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3-5-16 13:18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size=5]朗吟楼: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所在地,由王维中先生出巨资兴建。楼中翠竹临窗,诗书倚案,太白高歌,琴声悠扬。
王维中:号非我斋主人,河北人。中华辞赋家协会副主席,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河北某集团公司董事长。一九八零年后开始文学创作。在各类报刊发表诗词、散文、杂文、论文、通讯及记实文学等二百余篇。
[/size][align=center][size=5]诗在路上[/size][/align][size=5]
[/size][align=center][size=5]文|非我斋主人[/size][/align][size=5]
我的童年是在文化人圈子里度过的,家父一生别无所好,唯诗书而已。那时家里经常会来一些文化圈子里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谈论的基本都是文学艺术类的话题。谁有了新的作品,不论是诗还是字画,拿来让大家品评一番。家父也并没有强迫我去背多少诗词。我听多了,自然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从小就培养了用艺术作为尺度去观察,判断和表达事物的思维方式。当然,接触多了,便渐渐地模仿。我读高中之前,学校里不怎么抓学习,基本是放任自流。家里的书基本都是诗词书法方面的。于是我就开始背。也不怎么理解,就是硬背。上下两册的《唐宋诗举要》背完了,就背《红楼梦》里的东西。至于对诗的理解是后来的事。
就我的认识,诗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文本的,欣赏,思索,创作,都属于这个层面。另一个是世界观的,就是我上面说的把艺术作为观察世界和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和尺度。这样,诗就不只是一种文本,而是人的生存方式。就我个人来说,经商二十余年,很多人觉得诗和商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不相及的只是文本,作为生命体验却是相通的。我曾经在讲座中谈我的经历,题目叫《我的诗意人生》,告诉大家我是怎样把诗的境界浸漫在商业生涯中的。当诗的境界成为思维的尺度,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诗就会贯穿整个生命。袁枚所说的诗“骨”大概就在这里。有些人只是在写诗的时候才从脑子里翻出诗意来,生活中却活得极其现实,没有趣味,有的甚至做些蝇营狗苟的事。这样的人恐怕很难写出发自真情实感的东西来。当代社会生活中,大家的压力都比较大,这种压力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精神层面的。诗人,作为社会精神价值的创造者,能否在精神上守望自己的家园,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这比写诗本身更重要。我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非常窘迫,我父亲出门就一身衣服,要穿很多年。但每次出门之前,他都要把衣服从上到下清扫一遍,在镜子前认真整理,一丝不苟。我想,这就是诗人的姿态。
关于诗词创作,首先说,我的诗写得很不象样,不足以立论,只能谈体会.我认为诗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生活体验,不能以旁观者的角色搞创作.中国当代面临这么大的历史转折,波澜壮阔.你要想真切地描述她,就必须置身其中,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共起伏,惟其如此,你才会有真实的体会,才能蕴含浓烈的情感.我周围有些诗人,对社会采取消极躲避的态度,不想奋斗,害怕变化,把诗词搞成了自我安慰,这是决写不出好诗来的.我看了许多以下海为题材的电视剧,很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写剧本的人不是亲历者,没挨过饿,没住过马路,他怎么能真切地体会那些人的心境?我的一个诗友喜欢小小地炒点股票,写了许多股票题材的诗让我看.我对他说:“有两种结果你可以写股票:一是你赚钱了,一是你再也不干了。这两种结果都说明你看懂了,吃透了。你自己都看不明白,这么多年赔钱赚吆喝,你怎么能写出让读者明白的诗呢?难道只是抱怨吗?”所以,我总是鼓励身边的人尤其年轻诗人,要奋斗,要敢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一展身手,那里有无限的诗意。
我很喜欢现代诗,偶尔还学着创作.前一段我们搞了一个新旧体诗人的对话,发现有相互排斥的倾向,这不好.文化应该是最提倡宽容的,并且惟其容纳不同的东西,才能有新的发展.现阶段看,旧诗有自己的问题,受众少,现代人理解有困难,社会影响也相对要弱.新诗也有很多问题,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新诗在中国发展到现在也就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还处在婴儿期.婴儿的特点就是一方面毛病很多,一方面前景无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语素上,在文字的文化意象上等等.我们搞旧体诗的人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一用白话文入诗就感觉韵味不够,索性还是用古汉语更顺手.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汉语时间短,还没有积累足够文化意象.还有就是现代社会中的许多语言我们感觉不容易入旧体诗,这跟语素的变化有关.中国的现代诗并不是从旧体诗中直接脱胎出来的,她受了西方诗歌的很大影响.新诗要走向成熟,恐怕还要立足中国文化,从古典诗,词,曲以及民歌等民族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
有人曾经问我,在很多诗人都在试图成名成家的时候,为什么我会把目光重点投到学校去,投到那些孩子们身上去?是什么样的理念支撑我甘愿这样做?首先是我自己天资不足,自知成不了名吧。文学艺术的创造离不开时代的大环境。当下的客观现实,从纵向上看是鸦片战争以来一个世纪的文化浩劫,动摇了中国传统文明的根基。从横向看,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都处在急剧变化的紊乱期。这两种历史因素极大地限制了这个时代的文艺创作的质量。就旧体诗来说,我们不仅难以望古人之项背,再过二百年回头看,当下这个时代能载入史册的文化创造也不会很多。这是由历史环境和当代人的普遍精神状态决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就会让许多人有了做大师的冲动,其实根本不可能。文化是一个生态工程,荒漠上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我们应该把希望放在未来,放在孩子们身上。所以,我现在主要是通过诗词进校园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从小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埋下种子,若干年后也许就能出一片青草。然后才有灌木,然后才可能有乔木。那也许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事了。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当代诗人的创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自信又渐渐恢复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古典诗词有兴趣了,创作也空前的繁荣,这是好事。但也不能妄自尊大,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复苏,离复兴还远着呢。
我现在重点的工作就是带领一班有较好创造和表达能力的会员深入到学校去,开展诗词方面的辅助教育.有人会觉得我们是越俎代庖,其实不然.学校非常缺乏诗词教育人才.现在的语文老师由于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教授能力严重不够. 老师都不会,怎么教学生?于是就只能简单地为应试而教学.在诗词教学上类似尸体解剖,有血有肉的文本被解剖成了知识点,把语言技艺分解成识记的、理解的、分析的、综合运用的,而把诗词文本后面的人和思想意蕴抛到九霄云外,结果把人文教育异化成了毫无思想情感的苍白而僵死的语言躯壳。或者把语言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对立起来,排斥了语文教育的审美鉴赏,单纯地进行实用训练,结果禁锢了学生的鲜活灵气,钝化了学生的感悟力,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经常到学校去,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欢迎,效果也很显著.如果中国当代的诗人们能更多地投入到培养下一代的事业中去,我想,再过二十年,古典诗词的气象就会有很大不同.
[/size]
[b][url] http://www.138067.com [size=6][color=Red] | | や | や注| [/color][color=Blue] : 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