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9-3-25 20:12 编辑
第八章 英雄品格的特征
(刘劭《人物志·卷中·英雄第八》)
在自然万物里面,像野草外在精致秀丽的特征,被称作“英”,而野兽赖以生存的独特本领,则称谓“雄”。在人类中间,从来被赞颂为“英雄”者,必定在文武才能方面,都是卓越超群的人物。而在这些英雄里面,单纯拥有聪明智慧的可称为“英”,而于胆量勇气上,明显非同凡响的称作“雄”。所以,针对人类文武方面的才能或能力,像“英雄”称呼,仅是一个大概的区分和界定,如果进一步详细辨别英雄的品格德才,还必须综合或文或武两个方面的业绩成就,依据或权衡其二者能力的特殊性质,予以鉴别认定。
如何判定英雄品格呢?像单纯具备聪明智慧,也就是拥有了“英”的部分,而没有胆量勇气付诸实践者,这就不是英雄。如果只是拥有了胆量勇气,虽然也敢于付之行动,即具有了“雄”的部分,却又没有聪明智慧来保驾护航,这也不是真正英雄。
在人类能力中间,像“英”的部分,即是否聪慧的价值内容,适合于谋划未来,使用在理想目标和意向作为的步骤设计及其周密安排;然后,审时度势,依赖果敢胆量和勇敢气力,去践行谋略和实施方案。这一“设想”过程,即梦想需要从“英才”谋划开始,并依赖“雄才”逐步实现。那么其中,雄才的力量,不但能够慑服众生,还须有能力排除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并且能够利用聪明智慧,来保证最终成功。这一“践行”过程,即实践依赖“雄才”开拓前行,还需要“英才”保障胜利。所以,一切从理论到实践的人类工程,从来都是英才和雄才,各持所长,通过相辅相成,才有梦想成真的实现。
纵观历史上无数成败存亡的人类社会实践,如果一个人的聪明能够谋划未来,但其智慧还不能审时度势,尤其当找不准突破点和起步时机时,只适宜坐谈论道,暗自运筹帷幄,而不能贸然行动,或盲信盲从。如果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不仅擅长谋略筹划,并且能够参透时势先机,当胆量勇气不足以达到“行必果、战必胜”之际,只适合顺势利导、亦步亦趋,而不能急于图变或创新改制。如果一个人的胆量过人,但勇气不足,虽然可以携手同行,但不能让其充当先锋楷模。如果一个人的胆量过人,而且勇气十足,当其聪慧不能明察决断时,则只可作为开路先锋,而不能担当将帅。所以,聪明可以谋划未来,而智慧能够明辨时机,并且胆量足以判断优劣厉害,这才是真正的英才,例如张良就是这样。然而,不仅胆量过人,而且勇气足以克服艰难险阻,还有聪明智慧能够即刻判断得失利害,这堪称雄才,比如韩信既是。同样是英雄,由于各自特长名目不同,因而内容侧重各异,所以又有了英才与雄才的区分。显而易见,无论英才还是雄才,他们仍然属于偏才之类,都可以堪当大臣重任。例如英才可以为宰相,而雄才堪当将帅。自古至今,足以堪称英雄者,必定是一个人兼备了英才和雄才的综合能力,并且还能够保持终身品格者,例如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都是如此。
毋庸置疑,真正的英雄人物,其英才所占比重必定要超过雄才的分量,而且聪明智慧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对人类而言,所谓英才的分量欠缺,也就是智慧严重不足。例如英雄项羽,胆气盖世,力拔山河,聪明尚可知晓时局变化,但智慧不足以辨别利害短长,所以一个范增都不能得到充分信任,甚至像陈平之类偏才人物,都逐一背叛投敌。再看英雄刘邦,其身心头脑中,明显英才成分居多,所以不但大多数雄才人物,甘愿俯首听命,甚至英才人物,也愿意舍命追随。刘邦,正是拥有了英才和雄才两大类人才优势,才得以翦暴虐秦朝和灭霸王项羽,从而成就了刘汉帝国基业。
人们禁不住要问:所谓英雄人物,其自身包含的英才与雄才成分,需要达到何等比例最为恰当呢?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众人拾柴,火焰高。”
自古至今,单凭英才睿智,而无雄才气概,不可能令其他雄才人物,真正钦佩服从;反之,徒有雄才豪迈,而无英才智慧,则被其他英才人物,予以蔑视排斥。毋庸讳言,从来雄才方能制服雄才,却不能屈服英才;自古英才得以聚拢英才,却不能驱使雄才。真正的英雄人物,必定兼备英才、雄才的双重品格,既能够集聚英才,也能够驾驭雄才,唯有大家一起携手共进,才可能无往而不胜,终成恢弘千古的功德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