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20-9-10 16:25 编辑
转过身的《背影》
时光变迁了许多年,《背影》何以没有湮没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之中,还被奉为经典,久诵不衰?几次握卷品味《背影》就是想看个清楚明白,终因底蕴薄悟性不足只看个模模糊糊。许多年过去,无论怎样努力《背影》山一样横亘面前,只能徘徊在身后而不能逾越。 第一次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念也念了,背也背了,老师也讲解了,不管怎样就是没有感觉出特别来,不就是父亲摇摆胖身子过铁路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事吗,一个平常动作怎么就使作者铭记在心呢?论文笔远没有《荷塘月色》的优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口语的笔调让圆圆的荷叶一下子婆娑婀娜灵动起来,美妙无穷。写满塘的荷叶被风吹送如在眼前掠过,令人心醉,你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那时候,我还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荷花荷叶,形神兼备的描述让我向往了好多年,只到在一个公园亲眼目睹了荷花的高洁、荷叶的圆润、荷风的韵致才了却夙愿。《背影》从头念到尾没有一段让我心动的句子,平淡无奇,心中翻不起波澜。 过了经年,我已为人夫为人父,看惯了人情冷暖,经历了聚散无常,生活给予以磨砺,社会熔炉修炼人生,看人做事转变了角度,主观不再先入为主,人看行为,事观结果,咽的酸苦,忍得荣辱,看不得悲欢,忍不住泪水。时光路上再次遇见《背影》,恰似熟人相见重叙旧话,细细品味之后恍然醒悟些什么。原来一篇好的散文不仅仅是看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还有文章中的内涵,华丽语言不是美的特征,质朴方见本色,道理不是有多深奥而是让人明白信服。越读离他越近,人物越看越清晰;越看语言越平易近人,越动感情,不由热泪上涌。无声的感叹惊落时光尘埃,清晰看到两个背影,他们慢慢转过身静静的看着我。 一个是作者。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想起来心里隐隐作疼,父亲蹒跚过铁道的背影,扭动肥胖身子攀爬月台情景,定格在脑海里抹不去忘不了,像背上一块石头,沉重又放不下来,负重努力前行。读书期间,经济的拮据为一本喜欢的书忍痛卖掉父亲给他的御寒大衣,寒冷的冬天并没有怜悯莘莘学子,冻的夜里睡觉舒展不直腰身;别问为什么,心中憋着一股劲,大学四年的课程三年读完提前毕业走向社会;也曾自卑,身处高等学府,由于没有留学经历自感资历浅不自信而痛苦;教书育人,做着高尚的职业,收入微薄,生活过的窘迫,事业不尽人意,一路走的跌跌撞撞;有理想施展抱负与他人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诗刊,《诗》的世界里他是国王,可心灵的天空是灰色的,怎么也晴朗不起来。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其不远矣”。1925年父亲的一封来信,伤感的语气触动人性最柔软的地方。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又浮现在眼前,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压抑多年情感迸发出来。展纸提笔,和泪搅情,酸楚、埋怨,发奋、思念,一起奔涌笔端落在纸上。原来经年不能开心颜是不懂父亲的爱,没有体悟父亲是在事业家庭最艰难时候,能做到的,能给予的,只剩下这一点了,虽然廉价微不足道,那是父亲爱子的本性啊!心结一开,背上那块石头落地浑身轻松。八年,朱自清从为人夫到为人父,背负家庭事业,尝到过各种滋味,一朝醒悟,顿觉乾坤敞亮。 一个肥胖, “戴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面带伤感,略显憔悴,这是朱自清父亲。由于人走背运,丢失了奋斗半生的差事,家道从此中落,生活艰难起来。作为顶梁柱,再难也要撑起一片天,为家庭兴盛负责;作为父亲,再难不能倒下,撑着走下去扛起来。办完母亲丧事之后不敢有丝毫懈怠,再次抛家出外谋生。幸喜的是从家到南京一程父子俩同行,给了关心儿子的机会。父亲不能陪你走一路,这一程让你走的安心暖心,唠叨不中听中肯;不能给予锦绣前程,这一程不让你走的孤单委屈;父亲贫穷,爱不会减少一分。 文章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叙述父亲的入微体贴,真挚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背影》中看到一个没有颓唐的父亲,坦然接受现实,一行一动感动的作者心疼流下泪来。当父亲转身离去,消逝在人群之中,一种离情别绪涌上心头,血脉相承的关系刹那浓了起来。 年少不知父爱,懂时已是岁沧桑。
|