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气清景明。这正是祭扫祖茔,遥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许是受到杜牧诗句的影响吧,千百年来,清明节在大多数人心里,总是一个哀思绵绵的节日。 但在我的家乡——黔南一个山青水秀,风景绚丽的水族山寨,清明节却是一个春耕大忙前合族踏青野餐的欢乐节日。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山原上,一树树细细碎碎的、淡白色的黄饭花就漫山遍野地迎风怒放了。这是一种灌木树,其花极细碎,初开时为淡白色,盛期为金黄色,枯萎时为褐红色。清明节,我们当地人喜欢采折其花用水煮沸,将水过滤后,即将淘好的糯米倒入水中浸泡七小时左右,然后蒸熟,就成了金黄油亮、郁香扑鼻的黄花饭。因此,当地人就叫这种花为黄饭花。 清明节蒸黄花糯饭、做滋粑供祭祖先,是我们水族的习俗。清明节这天,家家洒扫庭除,妇女们忙作蒸黄花糯饭,做肉滋粑(即将糯米炒熟后磨成面粉,锅里放水、油、猪肉、盐煮沸后,把磨好的糯米面粉倒入锅中拌匀,煮熟即可。)、宰鸡杀鸭,男人们忙着上山砍来一捆小青竹竿,剪幡纸,把买来的白的、黄的、红的、蓝的清明纸折叠成长条,用剪刀剪成各种花样,用线穿起挂好。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各房族之间互相约好,提篮挑担,扛锄拿刀,扛起一捆捆青绿的小青竹,一起动身上山祭祖。 按照水族风俗,一个村寨统一一个坟山,而坟山上的坟一般也是各房族各集中于一处,便于合族祭扫。到了坟山上,各家都忙着给祖茔除草、坯土、烧香、烧纸、放鞭炮,在坟前摆上精心准备的酒菜,然后在小竹竿上挂上花花绿绿的幡纸,插在坟头,留下部分幡纸分送插到房族中的其他祖坟。上了辈份的老人则领着房族中的孩子们指认本房族的各个祖茔,讲述这些早已长眠地下的祖辈们的祖德逸事。祭扫结束后,男女老少围拢在一起聚餐。大家边吃边聊,聊祖先的为人、品德、操守,聊先辈养育子女、勤劳持家的往事,聊春耕打算,大家把酒话桑麻、怀祖德,其乐融融。 酒足了,兴尽了,人们这才呼朋唤友,收拾碗筷,乘着夕阳余晖,踏着绿草如茵的阡陌小道,醉意朦胧,相携还家,妇女们到家后还要忙着准备夜宴。因为,按照水族的风俗,同一个房族的亲友们晚上还要轮流一家一家吃酒,欢聚痛饮一回,才算过完清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