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上完课,买了两个烤番薯,溜到芝山脚下狼吞,恰逢沈氏祠边,老人歌仔戏唱得正欢。 我拾椅而坐,袅袅而听,妇人轮翻上阵,时而“山伯英台”,时而“陈三五娘”,凄厉哀怨,如醉如痴。祠旁老猫曲蹲聆听,似懂非懂。不远处沈祖风水向西雄抱,如老者静静等待岁月流逝。 歌仔戏起于何时至今仍未定论,有说起于唐时,有说起于明朝。相比之下,“明说“较为普遍,认为歌仔戏系漳州“车鼓小戏”演变而来。我对曲艺一窍不通,但对歌仔戏追本溯源颇感兴趣,皆因对闽台文化痴迷不减。 歌仔戏实是闽台共同文化根源,她源出草根文化,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几只板凳,几位老人,唱腔一开,二胡紧随。唱腔哀哀怨怨,胡声牵牵绕绕,自信之处,欢快跳跃,悲伤之时,如歌如泣。二胡对于唱腔既是旁观者,又是知情人。 稍懂闽南语者,均知歌仔戏带有“哭调”,有人甚至戏称为“闽南哭调”,唱腔往往时高时低,有时高声凄厉犹如“马在杀鸡”,有时低声拉长有如寡妇哀哭。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东山歌冊”来,小时常听妇人“唱歌冊”,就是哭调加长腔,我发现,只要循着唱歌冊的声音加大,竟与歌仔戏无异,难怪有一说认为歌仔戏源于民间说唱。只是,没人注意,歌仔戏多有哀怨,必与妇道自卑有关,这与闽南文化底蕴竟不谋而合,闽南之地农耕浅薄,长期落后,裹不饱腹,其数不计,唯唱出悲惨,发出心声,方聊以自慰。 想着想着,此时,我的眼前忽然浮出一幕:一寡妇在家里哀声唱着歌冊,唱着,唱着,门外来一乞丐,拉着二胡,听其哀声为之动容,不知不觉,你我不分,这,或许就是歌仔戏的最早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