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aniforget9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新说(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1#
    发表于 2017-10-25 09:28:52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22 18:47
    识鉴第十
           【原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 ...

    您不细加解释,还真就相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18:12:50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一
           【原文】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
           诸葛恢刚刚渡江来到江南时,自称“道明”,他的名声仅仅在王导和庾亮之下。诸葛恢曾做过临沂县县令。有一次王导对诸葛恢说:“大人您可以在头发还没发白就位列三公。”
           诸葛恢,字道明,东晋初期大臣,名士。诸葛恢出身琅琊诸葛氏,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的同族晚辈。父亲是诸葛靓,祖父诸葛诞,都是有故事的人物。这个以后会慢慢提到。
           诸葛恢年轻时曾被任命为家乡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境内)的县令,正赶上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诸葛恢为避战乱南下,来到了社会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
           这时司马睿领安东将军,在王导的辅佐下已经在江南的建康站稳了脚跟。司马睿继承琅琊王的爵位,所以以前肯定和诸葛恢有过来往,就任命诸葛恢做了自己的安东将军主簿。随后司马睿把当时比较富庶、社会稳定的会稽郡交给诸葛恢管理,任命诸葛恢为会稽太守。诸葛恢在会稽郡三年,把会稽治理的井井有条,年年干部绩效考核都名列第一。
           后诸葛恢的母亲去世,诸葛恢辞官守孝。守孝期结束后被司马睿提拔进中央。东晋建立后,诸葛恢历经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先后任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六十二岁时去世,谥号“敬”。
           古人绘制地图和现在不一样,南方在上,北方在下,正好和现在颠倒了过来。所以古时候江南地区在地图上看就被画在长江的左边,故称“江左”。
           诸葛恢刚刚过江时,加上他江南地区有三位名士字“道明”,另两人是荀闿和蔡谟。后人称这三人为“中兴三明”。从诸葛恢在会稽太守任上的政绩来看,他还真没有辜负“道明”这个字。
           王导可以说是东晋王朝的缔造者,在东晋建立初期,那可是权倾朝野,德高望重的人物。司马睿在登基的仪式上,竟然要求王导和他同坐御床,可见王导在当时的地位。但这里看王导对于诸葛恢,非常尊重,礼让有加。这既是王导为人谦和的体现,也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其一就是故事里特别提到的诸葛恢曾当过临沂县令这件事。王导出身琅琊王氏,老家就在临沂县,所以做过临沂县令的诸葛恢,还曾经是没有出仕时的王导的父母官。“明府”一词,就是当地百姓对于地方官的尊称。王导称诸葛恢为“明府”的时候,已经官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王导依然保持了对诸葛恢的尊敬,给足了面子。
           其二,王导凭什么就能断定诸葛恢一定就能年纪轻轻位列三公呢?要知道三公是古代的最高官职,一般做到三公的,年纪都一大把了,须发皆白。“黑头公”是指位列三公时头发还是黑的,说明还在壮年时期。从诸葛恢的传记来看,除了当会稽太守是政绩卓著以外,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其为人也没什么突出的才干。王导对诸葛恢赞赏有加,除了这句话,他还在自己被任命为司空时对在座的诸葛恢说:“这个位子迟早会是你的!”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出在诸葛恢的身世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上。
           诸葛恢的姑姑是司马睿的奶奶,明白了吧,诸葛恢是司马睿的表叔。身为外戚,又有很好的名声,这在注重门第的两晋时期,就是仕途的保证。
           另外一点比较隐晦,当时的政治环境,也让王导不得不对身份特殊的诸葛恢让三分。
           东晋立国之后,由于王导和王敦完全掌控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这让被架空了的司马睿非常不满。司马睿想要夺回权力,王导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王导为人恭敬仁厚,看出司马睿的意图后,知道以退为进,明哲保身。他表面上对司马睿放权,却暗地里利用王敦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司马睿扳不倒王导,也没有理由排挤王导,只能疏远他,同时任用自己的人如刁协、刘隗进中央任职,想小刀切肉一点一点地切割王氏家族掌控的权力。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能被司马睿重用的,首先就是司马睿的亲戚么。这样一来诸葛恢无论从身份到名望,都符合被司马睿重用提拔的标准。
           这样一解释,王导甚至有些讨好诸葛恢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世事无常。最终诸葛恢虽然官至尚书令这样的中央大员。但是三公的头衔从来没有授予给他。王导怎么看走眼了呢?
           这也是政治形势决定的。
           琅琊王氏和司马睿矛盾激化的产物,就是王敦之乱。前面介绍过,王敦起兵“清君侧”,打败了司马睿的中央军,导致司马睿病死,实际上是被气死的。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挫败了王敦第二次作乱,琅琊王氏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王导虽然在多次政治危机中如同不倒翁那样屹立不倒,但是他的权势已经不能再和东晋初创时相比了。后来的苏峻之乱被平定后就连出身寒门的陶侃都敢当面嘲笑王导,由此可见一斑。
           新的政治势力渗透入中央后,诸葛恢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在政治上牵制琅琊王氏的价值。所以既没有成为三公的可能,也没了那个必要。
           政治就是一只无形的手,多少人的命运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18:13:07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7-10-25 09:28
    您不细加解释,还真就相信了。

    过奖,过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64#
    发表于 2017-10-25 18:39:52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25 18:12
    识鉴十一
           【原文】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 ...

    学习。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65#
    发表于 2017-10-26 10:37:10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0-25 18:12
    识鉴十一
           【原文】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 ...

    政治就是一只无形的手,多少人的命运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啊。——您说得非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7:31
  • 签到天数: 20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66#
    发表于 2017-10-26 21:08: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许久没来,更新这么多了!一起看,过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08:28:41 | 只看该作者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7-10-26 21:08
    许久没来,更新这么多了!一起看,过瘾。

    现在做不到一天一更新了,感觉对不起兄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7:31
  • 签到天数: 20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68#
    发表于 2017-10-29 15:13: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没事,有时间就续下去,我们就不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8:17:35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二
           【原文】王平子素不知眉子,曰:“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
           王澄平日里一直看不起王玄,说道:“王玄空有远大的志向,但是气量狭小,最终会死在乡野的坞堡里。”

           王澄,字平子,西晋末年大名士,王衍的亲弟弟,官至荆州刺史。
           王玄,字眉字,王衍的长子,王澄的侄子。在当时有盛名,和卫玠齐名,也属于第一流的名士。
           王澄一生下来就有极高的悟性,还不会讲话,就能通过别人的动作判断出他的意图。长大后和王衍一起,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王衍是当时玄学界的领袖,大神级的人物。王澄玄学造诣也很高,王衍就很欣赏他这个弟弟,每当一个玄学的题目被王澄解说过后,王衍绝不会再发表意见,只会对别人说:“阿平(王澄的小字)已经品评过了。”王衍还常对人说:“天下的名士,阿平第一,庾敳第二,王敦第三。”有了兄长的提携,王澄名重当世,深受世人的尊敬。
           然而王澄的能力也就在玄学领域里了,日常一身名士的毛病,整日酗酒,热衷名士聚会谈玄,一喝高兴了或是服食寒食散后,经常赤身露体,旁若无人,整一个行为艺术家的做派。王衍却还认为这样做很好,时不时夸奖王澄。这让王澄更加肆无忌惮。
           晋惠帝末年,天下动乱的苗头已经显露,王衍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安全,派王澄和王敦到地方任刺史,美其名曰“狡兔三窟”。王澄就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镇守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来到荆州的王澄依旧保留名士的做派,对于政务不闻不问,把政务全部交给别驾(即副手)郭舒打理,自己天天就知道喝酒,玩投壶和赌博的游戏。荆州地界上盗贼横行,他根本就不管,最终爆发了以杜弢为首的底层民众叛乱。叛乱的规模越来越大,王澄被逼逃出江陵。
           这时候司马睿在建康站稳了脚跟,征召王澄为属官,王澄乐得撂挑子走人,于是就东下建康。在路过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的时候,被镇守豫章的王敦杀害,死时年仅四十四岁。
           王玄在正史中记载的很少,《晋书》中仅在王衍传后附上了几句。说他小时候为人简朴、豁达,学识才能出众。永嘉之乱中,晋怀帝被匈奴族汉赵政权俘虏,天下无主,司空荀藩任命王玄为陈留太守,屯驻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王玄自命不凡,看不起底层民众,所以当地的百姓都不拥戴他。这时候祖逖北伐,来到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王玄想去投奔祖逖,但是在路上被盗贼杀害。
           看到王玄的故事,我们才发现王澄还真是一张乌鸦嘴,一点都没说错。
           “不知”中的“知”,通“智”,以为高明的意思。“不知”就是看不起。
           “志大其量”,应该是刘孝标在抄写时抄错了字,很多其他版本的《世说新语》都作“志大无量”,这样才解释得通。
           “坞壁”,是乡村中百姓自发修筑的城墙类的防御工事,为了对抗流民和强盗的侵扰。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政府无力保护地方百姓,百姓们只能聚集在一起,筑起坞堡,也就是个小型城堡,自己保护自己。
           王澄说王玄会“死坞壁间”,意思是王玄为人做不了大事,不会取得什么成就,只能在乡野间某个小地方自保。运气好的话可以活到自然死亡,运气不好,坞堡被攻破,王玄就会死于非命。
           王澄作为王玄的亲叔叔,就算再不喜欢这个侄子,似乎也没必要说出如此恶毒的话来吧!王玄到底做错了什么引得王澄这么痛恨他呢?史籍里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也只能从一些侧面细节来推测了。
           可能一,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就是当时名士圈中流行的一种风气。名士之间的相互仰慕,都是一对一的,不会爱屋及乌。比如向秀和嵇康关系非常好,但却看不起嵇康的哥哥嵇喜,连话都不愿和他多说一句。再比如夏侯玄和陈本关系很好,却看不起陈本的弟弟陈骞,都不愿和他在一起喝酒。王澄和王衍之间的关系肯定没的说,但王澄却不会因为王玄是王衍的儿子就把对王衍的那种情感转移到王玄身上。看不上就是看不上,没有其他的原因。
           可能二,王衍的夫人,也就是王澄的嫂子郭氏为人强势,贪婪庸俗,不但喜欢敛财,还喜欢干预王衍的工作,这很让王澄瞧不起。
           《晋书》中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郭氏贪财,平日里非常小气不说,还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身为太尉夫人,竟然做出让婢女上街捡牛粪卖钱这种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王澄时年十四岁,就劝郭氏吃相不要太难看。郭氏说:“老夫人(指王衍、王澄的母亲)临终时,小叔你还年幼,婆婆就嘱咐我要好好管教小叔,没有让小叔来管教我。”说完拉住王澄的衣裙,抄起棍子就要揍王澄。幸好王澄身手敏捷,挣脱开来,跳窗逃跑了。
           王玄可能是郭氏的儿子,王澄从心底里鄙视郭氏,自然不会给郭氏的这个儿子什么好脸色。
           到底是哪一种可能造成王澄诅咒王玄呢?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0#
    发表于 2017-10-29 20:12: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8:15:16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三
           【原文】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寻帝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王敦第一次起兵作乱的时候,杨朗苦苦劝谏,王敦却不肯听,无奈之下杨朗只好为王敦效命。在战场上和中央军对阵时,杨朗乘坐中鸣云露车来到王敦面前,说:“听下官鼓音指挥,一次冲锋就能取胜。”王敦起兵前曾拉着杨朗的手说:“大事如果成功,就任命你为荆州刺史。”然后王敦获胜后却把这件事给忘了,只任命杨朗为南郡太守。王敦第二次起兵作乱失败后,晋明帝司马绍下令收押杨朗,想要杀掉他。可是不久司马绍就病死了,杨朗得以活命。后来杨朗以官职兼任三公曹,主管选拔人才,他所任命的几十个官员,原来都出身低微没什么名气,后来都表现出了才能,受到重用。当时的人们都称赞杨朗善于发掘人才。

           杨朗,字世彦。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官职也不高,《晋书》里也无传,一个典型的历史“三无”过客。如果非要说点和他相关的有点知名度的信息,那就是他的曾祖父,曹操手下著名的才子加谋士,杨修。
           中鸣云露车,应该是当时战场上用于临阵指挥的指挥车。中鸣,应该是车上安装一面鼓,通过击鼓指挥进攻或撤退。云露,可能是一种形容,车上有一高台,台上置鼓,台身绘制云纹,给人以登云驾雾的感觉。两军交战时,前线指挥官站在高台上观察敌情,并用鼓声指挥作战。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王敦第一次起兵作乱前和作乱中所发生的事情。王敦起兵作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本质上则是代表高门士族集团利益的王敦和企图巩固皇权的晋元帝司马睿之间的互撕,最终的结果是司马睿得不到高门士族的支持,在和王敦的交战中败北,朝中大权悉数落到王敦手里,司马睿颜面扫地,郁闷不堪,仅仅过了半年就病死了。
           王敦刚刚起兵的时候,形势并不十分明朗。他的属官之中不少人就劝他不要做这种犯上作乱的事情,比如谢安的伯父谢鲲,时任王敦的大将军长史。杨朗也是其中之一。
           另外王敦的根据地荆州也不稳定,北面的襄阳有摇摆不定的甘卓,南面的长沙有忠于朝廷的谯王司马承。不过王敦采取了最正确的策略,北面联合拉拢甘卓而稳住了他,南面派兵进攻长沙,压制司马承,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
           后方稳固后,王敦率军直指建康。司马睿的中央军多次出战,先后战败,无一胜绩。
           王敦的获胜,和建康的高门士族暗地里的支持分不开。东晋建立之后,王导王敦兄弟掌权。王导为政维护高门士族利益,琅琊王氏就成了高门士族集团的利益代言人。这却损害了国家利益,让司马睿很不爽。司马睿妄图任用自己人压制王家的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敦攻入建康后,占据石头城,纵兵在建康城内劫掠,也不入宫觐见司马睿。司马睿知道自己输了个精光后,先是放出话来,“你王敦要是想坐我这个位子,我就走人让贤。”看看王敦也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司马睿又派太常荀崧去石头城任命王敦为丞相、江州牧,还让百官一起去石头城朝拜王敦,等于是举白旗投降了。
           王敦先是按惯例谢绝了丞相的官职,不久就自己任命自己为丞相,还大肆任命自己家族的人为各州刺史,根本不甩司马睿。这明摆着就是在寒掺司马睿,最终把司马睿给气死了。
           王敦起兵时为了拉拢杨朗给他画了个饼,事成之后只从饼上切下一块兑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荆州是王敦的根据地,当然要抓在自己人手里。后来任荆州刺史的,先是王敦的亲哥哥王含,后是王敦的堂弟王舒。都是他们老王家的人。杨朗仅仅获得了一个安慰奖,当上了荆州治所江陵所在的南郡太守。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就因为杨朗只当了个小太守,后来才能保得性命。
           这里简单科普一下古时候的行政区划。古时候用的是州、郡、县三级,和现在的省、市、县(区)相对应。州的长官称刺史或牧,名义上牧高于刺史,二者权力相当。汉以后一州任命刺史后就不再任命州牧。郡的长官称太守。郡如果被封给诸侯王成为封国,则太守改称内史。县的长官称令,如县被封给有爵位的大臣,成为食邑,则改称长。现在则图省事,一律都称为“长”。
           王敦第二次起兵作乱,在本质上和第一次有很大不同。这一次王敦是冲着改朝换代来的,这理所当然地和士族高门的利益不一致,自然遭到士族集团的反对。东晋施行门阀政治,士族集团拥护司马家坐天下,换来自己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交易。这种交易的关键就是稳定,如果天下易主,交易还要重新谈。好比原先的合同作废,重新要再签一份一样。
           士族集团显然不愿意已经到手的利益重新再分配,所以这一次和晋明帝司马绍抱成了一团,合力击败了王敦的军队对建康的攻击。随着王敦的病死,其势力彻底土崩瓦解,核心成员王含、王应、钱凤、沈充等人先后被杀,爪牙周抚、邓岳等人逃到民间躲藏了起来。
           杨朗看来没逃脱,被抓住了。如果不是司马绍在平定王敦之乱后一年就病死了,杨朗也在劫难逃。
           故事中说杨朗“后兼三公”,有误,应该是“三公曹”才对。“曹”是三公的属官,主管典选,提拔任用人才。王隐所撰写的《晋书》里称杨朗官至雍州刺史。这则故事里也提到杨朗有官职,三公曹只是兼任,二者记载相符。这也能说明《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是很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2#
    发表于 2017-11-1 18:49:48 | 只看该作者
    解说的真好。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21:21:55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四
           【原文】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周顗的母亲在冬至这一天的家庭聚会上,举起酒杯对她三个儿子说:“我原本以为我们一家人来到江南避难,会连个安家的地方都没有。幸好你们周家有福相啊,你们几个都能在我身边尽孝,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周嵩离开座位,来到母亲面前挺直了身子跪着,流着眼泪哭着说:“恐怕不会像母亲您说的那样啊。大哥为人志大才疏,空有虚名却对事务缺乏判断能力,还喜欢利用别人的失误得利,这不是可以保全自身的做法。我这个人是个暴脾气,容易得罪人,也不会被世人所接受。只有老三没能什么才能,才可以一直在母亲您眼前服侍您啊!”

           周顗,东晋初年名臣、名士,前面已经多次遇到了。
           周顗的母亲,名叫李络秀,汝南郡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驻马店人。李络秀嫁入周家是个有趣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贤媛”一章中,我们后面会讲到。
           李络秀嫁入周家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周顗、周嵩和周谟。虽然李络秀的身份只是妾,但似乎只有她生了儿子,所以周顗继承了家族的爵位。再加上周顗自身的才能,周家在东晋建立初期,也算是高门大户。
           如今看着三个儿子都在朝中做官,长子周顗官至尚书仆射,家门得以光大,老太太不免有点得意。说这话的时候,应该是东晋立国,周家也站稳了脚跟,看上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三个儿子又能团聚在自己身边,这当然令老太太高兴了。
           任何时代都不缺专门败人兴致的人,周嵩就是这样一个。
           周嵩干这种倒胃口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似乎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破坏欢乐和谐的气氛。晋愍帝司马邺被汉赵政权俘虏,西晋灭亡的时候,江南的大臣们都劝司马睿登基称帝,唯独周嵩跳出来大放厥词,说什么现在不是称帝的时候,如果司马睿北伐中原,收复二京,驱逐胡虏,到那时才算功德圆满,才可以登基称帝。这种毫无眼力价可言的行为,让司马睿大为光火,直接免了他的官,一撸到底。尽管如此周嵩还不长记性,私下里对朝廷的人事任免大发议论,终于惹恼了司马睿。如果不是看在周顗的面子上,恐怕周嵩早就见阎王去了。
           这一次也是这样。冬至日家庭团聚,本来是一个哄老太太高兴的时候,偏偏他又跳出来说这种不吉利的话。还真别说,周嵩这张乌鸦嘴这一次说得很准!周嵩这种用南京话来说就是有点“甩”的故事,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好几个。
           不知道为什么,周嵩就是和他的大哥周顗不对付。从他的话里,简直把周顗说的一无是处。并且周嵩对于周顗在当时的名望,更是恨得牙根痒痒。“雅量”一章中就有周嵩气急了拿起蜡烛砸周顗的搞笑故事。
           当然,周嵩这样的发作,应该是酒精的作用。一旦喝高了就会发酒疯。周顗为人仁厚,从来不和他这个“二百五”弟弟一般见识。而李老太太给这个儿子这样一搅和,估计原本愉快的心情也给败得差不多了,心里多半在想,“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儿子!”
           周顗和周嵩的结局,和他这次所说的完全一致。兄弟二人先后被王敦杀害,都没有善终。
           而老三周谟,小名“阿奴”,在史籍里默默无闻,《晋书》里只记载了他在王敦覆灭之后,多次上疏为哥哥周顗喊冤,最后终于让朝廷为周顗平反的事迹。周谟历任丹阳尹、中护军(与“中领军”一样,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封西平侯,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贞”。正如周嵩预言的那样,只有周谟可以为母亲奉养天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4#
    发表于 2017-11-8 18:31: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涨知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2:31:55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五
           【原文】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危,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做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问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王敦第二次犯上作乱失败,王敦也病死了。王应想去投奔王彬,当时王彬是江州刺史;王含却想去投奔王舒,王舒是荆州刺史。王含对王应说:“大将军平日里和王彬关系如何你不是不知道啊,你怎么却要去投奔他呢?”王应说:“这正是我们应该去投奔王彬的原因。王彬在别人势力强大的时候,敢于坚持不同意见,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等到他看到我们落了难,一定会同情我们,(并收留我们)。王舒为人奉公守法,怎么会做这种意外之事(指收留朝廷通缉的叛贼)?”王含没有听从王应的意见,于是二人一起去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王应父子二人投入长江之中,把他们淹死了。而王彬得到消息,听说王应要来投奔于他,就秘密准备好船想去接应他们。然而最终王含王应也没有前来,这让王彬深深地感到遗憾惋惜。

           这则故事说的是王敦死后,王敦的部下做鸟兽散,死的死、跑的跑。王含是王敦的亲哥哥,王应是王含的次子。因为王敦没有儿子,所以王含把王应过继给了王敦,做王敦的继承人。王含和王应都是王敦集团的核心人物,如今造反失败,只能逃跑了。
           王含和王应《晋书》里都无传,只是在王敦的传里顺带介绍了一些事迹。
           王彬和王舒,是王敦、王含的堂兄弟。他们四人的爷爷是王览。王览有五个儿子,到了王敦这一辈,王导是老大的长子,所以是这一支琅琊王氏的族长。王敦、王含是老二的儿子。王舒是老三的儿子。王彬则是老四的儿子。琅琊王氏作为东晋初年首屈一指的高门士族,就是靠着这些人支撑着门户。当然核心人物还是王导和王敦。
           王彬,字世儒。东晋建立后,依靠家族的势力,在朝中为官。王彬为人正直,对于王敦犯上作乱很看不惯。还曾经当面顶撞过王敦,幸有王导从中解劝,王敦才没有加害王彬,还任命他为江州刺史。这是王导、王敦利用宗族兄弟控制东晋地方政权的手段。王敦覆灭后,王彬没有受到牵连,但被调回建康,先任支度尚书(工部尚书的前身),苏峻之乱后任匠作(皇家工程队队长),负责营建战乱中被毁的宫殿。五十九岁时病逝,追赠卫将军。王彬自身在东晋历史上名气一般,但他的二儿子王彪之名气很大,是东晋中期名臣、忠臣。对抗桓温的主要人物之一。
           王舒,字处明。小时候就和王敦关系很好。第一次王敦之乱后,王敦和王导控制朝政,王舒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加上王导的扬州刺史,王彬的江州刺史,东晋一大半天下全部抓在了王家人手里。
           等到第二次王敦之乱王敦败亡后,王含和王应前来投奔。王舒非但没有收留和保护这父子俩,反而把他们给杀了向朝廷邀功。名义上说是大义灭亲,实际上就是卖友求荣,结果这一做法遭到当时和后世的一致鄙视。
           随后王舒被解除了荆州刺史的职务,入朝任尚书仆射。苏峻之乱前,王导安排王舒任会稽内史,目的是安插自己人在会稽郡做自己的外援。但是王舒不愿意离开建康,还以会稽的“会”字和自己的父亲王会相同,犯了名讳,死活不愿意去。最后朝廷把会稽的“会”字加上一个“右耳旁”,改成了“郐”,王舒没办法只好去赴任。
           苏峻之乱中,王舒发兵抵抗,成功抵挡住苏峻部下对浙江一带的进攻,立下了功劳。然而苏峻之乱刚被平定,王舒就病死了。死后被追赠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王应这里说的王彬“能抗异同”,讲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王彬当面顶撞王敦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有趣。
           第一次王敦之乱中,王敦大获全胜,把晋元帝司马睿的中央军打得落花流水,一举控制了朝廷。这之后,王敦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把忠于司马睿坚持和自己对抗的名士、名臣也是自己的好友周顗给杀了。周顗的被杀也和王导脱不开关系。
           王彬平日里就和王敦不对付,看不惯王敦飞扬跋扈,目无君上的做派。并且王彬和周顗的私人关系也非常好。周顗死后,大臣们摄于王敦的淫威,都不敢前去祭拜。而王彬公然前去祭拜周顗,还在周顗的坟前痛哭流涕。
           刚哭完,恰巧王敦招王彬前来议事。看到王彬眼睛红肿、一脸哀伤地来了,王敦很奇怪,就问原因。王彬一点都不避讳,直接告诉王敦自己刚才去祭拜周顗的事,这惹得王敦很不高兴。
           王敦对王彬说:“周顗自寻死路,况且平日里也就当你是普通朋友,你干嘛要这么做啊?”
           王彬说:“周顗德高望重,还是你的好朋友,平日里对朝政很少发表意见,也不是刁协、刘隗一伙的。你却在大赦之后杀了他,我所以感到伤心难过。”
           说到动情之处,王彬越说越来气,竟然加大了嗓门,声泪俱下地数落起王敦来:“兄长你对抗天子的军队,犯上作乱,还杀害忠良,图谋不轨,你会给家族带来灾祸!”
           王敦被王彬骂的无地自容,也勃然大怒,厉声说:“你怎么敢如此猖狂?当真以为我不敢杀你吗?”
           当时王导也在座,赶忙起来劝架。王导身为族长,在家族中有崇高的地位,王彬和王敦多少都要给点面子。王导让王彬赶快向王敦行拜礼赔罪。然而王彬驴脾气也上来了,对王导说:“我的腿脚有病,就是见了天子,天子都准许我不必下拜,有什么必须跪拜的?况且我又没有错,为什么要下拜?”
    王敦也怒气未消,赤裸裸地威胁王彬道:“脚疼能比得上脖子疼吗?(指脖子上要挨上一刀)”
           王彬听了丝毫没有慌乱,也没有害怕的神情,让王敦很是无奈。再加上王导在旁边说好话,王敦才放了王彬一马。
           王敦第二次准备作乱,将要兵发建康之前,王彬也苦苦相劝,劝王敦不要这样做。王敦又一次给说得火冒三丈,准备命令手下把王彬抓起来。王彬面色不改,说:“你前面杀过我的哥哥(指王敦曾指使部下杀害了反对他作乱的堂兄弟王棱),今天又想杀掉我这个弟弟吗?”
           最终王敦还是念及同族情谊,没有为难王彬。
           王应作为晚辈,对他这两位堂叔分析得相当透彻,也对二人的性格把握得很到位。从史籍的记载来看,王应就是个标准的官二代,纨绔子弟一个,才能没有多少。王敦病死后,王应秘不发丧,偷偷把王敦的尸体埋在大帐里,假装王敦还活着地每日照常请安。王应不利用手头兵力的优势,亲自到建康督战,反而每天和自己的亲信在王敦的大帐里喝酒赌钱。最终纸里包不住火,王敦病死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前线王敦的手下听说王敦死了,再也无心恋战,被忠于朝廷的军队一举击败。主将钱凤被杀,沈充、周抚、邓岳等主要将领全部逃跑,第二次王敦之乱彻底失败。
           刘孝标在给这则故事做注时就评论道:以前郦寄因为出卖朋友而被后世讥讽(指郦寄在陈平和周勃的指使下哄骗吕禄、吕产交出兵权,最后导致诸吕的被杀),更何况出卖自己的亲人呢?王舒真不是人啊!
           王彬的品行则要比王舒高尚太多。“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的就是王彬这种情况啊。一家之中出来两个兄弟,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
    王含和王彬的做法,果然和王应预料的一模一样。王应看来在识人上还有点能力。可惜他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还被他那个愚蠢的老爸给葬送掉了。
           人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有时候一个错误的决定造成的后果将是无可挽回的,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6#
    发表于 2017-11-9 16:23:51 | 只看该作者
    以史为鉴,学着做人。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2 15:11:40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六
           【原文】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识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云:“君自求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欢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
           武昌人孟嘉给太尉庾亮做庐陵郡从事,已经小有名声。太傅褚裒有识人的本领,正赶上从豫章太守的职位上离职,去建康任职,路过庾亮的驻地武昌。褚裒面见庾亮,问他:“听说你手下的从事孟嘉很有才能,现在是否在座?”庾亮说:“是的,你自己找找看。”褚裒仔细观察庾亮的属下们很久,指着孟嘉说:“这一位有点与众不同,是不是就是孟嘉?”庾亮哈哈大笑着说:“你说对了!”当时的人们都赞叹褚裒识人的本领,也为孟嘉受到名士的青睐而高兴。

           孟嘉,字万年。当时的武昌不是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那个武昌,而是现在的湖北省鄂州市。孟嘉在东晋中期小有名气,以文采著称。在历史上孟嘉算不上什么名人,可是他有个很有名的外孙,就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潜陶渊明。
           《晋书》中孟嘉的传记载在桓温传的后面,记述的内容不多,只有几件逸事之类。
           桓温任荆州刺史时,孟嘉给他做从事中郎,也就是个中级属官。孟嘉好喝酒,酒量还不小,喝得再多也不醉。桓温就问他:“这酒有什么好喝的?”孟嘉回答:“大人您还没能领会到酒中的乐趣啊!”
           又有一次桓温问孟嘉:“听女伎们演奏,总觉得琴声不如笛声,笛声不如人的歌喉啊,这又是为何?”孟嘉回答:“渐近自然。”这种超然脱俗的回答令在座的人们无不赞叹不已。
           孟嘉的逸事中最知名的就是“龙山落帽”。有一年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下属们来到荆州治所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城外的龙山上登高游玩。这说明重阳节登高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就有了。桓温在龙山上安排下酒宴,和下属一起喝酒。突然一阵风吹过,把孟嘉的帽子吹落了,而孟嘉却没有察觉。估计在当时帽子掉落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桓温有意想看看孟嘉出洋相,就示意下属们都别提醒孟嘉。过了一会儿孟嘉起身方便一下,桓温命人把孟嘉的帽子捡回来放在孟嘉的坐席上,还让孙盛写了一篇小文章嘲笑孟嘉。孟嘉回来后发现了帽子和孙盛的文章,也不感到窘迫,当场拿起笔在孙盛的文章下面写了一篇答谢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大家看了以后都拍手称赞。
           孟嘉虽然有文采,但是在东晋那样一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孟嘉不是出身于什么名门望族,寒族的出身严重限制了他的仕途。所以他始终在地方给地方大员们做属官,先是庾亮,后是桓温,最高的职位也只是桓温的征西将军长史,五十三岁时去世。
           这一则故事也记载在《晋书》里。
           褚裒,字季野,在雅量一章中已经作过介绍。庾亮,字元规,《世说新语》里出场次数很多的人物,这里也不多赘述。
           在这里《世说新语》的作者又犯了一个小错误,把时间点弄错了。褚裒任豫章太守多年,庾亮是江州刺史,是褚裒的顶头上司。但是褚裒离任豫章太守进建康任职的时候,庾亮已经去世两年之久了。陶渊明给他这位外祖父写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里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明这则故事真实发生过,并且明确记载是庾亮在世时,一年元旦举行新春茶话会,宴请所有的下属。褚裒也来参加了,在会上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晋书》中沿用了陶渊明的记载。
           在当时,能得到大名士褚裒的赞许,那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孟嘉确有过人之处。《晋书》中能单独给他留下一块版面,虽然着墨不多,也算得上是“二十四史有传”,青史留名了。
          褚裒本来和孟嘉一样,都出身寒族。二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女儿。但是褚裒比孟嘉幸运的是,褚裒的女儿嫁给了晋明帝司马绍的次子司马岳,也就是后来的晋康帝。而孟嘉的女儿只嫁给了名臣陶侃的某一个孙子、陶渊明的父亲,一个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来的无名之辈。
           这就是为什么褚裒最后可以官至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死后追赠太傅,而孟嘉的一生只能是“荆州老从事”的根本原因。可见门阀政治误人前途啊。

    点评

    学习。顶了。楼主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2 18: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78#
    发表于 2017-11-12 18:19:26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1-12 15:11
    识鉴十六
           【原文】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识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 ...

    学习。顶了。楼主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7:31
  • 签到天数: 20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79#
    发表于 2017-11-13 20:37: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来了,这里越来越精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7:31
  • 签到天数: 20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80#
    发表于 2017-11-13 20:37: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来了,这里越来越精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2 15:54 , Processed in 0.1052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