兄弟离婚,从而让这两个家族交恶。
           谢安死后,王珣不计前嫌,上门凭吊。这一做法得到了社会舆论的一致称赞。
           由于晋孝武帝司马曜欣赏王珣,所以谢安死后王珣的仕途一片光明。王珣历任侍中、尚书仆射、尚书令,成为了谢安的继任者。晋孝武帝去世后,王珣巧妙地避开了朝廷中以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司马曜之弟)、王国宝(王坦之之子)和地方实力派王恭(王濛之孙)、桓玄(桓温之子)、殷仲堪等人之间的矛盾。五十二岁时病逝。死后被追赠为车骑将军,桓玄时又被追赠为司徒。
           桓温在官场中初露头角的时候,由于其家族在当时只是二流门第,所以桓温早期的属官也只是一些二流门第甚至是寒门中的人物,如袁乔、孙盛、范汪、习凿齿等人。等到桓温灭成汉政权、并于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和永和十二年(356年)两次成功北伐后,声望空前高涨。同时朝廷控制下的军队却在北伐中两次惨败而归,使朝廷在军事上失去了对抗桓温的筹码。这时候桓温大量征召一流门第中的名士到其府中任属官,这其中就有王坦之、郗超、王珣等人。
           和郗超死心塌地地为桓温谋划不同,王珣虽然也尽心为桓温办事,但始终保持底限,就是绝不参与桓温谋朝篡位的阴谋。尽管如此,桓温死后,王珣还是因此和谢安产生了矛盾,以至于要闹到两个家族断绝姻亲这样翻脸的地步。
           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在东晋初期那就是第一等的门第,王家子弟出门眼睛都是盯着天上看的。王献之就因为看不起习凿齿寒门出身,都不愿和他并排而坐。可见琅琊王家的地位在当时有多高。桓温能请来王家人做属官,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一种举动。他当然希望王珣的到来可以成为府中原来那些二流门第甚至是寒门出身的属官们的榜样了。
           王珣初到桓温府上的时候,年纪不大,应该没见过官府中长官和属官们在一起议事的情景,没什么经验,所以言行有不少失误,遭到了别人的误解。而桓温用人不疑,并通过王珣并不因失礼而演变成失态来断定,王珣应该有水平。也不得不承认,桓温还是有识人的本领的。
           桓温能从一个普通的二流门第士族子弟,一个普通的皇室女婿,成长为权倾朝野,就差一点改朝换代的枭雄,没点水平怎么行?
           桓温似乎有和别人开玩笑的习惯。前面就遇到过,桓温派人吓唬武陵王司马晞和会稽王司马昱,这一次则是拿自己的僚属们开涮。古人似乎很看重在突发状况前一个人的反应,惊慌失措的肯定会被定为下品。而岿然不动,面不改色的,当然就是上上品咯。
           不过此时桓温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和下属们开这种玩笑,其心态也值得玩味。
           “三公”、“辅政大臣”这样的评价应该来说一点都不过分。看看这以前东晋朝廷位居辅政大臣的这些人吧,王导、庾亮、庾冰、何充、司马昱,各个都是气度非凡的人。雅量中我们已经见识过王导、庾亮和司马昱了。
           王珣此时年纪轻轻,就能做到这一点,既是他自身的素质使然,也和其家门中良好的教育分不开。多年以后王珣的确官居辅政大臣之位,是东晋一朝琅琊王氏之中除了王导、王敦以外官职最高的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20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8#
    发表于 2017-9-26 20:00: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有文化就是不一样,骂人都如此雅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7 天前
  • 签到天数: 20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9#
    发表于 2017-9-26 20:01: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赞!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20:59:41 | 只看该作者
    雅量四十
           【原文】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晋孝武帝太元末年,夜空中出现一颗彗星,孝武帝看见了,心里非常厌恶。一天夜里,司马曜在华林园里喝酒,看着天上的彗星,司马曜举起酒杯对着彗星说:“长星,我敬你一杯酒,自古以来哪里有过长生不老的帝王?”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六子,东晋第九位皇帝,在位二十四年,也是东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司马曜即位时年仅十一岁,由权臣桓温把持朝政,在王坦之、谢安等忠臣的护卫之下,挫败了桓温企图改朝换代的阴谋,保住了东晋江山没有易主。桓温死后,谢安辅政,并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又一次保住了晋室的国祚。
           司马曜成年之后,逐步收回权力,打破了东晋建立以来门阀政治的政治生态。谢安也非常配合,主动交权,致使整个东晋一朝,只有在孝武帝执政时期,皇权真正掌握在皇帝手里。但是孝武帝重用其弟弟司马道子,最后造成兄弟二人争权的局面。
           司马曜绝对算不上一位明君,他沉湎酒色,贪于享乐,导致朝政昏暗。司马道子也和司马曜差不多,重用佞臣王国宝,以至于地方上手握重兵的大臣王恭两次兵发建康。地方和中央的矛盾,也被桓温之子桓玄抓住了机会,逐渐做大,最后造成了桓玄篡晋的故事。并最终导致了东晋亡于刘裕之手。
           作为皇帝,司马曜真的没什么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但是要是说起司马曜的出生和死因,那可绝对是八卦中的八卦,有史以来那么多帝王,还真无人能出其右。
           司马曜的出生,本身就足以编出一部狗血历史剧。
           司马曜的父亲,简文帝司马昱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最小的一个儿子。本来离皇位已经很远了,但却在五十二岁的时候被桓温强推上了皇位。在位不到九个月就病死了。
           司马昱本来有儿子,但都未成年就去世,或因为品行不端被司马昱责罚而死。那以后司马昱一直生不出儿子,这让司马昱非常着急,就请了当时一位著名的算卦先生扈谦来给自己算命。扈谦掐指一算,说司马昱命中有二子,一子将兴盛晋室,还说孩子的母亲现在就在司马昱的府内。
           听了这话,司马昱还挺高兴,就夜夜宠幸自己喜爱的几位美妾。但是折腾了好几年也没什么动静。司马昱只好又请了一位著名的相面先生,来给自己府内的女眷们相面,想把儿子的母亲直接找出来。
           然而相面先生看过府内的妻妾之后,摇头说都不是。司马昱只好把府内年轻的侍女们也都叫出来给相面先生看,但是看过后还说不是。司马昱干脆把府内所有的女仆全部喊来,相面先生看过后还是说不是!
    这就奇怪了,相面先生说那位算卦先生扈谦的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是不需要怀疑的,难道说王爷您府上还有女子我没看过?
           经这么一提醒,府内的管家说,还真有一位没有叫出来,这位女子名叫李陵容。
           李陵容出身低贱,从小就进入司马昱府内作女仆。长大以后,生得是身材魁梧,相貌丑陋,肤色还黑,于是府内的仆人们就给她起了一个外号——“昆仑”!(看看古时候人们的文化修养,连个外号都起得这样高雅,要是换到现在恐怕只会是什么“黑猪”之类的。)
    由于实在太丑,李陵容在府内只能做一些纺线的工作,都不能出来见人。所以连司马昱都不知道自己的府内还有这样一位。
           于是李陵容被请了出来,相面先生一看,哎呦,就是这位!(“此其人也!”)
           这一下司马昱真是傻了眼,看到李陵容这副模样,实在下不去手!但是为了生儿子,只好捏着鼻子,忍了!有时候我甚至在想,这两位算卦和相面先生是不是联起手来整司马昱啊?
           李陵容还挺会来事,一次对司马昱说:“我作了一个梦,梦见我的膝盖上面盘着两条龙!”言下之意,司马昱是龙,而她李陵容将会生下一个儿子,也是龙!
           龙是皇帝的象征,当时司马昱的身份只是会稽王,辅政大臣。真会成为龙(皇帝)吗?司马昱自己都不敢想。
           没想到李陵容还真的梦想成真了。不久,李陵容就给司马昱生出了儿子,还一连生了两个,就是司马曜和司马道子兄弟。后来司马昱也当上了皇帝,虽然这个皇帝当得有些窝囊,但是却保证了司马曜也成为了皇帝。
           以上这些绝不是我个人的胡编乱造,《晋书-后妃传(下)》里就是这样记载的!
           本来出生都能这样的传奇,已经足够了。司马曜的死,又让他成了皇帝中的一朵奇葩。
           司马曜宠爱张贵人,但随着岁月流逝,张贵人年纪也大了起来,有三十岁了。一次,司马曜和张贵人一起喝酒。司马曜喝多了,就和张贵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年纪就该被废掉了!”张贵人听了,那心里肯定不是个滋味。再加上自己年纪大了以后,肯定得不到司马曜宠爱,本来心里就有气。于是新仇旧恨一笔账全算了,当晚,司马曜喝得大醉。《晋书》里记载,司马曜突然就死了(暴崩)。
           从《晋书》的记载来看,显然是暗指张贵人就是杀人凶手。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明说,张贵人灌醉了司马曜后,指使婢女用被子捂死了司马曜!
           一句玩笑话竟然送了性命,也真是没谁了!有史以来皇帝这样死的,只此一位。
           长星,就是彗星。古人把彗星看作是不吉利的象征,彗星出现在夜空,意味着人君将有灾祸。所以司马曜看见彗星,心里当然很不爽。
           南朝刘宋时期的何法盛编纂的《中兴书》里准确地记载了这一次彗星出现的时间:太元二十年九月。司马曜死于太元二十一年九月,也就是说彗星出现一年后,司马曜就死了。
           当然彗星的出现和司马曜的死纯属是个巧合。司马曜酒后对彗星说的话,也算是相当豁达。本来么,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恐怕连司马曜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会是个这样的结局。
           一语成谶,说的就是司马曜这种情况。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8 08:06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8 08: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18 20:19 , Processed in 0.1607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