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山访友暮云飞·《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七十五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较之上文,相对不会那么沉重。题目《它山访友暮云飞》,仍得自本人诗作,而其诗乃仿步韩愈《山石》体韵,内容则表现自家知青生涯之一小小侧面:它山访友。整个素材本源于当时远行去区县屡经之地,前文尝提及之“熊家湾”一带;而既已为“诗境”,亦当与现实拉开距离。叙事之诗,转而仅为山水画,固然只能取其环境大貌了。然又因其毕竟有着“情节”在内,故尔画中物事,也就相对显得丰富且是翔实。如画中所见,那一派紫灰色烟霭笼罩下之高山阔谷、寂野幽田、平桥曲径,湍水荒滩,皆历历在目,不必细言了。请注意画之中部稍偏左侧,山路之上,隐约可见一人影,正沿路朝着左下方庄院方向走去,却将“访友”之题意点出。天上红霞,刻意作了夸张,以增添画中幽谲气氛,相信读者诸君可以感知。其余事体,吾此想想,也莫过于还是将原诗附上,更有利于诸君了解当时情况,连同品玩这画了。诗虽追步昌黎文公高古体韵,那内容本身,可是极其世俗化、甚至于“土俗化”的。特此申明,呵呵。
它山访友
——步韩昌黎《山石》韵
幽径坎叠苔露微,
它山访友暮云飞。
庭前木桥溪水足,
芋儿叶大瓜豆肥。
吾称友队条件好,
以己观照乃见稀。
友言且快食羹饭,
粗谷杂粮慰我饥。
夜深俱叹归途绝,
平实恳语入心扉。
天明相伴寻道路,
晓月清淡迷烟霏。
千红百紫花烂漫,
则见药园皆土围。
前川大瀑刷涧石,
湿风冽冽侵干衣。
知哥如此亦自乐,
更或挣扎离人鞿。
勉哉吾辈二三子,
安得到老犹不归?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而其诗之得来,却仍是要早个好几年的。
(总 1096 篇之第 975 篇)
另附上一段咱长篇小说《乡中苦斗》描写这一带自然景物及相关情况的文字。当然,这次的“相关情况”,却是“访友不遇”——
……孟冬的阳光懒洋洋地倾洒在萧疏的山原上。还没有掉尽的、被寒霜打得通红的桐子树叶,星星点点地泛着片片赤金色光泽。洪波乍一离开呆得有点厌倦了的生产队,来到这片清气荡漾的山野间,顿时感觉得浑身上下一阵舒朗。他连跑带跳地赶着路,同时十分惬意地吞吐着朝他迎面扑来的柔暖山风。在公社转好粮票,并开上了一张身份证明后,他一气登上了云台场背后的那座高岗。
翻过这山岗就是本区的达生公社的地界了。沿路的生产队都有知青。山脚下有两个住在一起的知青,原是兴华中学校宣传队的乐队成员,一个是吹单簧管的,名叫杜明,一个是弹琵琶的,名叫秦松林。洪波早就认识他俩;下乡以后,因为这两人偶尔也来赶赶云台场,所以他和他俩也有过一些接触。这时,想到反正是顺路——从云台到三汇那条乡间大路,正好从杜明和秦松林所住的院子面前穿过,——因此洪波一时兴起,便走进院子去看了看,并打算,如果那两人在家的话,就歇上一会儿脚再走。
一个满身糊着黄泥,象是一只大花猫的乡村小姑娘告诉洪波说,“秦知青”和“杜知青”都上坡薅麦子去了。于是,洪波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含笑打量了一下这个看上去显得怪有趣的乡村小姑娘,便又上了路。
前面是一道连绵一二十里路的大斜坡,一直拉向一座又大又荒凉的高山顶上。这座大山的另一面全是陡峭的石崖;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奇形怪状的山石旋旋而下,在山崖间时隐时显。路旁的石缝中生满了始终被山风吹得悉悉作响的枯草。行将凋残的深秋时节才开的山花,或紫或黄,或红或白,疏疏落落地点缀在草丛间。在有些缠绕着藤蔓的青石峰下,缓缓地流着一道道半涸的山泉,泉水在天光和山影的反射下,摇荡着一种清幽而略带凄凉意味的苍绿色。整个山顶都滞留着一抹远望象是绸带、近看象是薄纱的寒云。无数的小松柏和几间大约是看林人居住的土墙小屋,影影绰绰地笼罩在那缥缈的寒云内,颇有几分隐逸意趣……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