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蚂蚁神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国史闲谈·先秦篇(连载,6月24日更新至74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1#
    发表于 2019-12-7 10:08:35 | 只看该作者
    蚂蚁神威 发表于 2019-11-27 01:05
    四〇、齐桓公尊王攘夷(下)

    齐桓公有一个娶自蔡国的夫人叫蔡姬,大概因为年轻的缘故,活泼好动,有点不 ...

    成事先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00:15:04 | 只看该作者
    四三•齐桓公之死
           
    晋献公死去的那一年,也就是齐桓公率领诸侯拥立周襄王的第二年(周襄王元年,齐桓公三十五年,鲁釐公九年,前651年)夏天,齐桓公再次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会盟,地点定在葵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这便是著名的“葵丘之会”。

    这次会盟,周襄王派周公忌父,也就是宰孔,也来参加了,并且给齐桓公送来了祭祖的胙(zuò)肉。照规矩,周天子赐胙是只赐给同姓诸侯,而不赐给异姓的。葵丘之会上,鲁、卫、郑、曹都是姬姓,周襄王不赐给他们,单单赐给姜姓的齐国,可见恩赏之隆。这本已是出格的事,但还没完,周襄王还特地传旨,齐桓公受赐的时候可以不用下拜,这份荣宠可算是顶了天了。

    遇到这样的好事,齐桓公心里一定不知道美成什么样了,但表面上还是很淡定。他说:“威严的上天就在眼前,我怎敢贪恋天子的优待而不跪拜呢?没的折了我小白的草料,反倒辜负了天子的好意。”于是下堂行跪拜礼,这才接受了赏赐。

    除了赐胙免拜之外,周襄王还赐给齐桓公天子之车大辂(lù)以及红弓红箭,算是对他做为诸侯之长的再次确认。于是,当年九月,齐桓公以周襄王的名义宣布了几条禁令,跟与会诸国达成盟约。

    关于这个盟约,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谷梁传•釐公九年》的说法:“毋雍泉,毋讫籴(d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也就是,不准把水灾引向邻国;不准别国灾荒的时候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让妾享有妻的待遇;不准让女人参与国事。另一个版本是《孟子•告子下》的说法:“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尊贤育才,以彰有德”、“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孟子》的说法比《谷梁传》的多出了很多内容,我们不知道哪一个更符合事实。

    葵丘会盟之后周使宰孔返回成周,在半路上遇到了因病来晚了的晋献公。他告诉晋献公没必要去参加葵丘之会了,说:“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意思就是说,齐桓公假仁假义而有野心,所以才在北方伐山戎,在南方伐楚,在西方开了这么个会。不知道他在东方的打算是什么,但应该是不会再西顾了。晋献公听了宰孔的话就没去赴会,回国后不久就死去了。

    这是《左传•釐公九年》的说法,只是说齐桓公“不务德而勤远略”,并没说他骄傲自满,可是《公羊传•釐公九年》却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意思是齐桓公沾沾自喜,认为谁都不如他,导致有九个国家背叛了他。可是葵丘之会连东周和齐国都算上也不过才八个国家,而且像许国这样的男爵小国都被记录在案了,应该不会有什么遗漏,哪来的“叛者九国”呢?所以《公羊传》的说法总是让人觉得可疑。

    《公羊传》这么说的依据是“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意思是说,《春秋》记载齐桓公的会盟都不标明日期,葵丘之会之所以标明了,是为了突出潜伏的危机。但《谷梁传》对“不日”却另有说法。《谷梁传•釐公九年》说:“桓盟不日,此何以日?美之也。为见天子之禁,故备之也。”一个说是“危之”,一个说是“美之”,这让我们信哪一个好?

    《史记》为《公羊传》提供了一个支持。《齐太公世家》说,葵丘之会以后,齐桓公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能赶上以往历代的先王圣君,所以不顾管仲的反对,非要跟他们一样去封禅泰山,后来由于管仲忽悠他说封泰山必须要有远方的奇珍异宝,才答应等一等再去。这个行为显然当得起“震而矜之”四个字了,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太史公才没采纳《谷梁传》的说法,而相信了《公羊传》和《左传》。他在《晋世家》里说:“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算是在略作修改之后对后二者做了一个综合。

    葵丘之会是齐桓公一生事业的巅峰。这以后,虽然他仍在继续他称霸诸侯的事业,但终归是有些志得意满了,开始爱听奉承话,再加上年事已高,难免有些怠政,所以君子远而小人进,再也没能达到他以前所达到的高度。

    齐桓公晚年宠信开方、易牙和竖刁。开方本是爱鹤的那位卫懿公的儿子,见齐国强盛便追随齐桓公,据说十五年不曾回国探亲,连狄人灭卫,卫懿公战死,他也无动于衷,所以管仲说他“倍(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易牙擅长烹饪,掌管齐桓公的“御膳房”,被后世奉为庖厨之祖,因为听齐桓公说没吃过人肉,就杀了自己的幼子做成肉汤进献给齐桓公,所以管仲说他“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竖刁是齐桓公的近侍,传说是自己给自己做的净身手术,所以管仲说他“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临死时劝齐桓公不要信用这三个人,可是齐桓公没听。结果,周襄王九年(齐桓公四十三年,鲁釐公十七年,前643年)冬十月齐桓公死后,易牙和竖刁杀群吏,驱逐世子昭,拥立公子无诡,引发齐国诸公子相互攻杀。齐桓公的尸首停在宫中六十七天都没有人管,“尸虫出于户”。而开方则在十年后步易牙和竖刁的后尘,杀死齐孝公的世子,拥立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潘为齐君,也是一个擅行废立的乱臣。

    抛开晚年的昏聩(kuì)不谈,齐桓公的一生波澜壮阔,“南服强楚,北服山戎”,“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驱海内使朝天子”,“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晏子春秋》说他“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论语•宪问》称赞他“正而不谲(jué)”,堪称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3#
    发表于 2019-12-10 09:01:3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事业达到巅峰,爱听奉承,祸就不远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04#
    发表于 2019-12-11 13:00:2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拜读学习老师佳作,为齐桓公波澜壮阔的一生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1:17:34 | 只看该作者
    四四、“讲仁义”的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他的世子昭被易牙和竖刁驱逐,跑到了宋国。宋国这时候的国君是宋襄公,曾经受齐桓公和管仲的委托照顾世子昭。有人说齐桓公和管仲之所以选择宋襄公照顾世子,是因为宋襄公很仁义,但这看上去不像是管仲能干的事。管仲的理想是让诸侯对齐国“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应该不会不考虑利益和武力而空谈仁义,所以这里面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过,宋襄公的确是素有仁名的。在他还是世子的时候,曾经让位于自己的庶兄目夷(子鱼),得到过“能以国让,仁孰大焉”的高度评价。但他是不是真的仁义也不好说,因为他还没等给父亲宋桓公下葬,就去参加了齐桓公组织的葵丘之会,所以《春秋•釐公九年》不称他为“宋公”而称呼他为“宋子”,《谷梁传》解释说:“礼,柩在堂上,孤无外事。今背殡而出会,以宋子为无哀矣。”

    现在,齐国发生诸公子争立之乱,驱逐了世子昭,宋襄公没辜负齐桓公和管仲所托,决定武装护送齐世子昭回国即位。这虽然算得上是讲信用,但却有“伐丧”的嫌疑,授人以柄暂且不说,是不是称得上仁义也很值得画一个问号。

    周襄王十年(宋襄公九年,鲁釐公十八年,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卫国、曹国、邾国伐齐。齐人畏惧,杀了易牙和竖刁所立的公子无诡,打算接纳世子昭,但齐桓公其他的四个儿子不乐意,组织人马跟宋军打了起来。夏五月,“宋败齐师于甗(yǎn,今山东济南历城区)”,这才把世子昭立为齐君,这就是齐孝公。

    霸主齐国的君位之争要靠宋国的武力来摆平,这令宋襄公膨胀了起来,觉得自己应该成为新的霸主。周襄王十一年(宋襄公十年,鲁釐公十九年,前641年)春三月,大概是因为滕国不服,他把滕宣公抓了起来;夏六月,宋国组织曹国、邾国、鄫(zēng)国在曹国会盟,鄫国的国君来晚了,宋襄公命令邾国把他抓起来祭祀社神;大概曹国对此表示了不满,当年秋天,宋襄公不顾刚签订的盟约,又派兵包围了曹国。

    这一连串行为完全称不上仁义,说是倒行逆施还差不多。这引起了人们对齐桓公的思念。当年冬天,在陈国的倡议下,鲁国、陈国、蔡国、楚国、郑国在齐国会盟,“修桓公之好也”,可见大家对宋襄公并不感冒。

    可是宋襄公已经鬼迷了心窍,一心想要做霸主。他大概觉得齐孝公是自己所立,一定会支持自己,只要再联合上楚国就会得到诸侯的承认,所以在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十二年,鲁釐公二十一年,前639年)跟齐楚两国盟于鹿上(今安徽阜阳阜南县南,或说今山东菏泽巨野县东南),“以求诸侯于楚”。他也不想想,楚国自己还想称霸呢,怎么可能会帮助宋国?这是典型的与虎谋皮,所以他哥哥目夷说他这是“小国争盟,祸也”。

    果然,在当年秋天宋、楚、陈、蔡、郑、许、曹等国参加的盂(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之会上,宋襄公被楚国安排伏兵抓了起来。《公羊传•釐公二十一年》说,会盟之前,目夷觉得楚国是个不讲信用的国家,劝宋襄公带兵前往,可是宋襄公不听,理由是他跟楚国约定的是乘车之会而不是兵车之会,不能不讲信用。跟小国会盟飞扬跋扈,跟大国会盟却又忘了自己是怎么对待小国的,毫不担心大国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已经不是讲不讲仁义的问题,而简直就是愚蠢了。

    楚国抓住了宋襄公,乘机攻打宋都,但却由于目夷率军抵抗而没能得逞。于是楚国威胁宋人说要杀掉宋襄公。宋人不吃那一套,回复说:“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打也打不下,吓也吓不住,杀了又没用,关着还费粮,楚国没有办法,只好在当年冬天把宋襄公给放了。

    这回宋襄公该吸取教训了吧?不,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宋襄公大概认为楚国没能攻下宋都,代表宋国的武力足以跟楚国抗衡,而齐国则是他当年拥立齐孝公时候的手下败将,自然更不在话下,所以他并没吸取教训,反倒更坚定了信心,决心武力争霸。

    第二年,也就是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十三年,鲁釐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由于郑国亲楚,宋襄公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伐郑。楚国为救郑而出兵伐宋,上演了一次春秋版的“围魏救赵”。宋国不得不回军拒楚,与楚军相遇在泓水(今河南商丘拓城县北)。

    在这场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表现出了惊人的愚蠢。当时楚军尚在渡河,目夷说:“敌众我寡,应该趁这个机会发动攻击。”宋襄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等他们过了河再说。”楚军过河后,阵型还没排好,目夷又说:“敌众我寡,不能等他们排好阵型。”可宋襄公还是不同意进攻。不难想象,等到楚军列好阵势,等待宋军的就只能是大败了。

    这一仗,宋襄公的贴身护卫全部战死,他自己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宋军更是损失惨重,但就是这样,他也不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他替自己辩解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打仗,不利用险要地形,我虽然是亡了国的商朝后代,但也不攻击没排好阵型的敌人。”

    宋襄公这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忘了他的老祖宗武丁和妇好就玩过利用地形的伏击战。对此,目夷说:“这是根本就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战争以获胜为目的,讲究那么多,不如直接给敌人当奴仆好了,还打什么仗呢?”两相比较,看来当年要是真让目夷继承君位,宋国的国运应该会好很多。

    泓水之战的第二年(周襄王十五年,宋襄公十四年,鲁釐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春天,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宋襄公所立的齐孝公也来趁火打劫,以宋国当初没参加缅怀齐桓公的会盟为借口,发兵包围了宋国的缗邑(今山东济宁金乡县东北)。我们不知道宋襄公作何感想,估计应该是又羞又恼。同年五月,他腿伤发作,与世长辞。

    宋襄公的霸主梦没做成,而他虚假的仁义却从此成了历史的笑柄。《谷梁传》批评他“失民”,谓之“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认为他的行为是“信而不道”。这话完全就是《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翻版,东汉郑玄解释说:“教民习战而不用,是亦不教也”,看来也只有那些比宋襄公更迂腐的蠢货才会称赞他了。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06#
    发表于 2019-12-17 13:25:2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很精彩,期待您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107#
    发表于 2019-12-18 11:35:49 | 只看该作者
    蚂蚁神威 发表于 2019-10-2 00:03
    七、夏朝真的存在吗?

    商汤革了夏朝的命,但夏朝真的存在过吗?显然,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史书上的记载都 ...

    关于夏朝史籍所载还多是传说,至今尚无可靠的田野古发掘的文物证实夏朝的存在。但我个人认为传说不等于虚无,常常有史实的依据。只是尚无发现有力证据。还有一个旁证,到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字,这种成熟的文字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完成。可是我们至今无法找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发展链条,那么夏朝如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国家形势,那么在文字上也会有所表现。可至今都还是个谜。我们一方面期待考古的新发现,也期待学者专家对现有资料的再认识再发现。

    点评

    先生说的是,我也同意传说不等于虚无的看法,只不过我反对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就把二里头遗址认定为夏遗址,因为知道有人住在那里跟知道是谁住在那里完全是两码事,这一点已经在文中说明。 我也同意先生关于甲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8 16: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6:12:19 | 只看该作者
    平原君 发表于 2019-12-18 11:35
    关于夏朝史籍所载还多是传说,至今尚无可靠的田野古发掘的文物证实夏朝的存在。但我个人认为传说不等于虚 ...


    先生说的是,我也同意传说不等于虚无的看法,只不过我反对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就把二里头遗址认定为夏遗址,因为知道有人住在那里跟知道是谁住在那里完全是两码事,这一点已经在文中说明。
    我也同意先生关于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不可能短时间内突然完成的观点,这一点我在第十四章《甲骨文和汉字的起源》也有说明,请先生移步一观,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9#
    发表于 2019-12-18 21:50:44 | 只看该作者
    蚂蚁神威 发表于 2019-12-16 11:17
    四四、“讲仁义”的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他的世子昭被易牙和竖刁驱逐,跑到了宋国。宋国这时候的国君是宋 ...

    仁义之过就是迂腐。

    点评

    仁义本无过,迂者自失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9 0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20:38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19-12-18 21:50
    仁义之过就是迂腐。

    仁义本无过,迂者自失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00:14:00 | 只看该作者
    四五、不讲仁义的晋惠公

    晋惠公就是晋献公那个跑到梁国的三儿子夷吾。他跟宋襄公同一年即位,同一年去世,但跟“讲仁义”的宋襄公不同,他根本就不讲仁义,连哪怕是装模作样的假仁假义也不讲,完全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周襄王元年(晋献公二十六年,鲁釐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晋国大夫里克想要让重耳回国继位,杀死了先后继位的奚齐和卓子两位国君——“骊姬乱政”忙活了一大顿,算是白忙活了——逼得太傅荀息只好自杀,晋国大乱。

    晋国无君。在梁国的夷吾也想回国继位,跟随他出奔的郤芮(xì ruì)便建议他借助秦国的力量。夷吾同意了,一面派郤芮到秦国去,一面派人给里克送信,承诺如果他当上晋国的国君,就把河西之地送给秦国,把汾阳之邑(今山西忻州静乐县西)封给里克。这样,秦穆公决定派兵护送夷吾回国,路遇率诸侯前来平定晋乱的齐桓公,就跟齐国的隰(xí)朋一起把夷吾立为了晋惠公。

    晋惠公坐上国君的宝座之后就翻脸不认账了。他先派邳(pī)郑到秦国去对秦穆公说:“我们国君本来想兑现当初的承诺,可是大臣们都认为那时候他还不是国君,没资格把祖宗的土地割让给别国,所以他没有办法,只好派我来请求您的原谅。”

    赖掉了给秦国的河西之地以后,他又派人对里克说:“如果没有你的支持,当今的国君就不能顺利即位,可是你杀了两任国君和一个大夫,当你的国君这不是太危险了吗?”里克这才认清晋惠公的为人,说:“如果不是我把前两任国君杀了,当今国君怎么有机会即位呢?‘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我死就是了。”于是伏剑自刎。

    出使秦国还没回来的邳郑跟里克是一伙的,听说晋惠公逼死了里克,便鼓动同样受了骗的秦国策反晋惠公的支持者,想要驱逐晋惠公,迎立重耳为晋君。结果邳郑的计策被识破,回国后被晋惠公杀死了,同时遇难的还有他们一党的另外七个大夫。晋惠公不讲信用还大开杀戒,让他失去了人心,晋国人对他都很不满。

    晋惠公不仅言而无信、心狠手辣,而且脸皮还特别厚。他在位的第四年,也就是周襄王五年(晋惠公四年,鲁釐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他像没干过对不起秦国的事一样,舔着脸请求秦国卖粮食给晋国。秦穆公不计前嫌,把大批粮食从渭水经黄河入汾水,输送到晋国的都城绛(今山西临汾翼城县东),以至于这条水路上首尾相接布满了粮船,帮助晋国度过了粮食危机,史称“泛舟之役”。

    秦国虽然一直被东方诸国视作跟楚国差不多的蛮夷,但能不趁着灾荒报复晋国而施以援手,做得还是蛮地道的。比较而言,晋惠公就完全是个白眼狼。晋国发生饥荒的第二年(周襄王六年,晋惠公五年,鲁釐公十四年,前646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可是当秦国想要跟晋国买粮的时候,晋惠公却不仅不肯卖粮给秦国,还趁机攻打他们。这下惹恼了秦穆公。度过灾荒的第二年,也就是周襄王七年(晋惠公六年,鲁釐公十五年,前645年),秦国起兵伐晋了。

    秦军很快就渡过黄河进军到晋国腹地韩原(今山西运城芮城县北)。晋惠公问大夫庆郑怎么办。庆郑大概是很看不上晋惠公的所作所为,就没好气的说:“您自己招来的祸患,能有什么办法?”晋惠公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决定亲自率军出征。临行前占卜由谁来给自己驾车,结果恰好又是庆郑,晋惠公觉得庆郑对自己出言不逊,应该不会跟自己一条心,便决定换步扬来驾车。

    当年九月,秦晋二军对峙于韩原。晋惠公派韩简去打探敌情,韩简比庆郑机灵,回来说:“秦军的人数比我们少,但士气却是我们的两倍。”晋惠公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韩简便解释说:“出奔用的是人家的钱,回国靠的是人家的支持,饥荒吃的是人家的粮食。人家对晋国有三大恩德,我们不仅没有回报,还派兵打人家,士气当然没有人家高,说是两倍于我们还说少了呢。”晋惠公不服气,派人下战书给秦穆公说:“你要是不退兵,连逃命的地方都没有。”韩简知道晋军必败,祈祷不要战死,说:“希望我能有幸当个俘虏。”可见晋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什么程度。

    韩原之战晋军大败。晋惠公的战马是郑国送来的“小驷”,尚未训练纯熟。当初晋惠公让步扬顶替庆郑驾车的时候,庆郑就提醒过他,建议他还是用本国出产的已经训练好的战马为好,以免到时候战马不听驾驭而闹出什么乱子来,晋惠公不听,结果败逃中的战马果然受惊,拉着战车陷入了泥淖(nào)。这时候偏偏又是庆郑从晋惠公身边经过,晋惠公便高声呼喊他来帮忙。庆郑这个直男癌晚期患者不屑的说:“跟你说你不听,现在逃跑又能跑到哪里去?”抛下他只管自己跑了,晋惠公因而被秦军俘获。

    秦穆公打算把晋惠公押回秦国去,晋国的大夫们都挺讲究,不仅没有自己去逃命,反倒都“反首拔舍从之”,也就是披头散发的跟着,到了宿营地就拔掉杂草胡乱住宿。有意思的是,秦穆公竟然拿这些不是战俘的战俘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他们不会伤害晋惠公。

    晋惠公的异母姐姐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在晋惠公回国即位之前,穆姬曾嘱托他照顾故世子申生的遗孀贾君,并约定让流亡在外的晋国公室诸公子都回国,但晋惠公回国后照例是说话不算数,不仅没让群公子回国,而且还娶了寡嫂贾君——这照顾的可真是别具一格——所以穆姬对她的这个弟弟其实是很怨恨的。

    可是穆姬听说晋惠公被俘后,却放下了对晋惠公的怨恨,“衰绖(cuī dié)涕泣”,也就是穿着丧服哭求秦穆公不要伤害自己的弟弟,看来她是个重感情的人。秦穆公本已答应晋国的大夫们不会伤害晋惠公,自己的夫人又摆出了一副誓与弟弟共存亡的架势,只好在跟大臣们商量之后,同意以晋国世子为人质放晋惠公回国。

    晋惠公这没羞没臊的家伙赶忙派郤乞回国,让死党吕省(吕甥)做好接驾准备。他也不想想,自己背信弃义早就失去了民心,现在又打了一个大败仗做了俘虏,人设已经完全崩塌,晋国人哪能那么轻易就接纳他呢?幸亏吕省没有他那么没数,知道需要先收拾人心,就让郤乞假借晋惠公的名义召集众人,宣布晋惠公已经知道自己有辱于社稷,不配继续担任国君,请大家改立世子圉(yǔ)为晋君,并把公田分给国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作爰(yuán)田”,应该是跟管仲“相地衰征”类似的土地改革措施。随后,吕省又推行“作州兵”,也就是取消“鄙人”不能当兵的限制,既提高了乡下人的政治地位,又扩大了国家的兵源,是比管仲的“三其国”更彻底的改革措施。从此之后,各国的战争动员也开始逐步从贵族和自由民扩展到全民动员,战争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惨烈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了。

    晋国没有公族,大夫们也死的死、跑的跑,要不就是跟着晋惠公一起在秦国当俘虏,因而吕省这些对老百姓来说“惠之至也”的改革措施没受到什么阻力,马上就推行开了。有了这些实惠,晋国人答应接受晋惠公回国。不过,这么好的政策却不能主动实施,只是为了迎接晋惠公这个小人回国才不得不实施,还让晋惠公白捡了“惠”字这么好的谥号,说起来也真够讽刺的。

    当年十一月,晋惠公回国,还没等进国门就先杀了直男庆郑,又担心自己的二哥重耳会趁自己地位不稳回国抢夺君位,打算派人到狄人那里把重耳也给杀了。重耳听到消息后,于第二年(周襄王八年,晋惠公七年,鲁釐公十六年,前644年)离开狄人,开始了流亡列国的生涯。

    此后晋惠公就像从历史中消失了一样,直到周襄王十五年(晋惠公十四年,鲁釐公二十三年,前637年)他去世为止,再也没干出什么吸引人眼球的事来。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12#
    发表于 2019-12-20 17:02:07 | 只看该作者
    生动形象的文字再现了晋惠公“不讲仁义,见利忘义”的形象,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3#
    发表于 2019-12-21 22:05:32 | 只看该作者
    小人得志哪有大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0:10:17 | 只看该作者
    四六、重耳流亡列国

    晋惠公的二哥重耳于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鲁釐公五年,前655年)奔狄,一直在狄人那里住到周襄王八年(晋惠公七年,鲁釐公十六年,前644年),前后共计十二个年头。重耳之所以已经在狄人那里住了这么久却在五十五岁“高龄”的时候突然离开,从《史记•晋世家》来看,似乎仅仅是为了躲避晋惠公的暗杀,但《国语•晋语》却说是为了寻求齐国的支持,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对。

    不过,不管哪一个对,他此行的目的地是齐国却是明白无误的。要到齐国去,需要先经过卫国。虽然卫文公也有过一段流亡宋国的经历,但大概由于卫国曾亡于狄,而重耳跟狄人关系又太好的原因,相同的流亡经历并没让卫文公对重耳产生同情,所以也就没给他什么礼遇。重耳只好继续赶路,结果弄得在途经五鹿(今河南濮阳濮阳县北,或说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东)的时候断了粮,不得不向当地的农人讨饭吃。

    这时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可能是瞧不起重耳的落魄,也可能是真的没饭给重耳吃,或者仅仅是舍不得把饭给外人吃,这个没留下名字的农人竟然给了重耳一块土坷垃。重耳本来没受到卫文公的礼遇就一肚子不满,现在又遇到这么个促狭鬼,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举起马鞭就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我们不知道当时两边谁的人多,所以也不知道这一鞭子打下去最终谁会吃苦头,我们只知道这一鞭子没打下去。《左传•釐公二十三年》和《国语•晋语》说是狐偃,《史记•晋世家》说是赵衰(cuī),制止了重耳,说:“这是上天在赐给你土地。”重耳这才放下鞭子,“再拜稽(qǐ)首,受而载之”。

    重耳没讨到饭,但他们一行人还是到了齐国,不知道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齐桓公对重耳很好,“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这样,重耳在齐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连第二年(周襄王九年,晋惠公八年,鲁釐公十七年,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诸公子争立的内乱也没让他萌生去意。

    这样又过了几年,周襄王十三年(晋惠公十二年,鲁釐公二十一年,前639年),狐偃看出来没有齐桓公的齐国已经指望不上了,就打算另找靠山,但他也知道重耳有意老死在齐国,担心劝不动他,就偷偷跟赵衰商量怎么办,不想却被重耳夫人的下人听了去。这个下人太不了解自己的主人了,以为这下可以立功受赏,便向夫人告了密。夫人齐姜毫不犹豫的杀了她,对重耳说:“你的手下商量要带你逃跑,我已经把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杀了,你快些跟他们一起走吧。”

    重耳其实对自己是否能复国并没有多少信心,所以才在离开狄人之前跟妻子季隗(wěi)告别的时候,让她等自己二十五年。那时候重耳已经五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就八十岁了,这摆明了是告诉妻子复国成功遥遥无期,让她别等自己了。估计季隗也是听出了重耳的言外之意,所以才跟重耳开玩笑说:“再过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树都已经很粗了,但虽然如此,我还是会等你。”通过这段佳话不难看出,不对复国抱多大希望的重耳,很难放弃目前安逸舒心的生活。

    如果是寻常女人,丈夫能放弃事业陪自己在家里过优渥(wò)的生活,那还不知道该高兴成什么样呢,可齐姜不是那种儿女情长的人。她不允许自己的丈夫贪图安逸,在苦劝无果后,便跟狐偃等人商量,把重耳灌醉了,塞到车里离开了齐国。

    重耳醒来后气得要命,操起戈来要杀了狐偃,说:“这一去要是不能成功,我就吃了你的肉!”狐偃说:“如果不成功,我将死在荒野里被豺狼吃掉,您抢得过豺狼吗?如果成功了,您将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我的肉又腥又臊,您才不稀得吃呢!”这话足够噎人,但也非常搞笑,加上重耳毕竟不是个糊涂蛋,知道狐偃对自己忠心耿耿,所以还是放过了他,大家又一起赶路了。

    这一次他们先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是“骈(pián)胁”,也就是肋骨不像普通人那样是一条一条的,而是连成一片的,就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去偷看到底长啥样。偷窥可是相当无礼的举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听说后,对自己的丈夫说:“我看跟从重耳的那些人都是栋梁之才,他们一定会辅佐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到了那一天,重耳就会来算今天被轻薄的账,不如早点跟他拉拉关系。”于是,僖负羁假装给重耳送吃的,把贵重的玉璧藏在盘子底下送给了重耳。可是重耳只接受了吃食,把玉璧又还给了僖负羁,意思是已经接受了僖负羁的好意,但自己不是个贪财的人,算得上是个很会给自己加分的人。

    离开曹国之后,重耳一行人又去了宋国。宋襄公待他不薄,“赠之以马二十乘”,但由于这时候宋国刚在泓水(今河南商丘拓城县)被楚国击败,自保尚且吃力,更别说帮助重耳复国了,所以重耳只好离开宋国,又去了郑国。

    郑文公既不像卫文公有对狄人的担心,也不像曹共公好奇心那么强,却因为各国出奔的公子太多,不能每个都给礼遇,所以也不肯给重耳礼遇。郑国大夫叔詹认为重耳跟别的出奔公子不一样,劝郑文公别这样,可是郑文公不听。叔詹没办法,只好又劝郑文公杀掉重耳以除后患,郑文公还是不听。由于遇到了郑文公这样的傻缺,重耳侥幸躲过一劫,投奔楚国去了。

    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来招待重耳。在宴席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您将来能回到晋国,会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打哈哈说:“珍禽异兽、珠玉绢绸,您要多少有多少,我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您。”楚成王不算完,非让重耳给点什么。重耳被逼的没办法,只好说:“假使万不得已与您兵戎相见,我会先退避三舍之后再与您交战。”

    这话就像还没结婚就先想着怎么离婚一样,虽然道理没什么错,但毕竟听起来像个白眼狼,所以楚国的令尹子玉(成得臣)就劝楚成王杀掉重耳。楚成王有点书呆子气,说:“如果我做的好,谁会跟我开战?如果我做的不好,就算杀了重耳,难道中原就不再有君主了吗?”由于遇到了“不穷的酸”,重耳又逃过一劫。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之后,在秦国做人质的晋世子圉(yǔ)得知晋惠公病重,担心君位被弟弟们抢去,偷偷逃回了晋国。秦穆公很生气,听说重耳在楚国,就邀请重耳到秦国去。楚成王对重耳说:“楚国跟晋国隔着好几个国家,实在是太远了。秦国与晋国交界,秦君也很贤明,您好好的去吧!”于是赠送给他很多礼物,把他送到了秦国。

    这一年是周襄王十四年(晋惠公十三年,鲁釐公二十二年,前638年),重耳只需要在秦国再忍一年,就可以结束他长达十九个年头的流亡生涯,回到晋国登上国君的宝座了。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5#
    发表于 2019-12-26 19:17:49 | 只看该作者
    人在难处看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16#
    发表于 2019-12-26 19:20:21 | 只看该作者
    春秋五霸之一,一代明君。期待您精彩故事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0 01:09:44 | 只看该作者
    四七、晋文公纳襄王于王城

    重耳来到秦国的第二年,也就是周襄王十五年(晋惠公十四年,鲁釐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晋惠公死了,晋世子圉(yǔ)继位,这就是晋怀公。

    晋怀公知道自己的二大爷重耳在秦国,是自己君位的最大威胁,就命令追随重耳的人限期回国,到期不回国就要治罪。很明显,那些追随重耳的人远在秦国,他治不了他们的罪,他能治罪的只是他们留在晋国的家人。晋怀公自作聪明的认为以家人做要挟,狐偃等人就会屈服,而失去了左膀右臂的重耳也就不再有什么威胁。可是他没想明白,就算狐偃那帮人不是什么忠贞之士,至少也会担心回国后被秋后算账吧?所以晋怀公这一招不仅没什么用,反倒把自己逼到了不杀那些人的家属就下不了台的地步。结果,在他杀了狐偃的父亲狐突之后,引起了晋国人的公愤。

    第二年(周襄王十六年,晋文公元年,鲁釐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春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很快就渡过了黄河,“围令狐(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临晋镇西),入桑泉(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临晋镇西南),取臼衰(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西南)”。晋怀公赶忙派兵阻止,当年二月,晋军开到了庐柳(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临晋镇西北)。秦穆公派公子絷(zhí)前去谈判,晋军暂时退到了郇(xún,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临晋镇北)这个地方。

    这个时候的晋怀公已经失去人心,所以谈判很顺利,晋军很快就同意支持重耳。到了第八天,狐偃代表重耳和秦、晋的大夫盟于郇,晋军随即回师,第十三天,占领曲沃(今山西临汾曲沃县西南),第十四天,重耳在曲沃的晋武公庙即位,这就是晋文公,时年六十二岁。晋国的大臣们听说晋文公已经在曲沃即位,纷纷跑来归附他。晋怀公只好逃亡,跑到高粱(今山西临汾洪洞县东南)的时候,被晋文公派人杀死了。

    晋文公即位的当年冬天,当初险些被立为太子从而取代周襄王的王子带又造反了。这是王子带第二次造反。第一次发生在周襄王三年(鲁釐公十一年,前649年)的夏天,王子带召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后来,戎人因为秦晋出兵救周而撤军,王子带则在第二年被周襄王击败,逃到了齐国,直到周襄王十四年(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才被周襄王召回国。可是这家伙回国后又跟周襄王的王后隗(wěi)氏勾搭到了一起,事情败露后,周襄王废掉了隗氏,引发了王子带的第二次叛乱。

    不过,虽然王子带行为不端,但这次造反却不是他的主意,而是周大夫颓叔和桃子的主意。王后隗氏是狄人之女,这两个家伙担心隗氏被废会遭到狄人的报复,为了自保,便主动联合狄人攻击周襄王,拥立王子带。周襄王逃到了郑国的汜(sì,今河南许昌襄城县)这个地方,不得不向鲁国、晋国和秦国求助。

    鲁国口头上答应帮忙,郑文公也和好几个大夫赶到汜对周襄王表示慰问,但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动作;晋文公也不想管这件事,这样一来,三个跟周王室同姓的诸侯都做了壁上观,反倒是异姓的秦国派军队前出到黄河边上,准备护送周襄王回王城。

    《左传》说是狐偃,《史记》说是赵衰(cuī),劝晋文公说:“想要获得诸侯的拥护,没有比勤王更好的事了,现在正是重建晋文侯扶保周平王那样功绩的时候。”晋文公显然动了心,但还有些担忧,就先用龟甲占卜,又用蓍(shī)草占卜,都得到了吉兆,这才决定出兵。

    晋文公先谢绝了秦国的帮助,然后以一军包围在温(今河南焦作温县西南)的王子带,以另一军前往汜迎接周襄王。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二年,鲁釐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夏四月,周襄王回到王城,王子带也战败被俘,被他的天子哥哥处死了。

    尘埃落定之后,周襄王设宴款待晋文公。晋文公出兵勤王可不是为了吃这么顿饭,就在酒席宴上请求周襄王允许自己的陵墓设置墓道。那个时候,只有天子的陵墓可以设置墓道,所以晋文公的这个要求不是一般的过分。周襄王不敢得罪他,就委婉地拒绝说:“没有不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的道理。我如果答应了你,对你也不是什么好事。” 并赐给他阳樊(今河南济源市东南)、温、原(今河南济源市北)和欑(cuán)茅(今河南焦作修武县西北)作为安抚。

    晋文公大概本来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对这个安排也没表示什么异议。可是阳樊和原有异议,不愿意被划归晋国。晋文公先派兵包围了阳樊。阳樊当然打不过晋军,可有个叫苍葛的阳樊人巨能说,他对着晋军喊话道:“中国讲究以德服人,武力是用来对付四夷的。我们不认可晋国之德,当然不敢服从晋国。你们看看这里哪个不是天子的姻亲,就抓去好了。”晋军没有人能说得过他,又不好意思动武证明自己不能以德服人,只好让阳樊人安全离开,占领了一座空城完事。

    这年冬天,晋文公又包围了原。围城前,他命令只带三天的粮食,意思是如果三天打不下来就撤军。过了三天,原仍然不肯投降,晋文公正要撤军,派进原城的间谍回来了,报告说原城打算要投降。有人劝晋文公再等等,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不肯为了得到原城而失信。结果撤军才走了一舍地,也就是三十里地,原追着来投降了。

    这两件事都记载在《左传•釐公二十五年》,似乎很能说明晋文公是个崇德守信的人,但不是派使者而是城头喊话,那个年代又没有大喇叭,有点太像小说了;带了三天粮食打了三天仗,进军和撤军都饿着肚子,有点太滑稽了;敌军已经撤退却还要追着去投降,有点太缺心眼了,所以这两件事不是那么值得相信。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18#
    发表于 2019-12-30 11:52:3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精彩故事,期待您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5 00:41:51 | 只看该作者
    四八、晋楚城濮之战

    自从泓水之败以后,宋国就一直不得不屈服于楚国。现在,晋文公纳襄王于王城之后,宋成公觉得晋国有实力对抗楚国,便仗着自己的老爸宋襄公当年曾经厚待过流亡的晋文公,决定背楚附晋了。

    齐桓公死后,中原已经没有势力能抗衡楚国,楚成王重新燃起了称霸中原的希望,此时形势一片大好,当然不能允许宋国这样的背叛行为存在,于是命令楚国的令尹子玉(成得臣)和司马子西(斗宜申)在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三年,鲁釐公二十六年,前634年)的冬天率军伐宋,包围了缗(今山东济宁金乡县东北)。第二年冬天,又联合陈、蔡、郑、许包围了宋国的都城。

    宋成公害怕了,赶忙派伯父公孙固,也就是那个数次劝谏宋襄公的目夷,到晋国去求救。晋文公犹豫不决。先轸(zhěn)劝他说:“出兵解除宋国的危难,是一个既能报答恩情,又能立威称霸的好机会。”晋文公也觉得有道理,但又担心干不过楚国,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其实自从周襄王七年(晋惠公六年,鲁釐公十五年,前645年)“作爰(yuán)田”和“作州兵”以后,晋国的政局基本还算稳定,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完全有能力跟楚国在中原一较高下,对此晋文公不可能心里没数,所以他的担忧到底出自什么心理,我们很难揣摩。

    是狐偃打消了晋文公的担忧。他对晋文公说:“曹国刚刚跟楚国结盟,卫国刚刚跟楚国通婚,先攻打这两个国家,楚国不能不救,自然也就解了宋围。”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候,曹、卫两国都曾无礼于他,而楚成王却对他礼遇有加。打曹、卫这两个国家,既能出当年的恶气,又能避免跟有恩且强大的楚国交战,还能帮助同样有恩的宋国,是个一箭三雕的好办法。于是晋文公以打猎的名义进行军事演习,并乘机进行扩军,把他老爸晋献公扩编的上下二军继续扩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置将、佐各一人,以中军将为正卿,中军佐为次卿,余者为下卿,建立了晋国著名的“三军六卿”制度。

    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五年,鲁釐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春,晋国做好了军事准备,打算借道于卫伐曹。不知道是不是吸取了假道灭虢(guó)的教训,卫国没有同意。晋军便假装绕道进攻曹国,但却在进入曹国后不远就乘卫国不备,攻取了卫国的五鹿(或今河南濮阳濮阳县北,或说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东)。

    攻下五鹿之后,晋国没有着急扩大战果,而是开始谋求跟齐国的联盟。由于在这之前卫国背齐附鲁,齐国因此和鲁国、卫国打了好几仗,鲁国还借助楚国的军队攻占了齐国的谷邑(今山东聊城东阿县),所以这个时候齐晋一拍即合,结成了同盟。

    齐晋结盟后卫成公害怕了,请求也参加这个联盟。照理说,晋国的主要对手是楚国,这个时候完全应该接受卫国的求和,而不该过多树敌,可是不知道晋文公是怎么想的,竟然没同意,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动了独吞曹、卫的心思。

    这一来卫成公更害怕了,又打算回过头去继续抱楚国的大腿,但卫国人却不乐意,便驱逐了卫成公。楚国闻讯派兵来救,“不克”,晋文公就这样轻易取得了卫国,可见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只要是被人盯上了,借不借道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晋文公随即挥师攻曹。曹国比卫国有刚,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晋军伤亡很大,曹国人有些得意忘形了,把晋军没来得及收走的尸体弄到城上进行凌辱。这引起了晋军的公愤,纷纷要求移军到曹国的坟地去。曹国人害怕被晋军挖了祖坟,只好把晋军的尸首棺殓了还给晋军,士气由此开始低落,终于被攻破了城池,偷窥癖曹共公也做了俘虏。

    这一次,楚成王没像救卫那样派兵救曹,而是加紧了对宋国的进攻。宋国情况危急,再次派人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却犯了难,一则不想失去宋国这个盟友,二则对楚国着实忌惮。先轸说:“可以分一些曹、卫的土地给宋国,让宋国用这些土地请齐国和秦国出面跟楚国讲和。我们不想失去宋国,楚国也不想失去曹、卫,所以楚国一定不会同意。这样,齐国和秦国由于楚国的原因得不到好处,便会出兵跟我们一起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大喜,便分了一些土地给宋国,结果果如先轸所料,齐、秦终于决定出兵跟楚国作战了。

    到这个时候,曹、卫灭亡,宋、齐、秦都站到了晋国一边,鲁国则改变了最初附楚的政策,保持中立谁都不得罪,楚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只剩下郑、陈、蔡、许这些实力很弱的盟友。楚成王也感到形势不妙,便萌生了知难而退的意思,命令子玉撤围退军,同时命令在齐国谷邑的占领军也撤回来。可是子玉来了犟脾气,非要跟晋军打一仗不可。楚成王虽然很生气,但却出人意料的没有制止他,反倒又给了他一部分军队。

    子玉先派遣使者宛春去见晋文公,说:“如果晋国让曹、卫复国,作为交换,楚国将会解除对宋国的围攻。”对楚国的这个建议,先轸分析说:“答应楚国,宋、曹、卫三国只会感谢楚国,不会感谢我们;不答应楚国,那就等于放弃了宋国,宋、曹、卫又都会怨恨我们。我们是为了救宋才来的,现在有了占领曹、卫的好处就放弃宋国,将来该如何面对其他诸侯呢?不如扣留宛春封锁消息,私下许诺曹国和卫国让他们复国,这样曹、卫便会感激我们而背叛楚国。子玉生气了一定会来攻击我们,等打败了他们就好办了。”

    晋文公依计行事,曹、卫果然跟楚国决裂了。子玉大怒,撤宋围而进攻晋军。晋文公却并不应战,下令让部队撤退。这表面上看是为了兑现当年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但实际上更可能是个诱敌深入之计,因为晋军是退到城濮(今山东菏泽鄄城县西南)跟宋、秦、齐的军队会合去了。

    子玉不顾众人不要追击的建议,一路追到城濮。这个时候,楚军已经成了孤军深入之势,可是不知道子玉是没掌握秦国和齐国已经参战的敌情,还是狂妄得失去了理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险境。他派人给晋文公下战书说:“请允许我们双方的士兵在这里愉快的玩耍一下,您可以跟我一样倚着战车前的横木来观赏。”晋文公派人回复道:“我因为感念你们国君的恩德,所以才退让到这里。本以为你不会以大夫的身份来逼迫我这个国君,没想到你还是那样做了。既然这样,那么就请做好战斗准备,不要玩忽你们国君给你的使命,明早战场上见吧。”

    第二天,两军开战。晋国下军佐胥臣率先强攻做为楚国右军的陈、蔡军队。陈、蔡军队实力太弱,根本不能抵挡,楚国右军被击溃。晋国上军将狐毛则采取了相反的战术。他命令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退,下军将栾枝为了配合狐毛迷惑敌人,也命令部下用战车拖着树枝扬起烟尘,伪装成下军也已经战败正在逃跑的样子。楚国左军果然上当,开始全力追击当面的晋国上军,结果遭到由先轸和郤溱(xì qín)率领的晋国中军的侧击,混乱中,狐毛和狐偃率领晋国上军反杀回来,结果楚国左军抵挡不住晋国上、中两军的夹击,也溃败了。幸亏子玉见势不妙,急忙收束军队停止进攻,这才保住了楚国中军,没有招致彻底的失败。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陈国、蔡国、许国、郑国、鲁国、宋国、卫国、曹国、齐国等主要诸侯国都先后卷入了其中,甚至连远在关中地区的秦国都参战了,算上对阵的主要力量晋国和楚国,参战国达到十二个之多。

    在这场大战中,楚成王政令不明,外交上始终处于被动孤立的窘境,而在战与不战上又举措失当,在不利形势下没能贯彻退军避战的决心,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刚愎自用的令尹子玉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他毕竟保全了中军,没使楚军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可是楚成王却不管这些,立即派了个使者去责问子玉将以什么面目回来见家乡父老。这话太重了,任谁都会理解成楚成王是不想让自己回去了。子玉没有办法,只好自杀。等楚成王意识到自己说了过头话,又派使者去制止他自杀的时候,时间已经来不及——他到底是干了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从楚成王在城濮之战中的表现以及子反之死来看,他之所以在跟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中两次落败,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次失利,让楚成王争霸中原的野心再一次遭到挫败,此后只能转而经营南方,把中原的霸权拱手让给了晋文公。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20#
    发表于 2020-1-8 22:58:18 | 只看该作者
    乱世争雄,讲究的是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21 06:15 , Processed in 0.0893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