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9-2-26 16:05 编辑
第一章 人性品质的九种表现
(刘劭《人物志•卷上•九征第一》)
每一个人为何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各不相同呢?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观察他人者与被观察的人,彼此之间,各自性情不同罢了。那么,什么是性情呢?相关“性情”二字,之所以从来一言难尽,这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的性状情景,就不容易把握准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内在的形成机理,恰似玄妙虚幻的“道德”二字一样,即便圣贤睿智之人,也需要历经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辨之后,才有可能论说一二。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面对“性情”或“道德”的概念和定义,如果不都是仅有一份茫然无措的直觉,那么也会经常落得一种似是而非的结果。
鲜活生命之所以生存,都依赖于机体血气的顺畅流动。像人体模样的形成,亦如自然万物一样,也就是“万法归一”的本质,终究根植于元气,随后是“阴、阳”两性区别为男女,再就是遵循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孕育构成了各自品质的躯体外貌。所以,凭借每个人的各自不同的外貌气质,尚可大致辨别一个人的性情能力如何,即人性品格与能力大小的问题。
单论世间人类的品质性格问题,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种态势,即是“中庸平和”。其实,世间万物,凡属于中庸平和者,必定都是寡淡乏味;唯能如此,才有可能调和每一类事物中必定存在的“五行”类别材质,从而达到一种阴阳均衡的自然生存状态。所以,当辨别一个人的性情才智之际,首要的就是先去观察其喜好趣味,然后再去判定其聪慧明智与否。而且,世间堪称聪慧明智者,亦不过就是能够保持住“阴、阳”精华的极端稳态而已。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阴与阳必须分别达到纯净清明程度之后,才有可能拥有内在聪慧和外在明智的协调一致。因此,世间所谓的圣人,之所以能够给人们一种醇厚超凡的气度印象。究其根本,就在于他们能够将阴与阳的极致精华,兼容并蓄于一身罢了。所以说,像一种既能明察秋毫而又能宏观万象的能力,除非就是圣人,否则一般人都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通常情况下,像那些敏感明辨人士,可以分析各种事物显而易见的事由因缘,却往往看不透暗藏不露的因果必然;而那些擅长深思熟虑人士,虽能够辨别静止的事物,但面对迅疾的变化,却时常束手无策。针对这两种司空见惯的情形事态,恰似火焰或太阳,即便他们光芒万丈,却都无法映照出自身的影子;亦如铜镜或水面,尽管都可以反映外物形状,却又都不能自身发光。如果深究原因,其根本还是在于各自性质品格使然,如同世间万物,因为所属五行材质不同,必定各具短长而互有局限。
在自然界中,所谓的五行品质,即“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在对应人类机体方面,既表明人体基本构造的“骨骼、筋腱、气息、肌肤、血液”等,不但分别具备“木、金、火、土、水”的物质特性,而且也表明这样五种性质的有机构成,已然铸定了一个人性情气质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骨骼坚实而又柔韧者,即木性气质的人,必定“弘毅”,像这一类型的人,虽然性情正直、好高骛远,却正是仁义品格的基石,即“仁”是此类品质的精髓;
气息清纯而明朗者,即火性气质的人,必定“文理”,像这一类型的人,不但中规中矩,而其爱憎鲜明,也是礼仪德行的根本,即“礼”是此类品质的精髓;
肌肤端庄而饱满者,即土性气质的人,必定“贞固”,像这一类型的人,虽然坚贞不渝、固执己见,但是忠信的基础,即“信”是此类品质的精髓;
筋腱刚劲而精炼者,即金性气质的人,必定“勇敢”,像这一类型的人,尽管勇猛果断,而且刚正不阿,却也是侠义的关键,即“义”是此类品质的精髓;
血色平和而柔顺者,即水性气质的人,必定“通微”,像这一类型的人,虽然胆大心细,尚且游刃有余,正属于聪慧的源头,即“智”是此类品质的精髓。
据上可知,人类“骨、气、肌、筋、血”的五类体质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仁、礼、信、义、智”五种精髓品格,如同宇宙中自然物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分类一样,具有恒定不变的常态特性,故而又被称为“五常”。
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类,若按照“五常”划分种类,其所能够依据的只能是日常行为表现和一生业绩成就,所以又被称为“五德”,可概括为“温、良、恭、俭、让”五个字。
在《尚书•虞书•皋陶谟》中,皋陶对虞舜曾经讲述过“行有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在上述“九德”之中,温直而扰毅,即属木德,概括为“温”,适益温和环境下茁壮生长,虽然树大自直,但易受胁迫而屈伸;刚塞而弘毅,即属金德,概括为“良”,外观美好且质地精良,因刚正不屈,却易遭磨损;愿恭而理敬,即属水德,概括为“恭”,顺势虔敬并合情合理,盈科而进,水到渠成;宽栗而柔立,即属土德,概括为“俭”,宽容正直,自身简练朴实而又能容纳滋养万物;简畅而明砭,即属火德,概括为“让”,简单明快,善恶分明,即所谓“当仁不让”的精神本根。所以人类性格品质,即便千变万化,但在实质上大同小异,无外乎这样五种气质类型下概括为“五德”外表特征。
事实上,像“刚柔、明畅、贞固”的外表特征,若显现在一个人的外貌和言行中间,其声音相貌和情志趣味,不但与之相辅相成,而且如影随形。一个人品质鲜明正直,则仪表刚劲坚贞;其品质善良果敢,则仪表阳光进取;其品质平和明智,则仪表安逸闲适。所以,人的仪表外貌,体现着内在性情和生活态度。但凡心底正直率真的人走起路来,其行动迅捷而脚踏实地,而心底善良而苛求完美的人,其举足优雅而谨小慎微;再像崇尚道德礼仪者,其举手投足之间,必定肃穆轩昂。
一般情况下,容貌行举体现着一个人的心志气度,而心志气度最直接的坦露,莫过于言语声音。在声音吐纳之中,音域声调的大小强弱,决定于个人的体质气力。通常所谓声音的温和平缓,既可以清纯流畅,亦可能婉转迂回,而且声音发自肺腑情志,因而外貌气色也伴随着相应姿态。所以,坚守仁爱德行者,言语充满温柔缓和的色彩;品行忠诚勇敢者,语言呈现矜持亢奋的气概;拥有睿智思辨者,谈吐执着达观敏锐的灵光。因此,所谓辨别一个人的神情,也就是一边聆听言语声音,一边注意察言观色。然而,辨别神情的微妙关键,又莫过于凝视眼神的变化,因为眼睛从来都是心灵的窗口。
日常生活中,如何辨别眼睛的神态呢?一般认为:仁慈者的眼睛,端正而柔和;勇敢者的眼睛,闪亮而坚定。但是,这两种眼神都是偏颇型人才(即偏才)的特征表现。这两种偏才,在各自情志气质方面,如果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极致状态,往往在社会实践中举措难成,甚至事倍功半。所以,进一步观察即可发现:眼神僵直而不柔顺,即为木讷;眼神迥劲而不精明,即为鲁莽;眼神固定而不休止,即为愚痴;眼神浑浊而不清澈,即为落魄;眼神游走而不宁静,即为浪荡。所以说,堪称“中庸型”的人才,必定不会这样。因为中庸人才,尽管也在“无常”体质之中,但其贵在恬淡寡味;其不仅是具备了内在“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基础,而且一定会兼有外在“温、良、恭、俭、让”的形色姿态;因此,在他们的眼睛中散发着的必定是五彩光辉。所以说,万物化生形成具体物品,而具体有形的器物,又必定具备能够辨别其本质个性的精神特征,而通过抓住了这些外在的精神特征,也就能够把握住这种器物之所以存在的发生机理和根本源头了。那么,凡有形器物若概括他们共同具备的精神特征又是什么呢?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指出的“九征”。
大千世界,在自然万象的千姿百态之间,为何会有高低、凹凸、直斜、方圆等外形上的明显差距呢?究其根本原因,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出来,这个字就是“神”,即能够决定他们在外在形状上的差异,根本原因就是各自的“神”不同;以此类推,凡决定色彩上明亮或暗淡差异者,即是“精”;凡决定冲劲上的勇敢或怯懦者。则是“筋”,而决定体质强壮或孱弱的是“骨”;再有,如个性安静或急躁表现者,可概括为“气”,而情绪上悲愤或喜悦表现者,可为“色”;其他,凡决定或表现在举止言行方面的状况,像邋遢或端庄的则是“仪”,而偏激或温和的则是“容”、急切或缓慢的则是“言”等。假如上述“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即“九征”落实在某一个具体人物身上,如果这样一个人能够兼容并蓄的达到“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模样,那么具备了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才,也被称作“道德纯粹的人”。
人世间,“道德纯粹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凡“九征”中有所偏差的人,也是堪当重任的人才,所以世间存在最多的,还是属于复合型的偏杂人才。在这些偏杂人才中,依据每个人自身兼备“九征”中德才的多寡,进一步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兼德、兼才、偏才。
关于辨别“偏才”的依据,主要看一个人具备“九征”项目的多寡;另外,像“兼才”名号的取得,主要决定于“九征”中已经具备了的德行表现;至于“兼德”之人,必定是针对具备了许多优美德行人物的赞誉。事实上,兼德之人,如果在“九征上”都能达到极致程度,这种人才,足可谓“中庸”。所以,“中庸”既是圣人的称谓,也是圣人所需要达到的道德标准。
什么是“德行”或德才呢?也就是能将“九征”中每一项的具体特点,都可以落实到细微精致的程度。所以德行最高的人,即俗称“大雅之人”。如果“九征”之中仅是有一项能力达到了极致的偏才人物,即俗称“小雅之人”;如果“九征”中仅是具备了一项能力,便可称为“依似”,而在偏才中的依似人物,即俗称“乱德之人”;如果“九征”中有一项达到极致,还另有一项明显违背,则称为“间杂”,这种间杂人物,即俗称“无恒之人”。像“间杂”“依似”者,都属于风云人物之中的“末流”。
自人类有了文化传承的历史记载以来,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天地之间,芸芸众生,争名夺利,生生不息。仅在过去有限的时空里面,凡属于“末流”品质的历史人物,已经多如牛毛,确实数不胜数!所以,下面也就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详细讨论了吧。
【参考资料】
1、《人物志》梁满仓译注;中华书局,2016.1(2017.7重印)。
2、《汉典古籍•杂家•人物志》网址: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200.html。
3、《古诗文网•诗文•人物志》网址: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