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4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
启示:当代诗歌研究新方法
——评李志元《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
陈振波(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当代诗歌的研究与创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很多诗人自己操刀从事诗歌批评。诗人、学者兼诗评家的身份,在某种意义上更能把握诗歌的内在奥秘。李志元先生《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一书正是一部诗人型学者写出的诗歌研究专著。
生于重庆荣昌的李志元先生,1998年毕业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该书正是李先生经过多年的诗歌研究,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通过对当代诗歌的话语形态分析,对当代中国新诗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而卓有成效的梳理与总结。
在索绪尔、巴赫金、福柯、诺曼?费尔克拉夫、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对于话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李先生总结出了对当代诗歌研究的新方法。“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交往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实践,其话语形态则主要通过语境、主体、诗意、意象、读者和文本形式等话语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确定和塑造。”(第22页)从话语形态方面考察诗歌的写作与传播及影响,更加注重诗歌产生的语境,及其意识形态性质。把诗歌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放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大背景下考察诗歌的各种要素,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当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和实际情况。
正是在这种理论建构下,李先生具体考察不同时期的历史境遇之后,总结道:“中国当代诗歌在曲折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繁杂的话语形态,然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占主导地位的诗歌话语形态却不外乎三种,即颂歌、抒情诗和述歌。颂歌、抒情诗和述歌三种话语形态分属于1949年到1976年的集体化写作阶段、1976年到1989年群体化写作阶段和1989年至今的个体化写作阶段,它们从总体上规约了当代诗歌的美学风貌。中国当代诗歌话语形态从孕育到盛兴,再到衰变和被取代,受制于诗歌话语内部构成要素的实际运动状况,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与艺术话语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第23页)在这种宏观理论框架里,整本书根据三个写作阶段,分别从语境、主体、诗意、意象、读者和文本形式等话语构成要素进行细读式的微观分析,资料详实,见解独到。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相对超前地对下半身、垃圾派以及低诗歌运动进行了正面而中肯的论述,指出它们对于扩展当代诗歌写作素材、反映当下生活、对“垃圾时代”的反抗精神,在整个中国的诗歌建设中,具有的先锋意义。在附录一《试论21世纪之初的汉语诗歌写作》中,肯定了网络在诗歌传播方面的贡献,并更为详细地论述低诗歌理论主张。这或许不会被太多自以为高雅的犬儒主义知识分子所认同,但其挑战诗歌的保守现状确实有其积极的一面。
通过对当代诗歌的话语形态分析,李志元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启示:“第一个启示是,有必要抛弃诗歌本质主义,有必要宽容而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各种‘诗歌’现象”,“第二个启示是,始终将心灵自由视为诗歌的权利和价值。”(第229、231页)
在一个文学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从话语形态对当代诗歌进行研究,正可以反映诗歌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探索的多元实践。这种研究视角对当代诗歌研究提供的意义与启示,在不久的将来想必会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与进一步发掘。
2011-10-11
[url] | | ü | ü注| : 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