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aniforget9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新说(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1#
    发表于 2017-9-28 08:04:50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26 18:17
    雅量三十九
           【原文】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2#
    发表于 2017-9-28 08:06:17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27 20:59
    雅量四十
           【原文】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3#
    发表于 2017-9-28 08:06:22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27 20:59
    雅量四十
           【原文】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2:45:37 | 只看该作者
    雅量四十一
           【原文】殷荆州有所识,作赋,是束皙慢戏之流。殷甚以为有才,语王恭:“适见新文,甚可观。”便于手巾函中出之。王读,殷笑之不自胜。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贴之而已。殷怅然自失。
           殷仲堪突然来了灵感,就写成一篇赋,文风就如同束皙的作品那样,都是些戏谑轻慢的词句。殷仲堪认为这篇赋写得很有才气,就对王恭说:“不久前看到一篇新作,写得非常好!”殷仲堪就从装手巾的盒子里把写好的文章拿出来给王恭看。王恭看文章的时候,殷仲堪自己都觉得好笑,于是忍不住笑个不停。王恭看完了,却一点都不觉得可笑,既没笑,也不说文章写得好还是不好,只是随手把文章放在了一旁,并用如意压在上面。殷仲堪觉得很失望,又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觉得羞愧,非常失落。

           殷仲堪和王恭是东晋末期的名臣、名士,也是一对难兄难弟。二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于非命,没能善终。
           殷仲堪,东晋末期大名士,清谈高手,文章写得也很好,不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非常仰慕他,也深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赏识,先任黄门侍郎,后升任荆州刺史。所以后世多称他为“殷荆州”。
           晋孝武帝从谢安手里收回权力后,就把皇权牢牢抓在手上。但是司马曜犯了一个错误,就是重用亲弟弟司马道子辅政,结果司马道子做大,反而威胁到司马曜的皇权,出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巨大矛盾。为了对抗司马道子,司马曜把自己身边的多位近臣外放,到地方任刺史,殷仲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到荆州任荆州刺史。
           但是殷仲堪作为一位文人,在政治上能力有限。当时继承桓温爵位的儿子桓玄已经长大成人,因为桓温在荆州起家,所以桓家在荆州的势力非常大。殷仲堪为了减低桓玄对自己的威胁,主动和桓玄交好。二人本来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谊,但是后来殷仲堪为了响应王恭兵发建康对抗司马道子,任用桓玄为将,一同起兵。结果司马道子策反了王恭的大将刘牢之,瓦解了王恭的势力之后,又用相同的手段对付殷仲堪,造成了桓玄和殷仲堪之间的矛盾。
           桓玄一直在等待时机,先利用殷仲堪拔高自己的声望,后利用司马道子意图利用自己对抗殷仲堪的机会攫取到江州刺史的职务。得势后桓玄为了得到荆州的控制权把矛头指向了殷仲堪。殷仲堪在和桓玄的交战中败下阵来,被桓玄的追兵擒获,被逼自杀。
           殷仲堪和桓玄从相爱到相杀的经历,几乎就是这二人的上一代,殷仲堪的族叔殷浩和桓玄的父亲桓温的翻版。有时候历史不但会重演,还重演得惊人相似。
           王恭,字孝伯,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是东晋中期名士王濛的孙子。王恭的姐姐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再加上王恭自身的才能和名气,和王珣、殷仲堪、郗恢(名臣郗鉴的孙子)等人一起被司马曜宠信。司马曜为了对抗司马道子,外放殷仲堪为荆州刺史,而王恭被任命为青、兖二州刺史,驻扎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晋赫赫有名的北府兵,就划归王恭指挥。
           晋孝武帝司马曜死后,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位。由于司马德宗是个智障(俗称白痴),朝政落入司马道子手里。王恭原本就和司马道子不和,于是利用手中掌握的北府兵先后两次兵发建康。第一次成功地逼迫司马道子处死了宠臣王国宝,但是第二次却因司马道子策反了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王恭兵败被俘,被押送至建康处斩,死后头颅被挂在秦淮河上的朱雀桥上示众。当时的士人无不哀叹。
           王恭和他的爷爷王濛都是《世说新语》里的重要角色,和二人有关的故事非常多,我们以后会陆续介绍。
           束皙,西晋初年大臣,学识渊博,但是写文章的题材偏爱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如《饼赋》等,被当时的文人认为格调太low而受到大家的嘲笑。
           殷仲堪文章写得好,这一次不知道怎么的想来一出剑走偏锋,放弃了高大上的题材,大概写了一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文笔又极尽调侃、搞笑之能事。可能是内容太过于新颖,连殷仲堪自己都认为写得不错,所以想拿给王恭显摆一下。
           我们现在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当你把一个你认为很搞笑的段子说给朋友听的时候,你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而听段子的朋友却什么反应都没有。那个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也有点“怅然自失”?
           这一则故事应该发生在殷仲堪和王恭同被孝武帝司马曜赏识的时候,他们都在建康为官,是司马曜身边的红人。那个时候这二人的生活是惬意的,没有政治上的明争暗斗,有的只是士人之间相互欣赏和良性互动。
           殷仲堪自认为自己写了一个好段子,可没想到王恭的笑点实在太高,从头至尾都没能把他逗乐,于是自己郁闷了。
           有的翻译《世说新语》的书籍里把“殷荆州有所识”解释成“一位殷仲堪认识的朋友”,似乎也能说的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5#
    发表于 2017-9-28 14:08:49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6:48:56 | 只看该作者
    雅量四十二
           【原文】羊绥第二子孚,少有俊才,与谢益寿相好。尝蚤往谢许,未食。俄而王齐、王睹来,既先不相识,王向席有不说色,欲使羊去。羊了不眄,唯脚委几上,咏瞩自若。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语。须臾食下,二王都不得餐,唯属羊不暇。羊不大应对之,而盛进食,食毕便退。遂苦相留,羊义不住,直云:“向者不得从命,中国尚虚。”二王是孝伯两弟。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羊绥第二个儿子羊孚,小时候就聪明异常,学识过人,和谢混是好朋友。有一次羊孚一大早来到谢混家里,早饭都没吃。不久王熙、王爽兄弟二人也来了,王熙和王爽以前不认识羊孚,落座后脸上就显露出不高兴的神色,想让谢混把羊孚打发走。羊孚却目不斜视,看都不看王家兄弟一眼,还把脚翘到坐席前的小桌子上,自顾自地吟咏古文,旁若无人。谢混和王家兄弟寒暄了几句,就转过脸来和羊孚谈论起玄学来,王家兄弟这才从羊孚的言谈中听出他是个水平很高的人,就加入到他们的谈论中来。不久,午饭准备好了,呈了上来。王家兄弟都顾不上美食,争相和羊孚交谈。羊孚则狼吞虎咽,只顾着吃,偶尔才和王家兄弟聊上几句。羊孚吃完了,直接告辞。王熙和王爽一看羊孚要走,苦苦相劝,希望羊孚可以留下,再多谈上一会儿。而羊孚却坚持离开,直接对王熙和王爽说:“刚才你们想让我离开,我没有按你们的要求去做,是因为我饭还吃上呢,肚子里什么都没有!”王熙、王爽是王恭王孝伯的弟弟。
           羊孚,字子道,东晋末年名士,出身泰山郡羊氏。羊氏家族在西晋初年曾是名门望族,但到了东晋末年已经衰落了。羊孚和其父羊绥官职都不高,羊孚只是给桓玄做过属官,《晋书》中也无传。
           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谢安的孙子,谢安长子谢琰的第三子,也是谢氏家族后人中名望、官职都最高的人。
           谢混作为谢安的后人,出身自不必说,此外他天资聪颖,文采出众。谢混在文学上的贡献,就是一改两晋诗作主要以玄言为主的风气,把山水风景作为诗作的题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但是他只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作品质量并不算高。
           谢混的仕途通畅,顺利地做到了尚书左仆射的高位,还娶了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儿为妻,成了驸马。但是谢混在东晋末年的政治乱局中站错了队,和刘裕的政敌刘毅搞到了一起。刘毅被刘裕诛杀后,谢混也步其后尘,被刘裕杀害。
           羊家到了羊孚这一辈,已经落没了,羊孚家里应该是穷得叮当响,所以连早饭都没得吃,只能来好朋友谢混家里蹭一顿中午饭。
           而谢混家境殷实,官职也高,条件肯定比羊孚好得不是个事,所以也乐得好友来蹭饭。
           王熙和王爽是上一篇中王恭的弟弟。王熙字叔和,小字齐,和谢混一样,也是东晋皇室的驸马,年纪不大就因病去世了。王爽字季明,小字睹,曾官至侍中,王恭第二次起兵失败后,和王恭一同被杀。所以文中称呼他们两人的小字。
           二王出身太原王氏,是两晋时期的一流高门,同时他们俩的姐姐还是孝武帝的皇后,在两晋讲究门第的时代,他们看不起羊孚这样一位落没士族出身的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那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自己看不起寒门人士也就罢了,二王还理所应当地认为像谢家这样的高门大族,家里怎么能有寒门出身的人进出呢?当然要赶走咯。这样的名士臭脾气,两晋中很多名士都有,比如王献之。
           对于王家兄弟的轻视和无礼,羊孚是没有资格反抗的。发怒,甚至是表现出愤怒,既于事无补,还失去了风度。羊孚采取的是软对抗,摆明了就是不把王家兄弟放在眼里,看都不去看上一眼。你们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们呢!
           谢混的心里,羊孚和王熙、王爽孰轻孰重很清楚,谢混似乎也不大看得上王家兄弟,看来王熙和王爽清谈的水平并不高,谢混都懒得和他们谈玄,觉得还是和羊孚交谈有意思。
           王熙和王爽虽然有点看不起别人,但是一旦发现羊孚对于玄学、义理的理解很高,就立刻纠正了原先的错误,尊重起羊孚来,刮目相看了。应该说,王家兄弟的这一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有错就改,善莫大焉。
           羊孚的表现就更有意思了。他就是来蹭饭的,本来肚子就饿,所以吃的一上来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就知道吃。同时,羊孚的做法也是对刚才王家兄弟对他的轻视的一种反击,纯属报复。现在看来有点小家子气。
           羊孚吃完就走人,就是在摆谱。王熙和王爽似乎忘记了自己刚才都做了些什么,又被羊孚的才华所倾倒,所以改变了初衷,不想让羊孚走了。羊孚坚持要走,一点都不大气。
           羊孚说的话里,“中国”指的是当时的中原地区,是一种比喻。古时候把政治地理概念引入到人体上来,把躯干比作中原地区,把四肢比作中原周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因为四肢从属于躯干,四夷也从属于中原,这种比喻还挺形象。所以“中国尚虚”就是在说我腹内空空,饿着肚子呢!
           这么说的话外音就是:你们不是想让我走吗?前面我不离开是因为还没开饭。如今我吃饱了就走,不是在成全你们的心愿吗?
           很明显,羊孚这就是一句怼人的话。估计王家兄弟听了,会被噎得半天说不上话来。想想这怼得也挺痛快啊!

    点评

    顶起。国庆节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9 1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7#
    发表于 2017-9-29 17:10:36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29 16:48
    雅量四十二
           【原文】羊绥第二子孚,少有俊才,与谢益寿相好。尝蚤往谢许,未食。俄而王齐、王睹来 ...

    顶起。国庆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6:31:51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一
           【原文】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群雄争霸。能够平定动乱,让社会重新恢复秩序的,难道不就是你吗?但是你若是生在乱世之中,你将会是一位英雄;如果你生在安定的社会里,那你将会是扰乱天下的叛贼。可惜我年纪大了,等不到你大富大贵的那一天了,我就把我的子孙托付给你吧,希望以后你可以善待他们。”

           曹公,指的是曹操,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尽管经过了一千八百年,仍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了。
           对于曹操,我就不多介绍了。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曹操的,对于曹操的事迹,多少都能说出一两句。
           乔玄,字公祖,《后汉书》作桥玄,东汉末年名臣。汉桓帝末年,曾任边将,守卫辽东,击退了鲜卑、匈奴和高句丽对辽东的侵扰。汉灵帝时官至司空、司徒、太尉,七十五岁时去世。
           西晋司马彪在《续汉书》中记载,乔玄年轻的时候潜心研究《礼记》和《严氏春秋》。成年后,为人自律,有才学谋略,还善于识人。曹操年轻时在洛阳求学,没什么名气,去拜见乔玄后,受到乔玄的赞赏。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就说,受到乔玄青睐之后,曹操的名声就逐渐传开了。
          可见,乔玄还是曹操的伯乐呢。
           “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一句,有好几个版本,分别出自于两个人之口。一个就是《世说新语》中的记载,是乔玄说的;另一个最早出自于东晋中期的历史学家孙盛的《异同杂语》,后来又有范晔的《后汉书》中所记,是由许劭许子将所说。同时,这几本书里记载的这句话,也略有不同。
    《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刘义庆和范晔,基本上可以算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孙盛最早,相较他们要早个七十年左右。
           孙盛在《异同杂语》里是这样说的:曹操去找许劭给他下评定。东汉末年青年才俊要想步入仕途,光靠地方举孝廉和拜名人为师求学还不够,还需要当世的名人们为他们下评定,也就是写评语。能得到名人的好评,则立马可以平步青云。当然没一点小名声或水平的,名人是看不上的,当然也不会给你评定。曹操去找许劭(还是乔玄让他去的),就遇到这种情况。许劭一开始怎么也不肯给曹操下评定,曹操就厚着脸皮缠着许劭不放。许劭给磨得没了办法,就多少有些赌气地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这才放过许劭。
           范晔《后汉书》里则是这样记载:许劭给曹操下的评定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这前后三个版本,谁说的对?我想已经不重要了。曹操的历史地位,早已有定论。相对于乔玄或许劭的这句评语,可以说八九不离十。
           曹操后来有没有照顾乔玄的子孙呢?《后汉书》乔玄传记里记载有这么一句,乔玄的儿子乔羽,“官至任城相”。这是什么意思?“相”是汉朝时设立的一个官职,是刘家子孙分封诸侯国里的最高行政长官。“任城相”就是指“任城国”的相,“任城国”是曹操儿子曹彰的封地,曹彰封任城王。由此可见,曹操富贵后,还是多少照顾了乔玄的儿子。
           同样是《后汉书》乔玄传记里记载,乔玄死后,曹操有一次路过乔玄的墓,专门前去祭拜,并亲自撰写祭文。祭文里还充满深情地提及当年乔玄对他说过的一句玩笑话,“我死之后,你要是路过我的墓地,如果都不带上一只鸡,数斗酒来祭奠我的话,你的车子刚过去三步距离,你的肚子就会疼痛!到那时可别怪我哦!”(“车过三步,腹痛勿怨。”)
           虽然是句玩笑话,足见乔玄对于曹操的看重。也反映出曹操没有忘恩,心里一直记着乔玄呢。

    点评

    顶起来。双节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 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9#
    发表于 2017-10-1 08:59:06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30 16:31
    识鉴第一
           【原文】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 ...

    顶起来。双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11:20:07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二
           【原文】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曹操问裴潜:“你过去曾和刘备一起在荆州刘表手下共事,你认为刘备的才能如何呢?”裴潜说:“如果让他待在中原地区,那么他会扰乱天下,不能治理天下。如果让他占据边远地区,利用险要的地形守护他的地盘,那么他足以成为统治一方的君主。”

           曹公,指的是曹操。
           裴潜,曹魏时期大臣,出身大族河东郡裴氏,是雅量第七之中裴楷裴叔则的大伯。
           裴潜年轻时正赶上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和军阀混战,裴潜为了躲避战乱南下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对于裴潜非常尊重,待如上宾,可裴潜却不看好刘表,私下里对王粲和司马芝说:“刘表没有称霸天下的能力,却总把他自己当成是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他离败亡不远了。”于是裴潜就南渡长江,定居在长沙。
           曹操收复荆州时,裴潜投靠了曹操,此后就一直为曹操做事。历任丞相参军,代郡太守,兖州刺史等职。曹魏政权建立后,裴潜官至尚书令,封清阳亭侯。死后追赠太常。
           曹操南征荆州,正逢刘表病死,蔡瑁等人拥立刘琮为荆州之主,又极力劝说刘琮投降曹操。这样一来荆州的士人集团就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以蔡瑁、蒯越和原北方因避难而南下荆州的士人如裴潜、王粲等为代表,投降了曹操。另一部分以庞统、伊籍、马良、孟达为代表,跟随刘备继续对抗曹操。
           刘备的生平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早年颠沛流离,直到来到荆州投奔刘表后,才过上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刘表表面上极为尊崇刘备,但私下里还是防着刘备一手,让刘备屯驻在新野,既可以看守荆州的门户,又可以防止刘备在荆州地区四处活动,笼络人心。刘备在荆州一待就是八年,直到刘表病逝,曹操南征。但是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备也不是一直待在新野,他也经常来到襄阳,结交当地的名士如司马徽等人。诸葛亮就是司马徽最先介绍给刘备的。大概也就是这一时期,刘备和裴潜有了一些交集。
           裴潜对刘备的评价,明显就是为了迎合曹操才这么说的。裴潜所说的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一句,应该指的是曹操平定吕布,收复徐州之后,刘备跟随曹操来到了许昌。然而不久刘备就假借阻击袁术为由,借走曹操数万人马,来到徐州后偷袭徐州刺史车胄,企图再次割据徐州这件事。
           余嘉锡先生就对裴潜的这番话意见很大,认为裴潜为了迎合曹操而昧着良心说瞎话,有失名士身份。并认为以刘备的为人,再加上诸葛亮的辅佐,在治理国家上面不会比曹操做得差。只是刘备起步太晚,一直没有一个理想的平台来施展他的才华罢了。
           当然裴潜后面半句,对于刘备的判断还是相当准确。余嘉锡先生考证,曹操和裴潜这一番对话,发生在刘备已经占据益州,并亲率人马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当时刘备倾巢出动,和夏侯渊在汉中对峙了将近一年。曹操视刘备为劲敌,不知道夏侯渊是否能够抵挡住刘备的进攻,所以才会和裴潜讨论刘备的能力。
           形势后来的发展,也完全应验了裴潜的预测。刘备在定军山杀了夏侯渊。曹操带领部队前去救援,又无功而返。刘备完全占有汉中后,进而称王建国,奠定了后来蜀汉政权的版图。所以这则故事收录在“识鉴”一章里。

    点评

    顶起来。祝中秋节快乐!感谢为了栏目的繁荣,积极的努力与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 15: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31#
    发表于 2017-10-2 15:04:19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2 11:20
    识鉴第二
           【原文】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 ...

    顶起来。祝中秋节快乐!感谢为了栏目的繁荣,积极的努力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3:24:27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7-10-2 15:04
    顶起来。祝中秋节快乐!感谢为了栏目的繁荣,积极的努力与支持!

    前面发出来的都是写好了的,后面的我还在写,更新不会这样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3:53:30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三
           【原文】何晏、邓飏、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隙致。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飏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音yue,第四声),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何晏、邓飏和夏侯玄都想和傅嘏交朋友,而傅嘏却不愿意。何晏等人就请荀粲去劝说傅嘏。荀粲对傅嘏说:“夏侯玄是当世人杰,倾心要和你交朋友,但你却不愿意。你们如果能成为朋友,就是一件美事;如果不能,就会因此产生误会,给你带来麻烦。你们两位贤人如果可以和睦相处,那么就是国家的福分,这正是古时候蔺相如可以放低身段让着廉颇的道理啊!”傅嘏说:“夏侯玄,志向远大却费劲心机去争取功名利禄,爱慕虚名,这就是善于言辞但却能倾覆国家的人。何晏和邓飏有能力,但性格急躁,看的书很多却不能掌握其要领,贪图钱财又不懂得控制自己,亲近和自己意见统一的人却打击排斥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爱乱发表意见还嫉妒才能高过他们的人。话太多就会有破绽,嫉妒有能力的人就不会有贴心的朋友。在我看来,这三个人都是命中注定将要败亡的家伙,躲他们远远的还怕会受到牵连而引来灾祸,更何况和他们做好朋友呢!”后来发生的事就和傅嘏所说的完全一致。
           何晏,字平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魏晋玄学的创立者。

           何晏是东汉少帝刘辩时期,被十常侍骗入皇宫而遭杀害的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晏父亲早逝。何晏年少时,其母被曹操纳为妾,何晏就跟随母亲住在曹操的府里,被曹操当作养子养大,成年后还娶了曹操的女儿为妻。
           从小时候起,何晏就深得曹操喜爱,这造就了何晏没有拘束,崇尚虚浮奢侈的性格。曹丕、曹叡父子就很不喜欢他,故曹魏政权建立之初,何晏都没有做官。这一时期何晏利用他渊博的学识,先后为《论语》和《道德经》作注(何晏在看到王弼为《道德经》作的注后,认为比自己写得好,就把自己写的给烧了),在学术上颇有造诣。
           也就在这一时期,何晏和王弼、夏侯玄等人创立了玄学的风气,以老、庄、《易经》为基础,讨论并探究很多涉及到哲学层面的问题,是魏晋玄学的奠基人之一。
           曹叡去世后,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辅政。由于何晏和曹爽私交深厚,何晏的官职也扶摇直上。何晏为曹爽谋划,架空司马懿,是曹爽的主要谋士。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诬告曹爽谋反,何晏也一同被杀,夷三族。
           邓飏,字玄茂,东汉名将邓禹的后人,曹爽、何晏的最佳损友,“高平陵之变”后一同遇害。
           夏侯玄“雅量第三”中介绍过了。
           傅嘏,字兰石,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大臣。傅嘏年轻时就以学识过人闻名,曹魏重臣陈群启用他为属官,从而迈入仕途。曹芳登基后,何晏等人权倾朝野,傅嘏看不惯何晏的为人与做派,得罪了何晏,被免官。后司马懿征召他为属官,从此傅嘏投靠司马家族,为司马家颠覆曹魏政权出了不少力。四十七岁时病逝,追赠太常。历史上对于傅嘏的评价也不高,是由于他身为曹魏臣子却帮助司马家谋朝篡位,不是忠臣所为。
           荀粲,字奉倩,曹操首席谋士荀彧的小儿子。荀粲和夏侯玄、何晏等人友谊深厚,也是何晏等人倡导玄学的参加者和推动者,玄学大家。可惜年纪轻轻就病死了,死时只有二十九岁。荀粲和傅嘏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可以在何晏、夏侯玄和傅嘏之间做中间人,撮合他们交往。
           晚清学者李慈銘和余嘉锡都认为,以何晏、夏侯玄的出身和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就算认可傅嘏的才能,愿意和他交朋友。在遭到拒绝后,断然没有理由放低身段继续求交往,还请荀粲出面撮合。所以何晏、夏侯玄想和傅嘏交朋友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但不会有请荀粲撮合一事,这应该是何晏、夏侯玄败亡,傅嘏上位后杜撰出来的。
           傅嘏为什么不愿意和何晏等人交朋友呢?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我们可以找出答案。何晏、邓飏等人升官后,在用人、选官上面大肆受贿,用人不公。这一点肯定让傅嘏万分鄙视。何晏小时候就养成奢侈的生活习惯,为人又比较张扬,这肯定也让傅嘏看不惯。另外,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而何晏去倡导玄学,抬高道家的地位,当然这是当时政治生态的需要,但是傅嘏学的肯定是儒家,对于何晏的这种学术思想也不能接受。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难理解傅嘏居然如此不给何晏等人面子,也不担心因此而得罪权贵。事实上傅嘏很快就因为得罪何晏了而遭到报复,被免官为民。
           何晏、夏侯玄是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但傅嘏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一则故事,表面上看似乎傅嘏善于识人,料事如神。但是仔细品味,就应该可以看出是后来傅嘏上位后经过润色的产物。李慈銘和余嘉锡都持这一观点。
           荀粲说的话,应该有其事,但不应该是受到何晏、夏侯玄所托,前来劝说傅嘏。荀粲和傅嘏本身就是好友,荀粲看到傅嘏在何晏面前摆谱,担心傅嘏会因此遭难,所以从好朋友的角度出发,劝说傅嘏不要太执拗,人在屋檐下,低头便是。
           但当时傅嘏可以坚持一个读书人对于道德精神的追求,坚决不和何晏等人为伍,这绝不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毕竟在当时谁也不可能预料到日后司马懿会用那样的方式夺回权力,收拾了曹爽和他的党羽。
           所以后来傅嘏得势后,话还不就成了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么!“后皆如其言”就很正常了。

    点评

    顶。中秋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 1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34#
    发表于 2017-10-3 15:55:37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3 13:53
    识鉴第三
           【原文】何晏、邓飏、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 ...

    顶。中秋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7:31
  • 签到天数: 20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35#
    发表于 2017-10-4 14:59: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冬风无痕 于 2017-10-4 15:02 编辑

    古人看了文章不笑也不评论,现在的人至少要吐槽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7:31
  • 签到天数: 20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36#
    发表于 2017-10-4 14:59: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文章不笑也不评论,现在的人至少要吐槽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6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37#
    发表于 2017-10-5 00:02:36 | 只看该作者
    此推论的有理有据,应该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1:28:08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四
           【原文】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构祸难,于是盗寇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晋武帝司马炎在宣武场操练、检阅军队。司马炎打算削减地方军队,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就在宣武场里把朝中大臣全部召来商议这件事。山涛就认为这种做法不对,他向参加商议的各位尚书阐述孙子、吴起的军事思想和理论的出发点,解释得非常透彻。在座的各位官员无不赞叹,都说:“山少傅说的是至理名言啊!”后来,西晋分封的各诸侯王日渐骄盈、生活奢侈糜烂,轻易地给国家带来了灾祸(指八王之乱),于是各地的暴民纷纷聚拢到一起,而州郡中因为没有军队,无法镇压,就这样叛乱在全国各地出现,并且规模越来越大。这都和当年山涛所预言的情况一致。当时的人们都说山涛没有学习过孙子、吴起的兵法,可是他的观点很自然地和孙子、吴起相同。王衍王夷甫也说:“山涛的认识和‘道’自然相合啊。”

           “偃武修文”并不是司马炎首创,最早是周武王姬发做的。《尚书》里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偃武修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九鼎,表示从此削减武备,提倡文教,被后世推崇为圣贤君王所为。其实周武王这么做,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义举,但是其有更深一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削弱地方的军事实力,确保中央王朝在军事上对地方拥有绝对的优势,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服务的。
           司马炎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定东吴后下诏,裁剪各州郡的常备军力,大郡就保留“武吏”一百人,小郡仅有“武吏”五十人。这个“武吏”是个神马东东?说白了就连正规军的级别都达不到,充其量也就是个武装警察而已。而且人数还少得可怜。
           司马炎“偃武修文”一事,《晋书》里提都没提,《资治通鉴》只说了“偃武”,没有说“修文”,可见《世说新语》有为司马炎涂脂抹粉的嫌疑。
           司马炎的“偃武修文”,本质上来讲,和周武王没有任何区别。两晋沿袭汉朝的分封制,宗室子弟被封到全国各地,有自己的领地。按周朝的制度,诸侯国是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的。但是东周以来的历史证明,这些诸侯国在经历几代的繁衍后,和中央政权的亲情基本不存在了。手握重兵的诸侯国,对于中央政权就是一个威胁。汉朝也发生过“吴楚七国之乱”这样的地方武力对抗中央的事件。所以司马炎为了自己的后世继承人着想,先把各地方的兵权给废掉,是一种强干弱枝的做法,目的是使中央政权拥有兵力上的绝对势力,威慑各诸侯国,让他们不要有什么糊涂心思。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地方的军力被大大削弱,诸侯王是没了和中央对抗的军事资本,但是却给了那些造反的人以可趁之机。司马炎死后,他的弱智儿子司马衷即位。由于这个皇帝根本没有政治能力,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国家彻底陷入动荡之中。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反叛,南方也出现了很多暴民聚众造反。由于地方没有常备军,面对这些造反的人毫无还手之力。终于在内忧外患之下,西晋灭亡,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史称“五胡乱华”。
           山涛,字巨源,魏末晋初大臣,大名士,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年少丧父,家里很穷。但是山涛天资聪颖,好学,尤其精通道家学说。长大后,正赶上曹魏末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山涛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聪明地采取了主动归隐,规避政治风险的做法。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山涛和嵇康、阮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隐居于竹林,整日喝酒、清谈、游乐,那可能是山涛一生之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随着司马家族地位的巩固,山涛作为士人,出仕是他骨子里的理想。山涛主动找司马师要官,司马师开心地说:“吕望(姜子牙,这里是把山涛比作姜子牙)想要做官了啊!”从此山涛仕途平坦,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尚书仆射、司徒等职,七十九岁时去世。和王戎一道,成为“竹林七贤”中官职最高的两个人之一。
           由此可见,“竹林七贤”的产生,是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造就的,并且这“七贤”之中,骨子里就想隐居避世的,真没有几个。
           山涛不但自己做了官,还想拉好兄弟嵇康一把。在他升职后,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原来的官位,这遭到了嵇康强烈反对。嵇康写了一封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宣布不再和山涛是朋友了,这多少让山涛有些难堪。但是嵇康被杀害时,却把自己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嵇康对嵇绍说:“有山涛山巨源在,他会好好照顾你的。”(“巨源在,汝不孤矣。”)这足以说明二人友谊之深厚。
           山涛在讨论会上说的“孙、武用兵本意”,应该是指出了军队对于国家稳定所起的作用,把军事概念引入到国家治理中来。这才会让在座的其他官员赞不绝口。
           引发西晋末年全国性动乱的是“八王之乱”,而造成“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则是司马炎的继承者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不能有效地行使皇权。这样司马衷就成了一个傀儡,谁能控制了他就等于是把皇权抓在了自己手上。于是在权力这个毒药的引诱之下,八位王爷前仆后继,陆续上演上台、被推翻后被杀,再上台、再被下一位推翻后被杀的戏码,如同在视频播放器上按下了循环播放键。
           “八王之乱”是宗室之间为了争夺皇权控制权的一场政治大乱斗,乱斗的后果相当严重,皇帝威严扫地,国家威信荡然无存。“八王之乱”以最后一位王爷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而告终,但这个时候的中国大地,已经遍地狼烟。匈奴屠各部落首领刘渊最先举起反旗,自称汉王,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建立“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氐族流民首领李特、李雄父子则割据四川。江南、荆州等地也都爆发了以地方中低级官吏带头闹事而演变成的大规模反叛行动。而司马越面对这个烂摊子,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地方没有常备军,就算是有,也不可能把这么多叛乱镇压下去。人心散了,队伍已经不好带了!
           所以,《世说新语》把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归咎于司马炎的“偃武修文”,是不对的,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认清问题的实质。当然,引发这场动乱的锅还得司马炎来背。那么多大臣劝他换掉司马衷,立其他人做太子,他就是不听。
           “识鉴”不仅仅是对人的认识和准确预测,还是对形势、对天下大势的准确判断。山涛应该是在讨论会上准确地预言了放松军备,就会造成在国家陷入动荡时,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地管控局势,对带头闹事的予以及时有效的打击,从而把叛乱扼杀在萌芽阶段。
           但是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如果国家的最高管理层不能以身作则,维持稳定,却让地方在混乱发生时给中央擦屁股,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大家夸奖山涛有眼光,其实是有意忽略最高统治阶层所应承担的责任,转移公众的视线而已。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6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39#
    发表于 2017-10-6 19:02:42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6 11:28
    识鉴第四
           【原文】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于诸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识鉴第五
           【原文】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王衍王夷甫的父亲王乂曾经官至平北将军。一次,王乂有件公事,需要一位使者去向朝廷汇报,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当时王衍正好在京师洛阳,王乂就让他坐着车子去见尚书仆射羊祜和吏部尚书山涛。王衍当时还未成年,相貌英俊,才学过人。见到羊祜和山涛之后,王衍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事情叙述得很详细,条理清晰,分析得头头是道。山涛惊讶于王衍的表现。王衍离开时,山涛还一直注视着王衍的背影,感慨道:“生个儿子要是能像王衍这样就好了!”羊祜却说:“将来祸乱天下的,就是这个小子了!”

           王衍,字夷甫,“雅量”中有详细介绍。山涛,上一则故事也介绍过了。
           羊祜(音hu,第四声),字叔子,魏末晋初著名大臣,名将。西晋建立后出镇荆州长达十年之久,和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在任上,积极筹备伐吴。后因病离职,临走前举荐杜预(灭吴主要将领之一)替代自己。回到洛阳后不久病逝,十年五十八岁。死后追赠侍中、太傅,赠谥号“成”。
           从羊祜的生平履历来看,他确有“识鉴”之能。年轻时曹爽征召他为属官,羊祜就没有去。后来曹爽被司马懿除掉时,羊祜也因为有先见之明而躲过一劫。令人称道的是,羊祜娶的是夏侯霸的女儿为妻。夏侯霸逃到蜀汉后,很多和夏侯霸有姻亲的人家害怕受牵连而和夏侯家离婚,但是羊祜没有这么做,对他的妻子依然很好。
           司马师执政时也征召他为属官,当时的政治局势还不甚明朗,羊祜也拒绝了,只接受了朝廷的征召,步入仕途。
           司马昭时代,司马家替代曹魏已经成了明摆着的事,羊祜这才投入司马昭的怀抱,任中领军(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和荀勖共掌机要。
    西晋建立,羊祜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由于和司马炎一样都有平吴的心愿,羊祜被司马炎任命为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军区司令),镇守南夏(应该是南郡之夏口之意,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当时的荆州地区被一分为,北面为西晋控制,南面为东吴控制。东吴镇守荆州的是名将陆抗,陆逊的次子。
           羊祜在荆州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深受百姓爱戴。羊祜统战工作做得也很棒,对于双方人员来往不加限制,对于东吴百姓也很优待,东吴百姓都很尊重他,称他为“羊公”。
           更加难得的是,羊祜和陆抗互相欣赏、尊重。陆抗生了病,羊祜派人送去汤药。陆抗一点都不怀疑,直接服用。手下人劝陆抗小心一点,陆抗说:“羊祜哪里是会下毒的人啊!”
           当然,羊祜来荆州不是和东吴搞好关系的,他一直在为伐吴积攒粮草军械,做物质准备。陆抗去世后,羊祜积极上表请求伐吴,但是朝中赞成的大臣很少,所以羊祜在任时一直没有伐吴的机会。
           后羊祜病重,请求回洛阳,得到了司马炎的允许。离任前举荐杜预代替自己。这又是一件慧眼独具的事。后杜预在灭吴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衍作为西晋初年名士之冠,名气不是凭空得来的。首先王衍颜值就很高,学问更是没的说。“姿才秀异”,就是“姿秀才异”的意思,这样的描写很到位。“姿秀”就是长的好看,“才异”就是学识过人。再加上王衍出身琅琊王氏,名门望族,起点就比一般人高一大截。第三点王衍的能力的确比一般人强很多。这里把他向羊祜和山涛汇报工作的事情,写得淋漓尽致,没点水平肯定做不到。
           这则故事发生时,羊祜任尚书左仆射,还在洛阳为官。《晋书-王衍传》中记载此事,说王衍当年才十四岁。三岁看到老,小小年纪就如此成熟,说明王衍确实是优秀的人才。可惜成年后的王衍三观却跑偏了,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最后下场凄惨,死于非命(被倒塌的房屋压死),着实令人惋惜。
           “总角”,是古人把头发在头顶两边各梳一个髻,看上去就像两个角一样,在过去是男子未成年前的标准发型。到了现在却成了年轻女性的时尚发型了,我们对此应该不陌生。       王衍小小年就就表现出色,山涛由衷的喜爱,溢于言表。但是羊祜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凭什么这么说呢?故事里没有交代,我们也不得而知。
           王衍长大以后,成为了士大夫的领袖人物,声望冠绝当时。他是继何晏、嵇康之后,玄学的又一主要推动者。但是也必须承认,玄学从王衍开始,逐渐偏离了原来探讨哲学思想的道路,内容开始变得空洞,形式也趋向于浮华。
           阮籍、嵇康等人不以放浪形骸为耻,大家开始争相效仿,而到了王衍这里就被发扬光大了。后世文人注重礼教,对于王衍在这一方面的推动作用深深地不齿。
           王衍没有利用他在社会上的威望,带领大家为国家出力,维护皇权,而是过着奢靡的生活,整天醉生梦死,政治上又毫无立场可言,临死时才后悔地说,“我们这些人,如果可以不沉醉于虚无奢华的生活,团结一致匡扶社稷,又怎么会落得如此地步。”后世的文人评价王衍时,基本没有同情他的。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0 04: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2 16:29 , Processed in 0.11612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