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关于诗人冬萧的一些评论和诗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9-16 10:43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9: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北方夫子 于 2014-1-9 19:47 编辑

           介绍关于诗人冬萧的一些评论和诗歌  
      

           写在前面的话:四季文学诗歌论坛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了预期的进步,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是客观的。但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困惑和茫然,这来之我们现在的实际状况,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速成;而摆在我们文学爱好者和论坛管理者面前的就是积极学习,不能故步自封和陶醉在当下的自我中;对于管理者我们都有义务去追寻心里的那片文学的蓝天,但感觉我们在诗歌的写作、欣赏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对于2013年的工作不想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说,2014年当务之急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诗歌版本的基础建设;有一些特色和提升,吸取其他文学网站的先进适宜的理念为我所用所取;这篇【介绍关于诗人冬萧的一些评论和诗歌】就是从中国诗歌网编辑选取的关于诗歌方面的文章希望大家学习读解.


      朴素的回归与超越
      ——浅论冬箫的诗歌
      
      认识冬箫是去年在新诗代论坛。那时,我游荡诗歌论坛有一年多时间,在不停地寻找一个可以学习和提高自己诗歌写作水平的坛子。进入新诗代后,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里有着一种十分浓厚的交流气氛,论坛“始终秉承其独立、思辨、专注以及包容的办站风格,全力为广大诗友打造一个真诚、开放、自由、温暖的诗歌网络平台”的理念吸引了我。冬箫作为这里的版主之一,勤勤恳恳,读贴认真,回贴点评细致,清楚地指出我的诗歌的不足,同时对我的好作品又给以肯定。因此,我十分喜欢这里,几乎每天都要上来读诗、贴诗和交流学习。
      在圣诞节的一次新诗代网上狂欢夜上,我开始与冬箫接触。聊天中,知道他与我同年出生,生日却还小我一天,便更有了一种亲切之感,似为兄弟之谊。对于冬箫的诗,我都会认真拜读和学习的,从中也感觉到他是一位对生活和诗歌都很执著也很实在的青年诗人。其作品使我在他平静的表述与舒适的诗句里,不时领悟人生的妙悟真知和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
      我认为冬箫的诗歌是语言清澈干净、意象简约平凡、结构严谨稳固、想象丰富多 、思想明晰通俗和风格朴素真实。读后令人有着轻松愉快之感。
      一、
      清澈干净的语言和简约平实的意象——心脾沁透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惯熟的表达方式,冬箫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有着清澈干净的语言和简约平实的意象,这成为我进入他的诗歌世界的入口,读来感觉心脾沁透,余味极足。
      如诗人的《写一朵花的时候》。“写一朵花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我听到了花跺脚的声音//——让血液加速/一张鲜红的脸/会吸引许多情不自禁的目光/避开孤独的冷//于是我把花写得很耀眼/就像天使头顶/那个明晃晃的光环/或者,心底/永远守护的一个名字”读后,给人一种高洁的味道。干净的语言中带着贵族的气息,通过花、雪、声音、血液、名字等等简约平实的意象,投射出个体的潜意识,注重细节,注重细节与叙述的结合,具体的、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诗思。
      再如《我来到巴黎》。“我来到巴黎/天空突然虚无了/就像忍受中的痛/失去方向//我念叨起母亲/巴黎的湿度便开始增加/许多人的鼻孔潮湿了//一道蓄谋已久的光亮,瞬间/游历过黑白相片的表面”我们从中看不到惊奇和怪异的意象,都是一些我们常见和熟悉的意象,而意象的组合,却产生出另一番味道,不仅让我感到亲切,更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思。
      又如《我的诗》。“我的诗,靠近/天空、铜锣/和一只站立的耳朵//泡开词语的咖啡/席地而坐/我感到小草在弯腰/承受我/或者语言的重量//这并不奇怪/我的诗要蘸着露珠写:/透明的骨骼上/布满血丝//我意识到在体内游走的狭小/缓慢的语速中/目光落叶般断断续续风来了,或疏或密/一些摇晃的时间简短成词语/卡在了想象的裂缝”从语言上讲,这首诗没得说,干净利落。从意象看,更是大家常见和可以触摸到的。起首,就让我感到新鲜,诗人把诗、天空、铜锣、耳朵这几个词组捏在一起,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却又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不得不顺着诗人的诗路和感受一路读下来,精短的诗歌,沁入我的心脾,使我对他的诗歌作品有了很好的整体把握。
      冬箫的诗很易懂,就在于他的叙事性、画面感、语言的平实性,意象的熟知性,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二、
      丰富多 的想象和严谨稳固的结构——冷静克制
      一首好的诗歌作品离不开丰富多 的想象力和严谨稳固的结构,这样才能使诗歌内敛,冬箫就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诗可以说是在通俗的基础上又兼收美声的技巧,更达到了一种冷静克制的效果,读起来使人不累,不烦,不躁。
      在这方面尤为做的比较好的作品,有很多,我下面选取一首《静观》:“我坐在窗前/看着新雪飘落时/那些扑腾飞出的翅膀/另一个人的目光/和我交织着——/我们互不相识//现在,屋内的灯光/雪白,落在餐桌上咖啡杯的边缘/没有掉下去,一些时辰/飘落进杯子,就像精白的砂糖//翅膀飞回来了,我的目光/停满了雪,她的也是/也不知冷不冷/还好/一杯咖啡一直等着我”生活在北方,对写雪的诗尤为喜欢,这首也是如此。这首诗的成功好像带着某种天意,它的构思称的上妙手偶得。从窗前开始,层层递进,节与节相对均衡,整体富于语势变化,在寒冷的冬季,有一杯咖啡等着,十分令人回味,一种温暖动人的气息扑面而来。
      《石子》一诗。
      我是一颗从家乡溜出来的/石子,好久了。/每天让无数的车轮擦身路过/或者,被赶到路边/而我,坚持站回到路的中央/看着来来去去的影子//有一天,我碰到了/一颗嵌在车轮花纹里的/同乡的石子/它告诉我/“现在的石子很少出来”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读起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反响。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用石子做一首诗的主体意象的诗人,一枚生硬、冰冷的石子,经过诗人的笔,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让那些离家在外漂泊的游子,感悟颇深。这种诗没有很深的理性,也没有很美的意境,但通过用事实说话,在某一个细节上的表现和展开,生发出诗意和内涵,抽象地让读者看到一幅生活的画卷。
      《空心树》:“村头,一棵吊死过人的大树/被掏空了。喻示着什么?/里面的空气自由了/小心走动的蚂蚁自由了/秘密自由了/甚至某个顽童进进出出的影子/也自由了?//可是有一天,好多人在村里/听到了,老张头/一声被扩放的驼背的唤儿声”空心树是一首悲切的诗歌。通过生活的某一瞬间,表现了一个情感很深的主题。那一声唤儿声,久久地回荡在我的心里,刺痛我们的灵魂。这样的诗在一般作者手上,很容易写的平平,但在冬箫的想象,却变幻出一首很结实的诗歌。一首诗达到冷静克制,是一个高手必需具备的能力。那些漂浮和散淡的诗歌,就是缺乏这种能力所造成的,读了这么多冬箫的诗,他的这种能力极强,左右纵横的力量均衡,不摇晃、不漂浮、不浅显,每每总是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足够的冷静,面对现实、观察现实、介入现实,清醒地直面一切的人生态度。
      三、
      明晰通俗的内涵+朴素真实的风格——妙悟真知
      一首好诗关键看它的内涵,而不是看他的技巧运用的如何之高。我一直坚持写诗要用“热血”,而不是用“脑细胞”。冬箫的诗歌,就是从肉体里自然流淌出来的“血”,明晰通俗的内涵和朴素真实的风格,让读者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并深刻理解诗人的意图,从中受到教化,濯洗一次心灵。
      《雨水站立着,掉下来……》雨水站立着/掉下来,我琢磨它的脚印/听到,一块泛青的石板/许多声音在下面拥挤我看到,雨后绿出来的小草/和指尖滚下来的透明液体/多像记忆之流/淌出的自由花纹//但我/总感到有一种细微的响动/爬过模糊的玻璃表面,加速/接近一个疼痛的核心/裂开,一声尖利/冲破木讷和遭咒语的表情天空的闸门全开了/雨水站得更直地/掉下来……
      雨水可以直立,当这首诗歌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确实感觉到诗题很有诗意和内涵,这其中有了一种诗歌移情的作用,让我迫切地往下读。作品不长,字数不多,但读后,却不得不让我认真思考和回味。一滴雨水,有着如此之力量,有着如此之情怀,它带给我们的是人性的满足和痛苦的倾诉,掉下来……余音缠绕,久久不能停止思绪的沸腾,多么朴实、多么真实啊。
      《我要急停下来》“我要急停下来/收敛起飞奔的翅膀/离过去近些,手/够得上刚刚离开的脉搏//这需要些力气/多大,我没有试过/但肯定比家乡的庭院大些/比阳光下的喧嚣声大些//我选择静谧/聆听万籁沉寂中一颗心脏的语言/——那淳朴的阳光/打在数爿墨色而陌生的天空//现在,天空瓦蓝而倾斜/停飞的翅膀/扑在灰黑残破的瓦片上”停下来,一种思乡的情怀。角度的切入十分的精巧,让人意想不到。朴素真实的语言,真诚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思,给痛苦和痉挛一次释放,催动读者之心。
      在人生的天空中,我们每个个体都在忙于各自的“飞行”,可有一些人却不愿甚至不能停下来。在当今这个发展速度快,生活节奏快的社会里,我们感到疲惫、疲劳和疲倦。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种生活的现实,这种精神的现实,形成社会现象与“我”的心理活动,增强了作品的思辨色 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把泪水留在山上》“山有哭的时候/是我把泪水留在了山上/湿漉的林中,鸟已散尽//低下头/把内心与鸟的影子放在一起/比较黄昏的色 //山的影子里/还有一只鸟的影子,告诉我/一片草地曾经鲜花烂漫//——其实我知道这些/这里的暧昧和晃动的藳草/这里的星辰/曾经闪烁在两个人的眼里//我划过一根火柴/这小小的火把,在一阵风后/把泪水和山的背影烘干”这首华贵绚丽的作品,一定出自难得的灵感,精心的构思,谨慎的布局,百般镂刻打磨。多个意象通过描写、明喻、暗喻和超现实的手法,有序地跳荡而出,让读者陷入沉思。
      我们知道事物有它自己的外在和内在形式,诗人却把这种形式融入到自己的情感和内心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实现自我超越,使诗人的用心达到了很好的传达。到于“我们”可以经受自身命运的种种坎坷,不惧怕来自外部世界的所有风雨。
      诗人王国维说过:“有境界自有风格”。冬箫的诗歌就是如此,展现了诗人心智成熟的巨大内在力量,让诗歌站立起来,深入人心,体会到一种妙悟真知,很好地实现了诗歌的传达与教化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上是我阅读冬箫诗歌作品时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冬箫的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他关心、注意和熟悉自然景象和事物,以平常的物象入诗,这是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尤为重要的是,诗人是一个很懂诗歌和善于运用技巧的,做到了严丝合缝,把一些有着深厚内涵的感悟,用朴实无华、干净利落的语言表现出来,在诗歌的构造上又十分注意衔接与磨合,加之丰富的想象力,构成冬箫诗歌作品的独特风格,易读、易懂,以小见大,达到了一种朴素的回归与超越。
      作者:古剑来源:中国诗歌

      两个人的江南
      ——评冬箫《江南的雨水,江南的灯》等诗
      
      我19岁那年到杭州,推算起来已过20年。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浙江。后来多次路过这块土地,有一次独自往浙闽边界雁荡山步行,途中遇雨,在飞云江一带目睹夜河上投放、漂流的纸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读到浙江诗人冬箫的《江南的雨水,江南的灯》等诗,我是那样激动,感到非常亲切。
      日本著名学者竹内好曾提出文化构建中“主体缺位的肤浅状态”,发人深省。诚然,浏览一些作品,我们既看不到传统、古典、民族、地域的根基,也看不到现代、开放、创新、秩序的稳健。作家及其精神家园的存在方式,迷失在形而上学的“欧化即现代化”的雾岚里。匆忙舍弃自己的“本土”,又未能成功踏上诗歌的“新地”,促使诗人及其作品处于飘摇不定的悬置状态,有的销声匿迹。令人欣喜的是,诗人冬箫立于江南本土,打造具有湿润光泽的江南诗。他找到了“江南”这一特定的创作主体,也把自己融入主体之中。请看《江南的雨水,江南的灯》,江南的鱼为何“围着几条影子窜出水面”?是因为“一枚裂缝的灯火游在水里”。有限光度的“游行”,激励鱼儿的探索。“脊背上响起了一两声古朴的梅雨”,既点出江南雨季的特色,又引人入胜地从鱼的“脊背”,使我们想到江南民居的屋脊,想到江南人乃至国人的脊梁。这是一种信念和力量的积蓄。夜行者没有这种信念的支撑、力量的推动,是难以完成朝圣光明的长途旅行的。
      诗人的写意建立在深厚江南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第二节及时推出“一个长袍老者”,他站起来,整个江南的历史似乎灵动,有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模型。诗人的高明在于把“老寿星”当作一个媒介,他关注的是老者手里“留下一盏青铜灯/恍若抛下一枚岁月的铜板”。这盏古老的灯,无疑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倘若静放在博物馆,无疑是考古学家探询的对象。然而,诗人不会那么简单地让“历史之灯”束之高搁,他要凭借当代诗人继往开来的诗歌使命感,让这盏“过时的灯”复活,复活在梅雨季节的江南之夜。灯光是灯的生命,是灯的灵魂,也是夜的眼睛。因此我们在自然的雨夜,看到“时间爬满雨水的花纹”,这时间是实时的,也可以是“过时”的。一如人类社会的进程,我们直接践行感知的是现在,现在的来路却是漫长的沉甸甸的过去。
      江南的雨水,江南的灯,始终围绕游鱼展开,在某种程度置换成游鱼的布景。没有鱼的游动,时光的雨水和历史的古灯,就成为一种单纯的意象,一种概念的抽象。鱼儿,在江南的雨夜承担了看似轻盈、其实非常厚重的角色。它超越低级动物的范畴,跃升为开拓、奋进的人生况味。它“从淌水的石阶上岸”,逆流而上的身影,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震撼吗?
      鱼的意义似乎是乡情,是迷惘之中的思考,是突破向上、猎取光明的幅度。茫茫雨夜,“一枚裂缝的灯火”暗示什么?是老墙裂缝的泄漏?是突破樊笼的挣扎?是动态液体的扭曲?还是古灯的另类重影?它明明白白把握现实,却又与过去有着无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模糊的童话,一个暧昧的寓言,更是一个光明的暗示:江南雨夜本身就是一个湿度浓郁的“发光体”,不是有“黑暗也是一种光辉”一说吗?“裂缝的灯火和青铜灯/点得亮潮湿的江南?”这是一个疑问,实则是一个无须回答的设问。作者前面的描述已经回答了一切,我们需要历史明灯和时代灯火的指引,但如果没有鱼儿的游动,那些亮光就显得十分空洞。最终依靠的仍然是探索中的生命,那是真正的不可替代的光源,是点亮大地、点亮思想的野火,是永远不会西沉的“我的太阳”。
      再看《忍耐》,一朵玫瑰的生存颇具人的特征。在兽性、神性、人性的图谱,诗人没有离开江南“游鱼”的人格化,依然把人性确立为创作的主体。玫瑰曾经灿烂,恰似人的命运。即便在风中“晃悠”——那也不过晃悠而已,终究是幅度有限的“钟摆”,不危及整体生命和整体美的存在。然而,“生命落下,碎裂”,恐怕不是自然风力使然,而是功利主义的人为。将玫瑰制成花茶在经济学家眼里天经地义,在买卖双方眼里无可厚非,但在诗人审美领域可能是一种难以饶恕的“刑事犯罪”。诗人既然不肯让历史的青铜灯束之高搁,自然也不轻易放过“摧花”的经济行为,因为在他的眼里,玫瑰不是经济作物和生产加工的原材料,而是饱蘸人性的爱之神、美之神。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护花使者,而是一个试图站在特别法庭上的法官,然而他找不到可以锁定的真正的被告——那时一种无处不在的强大的习惯势力和经营理论。他也找不到原告,因为“受害者”奉行忍字头上一把刀的信条,根本就没有想到起诉,最重要的是无处行使起诉的权利。“还说些什么?一壶玫瑰花茶吗?”——这样的发问似曾相识,是的,我们在“点得亮潮湿的江南?”里领教过诗人的无须别人明确回答的的设问。这不象一个专业律师的口吻,因为诗人要审判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全面”的以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为基础的摧残生命之美的“集体意识”、“集体行为”。当风情万钟的玫瑰被风干、爆炒成木乃伊一般,诗中那个“我”显然坐不住了,他站了出来,但没有英雄主义的表现,所做的不过是“从碎口的颜色/找到你破损的嘴唇”,随后的发问因为长期压抑而“轻描淡写”缺乏冲击力。这与“忍耐”的命题一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中国伤痕文学留下了这样壮烈的句子,然而,在“钱本位”“官本位”引领“英雄”的人类社会,“在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仍想做一个人”,显得更加迫切和庄严。因此,诗中那个寻找破损玫瑰的形象,尽管离“高大全”很远,但更加真实可信,更能赢得我们的文学认同和尊重。
      忍耐是出发点,是过程,是一种局部的可以扩大的理性存在方式,不是最后的目的。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把“沉默”换成“忍耐”又有何妨?“忍耐者”未及爆发就在缺乏人性的“人为”里丧失了鲜活的自我,这样的人间悲剧,古今中外,难道还少吗?
      这首诗“我”和“你”,与前一首“鱼”和江南雨夜,均形成相应的对应、对称、对话关系。梅雨,灯火,老者,构成江南的“大我”,与自我的他者化———鱼,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客体又互为主体。《忍耐》中的“你”——玫瑰,无论虚实,都代表至高无上的仁义、博爱和美学。诗的基调定位于“我”和玫瑰的内心告白,让我们感觉到玫瑰的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最后两句,“你”一一句简单的话告诉我“没那么简单”,虽然轻轻一句,却如远天隐隐滚来的雷声,摄人心魄。“远远地,你是这样告诉我”,使我们不难发现“我”和“你”拉开的时空距离。我们知道在《圣经》里除了耶稣基督,谁也不能复活,然而凋敝风干的玫瑰为何还能“说话”呢?我们可以假定另有一个女人在冬箫创设的诗国,弥补对话者的缺失。但这是下策。最好的理解应是此诗的隐喻:形体的消亡不等于精神的幻灭。相反,形体的扭曲和异化,可能导致精神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使之更加突出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复杂往往隐居于简单之中,在植物性玫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人性化的玫瑰。肉身可死,人性不泯。“我”和“你”的对话实质是和人性的对话,和思想的对话,和品位的对话。因此,无论“我”和“你”距离有多远,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听到这种“灵魂的声音”。
      常言道:“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往高处走,在我们人类组合的广大城乡已有了超越自然旅行的意涵。它经常作为一个褒义、炫耀的俗语,忘情地投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怀抱。《把泪水留在山上》似乎与此唱了不和谐的反调。“山有哭的时候”,开门见山地道破山的痛楚和无奈。其根源在于“我把泪水留在了山上”,看来山哭是假,人哭是真。山,原本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某种高度和伟岸的象征。攀登者,探险者,游猎者,流亡者,可能面临种种难以意料的困顿,遭致足以抵消自负、平抑张狂的失败,从而大大减弱“人定胜天”的群体口号的分贝,使“征服自然”“征服宇宙”之类浪漫主义理想,益发接近“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文学性,更谈不上“合法性”。也许失败者的悲伤久久难以释怀,但泪水再多也有限,无法形成山洪爆发,也无法往低处流。把泪水留在山上,盲目和狂悖荡然无存,这就有了“低下头”的姿势。虽然不能简单地与罗梭的惊世忏悔相提并论,难以与巴金反思文革的自我批判同日而语,但毕竟是一种在大千世界面前谦卑的姿势,是人类把世界假定敌人并与之战斗后的深刻反省,从而表现出对世界的顺应、敬畏、改良的勇气和睿智。高处不胜寒,这时候目空一切的人类容易低头沉思,并接受内心的秘密审判。人类的觉醒,乃是拯救人类的灵丹妙药,也是人类免遭自我毁灭的唯一选项。
      这首诗中“鸟的影子”,成为“比较学”的重要坐标,成为“鲜花浪漫”美好生活回忆的载体。我们可以理解为原始的欲望、骚动的爱情、神秘的侣伴等等。“这里的星辰/曾经闪烁在两个人的眼里”,诗人一反前两首诗“我”和江南、和玫瑰那种边缘化的含蓄,面对大山,面对世界,公开宣称“两个人”的存在。“闪烁在两个人眼里”的是比山不知高出多少倍的星辰,代表了宇宙,代表了恒定的不为人知的真理。这就出现了“仰望”,产生了信仰和朝拜。江南的山,或者说是中国的山、世界的山,被无形中赋予“圣殿”的底盘,成为仰望者的最佳依托。
      与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个小女孩相比,“我”无疑是幸运的。他不必靠卖火柴为生,也不幻想缩在冬夜街头划火柴取暖。他划亮火柴,主要不是“展现光明”,以光明的制造者自居,而是要燃烧,要以足够的温度“把泪水和山的背影烘干”,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反映了走出梦境的人类对自然、对社会、也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然是人的泪水留在山上,就别指望遥不可及的太阳出来收拾残局。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站起来;在哪里亏欠,就在哪里偿还。这是一种伟大的“赎罪”。当泪水蒸发不见,烘干的“背影”肯定还在,这样的“标本”更易长存于世,供当代人,供后人审视、洞察和研究。
      在一个夏季和一个冬季,在那两个季节的一个烈日炎炎的白天和一个大雪初停的深夜,我坐在中国北方的列车上,路过唐山,未能下车看看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保留的一块残桁断壁。读冬箫的作品,尽管理智提醒我可能不准确,但我仍把烘干的背影、爆炒的玫瑰、潮湿的江南,和那场地震的有关遗迹联系起来考量。那种美,是残缺的美,是人类在废墟上建设的反思的美、清醒的美和自我疗伤的美。
      我欣赏冬箫以江南的本土意识为先导,以江南的人、人的江南相互对应,使诗歌的主题地位得以稳定、变通、发扬光大。他找到了自己和自己江南的诗意存在方式,以游牧式的文笔为我们艺术地、多义地、放大地再现了“两个人的江南”——那是此岸与彼岸、亚当与夏娃、虚无与存在、完美与残缺的江南,是“我”和“你”心史相通的世界。
      孙拥君(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东山诗苑》副总编)

      语言的行动决定着诗魂的流向
      ——简谈冬箫的新诗
      
      诗的变化,印证着一个诗人新的成长。
      冬箫的诗,在诗的结构中寻找节奏的韵味,在诗的语言上寻找可能的张力,在诗美的意象上,寻找新的创造点,是为他近期新作的特点。《母亲》一诗,只“母亲,只在邻村的山岗上/磨了几下刀口/荆棘就倒下了一大片”二句,就一下树立起了中国母亲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地付出后的那种平凡又伟大的形象。而当诗人意识到这种不能用代价来计算的付出时,就说,“我从荆棘上走来/母亲远远望着我/足有黑发到白发的距离”,我们不禁要赞叹诗人连续二个荆棘的同词妙用。荆棘在这里若作名词,便是艰难的意象,若作形容词,则艰难由苦难作垫的无私付出而成了诗人“我”的成长道路。于此,“黑发到白发的距离”,便既是一种动情的审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概叹。最后,当诗人“向母亲挥挥手/顿然触及到的呼吸”,那是母亲无孔不入的呵护,令诗人感到的“潮湿”,就不是一般的现象与感觉,而是那种令魔鬼也会落泪的感动。语言的行动决定了诗魂的流向,在《情》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沉”在调情缸里的我,回家便“踢翻”了自己的身子,而“透过厚厚的时间”,嘴唇便蝴蝶般“飞来”,沉——踢翻——飞来,行动的语言让整首诗动作起来,朝向一个诗意的未然,那就是:一个身影“闪”了出来,在反复“阅读”着我。好一个“闪”字,那是思想的闪,那是另一个视角的透视。阅读的背后正是人生渐趋成熟的自我反省。以个人的想象诗化世界,《脸》是河面的“喜悦”和河底的“干枯”,而岁月的刻刀往往会悖自然规律——“剔除了一个花季”。虽然坚持与韧劲最终是人战胜了艰险与苦难,并且由“一张枫叶的脸上/从火红出发”升腾起了激情与豪迈,但终究是会有“一段镂刻的疼痛/忍受象石头般硬的煎熬”。生活,是的,生活并不简单哪。活着,你要清醒地活着,可真不易!人世沧桑,它酵发的历史意识,便是“在患难与幸福之间/一起沉浮”。这就是“结果”,开在作者个人想象与现实社会中的一个诗意的指认。当小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忽然读到了“当春天具体到抽节的细节——/你变成植物/是别人乐意爬上来的那种/善良,长在你的身上”。虽然“善良”一词尚欠含蓄,但我的心还是为之一震,这是文学的本真,也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生姿态。诗歌在教人浪漫与理想外,还有在批判中与世界为善的内核。
      作者:王学海来源:中国诗歌


      冬萧的诗歌
      
      我的泪
      
      阳光下,我忍住了最后一滴泪/在太阳和月亮恒久挂在天空之时/最后的两粒麦子/停止了呼吸/大地的绿,销声匿迹这时,让我想念绿/哪怕是麦芒间丁点的色 /也是生动的/犹如春风中经常飘动的细腰/让人充满滋润如果可能,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落下我最后的一滴泪/虽然少/但或许也能/生长一点生命的希望

      那些月光是我的
      
      那些月光是我的/是我寄给家里的物什它薄薄的,凉凉的,暗暗的,就像我的薄命流浪在外,神情悲悯/你们面对它应该感到高贵——这是我的想法/你们也可以看着它流泪,看着它一筹莫展,或者看着一个人从里面走出来

      其实所谓的死

      其实所谓的死,只是/风吹过,花谢了/在春天万花盛开的季节/这样的死/和时辰无关,和生活无关只是,在死之前/必须清理我的胃,把里面装着的/破碎的灯盏和孤独的失眠/一起清理同时,我/还要修理身体里的废墟部分/甚至只是未来可能的废墟/——以自己微生物的特征、经验/并原谅它们的颓废当然,此刻我不需要赞美/我只是和野草、蚯蚓和泥土一起生长/而且,这样的生长是缓慢的甚至滞后的此刻,阳光艳得睁不开眼睛/我已经很虚弱,或许就会化为虚无/但我/还得整理一下衣领/把我花瓣的身体挺立在大地上


      巷
      
      在这里,所有的风/都被折成巷的模样/九曲十八弯/而风声还是风的内心/长长的拖音不绝于耳/小时候,我就会在这个时刻闭上眼睛/去摸。就像他正从这里走过/带着一种叫亲情的足音/现在,巷没了/足音打上了封条/我每每驻足在这里/还是有风从身边经过。长长的/九曲/十八弯

      外婆

      要不是熟悉,这个/离开我十多年的称谓,现在/也不会随口呼出/这本身带有磁性的黏液,这会/又让你在天上听到了,你的天籁回音/我听不懂,倒是你在那个日高的晌午/用暖洋洋的阳光看我的一眼/让我忘记了心痛,抱着阳光/就像原来你怀抱我一样/不过这次,是我紧拥着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4-1-9 21:11: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15 14:35 , Processed in 0.07781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