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汉晋文化精髓溯源 ……刘勰《文心雕龙》新译——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21:42: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1 21:53 编辑

    第八章  什么是赋
    (诠赋第八)


        《毛诗序》有言:“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那么,这里面排列第二的“赋”是什么意思呢?赋,即“铺”也,就是“放平、展开”。若作为文章的一种体例格式,“赋”是选择有韵律的字词文句,来表达人们体察万物时的感怀志向。
        《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語……”由此可知,古代朝廷的大小官员都应该有能力书写并向上级呈献诗词,而在官府内,会有盲人专门负责把已经整理过的诗词歌曲等,再转化成一种适合朗诵并用于传播教化的文体,这就是赋。
        《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于《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写到:“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若比较其中九种符合“大夫”标准的德能,其中“升高能赋”的本领,等同于通常“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而诗兴大发”时,可以出口成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诗经》中,《毛诗序》把“赋”归入诗歌的“六义”之一。而在《国语》以及《毛传》中,“赋”在源流和功用上,却不完全等同。但是,大致而言,他们的不同看法,还只是类似树干与树枝的关系而已。所以,刘向在《七略》(今佚)中说过,不为歌唱只用于朗诵的就是赋。而班固在《两都赋序》里讲,赋是古诗的一个支流。
        若从作品源流来看,像郑庄公的《大隧之中》和晋国士蒍(祁姓士氏名蒍字子舆春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主要谋士之一)的《狐裘尨茸》,二者不但字词简洁明了,而且语句合仄押韵,还是他们自己的出口成章。尽管这两首还不是完全符合“赋”的体例格式,但如同尚没有达到炽烈普照程度的朝阳,虽是晨曦初辉,却一样璀璨。待到屈原创作了《离骚》,赋才真正开始凸显峥嵘。所以,赋作为一种具备鲜明个性的文体,确实源自《诗经》,而脱颖于《楚辞》。紧随其后,便是荀况《礼》《智》诸文,以及宋玉《风》《钓》等篇,开始了用“赋”的名号,标注题目……至此,“赋”与“诗”才真正区别开来。在此之前,“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如同大国附庸一模一样,而从此之后,赋不但焕然一新,而且独树一帜,甚至可以称霸一方了;另外,在行文格式上,此时的“赋”,通常是以主客对话开头,具体内容无论描绘的是山水景物还是音容笑貌,但在遣词造句上,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极力追求细致、全面和华丽,并且要有韵味节律感……而这一切,正是“赋”刚刚从诗歌中独立出来时的大致情形。
        步入一统天下的秦代,其文学其实算不上发达,据说曾流传过“杂赋”九篇。汉代伊始,文学家们顺应潮流,推波助澜,陆贾(约公元前240-170年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首当其冲,贾谊追波逐浪,而枚乘、司马相如随声附和,以至于王褒、扬雄扬鞭驰骋,时至枚皋、东方朔以下,凡大千万物,事无巨细,皆可纳入赋体。汉宣帝时代,诗文杂赋累积繁多,待汉成帝诏令校对编辑,单是呈报朝廷的“赋”足有一千多首。追溯“赋”的源流,亦不难看出,其兴起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地,而盛行于汉代朝野。究其内容,或描述宫殿狩猎,或记载足迹志向,或家国天下,或孤独情怀……总之,其主体格调,崇尚的都是为了劝诫教化的普照广大也。再论写作风格,这时的赋,一般篇首都有“序言”,于末尾还有“乱辞”。其开头“序言”,用以挑明全篇主旨意义,而结尾“乱辞”,用以总括提炼全篇,进一步突出并凝结了文章气势。在《国语·鲁语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闵马父(即闵马也称闵子马是闵子骞的父亲春秋时鲁国人)曾引用《诗经·商颂·那》的诗句,并指出《那》的结尾部分“乱”表达了什么意思。由此可见,在殷商时期的“颂”诗与姬周春秋的《楚辞》中,于结尾部分都有“乱”的艺术风格……这不但是“大赋”的特征,也是雅正诗歌的格调吧。至于像展示草木禽兽、庶品杂物之类的赋,一般应属于触景生情或随机应变的日常需要,其无论具实描绘,还是假借虚拟,一般也是追求字句韵律的细腻精致,并且主要用于说理劝诫,而其他为辅……这一切虽属“小赋”范畴,但其中偏重“新奇”“巧变”,则是鲜明特色。
        自赋体独立以来,像荀况的《赋》,善用隐喻而不直说,讲述道理,层层递进,且自问自答;而宋玉诸赋,精于巧言善辩,是赋体用词极度华丽的始肇者;另外,枚乘《梁王菟园赋》,举要不烦,并有新意神会;司马相如《上林》,博物旁及,文思飘逸奢华;贾谊《鵩鸟赋》,阴阳辩证极致,且情景交融;王褒《洞箫赋》,咏物浮想联翩,描绘声情并茂;班固《两都赋》,思路清晰畅达,雅正金声玉振;张衡《二京赋》,笔力峻拔矫健,寓意丰富饱满;扬雄《甘泉赋》,构造深邃绚丽,讽谏相形见微;王延寿(约公元140-165年字文考另字子山南郡宜城人东汉辞赋家)《鲁灵光殿赋》,叙事以实写虚,气势活灵活现……以上十家,则是辞赋中集大成者的杰作代表。
        再者,像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文思缜密,赋开端的强劲有力;徐干(公元170-217年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明智,赋才偏于俊俏轻柔;左思(生卒年不详,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文学家)、潘岳(公元247-300年即潘安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晋文学家)在大赋创作上,二人功勋卓著;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成公绥(公元231-273年字子安东郡白马人西晋文学家)于赋体成就之外,彼此另有建树;郭璞之赋,堂皇富丽,辞藻繁缛,弊在说理不清;袁宏(约公元328-376年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人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作赋,慷慨胸怀,滔滔不绝,胜在脍炙人口……这些人物的作品,都是魏晋时期“赋”的杰出代表。
        浏览上述作品后,再回头审视“登高能赋”的主旨含义,根本在于睹物、生情、壮怀也。因为情以物起,才能风清气正雅致,而外物被内在风清雅正的气质所影响,才能书写出来巧妙、绮丽和博雅的韵律辞章。其二者气质互补而相得益彰,如同花色交织的锦帛,亦如五彩调和的绘画。所以,赋的文体虽新,但出自讽谏的功用,其始终没有改变;赋的表现形式,尽管眼花缭乱,但其适合朗诵的本色,尚且永葆长存……这才是赋能够独树一帜的本质所在,并且也是写赋者必须要把握的基本要素。然而,在赋的写作中,那些舍本逐末者,就像削篾砍竹一样,接触的越多,越会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谁是体谁为用。所以,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就像花朵繁多损害枝干茁壮、肥胖浑厚摧残骨骼健康一样,赋的创作如果坠入舍本逐末的轨道,其距离“赋”原本具有劝诫教化的价值意义,必定愈行愈远了。正因为如此,杨雄在《法言·吾子》中感慨,不应该把精力用在雕琢“赋”的辞藻韵律上面,因为这如同女工纺织薄纱蝉衣,看似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其实劳民伤财、华而不实。
        总而言之:源自诗歌的赋啊!一经分流,恣意横冲。周边大千万物,推敲琢磨的美妙绝伦,惟妙惟肖;四面八方风貌,描绘镌刻的精彩纷呈,活灵活现。堰塞疏通变通途,丑妇乔扮夺人目。劝诫教化的赋啊!辞章华丽,朗朗上口,才能算是名副其实。华而不实的赋啊!去掉堆砌、浮夸、繁杂的字词语句,又还能剩下什么?

    注释:
    ①荀况《赋》之《礼》部分: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②宋玉《风赋》开头部分: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王曰……
    ③西汉枚乘《梁王菟园赋》结尾部分:……芳温往来,按神连才结,已诺不分,缥并进靖,傧笑连便,不可忍视也。於是妇人先称曰,春阳生兮萋萋,不才子兮心哀,见嘉客兮不能归,桑萎蚕饥,中人望奈何!
    ④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两头部分: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谨受命矣。
    ⑤西汉贾谊《鵩鸟赋》之“序”和开头部分: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
    ⑥王粲《登楼赋》之开端: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⑦西晋成公绥《天地赋》:天地至神,难以一言定称,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天地,若乃悬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烛耀,五纬重光,众星回而环极,招摇运而指方,白虎时据于参代,青龙垂尾于氐房,玄龟匿首于女虚,朱鸟奋翼于星张,帝皇正坐于紫宫,辅臣列位于文昌,垣屏络驿而珠连,三台差池而雁行,轩辕华布而曲列,摄提鼎峙而相望。
    ⑧东晋郭璞《江赋》之开端:咨五才之并用,寔水德之灵长。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聿经始于洛沬,拢万川乎巴梁。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总括汉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于崌崃,流九派乎浔阳。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纲络群流,商搉涓浍表神委于江都,混流宗而东会。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所以作限于华裔,壮天地之崄介……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4 0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2#
    发表于 2018-7-4 09:33:0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1 21:42
    第八章  什么是赋
    (诠赋第八)

    学习。顶。

    点评

    谢谢老党兄的持续力挺和关注 过去三十多年间,单从不同图书馆借阅《文心雕龙》,应该不下三回吧。但具体借的什么版本,起码眼下我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有自个心里清楚,尽管翻阅过全篇,但没有读懂多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5 1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0:0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5 10:14 编辑


    谢谢老党兄的持续力挺和关注
    过去三十多年间,单从不同图书馆借阅《文心雕龙》,应该不下三回吧。但具体借的什么版本,起码眼下我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有自个心里清楚,尽管翻阅过全篇,但没有读懂多少!关于范文澜先生在《文心雕龙》研究上的学术地位问题,我久有耳闻。但对于范先生具体贡献在何处,却没看也没有深究过,只是近来通过网络下载了《文心雕龙注(上下)》,才知其大概。
    我这个“新译”看似心血来潮,更像极不严肃的自以为是……其实不然。对《文心雕龙》之所以一而再三地翻阅不止,根本在于我个人对文学的爱好,起源自别林斯基对于文学批评的极力吹捧。中学时期读《别林斯基选集》,起码他的两句话,使我此生难忘,一个是“不幸乃人生最好大学”,另一个就是“文学批评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前些年,在我的《漫话其人其书》中,我其实故意把别林斯基的第二句话,说成是“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进而自说自话,杂咀稗说了一番。其实,无论是谁,只要关注世界历史、世界文学史,都不难发现一切批评、文艺批评,在人类文明进步意义上的巨大价值!由此,若再转入关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更加容易地看到,一切批评、文艺批评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其地位不但极其卑微,其存在更是若有若无。华夏自称五千年文明史,堪称文学评论的杰作,即便不是首屈一指,但能够引以为豪的必有《文心雕龙》。但《文心雕龙》究竟讲的什么?又究竟有多少人是因为读《文心雕龙》后,才走向爱好文艺的呢?仅就这两个问题,我敢说,范文澜先生的大作《文心雕龙注(上下)》是即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的了滴!所以说这些,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我自己通过近一两年一再读习《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元化著)后,转而尝试白话《文心雕龙》,随之了解到范文澜先生曾经做过的研究成果的此刻,反而觉得我的这份莽撞,大概属于命运使然吧

    点评

    我没看过这本书,但很多书本里经常引用这本书的句子,观点。由此知道这本书名及作者。这次感谢小老弟送到眼前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6 0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0:1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5 10:36 编辑

    第九章 颂与赞的异同
    (颂赞第九)



       《诗经》“四始”,一般指创作风格,则为“风、小雅、大雅、颂”;或指代表性作品,即《关雎》《鹿鸣》《文王》《清庙》。
        何为“颂”?所谓颂,即“容”也。“容”者,一为外延形式,二为内涵程度。故常言:“容者,盛大貌,有容乃大。”
        《毛诗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据上可知,“颂”作为一种文章体例,旨在盛赞德行的美好、弘扬美德的名声。据说帝喾时期,乐师咸黑(另说咸邱黑)创作了《九招》颂歌。自《诗经•商颂》以来,“颂”的写作风格,业已成熟完备。凡诗歌,用于教化并规范世俗民风者,称为“风”;而内容中正平和,并可以周流四方者,才是“雅”;其中,旨在弘扬德行美好,并可告慰苍天神灵者,堪称“颂”。通常情况下,风、雅用于写人叙事,而人事特征就是变化多端,故有“正风”“正雅”“变风”“变雅”,与其呼应。根本而言,“颂”主要用于告慰神灵,就应该只有纯正、庄严、美善的内容,例如:《鲁颂》本是鲁国祭祀周公姬旦的伟大,而《商颂》是商代后裔追念祖先的辉煌。所以,类似这样适用于宗庙者,本该只有雅正的颂歌,而不该有像酣宴欢畅时的赞歌。《诗经•周颂》中《时迈》一篇,传说在周武王时,是周公旦亲自创作,像这样一种充满圣贤睿智的作品,不仅符合“颂”的文体格式,也为这一文章体例树立了不朽典范。
        周厉王在位期间,据《国语•周语上》记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決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此段西周故事,闻名遐迩,道理浅显易懂,强调说明的亦不过就是这样一种世态常情:“只要民众各存其心,难免七嘴八舌,进而议论纷纷。所以,凡当政者,必须要让百姓说话,若像筑堤防水一样禁止言论自由,必定后患无穷。”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文公将与楚国开战,因耳闻造车匠人传唱“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故而犹豫不决。但他手下谋士分析,民间传言对晋国出征是好兆头。于是,晋文公一战成名。《吕氏春秋•乐成》记载,孔子刚被鲁国重用时,民间流传“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内容是讥讽孔丘出身卑微。但孔夫子为政三年,生活周围出现了“男女有别、路不遗失、夜不闭户”的文明风貌。在这样两则故事中,针对老百姓如此口无遮掩、直言不讳的闲言碎语,左丘明、孔穿(字子高战国鲁国人孔子6世孙)分析认为,这种传唱内容和形式应称作“诵”,并视为“颂”从宗庙赞歌转为议论人间事务的一种文体变格。所以说,“颂”就是延续着这样一种趋势,由远而近。等到屈原的《橘颂》出来,“颂”在内容词藻上,不但都更加华丽缤纷,而且涉及的事物范畴,也更加琐碎芜杂了。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名山大川相继树立起来歌功颂德的碑刻。到了汉朝惠帝、景帝时,还有类似的篇章颂词,层出不穷。所以,像这样彰显帝王功德的碑刻篇章的本质,都是“颂”的沿革,而且历朝历代,延绵不绝,时隐时现;另外,像扬雄表彰赵充国的《赵充国颂》,班固称赞窦融的《安丰戴侯颂》,傅毅弘扬汉明帝的《显宗颂》,史岑褒奖邓后的《和熹邓后颂》等,他们模仿的都是《诗经》“颂”的体例,即《周颂》《鲁颂》或《商颂》。这一些模仿的作品,尽管水准深浅不一,且内容详略各异,但与“颂”用于夸赞、溢美、褒奖的传统,始终不离不弃。然而,班固《窦将军北征颂》、傅毅《西征颂》,却把颂写成了叙事长篇,岂不是过犹不及,明显背离了“颂”的规制;再有,像马融(公元79-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东汉经学家)的《广成颂》《上林颂》,虽雅正美词,却写得更像辞赋,如此文不对题匪夷所思啊!还有崔瑗(生卒年不详字子玉涿郡安平人东汉书法家文学家)《南阳文学颂》、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京兆樊惠渠颂》,其序言精美,而内容简约,至于挚虞(公元250―300年字仲洽京兆长安人西晋谱学家)在他《流别集》中,关于“颂”文体的溯源和评说,尽管十分精辟,但针对有的作品为何夹杂“风”“雅”样式的分析,却以为仍属“颂”的体例,则不免迂腐虚妄,类似点石成金的黄白之术了。纵观整个魏晋时期,人们对于“颂”的把握,尚且中规中矩。像曹植《皇太子生颂》、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不过,在他们作品中,褒扬与贬抑,时常混杂一起,则是魏晋末期“颂”趋向变格的症候吧。
        究本溯源,颂的内容就要典雅精致,文辞掷地有声,气势即有赋一样的舒展恢弘,又要剔除赋的奢糜浮华,而在态度上,即有铭文一样的虔敬矜持,又要区别铭文的劝诫警惕。所以,“颂”于提笔之时就是为了表扬赞美,而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树立丰碑。在具体内容形式上,“颂”究竟在精微细致或粗糙豪放上达到什么样子程度,只能情随境迁、因人而异吧……这就是“颂”作为文章一个独立体裁的大致情况。
        何谓“赞”呢?赞,就是宣扬、说明,并有扶持、协助的意思。传说虞舜时代祭祀,首先由担当乐正的官员吟诵“赞”,随后百工才开始演奏歌唱;另外,像《尚书•大禹谟》中“益赞于禹”和《尚书序》中“伊陟赞于巫咸”,前者的“赞”有“关切、帮助”之意,而后者的主要是“提醒、说明”;再者,汉代设置了“鸿胪”官职,这种官员在重大场合时的礼仪性言辞就叫“赞”……上面这一些,便是古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关于“赞”的大致情形。
        自从司马相如书写了《荆轲论》,才开始有了“赞”的文体格式。在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里面,借助“赞”来表明褒贬情怀,这即像概括全文的综述,又像颂体文中的美言评说,更像纪传体后面的评价论断……确实,在他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挚虞《流别集》中,作者把这种“赞”词视为一种“述”的文体,则近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至于郭璞注解《尔雅》中的“图赞”等,无论针对动物还是植物,一概使用“赞”词,并且褒贬兼容并蓄,这类似“颂”的沿革一样,算是“赞”的变格吧。
        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原本“赞”只是对事物的褒奖性感慨,所以历来凡属于“赞”的体例,一般篇章都十分简短而不冗长,最经常是四字成句,并在数韵之间,整体上不过二十句上下。因此,唯求简约梗概,旨在表情达意……这就是“赞”的成文纲要。所以说,“赞”作为一种文体,其源头尽管遥远,但用途格外局限,大致归类上可视为“颂”的支流吧。
        总而言之:恢弘功德大业是颂的天职,美化帝王圣贤是赞的本分。他们一概推敲文理,同样都雕琢音韵,唯求赏心悦目,旨在声名远扬。颂赞褒扬是源头,贬斥得失属末流,从来高堂声鸣远,柳浪闻莺音自由。

    注解:
    ⑴《诗经•周颂•清庙之什》之《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⑵西汉杨雄《赵充国颂》:明灵惟宣,戎有先零。先零昌狂,侵汉西疆。汉命虎臣,惟后将军。整我六师,是讨是震。既临其域,谕以威德。有守矜功,谓之弗克。请奋其旅,於罕之羌。天子命我,从之鲜阳。营平守节,娄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克西戎,还师於京。鬼方宾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诗人歌功,乃列於《雅》。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⑶蔡邕《京兆樊惠渠颂》,亦名《樊惠渠歌》:阳陵县东,其地衍隩,土气辛螫,嘉谷不殖,而泾水长流。光和五年,京兆尹樊君勤恤民隐,乃立新渠。曩之卤田,化为甘壤。农民怡悦,相与讴谈疆畔,斐然成章,谓之樊惠渠云:我有长流,莫或阏之。我有沟浍,莫或达之。田畴斥卤,莫修莫厘。饥馑困悴,莫恤莫思。乃有樊君,作人父母。立我畎亩,黄潦膏凝。多稼茂止,惠乃无疆,如何勿喜?我壤既营,我疆斯成。泯泯我人,既富且盈。为酒为酿,蒸彼祖灵。贻福惠君,寿考且宁。
    ⑷“……后世之为诗者多矣,其功德者谓之颂。颂诗之美者也。故者圣帝王功成治定,而颂声兴。于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于宗庙,告鬼神。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则以为律吕,或以颂形,或以颂声。其细也甚,非古颂之意。昔班固为安丰戴侯颂,史岑为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杨雄赵充国颂,颂而雅,傅毅显宗颂,文与周颂相似,而杂以风雅之意。若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摘自挚虞《文章流别论》,又名《流别集》及《文章流别志论》等。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6 0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45#
    发表于 2018-7-6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在老师文中了解古典,学习古文。

    点评

    谢谢阅读参与 若说学古文,我这个东西不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通过这个“直译”,若能够大致了解刘勰《文心雕龙》里面,究竟在谈论一些什么东西……这确实就是我当下努力使然者。 在谈点我自己读古文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8 23: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6#
    发表于 2018-7-6 09:33:54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5 10:09
    谢谢老党兄的持续力挺和关注
    过去三十多年间,单从不同图书馆借阅《文心雕龙》,应该不下三 ...

    我没看过这本书,但很多书本里经常引用这本书的句子,观点。由此知道这本书名及作者。这次感谢小老弟送到眼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7#
    发表于 2018-7-6 09:34:2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5 10:19
    第九章 颂与赞的异同
    (颂赞第九)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23:36: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8 23:39 编辑
    qinyuanchun1234 发表于 2018-7-6 08:14
    在老师文中了解古典,学习古文。


    谢谢阅读参与
    若说学古文,我这个东西不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通过这个“直译”,若能够大致了解刘勰《文心雕龙》里面,究竟在谈论一些什么东西……这确实就是我当下努力使然者。
    在谈点我自己读古文的心得,单言近些年,针对四书五经,比较容易读懂的“四书”不说,像五经,就一个《周易》反复琢磨三十多年,至今收获寥寥,但《易经》和《尚书》虽有一拼,都极其晦涩难解,但我自己觉得只要沉下心来,弄通文字,脑子里面形成一个大致轮廓,尚且不难。如此而言,真正难的,起码对我而言,却是“三礼”!大约十多年前,我借口没有买到完整版本的《仪礼》,而谅解自己没有沉思“三礼”究竟是啥玩意儿。但近三年来,在我手边有了全套的《礼经》之后,却依然读不进去,深不下去……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所以然。对此,我依然像过去一样,实在看不下去一本书,干脆大体翻过之后,就搁置一旁,待到突然之间,仿佛特别想从他们里面获取某种需要时,再回头由点到面地去阅读,必定大有长进了
    再次谢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9#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23:4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9 08:11 编辑

    第十章  祝与盟的区别
    (祝盟第十)



        天地成形,乾坤定位,人类感恩乾坤化育,开始祭祀天地神灵。
        上古时代,所谓禋祭苍天“六宗”、秩祀大地“三望”,主要都是祈祷和风细雨,祝祠同样为了五谷丰登,正因为民众心悦诚服,故才有天地报应不爽。所以,祭祀牺牲的飘香四溢,并非天地神灵的钟情最爱,这里面根本需要的还是道德人心、德艺双馨。祝福祈祥的言辞音调,无论多么慷慨激昂且又铿锵有力,但是乾坤魂魄真正喜闻乐见的,还是在于名副其实、优美典雅的道德风尚啊。
        神农炎帝之际,开始有了年末的蜡祭。当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与农业收成有关的“八神”。据《礼记·郊特性》记载,其“蜡祭”祝词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从中可以看出,在三皇蛮荒时代,人们祭祀祈祷时,内心所渴望的内容。
        另据《尸子》(作者尸佼约公元前390-330年传为魏国曲沃人亦有鲁人楚人之说)记载,虞舜在春季祭祀时,其祝词是“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其中利民理念,已经溢于言表。
        到了殷商时期,虔敬天地,祭祀祈福,已经深入人心,也更加庄严肃穆。《论语·尧曰》中记载,商王成汤郊祭时,不但须用黑色公牛侍奉苍天,而且在祝词中竟然责备自己“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了;另据《荀子·大略》记载,商汤曾经乘着素车白马参加夏祭祈雨,并在祝词中例举了咎由自取的六条罪状:“政不节,使民疾,宫室荣,妇谒盛,苞苴行,谗夫兴。”……若用现代话讲,即:政府无德、民生劳苦、大兴土木、妻妾成群、贿赂腐败、谗夫似贤。
        步入礼仪盛行的姬周时代,专门负责朝廷祭祀祝词的“太祝”官员,已经要求必须掌握六种形式各异的祭祀内容。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这六种祭祀的名称,分别是“顺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筴祝”。所以,像“庶物咸生”是用于祭天祭地,而“旁作穆穆”则用于祭拜太阳;再如“夙兴夜处”是逝者列入祖庙排位时的祈祷,而“多福无疆”是祭祖时奉献祭品的祝词;另外,即便天王诸侯等出门或远征,都一样要有严谨的祭祀程序以及规范的祷告文书……所有这一切,都显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已经不仅对于天地神祇必须极其敬畏虔诚,而且对于祖宗前辈,也无不崇拜恭候。
        姬周春秋以下,伴随礼崩乐坏,祭祀变成了亵渎神灵、谄媚祖宗的世俗乡愿,甚至改用币帛献祭,祝词不但变得连篇累牍,祭祀对象也开始五花八门。《礼记·檀弓下》记载,晋国卿大夫赵武(公元前591-541年嬴姓赵氏讳武谥文亦称赵孟赵文子)家的大屋落成,晋国公号召大臣一起献词祝贺,其中大夫张老(生卒年不详字孟名老晋悼公时大夫中军司马)讽刺建筑规模僭越奢华,于是献颂词唱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闻此,赵武即刻回应道:“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而这样一个故事,却被传说成一个“善颂”一个“善祝”;另据《左传·哀公二年》记载,蒯聩(即卫后庄公姬姓名蒯聩卫灵公之子卫出公父亲春秋卫国第30任国君公元前480-478年在位)曾经于大战前祷告:“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祭祀的祝祠已经事无巨细了,即便有的人临战惊慌失措,依然不敢忘怀祈祷祖宗显灵保佑啊!所以比较而言,《楚辞·招魂》算是这阶段最讲究文采的祝辞了。
        汉朝伊始,汉高祖诏令“敬祭群神、祷祠如故”,于是举国上下,凡祭祀制式,一律肃穆森严。然而,在具体形式内容方面,自汉文帝之后,自上而下,一边追寻儒家礼仪章法,一边崇尚道家方技巫术。例如:汉武帝时,凡遭遇天灾人祸,宫内祝文,秘而不宣,其实已经不再是商汤“万方罪己”的祈祷,而是嫁祸他人的诅咒了;另外,宫中还曾经特招童男童女击鼓祛除病邪,其实就是越地神汉巫婆敬鬼求长寿那一套罢了……由此可见,时至于此,远古祭祀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变了味道,并开始走向邪路。又因为传说黄帝曾经针对白泽兽写过“祝邪之文”,所以与东方朔“骂鬼之书”一起,后人把这样一类善于谩骂诅咒的文体,也就归入祝辞中了。其实,唯有曹植《诰咎文》,才是符合祭祀的规范性诅辞啊。
        按照《仪礼·少牢馈食礼》记载,祭奠死者时的祝词,主要在祭祀时,由担当“太祝”的官员,用以告知死者来享受生者奉献的祭品。到了汉末及曹魏时期,在祭奠逝者的祝词里面,还夹杂着对死者生前德行的赞颂,像这种“赞”应属于祭奠祝文的延伸吧;另外,在汉代帝王将相的陵墓中,隶属祭祀祝辞的,还有一种“哀策”。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妃子盛姬死后,便有“殇祀而哭、内史执策”。那么像这种用于祭祀的策,本来是记录赠送祭品的情况,后来竟然写上了表达哀思的文字。其实,原本有一种用来追悼逝者、表达哀思的文体,称作“诔”。所以,作为祭祀祝文中的哀策,本应是告知天地神灵的物件,却有了告慰人间的“诔”脑袋和“颂”躯干,岂不是祝辞的本末倒置吗?不过溯本清源,汉代太祝在祭祀时的哀策,应属于姬周时期祝文的延续。
        其实,凡用于拜谒神灵祖宗的文理词章,不但要虔敬诚实,更要求问心无愧。所以,祈祷文,贵在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祭奠文,则不仅要恭敬诚实,更需要充满哀伤……这就是“祝”,作为一种文体,最起码应具备的条件要求。由此,班固《涿邪山祝文》应是祈祷文“诚敬”的典范,而潘岳《祭庾妇》,则是祭奠文“恭哀”的楷模。
        综上所述,通过例举祭祀性文体的不同种类及其杰出作品,关于“祝”的大致形式和具体内容,即刻一目了然也。
        何谓“盟”呢?《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生活东汉桓帝、灵帝间曾师从郑玄)一书上,是如此解释的:“盟,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这就是说,在一种祭祀祷告神明的仪式上,一般须用珍贵的祭器盛上红牛耳和白马血献祭,而主持这种仪式者,所要郑重宣读的文辞就是“盟”。远在夏、商、周三个王朝时代,并没有盟誓的仪式,类似的情况下,只要相互有一种约定后,便可以保证如约实施了。赶到了姬周时期,礼乐开始败落之后,反而盟誓愈来愈多了起来,甚至出现了要挟性的契约盟誓。所以这一阶段,在会盟仪式上,前面出现了鲁国曹沫,持刀胁迫齐桓公,而后面便有了赵国毛遂,按剑要挟楚考烈王,甚至在秦昭襄王与南夷盟誓时,竟然还写上了“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待到汉高祖分封诸侯时,还出现了“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内含诅咒的《封爵誓》,也就见怪不怪了。然而,任何信誓旦旦的“盟”词,只有共同坚守道德仁义,才有可能善始善终,如果道德败坏、仁义丧失,任何形式内容的盟誓都必定属于欺人自欺。所以任何国家民族的兴亡更替,都在于事在人为的是否符合道德仁义的中正典雅,而与海誓山盟没有一丁点关系。例如:汉未臧洪讨伐董卓的《酸枣盟辞》,竟然是何等的慷慨激昂、气贯长虹啊!而晋代刘琨的《与段匹磾盟文》,也写得肝胆相照而又坚贞不渝,但他们的盟誓没有挽救东汉与西晋的灭亡,反而当初一起盟誓的人,却反目成仇。所以说,若言不由衷,且言而无信,“盟”又有何用呢?
        单论“盟”这种文体,书写时必须要说明所处背景的轻重缓急,务必坚守仁孝节义的道德准绳,用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来祈祷神明监督,并请求苍天作证。书写时的态度,必须诚实真挚,其文理词章,唯求恳切感人……这就是“盟”的大概内涵吧。由此可见,这种文体其实不难写,而难在言行一致,尤其难在落实到行动上面。毋庸讳言,在此特别忠告今后举行盟誓的君子们,务必以历史为鉴啊!还是坚守忠信节义的道德自律吧,不要妄想天地神灵的惠顾垂青。
        总而言之:祝盟遵循的本则,就是“心意恒敬、智慧甚明”。只有虔敬诚实,才会肃穆庄重,也才能够写出感人肺腑的词句篇章。晋代以来,祝盟文策,华而不实,徒有绚烂色彩,他们若是真心渴求幽冥神灵的垂青惠顾,首先要无愧于天地祖宗啊。

    注解:
    ⑴“《困学纪闻》卷十引《尸子》曰,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也,荷此长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摘自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上下)》。
    ⑵曹植《诰咎文》之开端:“五行致灾,先史咸以为应政而作。天地之气,自有变动,未必政治之所兴致也。于时大风发屋拔木,意有感焉。聊假天帝之命,以诰咎祈福,其辞曰:上帝有命,风伯雨师。夫风以动气,雨以润时,阴阳协和,庶物以兹……”(见于《艺文类聚》)
    ⑶“钦明”见于《尚书·尧典》中,指尧之所以能安其所当安者,因有“钦、明、文、思”四种道德。孔颖达解释:钦是“心意恒敬”,明是“智慧甚明”。在此泛指“祝、盟”应具备的道德。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9 08: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0#
    发表于 2018-7-9 08:21:1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8 23:41
    第十章  祝与盟的区别
    (祝盟第十)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22:0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12 22:10 编辑

    第十一章  铭箴的意义
    (铭箴第十一)


        相传轩辕黄帝把警戒名言镌刻在车厢和几案上,时刻提醒自己防微杜渐;夏禹在乐器支架上雕凿招贤警句,彰显求贤若渴的殷切;商汤铜盘上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洗心革面、锐意创新;周武王写过《户》《席四端》等铭记,目的勿忘“安乐、忧患、得失”的哲理;周公在太庙金人后背刻字,重在宣教“多言、多事、多败”的道理;孔子参观“欹器”,大彻大悟“满招损、谦受益”的德行……由此可见,古代帝王先贤,随时随地警惕谨慎,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啊。
        何为“铭”呢?铭者,名也,是指对于器物(包括人物)首要在于明确名称,也就是“命名”“正名”。凡命名,或正名,无一例外的都要依据器物的先天之道(本质)与后天之德(用途)。据《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臧武仲(春秋鲁国大夫姬姓臧氏名纥谥号武史称臧武仲或臧孙纥)曾说:“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人称伐。”这话说的是凡记录人物的铭文,都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对天子,旨在颂扬其美德品行;对诸侯,重点肯定其功勋业绩;对大夫,则只是称赞其辛勤劳苦。
        夏王朝曾经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锻造了九个大鼎,并分别铭刻上各地方的物产奇珍,而周武王在肃慎国进贡的箭杆上,也郑重地雕刻文字……这都是为了铭记天朝帝王的美德武功。
        姜太公吕望,曾经让冶炼大师昆吾,铸造了他被封到齐国的金策。而仲山甫(即仲山父亦称樊仲山等周宣王卿士)则在缴获的战利品上,雕刻有“子子孙孙永保用”的痕迹……这些是公侯上卿宣扬丰功伟绩的铭文。
        晋国魏颗(姬姓令狐氏名颗春秋晋国将军)与秦国征战的功勋,曾经被铭刻在“景公钟”上。而孔悝(源于姬姓春秋卫国大夫)著述《鼎铭》,以表彰祖先扶持卫国公室的足迹……这一类铭文是歌颂大夫们保家卫国的辛苦。
        至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祖先蜚廉在霍山筑坛祭祀纣王时,挖出来一个石椁,上面铭文写着“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而《庄子·则阳》中说,卫灵公死后占卜了一块墓地,掘土埋葬时,发现了一口石椁,上面铭文“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故谥“灵公”……这一种从地下挖出来的铭文内容,并被当作天启神谕,真是奇怪的让人哭笑不得啊。
        另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战国时赵武灵王(公元前340-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君主谥号武灵传位幼子后自号“主父”)命人在番吾山上雕刻大脚印,并书铭文“主父常游于此”;此书还记载,秦昭王也曾经叫人到华山上凿刻大棋盘,并刻文“昭王常与天神博于此”……像这种好大喜功的铭文,如此自吹自擂,内容不仅荒诞不经,究其形式和目的,真的可悲亦复可怜啊。
        追根溯源,通过列举上面诸多刻文“起因、内容、形式、目的”之后,铭文体例的大致风貌,也就立竿见影了。
        秦始皇足履华夏山岳,四处刻石树碑,在其独断专权之下,尽管极端残酷暴虐,但是歌功颂德的铭文,依然流光溢彩,像《泰山铭》《峄山铭》《琅琊台铭》等,皇恩浩荡,威风八方。前后两汉时期,班固的《燕然山勒石铭》和张昶(生年不详-公元206年字文舒敦煌渊泉人东汉书法家)的《西岳华山堂阙碑铭》,其刻石旨在颂功,但序文都明显太长。若论铭文造诣,蔡邕首屈一指,堪称独冠古今。例如:他颂扬桥玄战功的《黄钺铭》,完全效仿《尚书》体例,而为朱穆写的《鼎铭》,明显成了散文体的碑文,这是蔡邕更擅长书写碑文的缘故。至于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王莽时不肯出仕)的《刀阳铭》《刀阴铭》《杖铭》《车铭》等,虽然遵循的是《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法度,但器物与铭文不符,且详略不当。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东汉涿郡安平人)的《樽铭》《刀剑铭》《扇铭》等,多的是赞许美誉而少有劝诫警醒。李尤(约公元55-135年字伯仁东汉广汉雒人)的《河铭》《洛铭》等诸多铭文,内容单薄而文辞琐碎,不但《蓍龟铭》与《围棋铭》混同,并且把《权衡铭》放在《臼杵铭》之后,如此器物名实不分,铭文又怎能清晰深刻呢?再者,像曹丕的《剑铭》,其刀剑九宝,取名不寒而栗,而铭文平淡庸常。唯有张载的《剑阁铭》,文采俊秀,恰似快马疾驰,后来者居上。所以,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诏令把《剑阁铭》刻在岷山、汉水之间,可谓相得益彰啊。
        何为箴?箴者,针也,取义如同古代防治疾患的石针。“箴”作为一种文体,在夏商周三代,已经兴盛起来。然而,夏、商时期遗存的箴言文句,像《夏箴》《商箴》已经残缺不全。在姬周之初,文王的太史辛甲(生卒年不详商末周初史官)收集百官谏言,曾经辑本《百官箴》,虽仅有《虞人之箴》一篇存世,但文体格式和针砭意义已经十分完备。到了春秋时节,“箴”这种文体使用不多,但也没有完全断绝。据《左传·襄公四年》记载,魏绛(公元前?-522年姬姓魏氏名绛谥号庄史称魏庄子春秋晋国卿)曾引用《虞人之箴》中后羿故事,劝诫晋悼公勤政;另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有箴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届时流传弥广,并且威震邻邦。春秋争霸转入战国称雄之时,天下道德沦丧加剧,人间急功近利愈浓,凡夸赞性铭文尘嚣其上,而讽谏性箴言销声匿迹。西汉杨子云(姓杨名雄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稽古袭文,模仿《虞人之箴》,创作了《冀州箴》《司空箴》《宗正卿箴》等二十五篇隶属官吏责任的箴文。东汉时期,崔骃、崔瑗父子和胡广(公元91-172年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东汉重臣学者)等补充完成了一部《百官箴》,就是按照官位职责,提出他们应该进谏劝诫的内容事项,如同悬镜整冠,其实仰慕古人,继承辛甲风范。至于东汉末年,潘勖的《符节箴》,简明扼要,却失于肤浅;东晋温峤(公元288-329年字泰真或太真太原祁县人)的《侍臣箴》,内容广博,却过于繁杂;西晋王济(生卒年不详字武子太原晋阳人晋文帝司马昭之婿)的《国子箴》,虽然旁征博引,但实质内容寡淡;潘尼(公元约250-311年字正叔荥阳中牟人西晋文学家)的《乘舆箴》,义理伟大而文体芜杂……所有后续相继的这一些作品,很少写得恰到好处。甚至像王朗(约公元?-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至曹魏重臣经学家)的《杂箴》,竟然把头巾、鞋子写了进去,即便其中存在警戒谨慎的意义,但在“箴”文中出现很不恰当;再者,尽管《杂箴》简明扼要,意欲效“武王践阼”铭文,但阐述“水火井灶”器物,尤为平庸粗俗,这明显偏离了箴文本旨。
        据实而论,“箴”本应适合朗读进谏,而“铭”用于刻在器物上提醒,二者名称虽然不一样,但达到劝诫警惕的目的完全一致。箴文,因主要用于杜绝防范过失的发生,所以字词文句,必须要明确果断;而铭文,正因为兼有褒贬思辨的深层哲理,所以斟词酌句,不但要高瞻远瞩,更需要温馨动人。因此,无论铭文还是箴言,其二者举例明义,都必须经得起推敲琢磨,而其行文寓意,除了简明扼要之外,更要起到刻骨铭心的效果……这才是铭和箴写作的根本所在。然而,世风日下,像古人有的放矢的言论风范,早就迷途亡返;而在庸常器物上刻记铭文的制度习惯,业已沉沦消亡。所以,像铭、箴两种文体,将来不可能再恩惠子孙后代了!尽管如此,凡秉文弄章的君子们啊,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高瞻远瞩的价值意义吧。
        总而言之,铭是器物表面的文字,箴像通向德行的道轨。执着铭文箴言的警示劝诫啊,莫要把刻字成文,变成东施效颦的滑稽模样。若问铭箴创作的真谛,义理精深终恢弘,言简意赅最精神。

    注解:
    1、景钟、景公钟的典故:春秋时,晋景公派大将荀林父和副将魏颗,根据潞国请求,平息潞国内乱后,留魏颗驻守。秦国派大将杜回争夺地盘,与晋兵激战。魏顺退守,设下埋伏,生擒杜回,秦军败逃。晋悼公即位,惩办奸臣屠岸贾,起用赵武,褒奖功臣,并把已故魏颗败秦功绩,刻在景公钟上,随后“景钟、景公钟”指代褒奖功绩卓著者。
    2、蔡邕《黄钺铭》有“……铭曰:帝命将军、秉兹黄钺、威灵振耀、如火之烈、公之在位、群狄斯柔、齐斧罔设、人士斯休”。
    3、冯衍《车铭》:乘车必护轮、治国必爱民、车无轮安处、国无民谁与。
    4、崔駰《扇铭》:有圆者扇、诞此秀仪、晞露散霾、拟日定规。
    5、李尤《围棋铭: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志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经纬、方错列张。
    6、曹丕《露陌刀铭》:于铄良刀、胡炼亶时、譬诸鳞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利用卫身、以威弗治。
    7、魏晋张载《剑阁铭》开头部分: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
    8、辛甲《虞人之箴》:芒芒禹迹,尽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
    9、西汉扬雄《司空箴》之部分:普彼坤灵,侔天作则。分制五服,划为万国……
    10、晋朝潘尼《乘舆箴》:左辅右弼,前疑后丞。一日万机,业业兢兢。皇极肇建,两仪既分,彝伦未序,万邦纠纷,国事明主,家奉严君,各有攸尊,德用不勤,煌煌四海,蔼蔼万乘,匪贤焉倚,匪哲焉凭,左辅右弼,前疑後承,一日万机,业业兢兢,夫出其言善,则千里是应,而莫余违,亦丧邦有徵,辛作璇室,而夏兴瑶台,糟丘酒池,象箸玉杯,叔世道衰,末俗化浅,躭乐逸游,荒淫沉湎,不式古训,而好是佞辩,不遵正路,而覆车是践,灭败之效,载在前典,匪唯凌夷,厥世用殄,故曰:树君如之何,将民是司牧,视之犹伤,知其寒燠,故能抚之斯柔,而敦之斯睦,无远不怀,靡思不服,夫岂厌纵一人,而玩其耳目,内迷声色,外荒驰逐,不修政事,而终於颠覆。虽以尧、舜、汤、武之盛,必有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盘杅之铭,无讳之史。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3 0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2#
    发表于 2018-7-13 09:33:24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12 22:05
    第十一章  铭箴的意义
    (铭箴第十一)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3#
    发表于 2018-7-15 22:24:4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6-15 15:58
    第三章文化崇尚经典
    (崇经第三)

    再细读一遍。《易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五经难啃,虽希望回归正道,这必由之路走起来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4#
    发表于 2018-7-15 22:35:1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6-17 20:11
    第四章  文化需要匡正释经之书
    (正纬第四)

    这么庞大,叹为观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5#
    发表于 2018-7-15 22:3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方 于 2018-7-15 22:42 编辑
    克谐 发表于 2018-6-20 21:52
    第五章  如何看待骚体
    (辩骚第五)


    落下了这么多功课(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须慢慢读细细想),赶明儿挤时间补起来,现在要去看世界杯了,不是等着看决赛,早就神游觅周公。嘿嘿,有点玩物丧志的嫌疑。

    点评

    书写了一大段感谢一方先生费神阅读的心情,突然断网了!!! 还是用一个字:感谢!两个字:非常感谢!!表达俺此刻心情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6 1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6#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6:08:09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8-7-15 22:39
    落下了这么多功课(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须慢慢读细细想),赶明儿挤时间补起来,现在要去看世界杯了, ...

    书写了一大段感谢一方先生费神阅读的心情,突然断网了!!!
    还是用一个字:感谢!两个字:非常感谢!!表达俺此刻心情吧

    点评

    这样好这样好,克谐先生一客气一方就越发不会说话了。您幸好只说一两个字,要是七八九个就累腾人了、不说了,今天得读一篇文章,一篇一篇地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6 2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6:1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7-16 16:16 编辑

    第十二章  诔与碑的不同
    (诔碑第十二)


        姬周立国之初,自上而下,极力推崇“恪守道德礼仪风度”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了诔、碑两种不同的文章体裁,以至于当时凡胜任“大夫”职位的官吏,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遇到丧事,能够撰写诔文。
        何谓诔呢?《释名》如此解释:“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所以,诔就是累述逝者的生前德行,记录并宣扬出来,臆求永垂不朽。夏商之前,类似这种专门为逝者扬名的完整记录,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无法考证了。周代伊始,虽然有了诔文形式,但还没有向下普及到“士”这一级别的官员,甚至像平民或地位较低的人,都不能给贵族或高级别的人物作诔,并且小辈也不能给长辈书写诔文。那时候周天子过世,必须说成是“天以诔之”,并且要到南郊祭祀场地上,宣读诔文,确定谥号,这钟仪式当时都是异乎寻常的隆重啊。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春秋时鲁庄共(姬同公元前706-662年鲁国第16任君主)与宋国在鲁地界乘丘打仗。战场上鲁庄公车驾倾覆,因而责怪驾车者缺乏男人气概,两名驾车战士为自证勇敢,冲入阵前搏击而死。事后,鲁庄公悔恨错怪了两名驾车者,并特别为他俩作诔如同追谥,以示表彰……这就是诔用到“士”阶层的发端。
        另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孔夫子去世后,鲁哀公(姬将公元前?-468年鲁国第26任君主)曾作诔文“旻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这其中“憖遗”所表达的殷切情愫、“呜呼”所倒出的哀叹悲怀,虽算不上诔文中的智慧杰作,却完全符合此种文体的志趣格调。
        再如《列女传•贤明》记载,鲁国柳下惠夫人追忆丈夫的诔文“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其中哀怜颂扬之情,溢于言表,虽说是远近闻名的诔文,但弊在韵文过长。
        进入汉代之后,各种文化成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继承、恢复和弘大。西汉扬子云为汉元帝皇后撰写的《元后诔》,虽说闻名遐迩,但辞令太过冗长。班固《汉书•元后传》只采用了《元后诔》中的“太阴之精、沙麓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而晋代挚虞因此质疑这就是杨子云的诔文全篇。按说任何用于累述美德、扬名垂世的诔文,怎么可能只有寥寥四句呢?东汉杜笃(公元?-78年字季雅京兆杜陵人著名学者)因狱中构思诔文,受到光武帝赏赉,进而盛名一时,但像他的《吴汉诔》确实工整优秀,而其他作品却比较平庸。毋庸讳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因为皇帝赞赏过一篇文章,随后竟然连其他作品都贵如黄金了吧?傅毅才思缜密,写作严谨精致,他的《明帝诔》《北海王诔》等篇,叙述伦次清晰,情节过渡自然。与他们同时代的苏顺(东汉文人生卒年不详字孝山)和崔瑗,好在作品繁简得体,叙述事实如同传记,辞藻韵律格调都具备了诔文天资。晋代的潘岳,构思诔文,师承苏顺,犹善于追述悲伤情怀,辞文新颖倍感亲切,其名声若与苏顺相较,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也;其他的如崔骃《诔赵》、刘陶(又名伟字子奇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人物)《诔黄》,整体作品不但符合法度,而且行文简明扼要。魏晋时期的曹植,也享有盛名,而他的诔文,文辞过于繁琐,语势迟缓拖沓,例如《文帝诔》结尾部分,却用百余言表白自己,明显远离了该文体的传统意义和根本要求。
        若追根溯源,像《诗经•商颂》中《玄鸟》一篇,即是殷代大臣对商王列宗的盛赞,而《诗经•大雅》中《生民》等,则是周朝臣民对祖先美德的颂扬。所以,累述张扬祖宗功德,原本就是诗人一贯使用的体裁。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痛心悲哀的情绪气氛,则需要因人而异、各取所长吧。如傅毅的《北海王诔》有“白日幽光、雰雾杳冥”的句子,用以表现北海王死后“白天都变得晦暗、云雾更加阴郁”……如此情绪化渲染,即刻便成了学习榜样,因此后来者作品,也就愈发生动感人了。
        概括上述诔文的体例制式,大致有这样几个部分:摘选逝者重要言论,记录主要生平事迹,从颂扬美德开始,到表达哀思结束。其中,论说逝者的音容笑貌,务求若隐若现,仿佛就在眼前;谈论生者的伤心悲哀,必定痛不欲生,恰似裂肺撕心……这就是“诔”作为一种文体,所应达到的创作目的和形式要求吧。
       何谓碑呢?碑者,埤也。就是说,“碑”原本出自“埤”这个字,而“埤”是“增益、增加”的意思。三皇五帝时代,为了将祭祀封禅的事情告知苍天大地,便用堆土树石作为信物符号,这就是碑的雏形。据《周穆王传》记载,周穆王曾经在弇山上刻石立木,标志所到之处的地点名称,这是古代碑的实用例证。再早时候,一般在宗庙门前,都左右立着两根木柱或石柱,主要用于拴住牲口,不用于铭刻功绩,随着金属冥器使用减少,逐步开始在石柱上刻字留念,同样为了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坟地的石柱或木桩,原本是帮助下放棺材的支架,以后演变成了刻字纪念的“碑”了。
        自东汉之后,方形的石碑和圆形的碣石,开始大行其道。在书写刻石文字方面,若论不仅才高八斗,而且首屈一指者,蔡邕当之无愧啊。例如他的《太尉杨赐碑》,因为深谙《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章的精髓紧要,故而能够文体庄重雅致;另外,他的《陈寔碑》《郭泰碑》两篇,褒扬适度,哀思恰当,逝者与生者都当之无愧;再者,像《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广碑》等篇,人物生平脉络清晰,评说感受无不公允……总之,蔡邕碑文,叙事上,不但重点突出,而且简明扼要;文采上,不仅清晰雅正,而又温润光泽;情理上,十分婉转流畅,完全没有理屈词穷的破绽,故而堪称巧夺天工,即卓尔不群,又浑然天成也。孔融追随蔡邕,在碑文的收获,尤为突出,他的《卫尉张俭碑铭》《陈碑》,义正辞严,文采飞扬,此等造诣,仅次蔡邕。至于孙绰(公元314-371年字兴公中都人东晋玄言诗人),自恃文采掷地有声,撰写碑诔,名噪一时,他的《温峤碑》《丞相王导碑》《太宰郗监碑》《太尉庾亮碑》等,繁辞太过,枝蔓太多,颇显芜杂,唯有《桓彝碑》一篇,思路条理,最为得当。
        纵观书写碑文的体例,论风格,当须具备“史家”才干。其中“序”的部分,类似人物传记,而正文部分,恰如“铭”的韵味。碑文,在陈述美好德行时,需要展示出来风清气正的华贵;于追忆旷世功勋中,必须凸显艰苦卓绝的壮烈……这就是碑文的根本规制所在啊。所以说,碑文实质源自器物上刻文的习俗,而铭文与碑文在内容上本是一脉相承。究根溯源,不难看出,是先有了器物上刻字留念,后有的树碑扬名和诔文垂世。因此,若把单纯用于歌功颂德的碑文,归入铭文范畴,并无不可;若把追述逝者的树碑立传,归入诔文范畴,反而恰如其分吧。
        总而言之:追宗怀远,有赖于碑诔树立;刻铭颂德,目的在思慕厉行。碑风拂面如心暖,诔情凄切似裂肝。石墨残拓仍光彩,逝者风度已茫然!

    【注解】
    1、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生于公元前71年,卒于公元13。西汉魏郡元城人,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王莽姑姑。王莽篡汉时,王政君怒将玉玺摔地,致使传国玉玺崩碎一个边角,随后忧愤而亡,与汉元帝刘奭合葬渭陵。
    2、杨雄的《元后诔》,在唐时欧阳询《艺文类聚》中采用了34句合计136字,而在南宋人编的《古文苑》中,其全篇总计957字。
    3、曹植《文帝诔》最后部分:……咨远臣之眇眇兮,成凶讳以怛惊。心孤绝而靡告兮,纷流涕而交颈。思恩荣以横奔兮,阂阙塞之峣峥。顾衰经以轻举兮,念关防之我婴。欲高飞而遥憩兮,惮天网之远经。遥投骨于山足兮,报恩养于下庭。慨拊心而自悼兮,惧施重而命轻。嗟微躯之是效兮,甘九死而忘生。几司命之役籍兮,先黄发而陨零。天盖高而察卑兮,冀神明于我听。独郁伊而莫告兮,追顾景而怜形。奏斯文以写思今,结翰墨以敷诚。呜呼哀哉!
    4、蔡邕《郭泰碑》全文:先生讳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实有懿德,文王咨焉。建国命氏,或谓之郭,即其后也。先生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衷。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测已。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遂考览六经,采综图纬,周流华夏,隨集帝学,收文武之将坠,拯微言之未绝。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向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鱗介之宗龟龙也。尔乃潜隐卫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祛其蔽。州郡闻德,虛己备礼,莫之能致。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又举有道,皆以疾辞。将蹈鸿涯之遐跡,绍巢许之绝规,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宁二年正月乙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冀念,乃相与惟先生之德,以谋不朽之事,殓以为先民既沒,而德音犹存者,亦赖之于见述也。今其如何,而闕斯礼?于是树碑表墓,昭明景行,俾芳烈奋乎百世,令问显于无穷。其辞曰:于休先生,明德通玄。纯懿淑灵,受之自天。崇壮幽浚,如山如渊。礼乐是悦,《诗》《书》是敦。匪惟抚华,乃寻厥根。宮墙重仞。允得其門。懿乎其纯,确乎其操。洋洋缙绅,言观其高。棲迟泌丘,善诱能教。赫赫三事,几行其招。委辞召贡,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慈铭,泽其光耀。嗟尔来世,是则是效。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6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8#
    发表于 2018-7-16 20:27:2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16 16:10
    第十二章  诔与碑的不同
    (诔碑第十二)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9#
    发表于 2018-7-16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7-16 16:08
    书写了一大段感谢一方先生费神阅读的心情,突然断网了!!!
    还是用一个字:感谢!两个字:非常感谢!! ...

    这样好这样好,克谐先生一客气一方就越发不会说话了。您幸好只说一两个字,要是七八九个就累腾人了、不说了,今天得读一篇文章,一篇一篇地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60#
    发表于 2018-7-16 21:58:4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8-6-28 08:29
    第七章  乐府的来由
    (乐府第七)

    读得真费力。读了两遍还是糊涂着。
    一直喜欢曹操的文字,也喜欢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点评

    一方先生不经意的一声叹息,仿佛蜻蜓点水,在我小小心湖,激起了一圈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于是乎,我开始反省前面的“新译”究竟有何新意呢?如果读者还是读不懂《文心雕龙》内容,我的努力又有何等意义啊! 大约上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14: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2 21:29 , Processed in 0.1083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